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

還未待其他人說話,盧植便長身而起,奏道:“身兼文武要職,此乃權臣所爲,非人臣之道。臣功不過微末,纔不過等閒,太尉擡舉過甚,臣愧不敢當。”

楊彪也站了起來,一揮袍袖,大聲道:“時移世易,時過境遷,豈有一成不變之理?今時非同往日,朝政紊亂,國家危亡,正當有扛鼎重臣扶保這大漢江山。大司馬與驃騎將軍臥病在牀,遍觀滿朝文武,除子幹外,又有何人能當此重任?”

“植不敢當此重任,太尉身爲羣臣之首,正合扛鼎,挽大廈於將傾。”

“袁術亂權日久,本官卻無能爲力,愧爲太尉,又如何能擔當起天下重任?子幹才名天下皆知,更是當世名將,中興之臣,舍你其誰?”

盧植張口欲言,張溫肅然道:“子幹,太尉此言不差,如今非是謙讓之時,大漢需要你。”

“本官只是覺得很可笑,如今雒陽未定,尚有袁術殘黨領禁軍在外,我等在這又議什麼功?”

盧植一句話,在場不少人臉色都尷尬了起來,劉和苦笑道:“盧公,非是我等急於名利,而是不得不爲。若盧公與劉牧伯出兵,與烏程侯、奮武將軍夾擊,自然很容易擊潰袁術殘黨。

但這樣對朝廷損害太大,袁術殘黨統率了大半禁軍,這都是大漢的核心力量。我等在此議功議罪,既是定下名分,亦是要確定該如何勸降他們。若能不動刀兵,那自然最好。”

盧植聞言,臉色稍緩,嘆道:“並非本官不近人情,只是議功之事變得如此繁雜,終究是諸君私念太重,天下還有很多事要做,賞罰之事,還是勿要太過糾纏。”

張溫拱手道:“那還請陛下聽取太尉之言,如此也可少做糾纏。”

盧植頓時哭笑不得,思慮半晌後,對劉協拜道:“一切但憑陛下安排。”

楊彪舒了口氣,滿意的笑道:“賞功之事便就此小結吧,若二位麾下部屬有功,自可以奏章上報,再行議功。”

這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若隨便什麼功勞都要到朝堂上讓百官議功,那百官也不用幹別的事了,整天思考封賞便是。

劉協彷彿木偶一般,在大臣們一致決定後,他也就點了點頭,輕聲道:“既如此,接下來便照衛尉之言,罰罪便是。”

一言既出,不少人都繃住了神經。在袁術掌權時跋扈受寵的官員,基本上都在昨天被抄了家,也沒資格上朝堂了。但在座的每一位朝廷公卿,論及起來都有大罪,如坐視權臣欺凌天子,這便是大罪。

若真的要追究,每個人都可以被扒下官服。

一片沉默之中,盧植奏道:“國賊勢大,跋扈難制,朝堂公卿迫於其淫威,不得不假意屈從。然而從荀司空、王太常之事來看,忠義之士無不暗中串聯,心懷大志,是以表面小節,臣以爲不可過於追究。

若要罰罪,臣以爲可議兩類人之罪,一者,國賊掌權時囂張跋扈;二者,國賊掌權時,與其狼狽爲奸,又無串聯勤王之舉。其餘人等,皆是形勢所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請陛下懷仁恕之念,不予追究,滿朝文武,必感陛下大恩,效以死命。”

所有人大喜過望,盧植的態度顯然是想將這件事就此揭過,並不準備藉此機會大肆打壓朝臣來樹立威名。一時間,不少人倒是暗自慶幸自己方纔沒有反對盧植的封賞。

不少人正準備站出來附和一番,卻見劉備奏道:“臣附議司徒之奏。另,臣以爲株連之法牽連過甚,常累無辜,有失仁道。如今國賊方除,陛下正當寬仁治國,以顯聖道。謀逆、謀大逆之徒,萬死難贖其罪,其族中成年男丁亦有知情不報、爲虎作倀之舉,當一併株連。

然垂髫稚童、族中女眷,多有無辜之處,臣以爲聖天子治國,當寬嚴並濟,不宜株連婦孺。誅其族中男丁,可震懾野心之輩。恕其三族婦孺,可顯陛下寬仁。此臣之愚見,望陛下聖裁。”

滿殿公卿紛紛怔住,詫異的看向劉備,在他們看來,這一提議實在是有些奇怪,畢竟對於劉備來說,就算是嚴刑處置謀逆之徒的家族也無有損礙。

楊彪饒有興致的掃了掃衆臣,自己反倒是不發一言。方纔還在爲劉備張目的張溫此時不悅的道:“冀州牧此言大謬,所謂十惡不赦之罪,謀逆正在其中,若不處之以極刑,何以震懾野心勃勃之輩,心懷鬼蜮之徒?”

劉備搖搖頭,肅然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味的嚴刑峻法並非長久之道,暴秦之滅便是明證。大肆株連,殺戮無辜,無法震懾野心之輩,反倒是會讓民衆齒冷。本官曾聽人說起一句民間俗語:冤有頭債有主。用在此處,卻是恰好。

況且,朝廷意圖招降袁術殘部,若是刑戮過甚,恐怕於此有礙啊。”

前面的話無法打動張溫這種年長的固執老頭,但最後一句卻是從利益剖析上道明瞭事實,若是刑戮過甚,領兵在外的袁術部曲難免會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見張溫皺眉不語,劉和笑道:“本官昨日夜裡也將劉冀州之意告知了家父,家父感慨良多,憶及昔日於邯鄲所見所聞,很是欣慰劉冀州未忘初心。”

楊彪等人微微動容,朝堂之上,劉和自然不會胡言亂語,顯然劉虞是贊成劉備的想法。雖然這名大司馬此時臥病在牀,但他畢竟是當朝官位最高的人,海內名望昭著,他的看法沒人能無視。

神情一番糾結之後,張溫喟然道:“看來老夫確實有些失算,冀州牧此言顯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確乃謀國之法,請陛下聖裁。”

羣臣共奏道:“臣等附議。”

劉協微微點頭,肅然道:“那便按照盧司徒與冀州牧之法審理袁術之案。將朝廷的決定告知袁術殘黨,勸他們早日棄暗投明,朕亦會寬仁以待。”

“陛下聖明!”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天子以昭烈功大,並前後功績,詔拜太僕,領冀州牧,位賜特進,進宜侯,食兩千五百戶。

——《季漢書·昭烈帝紀》

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六十五章 當以義告,以道誅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旨(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三章 抉擇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談第二百二十三章 宮變(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二百一十九章 帝與臣(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六十一 試探(上)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五百零二章 逆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