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歷陽之戰(上)

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國滅楚,於歷水之北設縣,取水北爲陽之意,故名歷陽。

其後歷陽曾短暫的成爲歷陽侯范增、九江王英布封地,在二者皆逝後,再次復歸爲縣,並於東漢一朝成爲了揚州的州治所在。

歷陽之所以能爲州治,便在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於長江以西,夾於淮水與長江之間,其附近正是一個長江的優良渡口,是以歷陽牢牢地扼住了江東地區的咽喉,防止江東地區不受控制。

哪怕歷陽如今已不再是州治,但也仍是揚州的關鍵所在。如今前揚州刺史陳溫屯兵於淮水南岸的新州治壽春,另一名刺史劉繇屯兵於長江下游的曲阿,歷陽正位於二者之間。

若能取下歷陽,則向東,可渡江攻打劉繇;向北,可向壽春突襲,戰略主動權會大上不少。當然,也有極大的壞處,那便是很可能被陳溫與劉繇二人夾擊。

而孫堅自然是不會畏懼這種情況:“一垂垂老朽,一虛名宗室,有何可懼之處?若他們當真敢主動出擊,倒還省了本侯不少事!”

於是,孫堅軍的進攻方略就這般被定了下來——先渡江奪歷陽,之後往何方去再因時而變即可。

要取歷陽有兩條路,一是自豫章郡渡江,經廬江郡北上奪取歷陽。

二則是自丹陽郡北上,然後於牛渚渡江進攻。

思慮了片刻,程普進言道:“依末將之見,還是自丹陽北上爲好,廬江太守陸康素來與故兗州刺史劉岱相善,想必也會稍稍偏向劉繇。而他名望昭著,身份不低,不宜輕動啊。”

陸康,字季寧,吳郡陸氏子弟,素以忠直義烈而聞名。漢靈帝曾爲鑄造銅人而向天下加稅,陸康進諫勸阻,被宦官污衊爲大不敬,若非時任御史的劉岱上書辯解,如今恐怕屍骨都化成灰了。

這位陸太守已是年近古稀,在朝野官聲頗爲不錯,劉辯在南陽復位後曾降旨拜他爲忠義將軍、陽泉鄉侯,然而他卻上表堅辭不受。更是很明白的表明了自己的困惑之處,雙帝同在,不知該忠於何方,因此只能作壁上觀,不敢領受爵祿。待劉辯還都之後,自會卸職入雒請罪。

這般倔強頑固之人,若說他會眼睜睜看着孫堅大軍經過廬江而不爲所動,那是誰也不會相信的。

而如今的丹陽太守姓高名幹,字元才,陳留郡圉縣人,也是袁紹的外甥,可謂是袁紹的鐵桿親信。

袁紹派遣他擔任丹陽太守,也是爲了更好的握住丹陽郡這個揚州之中。畢竟丹陽與揚州其他五郡接壤,可謂是四面交匯之地,正是兵家必爭。

再加上丹陽精兵之勇名傳遍天下,所謂“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正是對丹陽兵的褒讚。這般重要之地,袁本初自然希望好好的掌控住。

孫堅既然是奉朝廷之命進剿陳溫和劉繇,那高幹於情於理都需要給予方便。而若是他陽奉陰違甚至不服孫堅,那也是孫堅樂見之事,畢竟能夠名正言順的拿下丹陽的機會可不多。

是以程普的建議並沒有遭到反對,只有黃蓋提醒道:“還是要防着高幹一些,德謀兄所言也是頗有道理的,若袁紹真的有什麼陰謀詭計,恐怕就着落在高幹身上了。”

程普沒好氣的哼哼了兩聲,這些老兄弟沒有蠢人,但是利益動人心,此前都選擇性的無視了袁紹的威脅。如今木已成舟,自然不會對袁紹麻痹大意。雖然能夠理解他們的願望,但是一心爲孫堅着想的程普還是頗有些憤憤。

黃蓋等人自然是頗爲尷尬,但理虧之下,也只能眼觀鼻鼻觀心的佯作不知了。

孫堅輕咳一聲,訕笑道:“公覆此言不差,袁本初陰險小人,他這外甥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阿景、伯陽,到時候你們就留在江東盯住高幹,莫要給他使陰招的機會。”

吳景,吳郡吳縣人,孫堅妻子吳夫人之弟,隨孫堅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如今位居騎都尉之職。

孫賁,字伯陽,吳郡富春人,孫堅同母兄長孫羌之子。此前孫堅起義兵勤王之時棄官追隨孫堅,是孫堅目前最信任的人。

由這二人來看守高幹,孫堅也確實是把這事放在了心上,程普心頭的大石也微微落下了些,憑空生出了幾分僥倖得心思來。

……

初平二年三月七日,孫堅前軍已至丹陽郡治宛陵縣,丹陽太守高幹非常熱情的接待了先鋒程普,很是大方的提供了兩千丹陽精兵與三萬石糧草作爲助力。

這般作爲並沒有打消程普的疑慮,心頭的陰影反倒是更重了幾分。這時節雖然還沒有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的俗語,但道理是相通的。本該是敵人,卻言笑晏晏的相處,程普此時的感覺非常彆扭。

高幹彷彿沒有發現程普的異樣,只是我行我素的獻着殷勤,頗爲不安的程普拒絕了高幹的援兵,更是派人彙報孫堅,希望能夠再加大力度監視高幹。

在宛陵停留了三日之後,程普彷彿避之不及一般,領軍徑直往石城開拔,寧願先登攻城,也不想再與高幹相處哪怕一息。

看着絕塵而去的程普部曲,高幹慢慢收斂起自己的笑容,悠悠道:“你們說,本官的表現可還能入得了友若先生的眼?”

高幹的親信惑道:“府君這般作爲,難免有些……”

親信有些爲難,高幹卻不介意的道:“不必顧忌,你是想說本官這般作爲有些諂媚?”

“府君恕罪!”

高幹擺擺手,輕笑道:“無妨,這本就是刻意獻媚,加以迷惑罷了。”

“可是……太過異常的舉動難道不會更讓孫堅他們警惕?”

“這便是友若先生的高明之處了。你以爲本官會給孫堅使絆子?不不不,這般作爲可是有損舅父大人的賢名,本官不會爲難孫堅。相反的是,本官還會大力支持他討伐陳溫和劉繇!畢竟同朝爲臣,總要守望相助啊。”

語氣輕鬆寫意,高幹的面上卻沒有了半分笑容,看着那張臉,親信不由自主的打了個寒顫,噤若寒蟬。

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十五章 英雄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七十章 迎駕第六章 入城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二百九十一章 常山之戰(三)(四千字大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開端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一百零二章 濟陰太守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