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

翌日,有些破敗的崇德殿中,大漢朝尚存的朝堂公卿們彙集於此,準備進行平定國賊後的第一場大朝會。

劉備環視四周,不由得暗歎一聲,昔日濟濟一堂的公卿,如今卻只剩十之三四,讓這寬廣的崇德殿顯得頗有些空曠。

當年的五位輔政大臣,如今卻只有太尉楊彪默默的坐在羣臣之首的位置,所幸尚有盧植與他對坐,顯得不是那麼孤單。

而劉備也從忝陪末席的位置,一躍到了僅次九卿的座位上,成爲朝堂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之一。

當真是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天子駕到!”

尖銳的嗓音,這是宮中碩果僅存的閹宦之一,有些事,士大夫們終究拉不下臉去做,也只能繼續啓用閹宦。

而隨着這四個字話音落下,走出的那名冕服少年,卻不再是劉備熟悉的面孔,而是僅有數面之緣的劉協,這讓劉備的心緒又繁雜了幾分。

禮畢,九卿之一的衛尉張溫便站了出來,舉笏板奏道:“啓稟陛下,臣衛尉張溫有本奏請。”

“張卿請講。”稚嫩的嗓音,卻已在天子的威權加持下有了幾分威勢。

“賊臣袁術,欺君罔上,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社稷有淪喪之危,四海有倒覆之急。所幸天佑炎漢,內有司空荀爽、太常王允等忠臣,外存北中郎將盧植、冀州刺史劉備等義軍,同心協力,精誠合作,終除國賊,澄清宇內。

然賊臣雖除,其禍流百世而無窮,臣以爲古之聖君治國,功當賞,過必罰,有罪之人當以刑戮。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刑戮不行,則大罪者可以免禍也。

請陛下賞功臣,罰無能,誅有罪,如此天下人心可定,賊臣禍流不行,大漢中興有望!”

“請陛下賞功臣,罰無能,誅有罪!”

山呼海嘯,羣臣紛紛持笏板進諫,劉協見狀輕聲道:“卿之所言甚是有理,諸位臣工可有提議?”

周毖舉笏道:“臣以爲論賞之事,當以荀司空、王太常爲先,死者爲大。”

“卿言甚善,太尉有何看法?”

“臣無異議,同請陛下追賞二位忠臣,以彰忠義之行。依臣愚見,可追拜二位爲列侯,請有司議諡號,傳後世。”

劉協掃了一眼,見無人反對,大聲道:“既如此,那便依太尉之言,追拜荀司空與王太常都亭侯,有司品議諡號,追贈司空與太常印綬,以彰其功。”

“陛下聖明!”

一片稱讚之後,劉和舉笏道:“忠臣已慰,勤王之師不可不賞。臣請陛下議功封賞北中郎將盧植、冀州刺史劉備。”

百官正待點頭,卻見楊彪奏道:“盧子幹素以忠義爲先,文武兼備,資歷深厚,於國有大功績,若非閹宦忌恨,恐怕早已位列公卿,此次更是義軍盟主,首倡勤王,封賞並不爲過。

可臣以爲,冀州刺史劉備的封賞有不妥之處。

一者,其本爲趙國相,卻逼迫冀州刺史韓馥讓位,僭越爲冀州刺史,私相授受官職,此非忠臣之道;二者,賞功罰罪不可分割,劉玄德昨日強行保下逆臣家眷,妄施私德,此非人臣之道,有礙朝廷威嚴;三者,劉備往昔不過一小小縣尉,驟得貴寵,不過一載,便一躍爲亭侯、刺史、將軍,已是恩寵至極,不宜再加封賞。

臣以爲,不追究其罪行,繼續由其擔任冀州刺史,便是對其功勞最大的賞賜。”

滿朝文武霍然色變,楊彪此時顯然是在針對劉備,而且他這番話不止可以套劉備,可能會在幾天內趕到的曹操也是如此。

這兩人官職不高,可卻手握重兵,這般刺激他們,可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所有人第一時間瞄向了盧植,想看看他是否有什麼說法,可盧植似乎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低垂着腦袋,彷彿神遊天外一般。

劉和正待反駁楊彪之言,卻見張溫道:“所謂事急從權,國賊亂政之時,一切以勤王爲上。韓馥糧草供給不力,致使盧子幹大軍敗退,本就當軍法從事。其自知才能淺薄,是以主動退位讓賢,此舉乃古人所貴,有何可非之處?

而夷族乃暴秦惡法,大漢朝立國三百多年,除奸佞以此殘害忠良外,凡用此刑,無不慎之又慎,正是爲求仁恕之道。劉使君心懷仁善之念,卻又不過於迂腐,本官甚是贊同其言。謀逆者,誅其三族成年男丁即可,婦人孩童又有何辜?

至於升遷過快一說,更屬無稽之談。朝廷選賢用能,以才德爲先,何時要以任職資歷爲重?才能卓絕者,驟登高位亦可令人服膺;才能淺薄之人,便是苦熬數十載,登臨公卿,也不過是天下笑柄罷了。

綜上所述,太尉所言多有錯漏,臣懇請陛下按功行賞,勿令忠臣心寒。”

劉備有些訝異的看向張溫,他和這位衛尉並不熟悉,雖然多聞其名,卻是無甚交情。如今張溫卻冒着得罪楊彪的風險爲他說話,着實令人訝異。

幾名朝堂大佬發生了爭執,兩位九卿對一位三公之首,無疑是一場朝堂風暴,劉協左右爲難,看着這三位爭執,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楊彪皺着眉頭,緊緊盯着張溫,他當然知道張溫的意思,可他本以爲張溫會盡力保住曹操,是以想借劉備先殺一殺這些牧守的威風,之後再行拾掇曹操的話也會輕鬆不少。

卻不料張溫竟然是準備“全都要”,連素無交情的劉備也要擡起來,只爲和他楊太尉打對臺。

那三條理由沒什麼大用處,純粹就是藉口,沒人反對,那自然是輕鬆封住劉備的上升之路。可若是有人反對,那隻需要一句事急從權,便能輕鬆頂回去。

щшш¸ тt kan¸ C〇

三人僵持之際,劉備卻是舉笏奏道:“臣冀州刺史劉備,有要事奏明。昔日盤踞黑山,擾亂冀並二州,侵擾司隸的黑山軍已告覆滅。鉅鹿太守領建威將軍李澈,領兵剿滅黑山,賊首張燕伏誅。

若非黑山平定,微臣也很難調動冀州兵力南下勤王,是以冀州功勞大者非臣,而是鉅鹿太守李澈。若論討賊賞功,臣以爲不可錯漏李太守。”

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一百九十九章 等待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四百四十六章 開陽之戰(下)第一百零七章 道別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五百三十八章 平定關中(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夜談第四百零一章 兄弟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五十五章 泄密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四十三章 舉薦第五百二十八章 朝議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六十章 斥賊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權力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十章 憤怒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三百七十章 薊侯(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二百九十四章 常山之戰(六)(四千字大章)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一章 初見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二十一章 呂韻第四百一十五章 母與子第六章 入城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