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權柄

那位號稱無人能在他面前撐過三刀的黑山悍匪劉三刀,也被關羽一槊刺死,五千人大約死了八百多人,俘虜了兩千多人,剩下的作鳥獸散,卻也難以盡數抓獲。

“老夫可以順道幫你把這些人押回邯鄲,但願如你所說,黑山賊的反應能讓老夫有所得。”

劉虞終究是體恤民衆的仁人,流寇的危害他也清楚,劉備那點人馬難以俘虜兩千多人回城,是以主動提出幫劉備把俘虜押送回去。

“下官多謝大司馬,代趙國百姓謝過大司馬仁德。”劉備也是肅然一揖,雖然想法不同,但劉虞在愛民這方面確實無可指摘,是大漢朝高官中少有的仁人。

劉虞微微頷首,問道:“那你是準備繼續北巡其他三縣,還是回邯鄲?”

劉備此次出行也只是巡視了易陽一縣,隨即便在浸水之畔收到了劉三刀來襲的消息,尚有襄國、中丘、柏人三縣未巡。

劉備搖搖頭道:“襄國等三縣,下官准備讓長史荀公達代下官北巡,公達才能卓絕,可擔大任。”

劉虞顯然也聽過荀攸的名聲,微微頷首道:“荀氏五子之一的荀公達嗎?倒也無妨。你急於回邯鄲又是爲了什麼?”

“只是有些擔心。”

“你將諸事盡數交託給那李明遠,現在又開始擔心?認爲他能力不足?”劉虞有些詫異的問道。

“並非如此。以明遠之能,邯鄲諸事自然能安排的妥妥帖帖。然而……大司馬,您當年第一次斷人生死之時,心裡是作何想法呢?”

劉虞有些愕然,聽見劉備的問題,他不由自主的開始回思起幾十年前的事情,他當初爲郡吏,代太守斷案之時。

“自我懷疑……還有……恐懼。”

劉備微微頷首:“這就是了,以官吏之身斷人生死,與戰場上殺敵完全是兩回事。官吏持國之重器,以勢斷人生死,初次操控這權柄的人很容易陷入兩種情況,

一則是視人命如無物,威福自用;二則是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爲。

下官當年爲安喜縣尉,剿賊之時殺敵無算,心中無甚大礙。但是審判俘虜定罪之時卻夜不能寐,唯恐一個不慎冤殺了不當誅之人,手中筆尖輕點,或許便是一條人命的逝去,這份責任太過沉重了。”

劉虞聞言,頓時長嘆一聲道:“你與公孫瓚真的完全不同,他在斷人生死之時彷彿無絲毫負擔,甚至樂於殺俘,享受那種專權的樂趣,你卻能在心中長鳴警鐘。

吾此行已然不虛,如汝這般的官吏若被賊所殺,乃是我大漢莫大的損失。”

劉備卻不好跟着劉虞批判公孫瓚,只是拱手道:“下官多謝大司馬稱讚。下官與李明遠相交數月,深知其爲人,其仁心較之於下官,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是其性頗缺剛烈之氣,柔和有餘勇烈不足,此次要誅斷趙氏全族數百人命運,這對他來說太過沉重了。”

“那汝爲何不坐鎮邯鄲?”

“下官若不出來,如何能誘的動劉三刀?再者,明遠未來的路還長着,他是有抱負和夢想的,下官不可能永遠幫他做出決斷,若有朝一日各主一州,難道他誅斷人命還要來信詢問下官?”

劉虞聞言頓時失笑,神情也越發柔和了,笑道:“你二人倒是頗有雄心壯志,各主一州都能掛在嘴邊,倒是讓老夫刮目相看。聽你這麼一說,老夫對李明遠倒是更加好奇了。”

“必不會讓大司馬失望。”劉備肯定的點了點頭。

眼看着劉虞踏上了馬車,劉備又開口問道:“大司馬爲何不急於回京?”

劉虞身子微頓,隨即淡然道:“倒是讓你看出來了。”

“大司馬閒庭信步,無半分急切之意,顯然不怎麼急於趕回雒陽。”

劉虞聞言啞然,隨即對劉備招了招手,竟是示意其上車共乘。劉備也只是拱手謝過,自然而然的上了馬車。

“因爲老夫本就不想回雒陽,這道任命的問題太大了。”劉虞的神情頗有些不滿,還有憂慮之意。

劉備輕聲道:“大司馬是擔心回京後反而令京城局勢惡化?”

“不錯,京城本已經波雲詭譎,維持着脆弱的平衡。若老夫回京,那必然是會分走一部分利益和權力的,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於大局而言無半分益處。”

說到這裡,劉虞看了看劉備,又道:“老夫本以爲是有佞臣進言,陛下才會有意召老夫入京,如今看來,恐怕真的是陛下自己的意思了。”

就算是以劉備的心性,也不由得訕訕一笑,劉虞口中的“佞臣”顯然就是指他和李澈,也就是說劉虞本以爲是劉備和李澈鼓動天子召他進京的。

“大司馬考慮了天下大勢,陛下卻不會考慮到那麼多啊。陛下只知道,自登基以來,天子的權柄沒有享受到半分,反倒屢屢被佞臣欺壓。

陛下召大司馬回京,也是因爲大司馬乃宗室重臣,是可以信任之人,只是希望能拿回屬於天子的權柄。”

劉虞聞言頓時默然,能得天子如此信重自然是好事,也是榮耀。可回京真的不是什麼好的選擇。

劉備卻是有些看明白了這位大司馬的心性,他喜歡穩定,喜歡平衡,不喜歡打破規矩的人和事。

劉備想了想,皺眉勸道:“大司馬,京城的穩定只是表象,就算您不進京,也遲早會爆發動亂。屆時您遠在北疆,陛下身邊卻無可信之人,又是何等的可怕?

與其想着維持脆弱的平衡,倒不如將主動權掌握在手裡,一舉清除京城的亂臣賊子!”

劉虞聞言頓時悚然而驚,追問道:“你所言亂臣賊子又是何人?”

“車騎將軍何苗,以及孟津都尉董卓!”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烈祖爲趙相,聞邯鄲大姓趙瑾欲反,遂北巡諸縣以誘。瑾暗通黑山悍匪劉三刀襲殺烈祖,烈祖奏報大司馬劉虞,虞遂遣兵破之。

——《漢記·烈祖本紀》

關於劇情推進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二百八十五章 甄府(上)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三百七十五章 歷陽之戰(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二百六十章 謀權(下)第七章 袁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亂起(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九十二章 決鬥第四百二十六章 張闓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二百章 陷鋒突陳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四百三十二章 弒君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賞(下)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文臺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五十三章 刎頸之交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平定關中(四)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百三十章 關中動亂(一)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章 抉擇關於劇情推進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四百零六章 說服(上)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三百九十九章 諜中諜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百三十四章 終變(完)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