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

朱儁兵敗身亡的消息傳到宮中時,天色已近黃昏。看着渾身浴血的樂進與閻柔,公卿們一陣頭暈目眩。

自中平元年以來,朱儁、皇甫嵩、盧植三人便是大漢朝武力方面的擎天之柱,再加上蓋勳、孫堅等人,這些人代表了大漢當前最會用兵的一批人才。

雖然朱儁的聲威不比皇甫嵩,其在文武並濟上也不如盧植,但依然是大漢最頂尖的名將,是如今京城中最知兵的人。

卻因爲如此荒謬的理由,死在了一場陰謀裡,這個消息比起北軍動亂,更讓百官心神失守。

“環環相扣,其人早有準備!這不是何苗能做出的安排,來人!速去看看孟津都尉董卓何在。”

這時節了,袁隗也沒法繼續裝應聲蟲,再這麼下去,萬一亂兵衝入內城,那些冷森森的刀可認不得他袁太傅。

幾乎是片刻,他便發覺了其中不對,孟津軍何以如此快的知曉了董卓受刺?又如何這麼快完成了備戰?

何苗所部又是爲何會想到前後夾擊來攻滅朱儁?

這其中的關鍵點便是董卓,偏偏先前衆人認爲最不可能的人。

失神的劉辯恍惚間回過神來,吶吶的問道:“太傅,此事與董卓有關?”

袁隗的臉上充斥着寒意,他拱手道:“啓稟陛下,至少有八成可能與董卓有關!老臣失察,未曾想到此人狼子野心至斯,以致後將軍身亡,老臣有大罪!”

劉虞咳嗽一聲,苦笑道:“太傅何出此言?是老夫考慮不周,以騎兵與後將軍,又強令其行軍,罪在老夫啊。”

這時候,顯然無論如何不能降罪於這兩位大臣,何太后強自按捺下心中慌亂,緊張的說道:“此間諸事可以說太過巧合,怨不得兩位愛卿。吾只想知道,這雒陽城可還能守住?”

劉虞卻是長嘆一聲,奏道:“老臣斗膽,請陛下與太后赦鄭公業之罪,其人是大將軍嫡系,又任了月餘北軍中候,北軍若要迅速恢復戰力,離不得他。”

“依大司馬之言!就依大司馬之言。”都這關頭了,別說鄭公業的刺殺安排沒成功,就是真宰了董卓,只要他還有用,何太后也不會治他的罪啊。

袁隗道:“如此,請陛下下旨,合京中之兵,交由一善戰之將。如今京中尚有萬餘士卒,必能堅守城池。

再請陛下盡發三營赴京救駕,書信京兆尹與皇甫將軍,召各方勤王之師,則賊寇一戰可擒矣。”

東漢王朝中央的軍制很繁複,其中有北軍五校爲核心,大約有四千人,盧植帶走了千人,這批人暫時是指望不上了。

西園軍約八千人,盧植帶走了四千;羽林軍隸屬於光祿勳,全盛時大約有三千多人,但其主要的基層軍官是郎官,在漢靈帝賣官鬻爵成風后,羽林軍基本殘廢,雖然何進近些日子有所整頓,但也只剩兩千人左右。

兩宮衛士則是衛尉所屬的兩宮宿衛,這批人馬雖少,但卻是精銳之屬,主責是護衛宮城。

其餘還有城門校尉所屬,執金吾所屬,丁原自己的人馬,零零總總三四千人。

至於三營,則是負責拱衛京師的駐軍,受朝廷直接管轄,分別是長安營、黎陽營、雍營,皆距京城不遠,合計有三四千人。

百官把這筆賬在心裡一算,突然都不慌了,一萬多京城士卒,其中半數以上是精銳,比何苗還有董卓所部裝備精良的多,至少守城沒有問題。

雒陽城有太倉,糧食儲備也根本不用擔憂,等到各地勤王之師趕到,這些亂軍根本掀不起風浪。

劉辯喜出望外,正待依袁隗之言下旨,卻見劉虞對他微微搖頭,他頓時停了下來,只見劉虞肅容道:“國家危難關頭,覆巢之下無有完卵,諸公難道要從賊嗎?”

一席話語說的衆人面色大變,如果開口的不是大司馬劉虞,恐怕百官馬上就罵聲一片了。

袁隗微微眯眼望向劉虞,劉虞也坦然與他對視,絲毫不做迴避,半晌後,袁隗點頭道:“大司馬所言甚是,老夫家中尚有數百家丁,也會一併抗擊賊寇。”

此言一出,公卿們頓時神情不自在了,府上有家兵那太正常了,不少人還違制超額,雖然平攤下來可能一家也就幾十近百人,但加起來那就是很可怖的數字了。

可朝廷的兵出擊死了不心疼,自家的兵死了,那是要給撫卹的,自然肉疼。但袁隗都帶頭了,其他人也只能艱澀的應聲,捐出家兵成軍。

這麼一湊,竟然又湊出四千人來,劉辯是真的驚訝了,他絲毫沒想到,這些臣子手上竟然有這麼強的力量。可以肯定,這不是他們全部的兵力,非將軍,卻有如此多的家兵,可見違制之嚴重。

劉虞卻是毫不意外,他也是重臣,自然知道這些公卿手上有多少人。這裡畢竟是京城,公卿們的產業也大多不在此處,是以才只能湊出四千人來。

可若是在他們家鄉,單說汝南袁氏,恐怕一家就能輕鬆拉出四千士卒。

這些家兵雖然不是精銳,放在一起更是烏合之衆,野戰的話,很可能一觸即潰。

但用來守城卻是再好不過了,等到禁軍精銳養精蓄銳完畢,便可將亂軍一鼓而破,又何須冒風險來召集各地勤王之師呢?

他飽含深意的忘了袁隗一眼,有警告,也有勸諫。

……

此時,雒陽城外的董卓軍營,本該躺在內城裡養傷的董仲穎箕踞而坐,絲毫不在意腹部的傷口,他咧嘴笑道:“雉然(李傕字)啊,如今正是同心協力之時,勿要將私怨再帶進來。

賈先生既然認爲該發動,那就依先生之言,你看如今局勢不是很好嘛,朱公偉那廝竟然死了,哈哈哈哈。”

董卓毫不顧忌的捶着案几,看着案几上那顆人頭,他笑得愈發放肆,卻又滲出了兩滴淚水。

“雉然啊,你再鬧下去,恐怕下次就是我的人頭擺在何遂高的案上了。”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九月,車騎將軍何苗、孟津都尉董卓反。

——《後漢書·孝靈帝紀》

第一百八十七章 說親(下)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七十四章 罰罪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八十九章 外放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三百二十二章 接旨(上)第四百七十六章 陪都(上)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四章 吹捧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三百二十章 末路(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四十三章 平定關中(八)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一十七章 當仁,不讓於師第六章 入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五百四十章 平定關中(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七十一章 公卿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七十三章 朝會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五百二十一章 平衡(下)第三百三十九章 追憶第二百三十五章 廢立(一)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九十五章 常山之戰(七)第二百六十四章 背叛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五百五十章 韓遂之敗(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宣傳攻勢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