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

“你們……太沖動了。”簡雍揉着眉頭,一臉無奈的指着劉備和李澈。

劉備很淡定的微笑望着簡雍,李澈轉頭看向窗外的風景——夜色還是很有意境的。

“咳,攸倒是覺得無妨,開始想隱藏行事是怕抓不住尾巴,然而尾巴這麼容易就露出來了,衝動一些也不錯。”荀攸笑着發表了不同意見。

見荀攸也站在了李澈和劉備那邊,簡雍只能抽抽嘴角問道:“明遠,有何收穫?”

“趙氏恐怕犯了不得了的事,而且這事應該與趙王有關係。”李澈敲着案几笑道。

“劉氏知曉內情,但應該沒有參與進去。”劉備摩挲着下巴說道。

荀攸古怪的笑道:“這趙氏是腦袋出問題了?敢和諸侯王勾連?不管這事是大是小,只要勾連了諸侯王,趙氏頃刻便有滅門之禍。還有趙王,看來朝廷近些年是疲弱了,不僅各地刺史太守有些不安分,這趙王也靜極思動了?”

雖然桓靈之世開始優待宗室,試圖以宗室爲天下屏障,但諸侯王可不在此列。

像劉表、劉備這種遠支宗室,天下安定時對皇權的威脅極小,然而諸侯王不同,他們大多具有合法的皇位繼承權。

要知道桓靈二帝可都不是光武嫡系子孫,而是被大臣迎立的外藩,他們上位後自然對外藩頗爲防備。

雖然趙王與皇室的關係太遠,但既然是諸侯王,那也在防備之列。按理說他們恨不得挖個洞鑽進地裡去,生怕被人注意到,可這位趙王竟然反其道而行之?

“事情應該不大,本初兄應當是有所覺察,卻沒有干預,可見並非動搖朝廷根基之事。”劉備搖搖頭,認爲趙王並不是想幹大事。

“不管怎麼說,趙王有異動是事實,而這便是諸侯王最大的罪過!攸以爲可以直接控制趙王,然後上書彈劾與趙氏。”

李澈也微微頷首,荀攸的方法很直接,但也很有效。這是東漢大臣對待諸侯王的通用做法,有大義在手,又有兵力,快刀斬亂麻纔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是……李澈有些皺眉。

劉備沉默了,半晌後嘆氣道:“太急了,趙國會亂的。”

這又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了,荀攸是認爲不破不立,借拿下趙王而問罪趙氏,打破邯鄲的大族鼎立格局,繼而扶持邯鄲氏壓制劉氏,以此掌控邯鄲。

劉備卻擔心拿下趙氏後趙國動亂,會給黑山賊帶來可乘之機,雖然無法威脅大局,但也難免生民罹難。

荀攸輕笑一聲道:“這個簡單,將黑山賊一併拿下即可。”

“哦?”幾人都望向荀攸,李澈摸着下巴,隱隱猜到了些什麼。

“相君,若動武,三百甲士,可能一戰?”荀攸肅然詢問道。

劉備皺眉思索,神情毅然:“關於趙國大族的實力,備在京城多有打聽。若只是趙氏一族,其全族發動起來,大約有千餘可戰之兵,但其良莠不齊,絕非三百精甲的對手。

再者,雲長與益德兩人統兵,備相信完全可以輕易擊潰趙氏。”

東漢強大的地方豪強勢力通過蓄養賓客、收容流落的農民進行武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私兵隊伍。

這種私兵數量雖多,但其顯然不可能與朝廷的精銳相比,與其說是兵士,倒不如說是一羣農民,他們閒時耕種,戰時武裝,訓練強度遠不如禁軍,兵甲器備更是差之甚遠。

比如歷史上曹操起兵反董之時,陳留衛氏傾盡家財資助,拉起了一隻數千人的隊伍,這種便與豪強的私兵類同。

以趙國大族的實力,趙氏這個等級的家族,大約養着千餘人私兵,整個趙國如今大約能拉出近萬私兵。這還是因爲趙國太小了,以大郡士族的實力,數千私兵都能拉出來。

當然,這近萬私兵只需千餘中央禁軍的精騎一次衝鋒,便會潰不成軍。畢竟趙國太小,這些私兵的武備比起大郡的私兵要差不少。

“趙國其餘大族可會襄助趙氏?”

劉備搖搖頭,趙國三族顯然不可能同氣連枝,趙氏有問題這一點還是劉氏今日裡隱隱透露的。劉氏等族若說坐山觀虎鬥,以得漁翁之利還有可能,若說是拼了命幫助趙氏……

李澈沉吟道:“趙氏不惜殺掉趙涉也要掩蓋的真相,顯然不可能讓相君這樣查探下去。既然已經打草驚蛇,不如繼續引蛇出洞,誘使趙氏動手。而趙氏實力不足的情況下……”

“外援!”雖然漢朝還沒有這兩個成語,但並不妨礙劉備等人理解意思,幾人異口同聲的接道。

李澈滿意的點點頭:“這趙國境內,又有實力,又敢不要性命襲擊國相與縣令的,恐怕只有黑山賊了。”

如今大漢中央政府的威懾力還在,白波軍精銳在雒陽左近栽了跟頭,盧植又連戰連捷,打的白波軍節節敗退,河朔震動。

趙國距離京城不算太遠,趙國大族除非走投無路,否則斷不敢行險襲擊國相,那是公然造反的行爲。唯有無法無天的黑山賊纔敢襲擊朝廷命官。

李澈繼續道:“只要黑山賊動手襲擊國相,我等合理反擊,也可減少整個黑山的敵意。被動反擊和主動剿匪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說到這裡,攸有些懷疑,莫非趙王與趙氏是勾連了黑山賊?”荀攸提出大膽的假設。

“若是勾結黑山賊,本初兄斷不會如此輕描淡寫,恐怕早就上書發大兵鎮壓了。”劉備搖頭否定道。

“等拿下趙王,一切自然會水落石出,無需猜疑太多。如今需要做的,是摸清楚趙國黑山的底細,否則引蛇出洞引出一條史前巨蟒把我等吞了,那恐怕要成爲天下笑柄。”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帝問曰:“若敵潛隱不明?”

澈對曰:“當以動驚之。”

問曰:“若敵鎮之以靜?”

對曰:“可以利誘之,此所謂打草驚蛇、引蛇出洞。”

——《文襄侯問對》

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十七章 鴻德門前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史慈(中)第五百零七章 許靖第六十章 斥賊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四百七十一章 辛毗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主冀州(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要亮了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二百四十五章 機關算盡與未雨綢繆第五百七十六章 崔琰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五百零三章 議功善後(上)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五百五十二章 病亡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九十五章 薅羊毛第一百九十一章 氾勝之書第五百章 演(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別離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和親(中)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五百五十一章 梟雄心性與梟雄末路第五百一十三章 封賞(上)第一百九十三章 鄉賢與巨寇(下)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邊市(上)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五十九章 從賊第三十章 三荀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百一十九章 末路(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兆尹府(上)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三十八章 妥協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五百六十九章 荒唐一夢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五百四十一章 平定關中(六)第二十五章 刺殺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七十一章 王府夜談(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歷陽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