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英雄
——楊子榮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智取威虎山》
楊子榮(1917~1947),本名楊宗貴,字子榮,山東牟平(現煙臺市牟平區)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歷任班長、團偵察排長等職1947年在剿匪行動中中彈犧牲,被東北軍區司令部追授爲“特級偵察英雄”。楊子榮的英雄形象也隨着小說《林海雪原》和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流傳而家喻戶曉。
闖蕩關東歷艱險
19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如大潮般向關外涌去。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悲壯的“移民史詩”。成千上萬的來自山東半島的窮苦百姓擁擠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滿懷着希望向關外之地跋涉着,上演了一出血淚交融的“闖關東”。
……
1934年,鴨綠江。
“放排嘍……放排嘍……”一聲聲響亮的吆喝聲迴盪在白山黑水之間。轉過一道江灣,一道道木排出現在江面上,木排上的放排工們赤着胳膊喊着號子,吃力地矯正着木排漂流的方向。此時,剛滿17歲的楊子榮就在這些放排工之間,揮汗如雨地忙乎着。
楊子榮是山東牟平縣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勤勞的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幹活,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即使是這樣,明事理的父母仍然咬着牙送楊子榮讀了幾年私塾,讓他不至於像祖祖輩輩那樣做一個“睜眼瞎”。
不久,膠東地區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無奈之下的楊子榮一家踏入了“闖關東”的大潮中。一家人歷盡艱險來到了遼寧安東一帶,但是,謀生同樣艱辛,年僅14歲的楊子榮也早早地挑起重擔,學徒、繅絲工、搬木頭、扛大包……只要是能吃飽飯,無論多麼苦重的活計楊子榮都能承受下來。在17歲那年,楊子榮聽說放排工的待遇豐厚,就毅然走上了木排,開始了漂流的生活。
放排是東北獨特的一種運輸方式。砍伐好的木材捆綁在一起順江而下,幾百或幾千立方的原木在江面上如脫繮的野馬一樣飛馳,稍不留神就會排毀人亡。想做一名合格的放排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身強體壯,其次是熟悉水性。放排工吃住都在木排上,雖然待遇豐厚,卻是最艱苦、最危險的活計。相比木排前進的衝勁,放排工的力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經常有放排工被顛飛摔死的事情發生。楊子榮就是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中做了近4年的放排工。
1938年底,楊子榮來到遼寧鞍山附近的千山採礦區找了一份當採礦工的活兒。礦區的活兒也不是好乾的,不僅有生命危險,還要忍受監工的責罵。最讓楊子榮不能忍受的是,煤礦中的日本監工經常不問青紅皁白地毒打工友。
一次,日本人又無端地將一名工友抽打得死去活來。楊子榮實在是忍無可忍了,他奪過監工的皮鞭,一腳踹倒了日本人,爲捱打的工友出了氣。但經過了這件事,楊子榮也無法在礦山待下去了,在工友的幫助下,楊子榮逃離了礦山,回到了山東老家牟平。這一年是1943年春,楊子榮26歲。
從12歲離家算起,楊子榮在東北整整闖蕩了14年。這14年對楊子榮來說,可謂是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體會了生活的艱難辛勞。但這也是一段寶貴的經歷,它使楊子榮熟悉了東北的風土人情、山形地貌,結交了一大幫窮苦朋友,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段經歷,在他後來參加的剿匪鬥爭中,可謂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單槍匹馬散匪羣
楊子榮回鄉後,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懷着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他毅然參加了村裡的民兵組織,積極配合正規部隊,打擊日僞軍。由於楊子榮在外闖蕩多年,所以也算得上是見多識廣,他在隊伍中出謀劃策,經常能給日僞軍造成出其不意的打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經歷了8年艱苦卓絕的奮戰終於取得了勝利。然而好景不長,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內戰。中共中央決定採取“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命令山東立即派主力部隊開赴東北,解放被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了十幾年的東三省。爲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方針,楊子榮所在的膠東地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參軍活動,每個縣、鄉、村都有參軍任務,楊子榮所在的村子也不例外。
楊子榮從小就愛看《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小說,他對書裡那些行俠仗義的豪傑十分敬佩,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爲英雄。當他得知村裡組織報名參軍的消息後,沒等跟家裡人商量,就報上了名。不過報名時沒用本名“楊宗貴”,而是在花名冊上寫上了“楊子榮”3個字。誰也料不到,這個名字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家喻戶曉,更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無心之舉,卻爲後來尋找他的家人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楊子榮加入部隊後,以優異的表現完成了集訓,很快在新兵中脫穎而出。在開赴東北的途中,楊子榮積極響應部隊的號召,每到一個地方,就利用向老鄉籌糧、借鍋竈等機會,向羣衆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人民軍隊的性質,發動青年參軍參戰。一路上,楊子榮一人就動員了30多人蔘軍,被部隊評爲“擴軍模範”,並於1946年春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楊子榮所在的部隊駐紮在牡丹江市西邊的海林鎮。主要任務就是“剿匪”。當時的東北地區,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逢山有寇,遇嶺有賊。尤其是黑龍江的牡丹江地區,充斥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土匪武裝,什麼“四虎九彪十二蛟”,成分極其複雜。
再次回到東北的楊子榮如魚得水,他利用自己熟悉地理人情的優勢,在剿匪戰爭中經常出人意料地取得勝利,不久就
擔任了尖刀班的班長。
楊子榮率領着尖刀班,在隨後的剿匪戰鬥中,表現得異常機智勇敢,特別是在杏樹底剿匪戰鬥中,孤身一人,闖入敵陣,硬是把400多土匪給勸降了,堪稱剿匪戰鬥的一個奇蹟。
杏樹底村是位於牡丹江北部的一個山村,這裡集結了從各處逃竄來的土匪400多人,他們憑藉村子的有利地形和村周圍高大的土牆、堅固的工事,與楊子榮的剿匪部隊對峙,企圖負隅頑抗。
當日,攻打杏樹底殘匪的戰鬥打響後,楊子榮身先士卒,帶領尖刀班衝在最前面。但是土匪們的火力十分強大,剿匪部隊組織了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爲了儘早結束戰鬥,減少部隊傷亡,指揮部命令炮火支援。
“轟轟……”幾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後,土匪據守的陣地上和村子裡頓時一片人仰馬翻。就在這時,村子卻隱約傳來了婦女小孩的哭喊聲。楊子榮心中一驚,想到如果再這樣猛攻下去,即使消滅了土匪,村裡的老百姓也將遭受到滅頂之災。
想到這裡,楊子榮暗下決心。在土匪開槍的間隙,他用槍尖挑起了一塊白毛巾,一個漂亮的翻身躍出了藏身的戰壕,竟是想單槍匹馬地進村去勸降土匪。
不要說楊子榮身後的戰友,就連對面的土匪們都被楊子榮的大膽嚇呆了。不由得心生敬意,將楊子榮帶進了村中土匪的臨時指揮所。
面對着一屋如臨大敵的土匪頭目,楊子榮毫無懼色。他侃侃而談,一面指出土匪必將被剿滅的命運,一面偷偷觀察頭目之間存在的矛盾,伺機利用。
在楊子榮的宣傳鼓動下,許多土匪開始動搖,村裡的羣衆也紛紛勸說土匪趕快投降,別讓鄉親們也跟着遭殃。這時,幾個外地逃來的頭目跳了出來,叫囂着誰投降就槍斃誰。但是另外的幾名土匪頭目因家在本村,不能不顧村裡鄉親們的死活,再加上楊子榮和鄉親們的一番勸說,早已萌生了投降的念頭。
雙方爲此發生爭執,互不相讓。楊子榮趁機拉攏了更多的村民,這些都是和土匪有親屬關係的百姓。在他們的協助下,楊子榮的勸說取得了成效,土匪們紛紛把槍扔到了地上。其餘的頑固分子眼見大勢已去,也只能垂頭喪氣地繳了槍。就這樣,一場慘烈的血戰被楊子榮消弭於無形之中。
楊子榮單槍匹馬散羣匪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部隊,將士們無不敬佩楊子榮的機智勇敢。經此一役,牡丹江軍分區決定讓楊子榮到團裡做偵察工作並擔任團偵察班班長。就這樣,如虎添翼的楊子榮,在以後的剿匪鬥爭中更加得心應手,屢立奇功。
深山智擒“座山雕”
座山雕:臉紅什麼?
楊子榮:精神煥發。
座山雕:怎麼又黃了?
楊子榮:防冷塗的蠟。
座山雕:天王蓋地虎。
楊子榮:寶塔鎮河妖。
座山雕:莫哈莫哈?
楊子榮: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家。
座山雕:這麼說你是許旅長的人啦?
……
這段經典的對白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無論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還是小說《林海雪原》,都是根據楊子榮深入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的過程改編而成的,重點描寫這位偵察英雄與威虎山“座山雕”匪幫鬥智鬥勇的傳奇故事。事實上,真實的剿匪經歷要更加兇險,更加驚心動魄。
1947年1月,一年多的剿匪工作成績斐然,在牡丹江地區已經找不到成規模的大股土匪了。但是仍有很多以幾十人爲單位的小股土匪逃過了解放軍大部隊的圍剿,鑽進了深山老林,到處流竄作戰,騷擾百姓。這其中,就包括老奸巨猾的頑匪“座山雕”。
“座山雕”出生於清朝末年,叫張樂山。年輕時由其堂兄將其帶入東北伐木爲生,後加入土匪。傳說剛剛加入匪羣的“座山雕”展現了3個絕活:首先是槍法絕,百發百中;其次是眼絕,走夜路不用照亮;還有就是腿絕,翻山越嶺如履平地。這3個絕活一亮,頓時鎮住了土匪們,一致推舉“座山雕”當了“大當家”。
“座山雕”縱橫東北50多年,老謀深算,詭計多端,在衆多匪幫之中也是頗具威望的。在他的土匪生涯中,曾經歷過清末、北洋軍閥、僞滿政權三個時期。當時,就連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都沒能將其剿滅,足可見其詭計多端與強橫的實力。日本投降後,“座山雕”接受了國民黨的委任,得到了國民黨提供的精良武器支持,匪幫的勢力就更加壯大了,大有在東北一枝獨秀之意。
解放軍剿匪部隊進駐牡丹江地區後,對“座山雕”匪幫進行了多次圍剿,消滅了他的大部分人馬,只剩下身邊二三十個親信死黨,隱蔽在深山老林裡,伺機東山再起。
楊子榮率領着偵察分隊,穿行在林海雪原之中。根據他以往的經驗,在這樣大雪封山的天氣裡,躲藏在深山老林裡的“座山雕”肯定無法得到足夠的補給,外面一定有負責聯絡的人給其運送糧食。
按照這個思路,楊子榮很快找到了線索,抓到了幾名“座山雕”身邊的小嘍囉。經過一番審訊後,楊子榮得知“座山雕”藏身的山上防守極其嚴密,而且其身邊還有着號稱“八大金剛”的貼身護衛。
楊子榮考慮到強攻匪窩的話難免會造成傷亡,力敵不如智取。於是,在經過一番精細的籌劃後,楊子榮和另一名偵察員化裝成土匪,以投靠爲理由,上了“座山雕”盤踞的威虎山。
在上山的路上,楊子榮不由得暗暗心驚。狡猾的“座山雕”至少設下了3道關卡,每一道關卡都由心腹手下把守。面對土匪們的層層盤問,楊子榮對答如流,終於消除了守衛的疑心,帶着楊子榮來到“座山雕”面前。
楊子榮終於見到了“大名鼎鼎
”的“座山雕”,只見他只是個貌不驚人的瘦高老頭,形容猥瑣,但雙眼精光四射,真如一隻擇人而噬的惡雕一般。
“座山雕”沉默着沒有說話,同樣端詳着楊子榮,好像要從他的身上看出什麼破綻,一時氣氛壓抑到了極點,“座山雕”身後的八大金剛紛紛將手放在衣襟上,抓着手槍,彷彿隨時都會將楊子榮打成篩子一樣。
楊子榮鎮定自若地四處打量,根本沒將這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放在眼裡。“座山雕”不由在心中暗讚一聲,開口問出了“道上”的“暗語”,這才引出了那段經典的對白。
一番交流之後,楊子榮成功打消了“座山雕”的疑慮,獲取了他的信任。楊子榮這才說出自己是另一位匪首“九彪”的手下,他大當家的想見一見“座山雕”,商量共同對付解放軍的事。
“座山雕”不疑有它,況且他已厭倦了這樣東躲西藏的日子,急於找到別的匪幫合作,一起東山再起。就這樣,老謀深算的“座山雕”竟然被楊子榮騙出了防守嚴密的匪窩。在山下等待“座山雕”的不是什麼早已被剿滅的“九彪”,而是解放軍的剿匪部隊,“座山雕”被擒獲了。
這就是孤膽智擒“座山雕”的故事,充分展現了作爲偵察英雄的楊子榮有膽有識,機智靈活的光輝形象。
英名不朽四海傳
東北地區的剿匪鬥爭已經到了接近尾聲的時候,而楊子榮卻在一次行動中意外犧牲了。
當天,楊子榮和其他幾名偵察員來到一個叫鬧枝溝的村莊,通過土匪活動留下來的蛛絲馬跡發現了土匪窩藏的地點——一座冒着炊煙的“馬架房子”。爲了不驚動土匪,在距離窩棚還有數百米的地方,楊子榮就命令偵察員們匍匐前進,慢慢向窩棚靠近。在確定土匪沒有發現以後,楊子榮和幾個偵察員一齊向房內猛撲過去,大喊一聲:“不許動,舉起手來!”慌亂中有土匪開始拔槍,楊子榮立即扣動匣槍扳機,可能是天氣太冷,槍針受凍,槍沒有打響,其他戰士也立即向屋內射擊,也沒有打響。這時,從屋裡射出一顆子彈,正好打中楊子榮的胸膛,楊子榮晃了幾晃,便倒了下去。
楊子榮就這樣犧牲在了剿匪的戰鬥中,年僅30歲,參軍只有一年多時間。從1946年2月進駐牡丹江剿匪,楊子榮參加大小戰鬥上百次,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多次立功受獎,並被評爲戰鬥模範。
楊子榮的部隊政委曲波,根據其剿匪經歷寫成了《林海雪原》一書,真實再現了偵察英雄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不久,改編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登臺更是讓楊子榮成爲了家喻戶曉的英雄。
可嘆的是,楊子榮參軍後,就跟隨部隊前往東北參加剿匪戰鬥,一直沒時間給家裡寫信。家裡只知道楊子榮參加了八路軍,並不知道他成了戰鬥英雄,也不知道他已經光榮犧牲了,更不知道他用了楊子榮的名字。相反,楊子榮在東北經常化裝偵察,扮成土匪的模樣,倒給家裡帶來了不少的麻煩,被家鄉人視爲“匪徒”。
直到1957年1月家人才接到了一張“失蹤軍人通知書”。通知書上寫着:“經審查確認楊宗貴同志爲失蹤軍人,家屬仍享受革命軍人家屬的優待”。1958年11月,政府又根據有關規定,給楊子榮家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1966年,楊子榮的母親宋學芝去世了。老人到死也不知道,她天天看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裡的英雄楊子榮,原型就是她的親生兒子。而楊子榮在老家的媳婦許萬亮,因爲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又背上土匪家屬的黑鍋,再加上婚後孩子夭折的痛苦,憂思成疾,早在1952年秋天,就帶着說不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時間走到了196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子榮的真實身份終於大白於天下了。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這是1969年春天的某一個夜晚,北京中南海禮堂掌聲雷動,舞臺上絳紅色的平絨幕布緩緩閉合。原來是周恩來總理在陪同來華交流的外國客人,美國藝術代表團團長大衛·詹姆斯一起欣賞樣板戲《智取威虎山》。
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鼓掌之餘,側身看了看身旁的美國客人,只見他藍色的眼睛裡含滿了淚花,仍目不轉睛地注視着舞臺。見此情景,周恩來的嘴角浮現出一絲溫和的笑意,他輕輕碰了碰美國客人,微笑着問:“大衛先生,您覺得怎麼樣?”
“太棒了!總理先生,簡直是太精彩了。這場戲中的楊子榮,就像我們西方的英雄佐羅,他理應受到所有人的敬仰與崇拜!”大衛先生激動地表達着自己對這位富於傳奇色彩的中國英雄的崇拜。片刻之後,大衛先生的情緒平靜下來,懇切地對周恩來說:“總理先生,我想問一個問題,可以直接說出來嗎?”
“完全可以,大衛先生。”
“請問你們這場戲中的英雄楊子榮,是戲劇中塑造的呢,還是真有其人其事?”
“真有其人其事,大衛先生。您也許不知道,在我們國家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類似這場戲中的人或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不完。”周恩來嚴謹的話語中充滿着風趣。
“是這樣,總理先生,在我們美國,英雄的家人和英雄一樣會受到人們的敬重,我想到楊子榮家中看一看,是什麼樣的家庭養育了這麼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好的,大衛先生,您一定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
就這樣,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楊子榮的真實身世一點點地展露在了世人面前,也讓我們清晰地見證了這位英雄的成長經歷。
英雄不朽,他們流過的鮮血必然和歷史一樣,永遠不會在歲月中褪去顏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