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送別

寥寥數言,這位初見面的天下士人之望就給李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全顛覆了想象中的那個袁紹形象。

其顧盼自若,神采飛揚。方纔坐下,便將衆人的核心轉移到了他身上,不驕不狂,卻又有一種自然而然的傲氣。

那種自小養成的貴氣,是劉備和曹操身上所沒有的,劉備比其多了幾分溫潤,幾分草莽氣;曹操比其多了幾分犀利,幾分豪邁。

李澈雙手舉杯回敬道:“雖難以理解袁司隸所爲,但爲此刻豪氣,澈敬司隸一杯。”

袁紹肅然舉杯相應,掩面飲酒後,淡笑道:“吾聽聞明遠手中有大將軍那把七星龍淵劍?”

李澈有些疑惑袁紹的意思,頷首道:“大將軍確將七星龍淵相贈。”

袁紹撫須道:“七星龍淵,傳承數百年的高潔之劍,與始皇帝的太阿神劍齊名,乃是先帝所賜,亦是大將軍頗爲珍愛的藏品。

京中有一人頗爲嚮往此劍,只欲一觀參詳,恨無門路求見大將軍。明遠若想修習劍術,可以此爲酬,借其參詳。”

“哦?”李澈有些感興趣的問道:“不知袁司隸所言何人?”

袁紹尚未開口,曹操笑道:“莫不是那王越?”

李澈心中一動,王越此人出現於魏文帝曹丕所著《典論》之中,曹丕言稱曾學遍四方劍法,而劍法以京城之法爲最善。

桓、靈之時,京師有善擊劍者名王越,爲虎賁,而曹丕的劍術老師史阿,便是自稱曾與王越共遊,俱得其法。

袁紹頷首道:“正是那王越,此人精擅劍術,頗好名劍。只是脾氣又臭又硬,昔日得罪了大將軍,又不肯低頭認過,故而難登大將軍府門。其整日裡長吁短嘆,恨不能觀七星龍淵,若能將寶劍借其一觀,或可得其傾囊相授。

以紹之見,明遠腳步虛浮,身體孱弱。我輩士人,不求親上戰場上殺敵建功,總要會幾手劍術防身健體,王越之術,恰合明遠之用。”

李澈欣然拱手道:“多謝袁司隸指教,澈改日便去拜會那王越,只是離京在即,恐怕難以得其真傳。”

“王越已近知天命之年,如今已不是虎賁,無事一身輕,似乎是想去各地走走,精研劍術。明遠何不試試招攬,若能言談投契,未必不能帶其一起去趙國。”袁紹輕笑道。

李澈想了想,有劉備這個能一晚上感化殺手的魅力max在,又有七星龍淵,恐怕還真能招攬來王越,人才嘛,終歸是多多益善。是以拱手致謝道:“多謝袁公指點。”

袁紹點頭笑笑,對曹操道:“孟德此去八百里,山高水遠,還望珍重啊。”

曹操大笑道:“只要不礙到本初兄大事,還有誰能動我曹孟德?區區賊寇,不足爲慮。倒是本初兄,京師事難,若事有不成,儘可來濟陰相見,操必掃榻以待。”

兩人相視大笑,面上不露半點異樣,只是不知心裡是作何想法了。

劉備暗歎一聲,看看外面的天色,插言道:“時候不早了。”

二人一怔,隨即肅然,送行有所忌諱,太過拖沓可不行。

曹操對夏侯兄弟招手示意,四人起身向外走去,只見道邊已經壘好一個小土包,然後置一隻縛好的羊羔於其上,夏侯淵又置肉脯與酒於側,擺好香案。幾人上前拜祭路神“祖”,是爲軷祭。

隨後,曹操斟滿酒杯,舉杯道:“諸君,山高水長,未來相見遙遙無期。願諸君各自安好,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負畢生所學。”

三人各自舉杯相應,袁紹肅然道:“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爲期。孟德,珍重。”

“孟德兄,備謹以此酒,祝君此去得償所願、得展所長,鎮國家、撫百姓,安一方生民。”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曹公,珍重。”

祝詞已畢,四人鄭重滿飲。此乃餞行之酒,爲祭行神“祖”,以祈求路途平安,乃先秦七祀之一,屬五禮之一的“賓禮”。

飲罷,三人又從路邊折一根柳枝,鄭重交付給曹操。楊柳生命力極強,插土即活,在漢朝已經成爲官道旁的主要行道樹,以折柳相贈爲送別習俗,也是爲了祝願行人能如楊柳一般在異地很快適應。

曹操接過柳枝,長笑一聲,轉身上馬,策馬奔騰從羊羔上跳過,隨後絲毫不回頭的狂奔而去。

夏侯兄弟與曹洪苦笑着向袁紹、劉備幾人賠罪告別,也上馬追了過去。

就在幾人的目視中,曹孟德一行人漸漸消失在道路的盡頭。三人怔怔出神,一時思緒萬千。

大約過了半刻鐘,袁紹忽的大笑道:“還是讓他曹孟德擺了一道,從幼時開始便是如此,如今還是這樣。曹阿瞞忒也奸詐!”

隨後,袁紹轉身笑道:“京城需要穩定,讓玄德出京乃是迫不得已的選擇,還望玄德能夠諒解。且玄德在地方僅做過縣尉,若要位列公卿,遲早要有牧守一方的經歷,早去晚去,也沒什麼區別。下月出京,爲兄必再來相送。”

劉備卻是低頭沉默,半晌後,幽幽道:“千石躍而爲兩千石,備又有什麼可說的呢?惟願本初兄今後在行事之時,能多念一些社稷危亡,感懷下生民困苦,大漢烽煙四起,天下經不起大的折騰了。”

袁紹大笑道:“玄德金玉良言,爲兄銘記在心,必常以黎民蒼生爲念。還有,趙國匪寇橫行,劉赦也不是個好相與的諸侯王,還望玄德多加小心。”

言罷,對着幾人微微點頭以示告別,轉身上馬,向着城內而去。

劉備怔怔的看着袁紹遠去,又回頭看看曹操離去的方向,滿腹心事的長嘆了一聲。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餘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爲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之,精熟。

——《典論·自敘》

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四百三十六章 南匈奴之戰(二)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一百五十四章 議罪(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四百二十二章 宴席(上)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二百八十九章 常山之戰(一)第四百六十二章 兗州初戰(下)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三百五十一章 老友(上)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四百七十章 夏侯淵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二百一十章 守城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二百九十七章 常山之戰(九)第二百六十一章 去向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一章 初見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關中動亂(六)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四十一章 青州之治(下)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四百二十四章 東海糜氏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二百五十八章 會盟(下)第五百三十三章 關中動亂(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河朔巨寇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暗流涌動(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演技第一百一十六章 在其位謀其政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見曹操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萬人敵第一百七十六章 漫天起價第三百二十五章 賞罰(上)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