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

四月十八日,常山國郡守府內,白髮蒼蒼的孫瑾正在批改公文,當接到趙雲求見的消息,孫瑾執筆的手微微一頓,旋即嘆息一聲,沉聲道:“請趙司馬進來。”

器宇軒昂的趙雲大步走了進來,單膝跪地道:“卑職受命於白陘谷阻擊胡虜,共斬首三千一百七十二級,七百三十二名將士陣亡,其中一名曲軍侯,五名屯長,戰事已畢,特來複命,請府君示下。”

“趙司馬,關於此戰詳情本官已與建威將軍面談過,匈奴三萬大軍未入冀州,皆是仰賴你之勇武。此戰你功莫大焉,本官已上表使君與朝廷,爲你請功。你可有什麼要求?”

趙雲沉聲道:“爲國征戰,阻擊胡虜,此乃雲之本分,不敢居功。然麾下將士捨生忘死,幾乎人人帶傷,還請府君多加撫卹。如此,將士必感府君大德。”

孫瑾輕輕頷首,肅然道:“趙司馬起來吧,撫卹傷亡將士,此亦是我等官吏之本分,這點你無需擔憂。國中大姓爲感謝將士們掃平賊寇,紛紛捐獻糧秣財物,這些東西郡府一分都不會留下,盡數分與將士們吧。”

“府君仁義,雲謝過府君厚恩!”

“無需言謝。這裡倒是有另一樁要事,建威將軍希望徵調你爲麾下司馬,你意下如何?”

漢制,將軍有募兵之權,如大將軍便有五營屬下。普通雜號將軍雖無定製,但通常不超過三營之兵。每營置一司馬,領兵八百到一千不等。

雖不比大將軍五營秩比兩千石的校尉,僅秩千石,但還是高於普通軍司馬。

對於趙雲而言,這不算高升,但是作爲李澈的部屬,所踏足的天地無疑是更爲廣闊。

趙雲微微沉默,半晌後,抱拳道:“建威將軍亦曾問過卑職,卑職是府君屬下,不敢擅離。”

“這是你真實的想法?”

見趙雲低頭不語,孫瑾嘆道:“子龍啊,不必顧慮老夫,也莫要被常山所牽制,常山這一隅之地,不能盡展你的才華。

如今天下陷入亂局,天子蒙難、黎庶遭劫,似你這般將才,又豈能被常山所束縛?子曰:‘雲從龍,風從虎’,這是何卦之解?”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孫瑾笑着點頭道:“不錯,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當於九天之上,隨龍身邊。風當於大地之上,伴虎身旁,這便是自然之理。你名雲,字子龍,便是取之此意,何以如今反要違之?

建威將軍此戰之後當威震幽冀並三州,比起老夫這垂垂老朽,無疑更適合你一展所長。高祖皇帝曾作《大風歌》: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纔是大丈夫當爲之事啊。”

趙雲擡頭看向孫瑾,只見老府君笑着頷首,投來鼓勵的眼神。趙雲心中一熱,抱拳道:“雲,謝府君厚愛。”

……

而與此同時的鄴城,劉備同時收到了來自董昭與李澈的傳信,待細閱之後,劉備將信紙遞給荀彧,笑道:“看來董公仁已經對明遠心服口服了。”

荀彧快速掃視一遍,溫聲道:“董國相有大才,但嗜好用奇,難免偏離正道,經此當頭棒喝,也算是能迷途知返了。恭喜使君,得一賢才。”

“那文若覺得,是否應該進行懲處?”

荀彧笑道:“使君心中已有成算,若是不加懲處,恐怕也難免心氣不順吧。”

劉備微微嘆息道:“雲長在邯鄲,多言董國相之才華,但也對他的許多做法頗有微詞。兩人已是起了不少衝突,而根據線報,其中泰半緣由都在於董國相的做法過於酷烈。

雲長服膺明遠,於邯鄲之時多沿明遠舊制,而董公仁卻認爲這些法度太過鬆緩,屢屢想要廢止,想來他心中也對明遠早有不滿了。

不遵將令,刻意以酷烈之計來破黑山,無疑是想給明遠一些顏色看看,卻使數千人平白受害,備着實難以諒解這種行爲。”

荀彧輕笑道:“才學卓著者,多恃才自傲,這也是人之常情。董國相有非凡之才,執政趙國卻屢屢脫不開建威將軍的陰影,心氣不順也是難免。

其作爲若以常理來看,並無差錯,只是囿於成見而不與建威將軍溝通,纔有所誤會。破壞屯田大計,敗壞官府聲譽,想來也並非其本意。

使君若是多加苛責,卻是有些說不過去了。”

“文若此言差矣,夫立大事者,當以人爲本,董公仁最大的過錯在於他無視了這一點。官府立信不易,明遠之法若成,不止是黑山賊寇,冀州零零散散的那些賊寇都會被屯田之法吸引,匪患便可不剿而定。

而董公仁卻破壞了這一點,違背律令,擅以私刑傷人。若不對其加以懲處,官府要想以屯田之法化賊爲民,恐怕是難如登天。那便不得不以刀槍剿匪,戰端一起,又是生靈塗炭啊。”

荀彧敲了敲案几,沉吟道:“可他的做法,畢竟是減少了將士的傷亡,根據建威將軍的傳書,前線將士多感沐其恩,若是懲處,難免有損軍心。”

劉備搖搖頭,肅容道:“文若又何必以言語試探?備之仁義,非是迂腐,戰爭本就是爲達成目的的殺伐,將士的傷亡在所難免。戰場上的仁義,便是權衡利弊,在達成目的的同時,儘量減少將士的傷亡。

而若是目的沒有達成,反倒是起了反效果,那此前傷亡的將士,豈不是白白犧牲?

孫子曰: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在用兵之事上,仁義過度,只是迂腐罷了。又豈能因爲顧忌軍心,而不懲處有過錯之人?”

劉備話音方落,荀彧避席而起,長揖道:“使君仁而不迂,厚而不過,此正爲王道,彧無疑矣。”

劉備猶豫了片刻,還是嘆道:“既然文若也沒有意見,那便上表朝廷,削趙國相董昭半年俸祿,此戰功績不表。其餘諸事,便依明遠信中所言吧。”

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二百九十章 常山之戰(二)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四章 吹捧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七章 袁府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五百一十九章 思考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七十三章 怒火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七十八章 七星龍淵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章 初見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五十六章 決心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三百一十六章 虎牢關(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間地獄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破釜沉舟(下)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