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薦這種甘薯。”鍾進衛無奈解釋道。
“哦,中興伯以爲這甘薯可以推廣到大江南北?”徐光啓一聽,心裡一動,連忙詢問。
“豈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國各地都可以種。不但可以種,而且還是耐旱高產作物,是百姓糧食補充必不可少之物。對了,你不是寫過這《甘薯疏》麼,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寫了什麼?”鍾進衛有點疑惑。
徐光啓有點慚愧,老臉微紅,對鍾進衛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後來歷以及爲什麼最終沒有向皇上推薦的原因。
原來,這甘薯,原是海外呂宋之物。當地西洋官府嚴禁甘薯出口,萬曆二十一年閩人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帶回福州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
萬曆三十六年,長江以南發大水,稻麥都沒有收穫。徐光啓的門客莆田徐生多次給他送了甘薯種子。徐光啓試種成功,遂寫《甘薯疏》意欲推廣。
《晏子春秋》說:“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淮北,則爲枳。”這觀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啓在甘薯疏序中對這種觀念提出了質疑,以甘薯爲例,倡導不同地區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種。
老百姓沒文化,看不到徐光啓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長江以南地區,次年麥稻豐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沒幾個人操心甘薯是否能在當地引種,甘薯的引種就極爲緩慢。
徐光啓後來又忙於科學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沒有向淮河以北極力推廣,更是沒有向朝廷推薦,怕萬一有問題被政治對手彈劾。
甘薯這種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就以極緩慢地速度在民間傳播着,一直到清初才推廣到全國。
鍾進衛聽完不禁啞口無言,要是明朝就有專門的農業研究院研究農作物產量的話,甘薯早就會被推薦到研究院進行全國範圍的試種推廣,這樣的好處是有用則推薦人有功,無用也沒關係,多了研究院一道緩衝。
甘薯推廣到大明全境的話,就能緩解明末的農民起義,說不定滿清也入主不了中原,後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真是可惜。
今日天色已晚,鍾進衛和徐光啓當場商定,明日一早,徐光啓帶《甘薯疏》與鍾進衛一起,聯名向皇上推薦甘薯,務必全國推廣試種。
當晚,徐光啓回到自己府邸,找出自己當年寫的《甘薯疏》,又看了一遍,唏噓不已,要不是中興伯的極力推薦,自己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就被埋沒了。
次日,天剛亮,徐光啓就早早來到陶瓷廠,匯合鍾進衛,前去覲見崇禎皇帝。
此時,崇禎皇帝已經在文華殿處理政務了,他的心情並不怎麼好。
昨日下午,刑部接到他的指示,又有東廠聽審,加上證據確鑿,二個御史全部被判抄家流放。
從這幾個御史家裡抄出了六十多萬兩白銀,其中歷次貪污受賄所得就有四十萬兩之多。御史以清廉自居,承擔朝廷監察百官之職責,自己卻已有如此嚴重之貪污,可見其他官員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吏治爛到何種程度,崇禎皇帝不敢去想像,因此心情沉重。
他聽到中興伯並禮部左侍郎徐光啓求見,以爲水泥已經試驗出來了,心中一喜,沖掉了剛纔的鬱悶,連忙召見。
鍾進衛一進文華殿,也顧不上向崇禎皇帝行禮,就先開口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大喜啊!”
鍾進衛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話,聽起來有點像喜得貴子的賀語。
跟他身後的徐光啓一聽,心中不禁有點無語,這萬一甘薯在北方推廣有問題,你中興伯這麼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禎皇帝一聽鍾進衛的恭喜,連忙從御座上站起來,總算有好消息了:“可是水泥燒製出來了?”
“啊,沒有。”鍾進衛一聽崇禎皇帝會錯意了,連忙否認。
崇禎皇帝一聽,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鍾進衛道:“鍾師傅待在陶瓷廠,水泥沒有燒製出來,還有什麼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鍾進衛衝崇禎皇帝笑笑,也不說話,側過身子,向徐光啓努努嘴。
徐光啓走上一步,站鍾進衛左側後方一點,向崇禎皇帝行禮:“臣,禮部左侍郎徐光啓參見陛下。”
崇禎皇帝看鐘進衛那樣子,難道真有喜事,和徐侍郎有關?於是,連忙問道:“徐卿不用多禮,有事快說。”
“陛下,臣有本上奏。”徐光啓看了下鍾進衛,然後向崇禎皇帝說道。
崇禎皇帝點點頭,讓徐光啓說。
“臣在萬曆三十六年,寫過一份《甘薯疏》。臣慚愧未及時向朝廷上書。中興伯昨日聽聞之後,極力願與臣一道聯名推薦甘薯。”
崇禎皇帝一聽,難道鍾師傅說的大喜就是這個甘薯。鍾師傅如此重視,一定不是凡物。不由生了興趣,也不讓內侍轉遞徐光啓拿出來的《甘薯疏》,自己走了下來,接過之後當場看了起來。
崇禎皇帝先是看了序,從中隱約看到了徐光啓以前沒有給朝廷推薦的原因,然後又看了內容,是這種甘薯的好處和種法。其中還進行了產量對比,一目瞭然。
北方夏麥秋粟合起來畝產約爲兩石,江南畝產稻穀四石左右,而這甘薯,據徐光啓在上海試種,畝產能達到六石左右。崇禎皇帝看到這裡,眼睛都亮起來了。
《甘薯疏》的內容不多,他很快看完,然後擡頭問鍾進衛道:“徐侍郎所說甘薯的產量如此之高,可是事實?”
崇禎皇帝心中有着一種期待,雖然鍾進衛剛纔說了大喜,但他還是想親耳再聽一次。
鍾進衛知道崇禎皇帝的意思,他問的是,後世是不是能證明此種甘薯的益處。
鍾進衛點點頭,然後向崇禎皇帝道:“是的,並且甘薯在全國各地都能成活,據說,吃了對人體還有不少好處。”
徐光啓一聽,在一邊證明:“神醫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有說甘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之功效。”
“能解西北災情?”崇禎皇帝馬上聯想到西北的災情,期待着鍾進衛的肯定答案。
“應該能緩解吧,全面解決恐怕不行。”鍾進衛想着要甘薯能徹底解決饑荒,後世就不會有餓死的人了。
雖然崇禎皇帝沒有聽到滿意的答案,但甘薯如此之高的產量,還耐旱,剛好能解決大明現在越來越嚴重的旱情。
不過甘薯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如果貿然推廣所有田地都播種此類作物,萬一有個意外,怕是後悔莫及。但現在西北的災情又特別嚴重,緩慢試驗則有可能延誤災情,西北地區已有多處地方出現饑民造反,延綏巡撫洪承疇爲此已經連上幾道奏疏催賑災糧。
崇禎皇帝就在鍾進衛和徐光啓面前,來回踱步了幾圈,然後站定,問鍾進衛道:“鍾師傅,你說朕先試種一下,然後再下令所有田地播種甘薯,是否會更好?”
鍾進衛暈倒,看來崇禎皇帝果然是沒有出過門,這麼簡單的道理還要諮詢。
於是,他點點頭,對崇禎皇帝道:“臣有兩個建議,供陛下參考。”
“鍾師傅,快說。”
“一,陛下當調集閩浙一帶的甘薯種子,儘快往災區推廣。甘薯的一個好處是,可以不佔有原先的田地,直接在貧瘠荒山種植,都沒問題,今年能種出多少是多少。”
崇禎皇帝點點頭:“其二呢?”
“二,成立研究院,研究甘薯品種,培植出高產甘薯。據臣所知,甘薯的畝產絕不止六石,在臣的家鄉,再翻一翻都嫌少。”
鍾進衛來大明已有一段時間,單位換算差不多知道,此時的一石約爲一百八十斤,後世甘薯最少都是2000-3000斤,因此他能誇這個口。
徐光啓在一邊聽得一怔,中興伯當真能有如此把握,甘薯畝產在大明能有如此之高?中興伯在海外的經驗怕不一定能適合大明吧,這大話說出去,恐非中興伯之福。
他卻不知道,鍾進衛所說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地方,只是時間上有差異而已。當然,崇禎皇帝是知道這點的。
所以,崇禎皇帝的注意點不和徐光啓一樣,而是在鍾進衛說的研究院這個名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