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

呼廚泉糾結於做狗的問題,鄴城的君臣也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收狗。

《左傳》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可謂深入中原人士之心,當然在那個時代,其指向的“異族”乃是地處邊陲的秦、楚兩國,如今時移世易,用在四邊蠻夷身上倒也並不違和。

匈奴的來歷不可考證,若依司馬遷引匈奴人之言,則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薰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若依後世之言論,則商周之時的北境異族,如犬戎、鬼方、狄人等等都是匈奴。

匈奴人可以說是中原人的“老朋友”了,自春秋戰國時便屢屢進犯邊疆,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帝“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而秦末紛爭使中原國力大減,匈奴聯合韓王信作亂,其後匈奴與漢朝的戰爭綿延了數百年,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漢朝轉爲攻勢,不可一世的北方霸主匈奴便迎來了自己的夕陽。

先是前漢宣帝時期,五單于爭權,匈奴分裂爲南北兩支,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戰敗,歸附漢朝,又助漢廷驅逐了北匈奴郅支單于,匈奴勢力遂大大削弱,再不復當年與漢朝爭鋒的強盛。

而到了後漢,匈奴又因爲天災人禍再次分裂,呼韓邪之孫日逐王比單于帶人南下內附,這便是如今的南匈奴。

可以說,如今的南匈奴連當年匈奴十之一二的力量都沒有。東漢一朝也是放心大膽的將南匈奴當狗在使喚,滿朝文武亦以此爲榮,自覺本朝功邁前漢。

可如今不同了,近幾十年來內附各族的叛亂讓激進的“鷹派”開始擡頭,他們認爲這些異族都是養不熟的狼崽子,允許他們內附,大漢還得費心費力防着他們,不划算。

鷹派中最激進的自然是希望將所有異族屠殺殆盡,稍微柔和些的,也要求這些異族徹底歸附,融入漢朝管轄。

事實上這兩個提議都不怎麼靠譜,南匈奴當初內附之時人數不過三萬多,可一百多年發展下來,加上收容了不少北匈奴留下的人,如今已是二十萬人口的強勢異族。匈奴全民皆兵,若要把他們屠盡,那非得動用至少二十萬大軍,再考慮到帶來的種種後果,這是完全不合算的事情,也有悖仁道。

至於完全歸附,其實也就如同清朝的改土歸流,將內附異民族的管轄權收歸朝廷。但時代不同,清王朝是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雖然比不得工業國的交通脈絡,但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力遠非漢王朝可比,內附各族住的地方都是邊陲,在某些士大夫眼裡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漢人此時也沒有大規模遷徙到這些地方居住,縱然設立流官管轄,也不過是護匈奴中郎將第二,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若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東漢的民族政策並無太大問題,尤爲適合東漢的時代,邊疆胡人如匈奴、烏桓,事實上已經開始慕華夏之美,民族融合也有了成效,但這個時間段也是最危險的時間。

由於這些遊牧民族開始出現漢化的徵兆,故而一些中原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可以輕易控制異族,無非是三板斧,打仗、和親、封賜,連匈奴都敗在這三板斧之下,自然是無往不利。

既憚異族兇狠,又喜其傾慕王化,更蔑視其少智無謀,漢朝戰敗後,靈帝要封檀石槐爲王,實際上也是出於這種心態,封賜不接?大不了從哪個犄角嘎達找個沒名分的宗室女封個公主丟給你,這就是天恩浩蕩,看你接是不接。

而這種心態導致的嚴重後果,便是五胡亂華。西晉內亂,各方勢力都認爲胡人不過柴犬,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驅使咬人極其便利,卻給了胡人可乘之機。

這個時代的遊牧民族,遠沒有後世成國的党項、契丹、女真那般具有威脅性,甚至比不得吐蕃這些還停留在部族酋長制的異族,但也絕不能輕視,愈是原始,愈是兇狠。

呼廚泉不想做狗,卻不知鄴城這幫君臣裡也有不少人根本不想收狗。雖然他們只是剛剛收到呼廚泉起兵南下的消息,但如何對待戰敗的南匈奴已經成爲了如今朝會的焦點。

“先有於夫羅勾結白波叛賊,後有呼廚泉與曹賊狼狽爲奸,南匈奴蛇鼠兩端,卑鄙無恥,不可輕信。當收回往昔恩賜,逐出幷州,讓他們滾回自己的漠北去。”這是激進派的意見。

有溫和派的官員駁斥道:“此言差矣,鮮卑早已盡佔漠北,南匈奴又能回去何方?當年竇元舅燕然勒石,少不了南匈奴之功,聖朝爲樹榜樣,感化四境蠻夷才賜地於匈奴,豈能隨意收回?匈奴雖然叛亂,卻也算事出有因。

當初屠各胡篡了南匈奴王庭之權柄,於夫羅上奏天子乞求庇護,卻被奸佞矇蔽聖聽,一時激憤才犯下大錯。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呼廚泉被矇蔽也是大有可能啊。臣以爲四境夷狄,唯匈奴與烏桓最敬聖朝,不可草率對待,寒了異族向我華夏之心。”

“南匈奴當年固有大功,但幾次三番作亂,又如何能再提當年之功?若不懲戒,何以讓四方敬服?”

“縱是懲戒,也不能逼上絕路!若南匈奴投靠漠北鮮卑,爾等豈不是資敵之舉?”

……

雙方在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雖然最前面的幾位沒有下場,但幾百名官員的爭執也是蔚爲壯觀,尤其是見劉備沒有制止的意思,雙方的火氣也就越來越大,甚至開始以肢體動作攻擊。

眼見越來越亂,劉備輕咳一聲,大聲道:“衆卿,且聽孤一言。”

鬧劇驟停,只是有兩人手中的笏板高舉,似是準備毆打對方,這時停下頓時成了全場焦點,恨不能鑽進地縫裡去。

李澈憋着笑,假作沒有看到這一幕,淡然道:“諸君,且自坐好,勿要在大王面前失了儀態。”

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七章 袁府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五百二十五章 衛覬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十章 憤怒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二百八十章 辦學(上)第五百章 演(下)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三百九十七章 內應(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四百七十三章 議罰?議賞?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十章 三荀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六十章 斥賊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