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推薦甘薯

“不是想吃,是想向皇上推薦這種甘薯。”鍾進衛無奈解釋道。

“哦,中興伯以爲這甘薯可以推廣到大江南北?”徐光啓一聽,心裡一動,連忙詢問。

“豈止大江南北,大明全國各地都可以種。不但可以種,而且還是耐旱高產作物,是百姓糧食補充必不可少之物。對了,你不是寫過這《甘薯疏》麼,你不知道?那你的《甘薯疏》都寫了什麼?”鍾進衛有點疑惑。

徐光啓有點慚愧,老臉微紅,對鍾進衛道出了《甘薯疏》的前後來歷以及爲什麼最終沒有向皇上推薦的原因。

原來,這甘薯,原是海外呂宋之物。當地西洋官府嚴禁甘薯出口,萬曆二十一年閩人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帶回福州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甘薯可以救荒。金允試種,俟收成後呈驗。當年,試種成功,金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

萬曆三十六年,長江以南發大水,稻麥都沒有收穫。徐光啓的門客莆田徐生多次給他送了甘薯種子。徐光啓試種成功,遂寫《甘薯疏》意欲推廣。

《晏子春秋》說:“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淮北,則爲枳。”這觀念在明人中根深蒂固,徐光啓在甘薯疏序中對這種觀念提出了質疑,以甘薯爲例,倡導不同地區的作物不一定就不能互相引種。

老百姓沒文化,看不到徐光啓的《甘薯疏》。士大夫不愁吃喝,加上長江以南地區,次年麥稻豐收,基本不愁吃,所以沒幾個人操心甘薯是否能在當地引種,甘薯的引種就極爲緩慢。

徐光啓後來又忙於科學研究,中外交流和宦海生涯,也就沒有向淮河以北極力推廣,更是沒有向朝廷推薦,怕萬一有問題被政治對手彈劾。

甘薯這種產量極高的農作物,就以極緩慢地速度在民間傳播着,一直到清初才推廣到全國。

鍾進衛聽完不禁啞口無言,要是明朝就有專門的農業研究院研究農作物產量的話,甘薯早就會被推薦到研究院進行全國範圍的試種推廣,這樣的好處是有用則推薦人有功,無用也沒關係,多了研究院一道緩衝。

甘薯推廣到大明全境的話,就能緩解明末的農民起義,說不定滿清也入主不了中原,後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真是可惜。

今日天色已晚,鍾進衛和徐光啓當場商定,明日一早,徐光啓帶《甘薯疏》與鍾進衛一起,聯名向皇上推薦甘薯,務必全國推廣試種。

當晚,徐光啓回到自己府邸,找出自己當年寫的《甘薯疏》,又看了一遍,唏噓不已,要不是中興伯的極力推薦,自己當初寫這篇文章的用意就被埋沒了。

次日,天剛亮,徐光啓就早早來到陶瓷廠,匯合鍾進衛,前去覲見崇禎皇帝。

此時,崇禎皇帝已經在文華殿處理政務了,他的心情並不怎麼好。

昨日下午,刑部接到他的指示,又有東廠聽審,加上證據確鑿,二個御史全部被判抄家流放。

從這幾個御史家裡抄出了六十多萬兩白銀,其中歷次貪污受賄所得就有四十萬兩之多。御史以清廉自居,承擔朝廷監察百官之職責,自己卻已有如此嚴重之貪污,可見其他官員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吏治爛到何種程度,崇禎皇帝不敢去想像,因此心情沉重。

他聽到中興伯並禮部左侍郎徐光啓求見,以爲水泥已經試驗出來了,心中一喜,沖掉了剛纔的鬱悶,連忙召見。

鍾進衛一進文華殿,也顧不上向崇禎皇帝行禮,就先開口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大喜啊!”

鍾進衛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話,聽起來有點像喜得貴子的賀語。

跟他身後的徐光啓一聽,心中不禁有點無語,這萬一甘薯在北方推廣有問題,你中興伯這麼嚷嚷不怕皇上降罪?

崇禎皇帝一聽鍾進衛的恭喜,連忙從御座上站起來,總算有好消息了:“可是水泥燒製出來了?”

“啊,沒有。”鍾進衛一聽崇禎皇帝會錯意了,連忙否認。

崇禎皇帝一聽,失望地坐回御座,埋怨鍾進衛道:“鍾師傅待在陶瓷廠,水泥沒有燒製出來,還有什麼事情能值得朕大喜。”

鍾進衛衝崇禎皇帝笑笑,也不說話,側過身子,向徐光啓努努嘴。

徐光啓走上一步,站鍾進衛左側後方一點,向崇禎皇帝行禮:“臣,禮部左侍郎徐光啓參見陛下。”

崇禎皇帝看鐘進衛那樣子,難道真有喜事,和徐侍郎有關?於是,連忙問道:“徐卿不用多禮,有事快說。”

“陛下,臣有本上奏。”徐光啓看了下鍾進衛,然後向崇禎皇帝說道。

崇禎皇帝點點頭,讓徐光啓說。

“臣在萬曆三十六年,寫過一份《甘薯疏》。臣慚愧未及時向朝廷上書。中興伯昨日聽聞之後,極力願與臣一道聯名推薦甘薯。”

崇禎皇帝一聽,難道鍾師傅說的大喜就是這個甘薯。鍾師傅如此重視,一定不是凡物。不由生了興趣,也不讓內侍轉遞徐光啓拿出來的《甘薯疏》,自己走了下來,接過之後當場看了起來。

崇禎皇帝先是看了序,從中隱約看到了徐光啓以前沒有給朝廷推薦的原因,然後又看了內容,是這種甘薯的好處和種法。其中還進行了產量對比,一目瞭然。

北方夏麥秋粟合起來畝產約爲兩石,江南畝產稻穀四石左右,而這甘薯,據徐光啓在上海試種,畝產能達到六石左右。崇禎皇帝看到這裡,眼睛都亮起來了。

《甘薯疏》的內容不多,他很快看完,然後擡頭問鍾進衛道:“徐侍郎所說甘薯的產量如此之高,可是事實?”

崇禎皇帝心中有着一種期待,雖然鍾進衛剛纔說了大喜,但他還是想親耳再聽一次。

鍾進衛知道崇禎皇帝的意思,他問的是,後世是不是能證明此種甘薯的益處。

鍾進衛點點頭,然後向崇禎皇帝道:“是的,並且甘薯在全國各地都能成活,據說,吃了對人體還有不少好處。”

徐光啓一聽,在一邊證明:“神醫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有說甘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之功效。”

“能解西北災情?”崇禎皇帝馬上聯想到西北的災情,期待着鍾進衛的肯定答案。

“應該能緩解吧,全面解決恐怕不行。”鍾進衛想着要甘薯能徹底解決饑荒,後世就不會有餓死的人了。

雖然崇禎皇帝沒有聽到滿意的答案,但甘薯如此之高的產量,還耐旱,剛好能解決大明現在越來越嚴重的旱情。

不過甘薯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如果貿然推廣所有田地都播種此類作物,萬一有個意外,怕是後悔莫及。但現在西北的災情又特別嚴重,緩慢試驗則有可能延誤災情,西北地區已有多處地方出現饑民造反,延綏巡撫洪承疇爲此已經連上幾道奏疏催賑災糧。

崇禎皇帝就在鍾進衛和徐光啓面前,來回踱步了幾圈,然後站定,問鍾進衛道:“鍾師傅,你說朕先試種一下,然後再下令所有田地播種甘薯,是否會更好?”

鍾進衛暈倒,看來崇禎皇帝果然是沒有出過門,這麼簡單的道理還要諮詢。

於是,他點點頭,對崇禎皇帝道:“臣有兩個建議,供陛下參考。”

“鍾師傅,快說。”

“一,陛下當調集閩浙一帶的甘薯種子,儘快往災區推廣。甘薯的一個好處是,可以不佔有原先的田地,直接在貧瘠荒山種植,都沒問題,今年能種出多少是多少。”

崇禎皇帝點點頭:“其二呢?”

“二,成立研究院,研究甘薯品種,培植出高產甘薯。據臣所知,甘薯的畝產絕不止六石,在臣的家鄉,再翻一翻都嫌少。”

鍾進衛來大明已有一段時間,單位換算差不多知道,此時的一石約爲一百八十斤,後世甘薯最少都是2000-3000斤,因此他能誇這個口。

徐光啓在一邊聽得一怔,中興伯當真能有如此把握,甘薯畝產在大明能有如此之高?中興伯在海外的經驗怕不一定能適合大明吧,這大話說出去,恐非中興伯之福。

他卻不知道,鍾進衛所說的地方,就是大明的地方,只是時間上有差異而已。當然,崇禎皇帝是知道這點的。

所以,崇禎皇帝的注意點不和徐光啓一樣,而是在鍾進衛說的研究院這個名詞上。

第452章 改造鳥銃第864章 蒸汽火車第458章 又聞盧象升之名第589章 城頭廝殺第669章 危急萬分第553章 新軍擴編第755章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第829章 嚴打第245章 無敵炒股法第489章 命運的改變第269章 阻擊建虜第369章 危險機會第126章 闖侯府第268章 原來是你第719章 不能太宅第837章 運籌帷幄第155章 火器弓箭第302章 雷霆手段第579章 裡子面子都有了第820章 論奢華風第278章 伏擊建虜第284章 清水明月關的危機第379章 李自成第6章 難眠之夜第424章 祖宗基業爲重第376章 秦地蕃薯第40章 軍需官第339章 冥冥之中的天意第617章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第5章 相信(3)第386章 開封戲曲第35章 盧象升第401章 說起來容易第114章 官員俸祿第634章 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第738章 敢犟嘴就戰場見第368章 欲仙欲死第177章 人心所思第198章 對虜策略的轉變第165章 今昔天下之比第861章 壞事變好事第186章 昌黎第二戰前夕第520章 必須建大淩河城第108章 挑選護衛第262章 血債血償第137章 得意建虜第725章 京師國子監第186章 昌黎第二戰前夕第68章 老少合謀第269章 阻擊建虜第497章 藩王會議(7)第806章 執着第562章 新來的吧第206章 牴觸攻城第460章 冰棍第400章 藩王會同意麼第686章 大明水師學堂第247章 思海戰第761章 化敵爲友第174章 影響第853章 得勝歸來第221章 加薪養廉第520章 必須建大淩河城第358章 壞消息接二連三第373章 應對寧錦第198章 對虜策略的轉變第856章 用兵何處第390章 到底在哪裡第423章 自己兒子怎麼辦第701章 獻寶第407章 肉鬆第517章 宋氏鏡片第617章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第425章 農業研究院第250章 紅衣大炮第121章 徐光啓第193章 誘騙成功第646章 冰封島嶼建虜出擊第774章 身死國滅第148章 教育部第477章 新軍配置第362章 誰是老大第436章 白杆軍歸第840章 徐霞客歸來第313章 絕不縱容第745章 個人魅力不夠麼第861章 壞事變好事第222章 廉潔退休金第693章 葡萄牙人的妥協第865章 電第580章 漢奸理論第227章 同袍之情第378章 一羣豬第295章 獻俘第520章 必須建大淩河城第218章 昌黎戰的意義第416章 大明央行的緊迫性第467章 登萊戰報第636章 研究蒸汽機的最佳人選第500章 掃尾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