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

看着吳匡的人頭落地,袁紹怔怔出神,愣了好一會兒纔回過神來。

轉身看着一羣如臨大敵的士卒,袁紹漠然道:“把你們將軍喚醒,告訴他,若不好好準備,小心闔族夷滅!”

說完,袁紹一個人大步向前走去,士卒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該不該上去攔住袁紹,最終還是沒人當這個出頭鳥,只能默默地看着袁紹漸行漸遠。

……

另一邊,收到消息的張璋怔怔出神,他身邊的親信問道:“將軍,我們要去救吳將軍……”

“救什麼救?他吳匡真把自己當大漢忠良了?以卵擊石,愚不可及!”張璋發泄似的一拳打在牆上,眼角卻有兩行淚流了下來。

話出口,親信也知道自己的提議不靠譜,且不說吳匡此時多半已經遇害,單論此時要事,也該是先出城逃難再說。

回頭看了眼身後的士卒,其中還有吳匡遺留下來的人馬。望着他們的眼神,張璋嘆了口氣道:“走,出城!”

……

谷門,剛剛望見城門的劉辯等人陷入了極大的恐慌,好不容易走到了城門前,而後面卻來了追兵。

“張將軍,你意欲何爲?”殿後的劉虞喝問道。

張璋若無其事的道:“京中已無容身之處,末將本想隨大將軍而去,但這些兄弟卻不該死在這裡,末將要帶他們出城。”

劉虞瞳孔一縮,駭然道:“你們?”

張璋輕笑道:“那不是大司馬所期望的嗎?”

劉虞深深的望了他一眼,嘆道:“如今也沒人制得了你們,且去吧。”

形勢比人強,人爲刀殂我爲魚肉,但劉虞這示弱的話還是讓公卿們感到一陣憋屈,張璋雖然地位不低,但在場的公卿中比他位高的也不在少數,何曾有過這般連張口都不敢的時候。

張璋嘆氣道:“若是直接離開,恐怕還沒有渡過孟津,身後的禁軍便追過來了吧。”

劉虞勃然色變道:“張璋你敢?”

“末將不敢傷天子分毫,只是希望天子能陪末將走上一程,渡過孟津後自然奉還。”

兩千士卒輕易的繳了劉辯一行人的械,即便是許褚也不可能真的做到千人敵,囿於劉辯的安危,許褚只能束手就擒。

劉辯冷聲道:“張將軍此前放手,朕本以爲將軍還是明瞭大義之人,如今看來,原來還是反賊之屬?”

“此一時彼一時啊。”張璋幽幽嘆氣道:“末將本想爲大將軍報仇後尋死便是,卻不料某個人先走一步,還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如今爲了收拾這攤子,末將只能得罪了。”

所有人面面相覷,都聽不懂張璋的意思,張璋見狀輕笑道:“想來幾位還不知道,太后已經薨了,太傅、太僕他們也已然身死。”

劉辯腦海中彷彿一道驚雷炸響,搖搖晃晃的險些摔倒。如果說何進是劉辯太子時期在外朝的支柱,那何太后就是內宮的支柱。

如今兩大支柱一日俱斷,對於劉辯來說真彷彿天崩一般。

而從感情的角度來講,雖然何太后在劉辯眼中漸漸變成了呂后之輩,但終究是他的母后,是他如今唯一的親人,念及此處,劉辯不由得潸然淚下。

而劉虞也是神情恍惚,隊伍後方的楊彪猛的抓住身邊的紀靈,低聲問道:“這是怎麼回事?太傅和太僕他們怎麼會?”

紀靈莫名其妙的反問道:“楊司空,某一直在宮中,如今又被你們裹挾,如何知道外間情況?”

“袁公路派你來北宮是什麼意思?他不是勾結了吳匡他們?”楊彪有些懵了,本來按照他的分析,袁氏應該是與吳匡合謀政變,所以袁氏沒跟上來也是情理之中。他留着紀靈也是爲了之後用來在朝堂上做證人。

但如今袁隗和袁基都死了,可以說直接推翻了他的分析,讓一直智珠在握的楊彪有些沉不住氣了。

“楊司空,話不能亂說,某可是奉揚威將軍之命來保護渤海王的。”紀靈一副詫異的樣子,讓楊彪心思百轉,口中繼續問道:

“那你爲何要與禁軍作戰?還傷了許中郎?”

“我家將軍收到的消息是宦官試圖謀害大將軍,渤海王也危在旦夕,某正是前來阻止。某又不知道許中郎是不是勾連了宦官,只能是先拿下在說。”

楊彪低聲喝道:“你在說謊!根據許中郎的回報,張璋部下根本不與你們交戰!”

紀靈面露詭笑,低聲道:“楊司空,有個理由就夠了,又何必管他真不真呢?”

楊彪一怔,半晌後問道:“袁術想做什麼?竇武?何進?樑冀?亦或是王莽?”

紀靈低聲道:“揚威將軍想與司空合力,重現竇陳之世,如何?”

楊彪面色大變。竇陳,即竇武陳蕃,漢桓帝末期的大將軍與太尉,陳蕃爲士人之望,竇武亦廣爲士人稱道,二人與劉淑一併被世人稱爲“三君”。

而真正的重點是,陳蕃與竇武一起迎立了漢靈帝,權傾朝野。

楊彪怒道:“癡人說夢!”

“楊司空,某這話本該是對身爲階下囚的你言說,如今某是階下囚,司空自然難以盡信。可請司空細想,當今天子是聖明君主嗎?”

楊彪啞口無言,劉辯的作爲還算是不錯,但聖明君主遠遠稱道不上。更可怕的是他的權術思維,如今還稍顯稚嫩,在楊彪這些老狐狸眼中洞若觀火。

但已經初顯當年漢靈帝的風采了,聰明而不英明。

“當今天子,可是頗爲親信宦官啊……”

這句話頓時擊破了楊彪的防禦,劉辯此前在定罪張讓等人時的抗拒他們是看的到的,而何太后此次勾連中官誅殺何進,也讓他深深警惕。

楊氏一族數代與宦官作對,可謂是堅定地反對宦官主政的人物,自然難以接受這一現象。

紀靈嘿嘿笑道:“請司空細思,當年王美人被害,中官紛紛爲太后說話,這一條便可讓渤海王對宦官心生芥蒂。

更別說渤海王如今年歲尚幼,司空爲帝師,自可多加教導,令大王不至於走上邪路啊。當年文烈侯侍講華光殿,卻因爲中官橫行,而失於教誨先帝。如今司空自爲帝師,當可彌補當年之憾啊。”

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八十六章 驅逐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使(下)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三百六十五章 逝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六十八章 荒唐一夢(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七十章 迎駕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十章 憤怒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九十六章 比試(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十五章 傷仲永第一百零一章 忠義立身呂奉先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關於劇情推進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一百七十七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七十五章 歷陽之戰(上)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二百二十六章 兄弟(續)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三十四章 兵法第六十章 斥賊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四百五十二章 低頭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四百二十八章 少年天子(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歷陽之戰(下)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四百四十五章 開陽之戰(上)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師出有名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