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子不類父

“朕觀古今賢能者遇君有遲速,名彰有先後,奈何時運之不齊,壯衰之相臨……”

“皇極殿大學士畢自嚴,中極殿大學士朱燮元二人誠爲國之柱石,今、年高致仕,故加授畢自嚴爲太師,朱燮元爲太保。”

“日後養老於家,爾往欽哉……”

十月二十二日,在畢自嚴和朱燮元致仕回家的路上,來自南京的錦衣衛截停了他們,並宣讀了朱由校的聖旨。

朱由校沒有殺二人,或許是他認爲二人做的沒錯,又或許是他害怕擔心殺了這二人會讓守舊派老臣分崩離析,總之他不僅沒殺二人,還授予了二人“三孤”的虛銜。

儘管朱由校正直壯年,二人不可能以三孤的身份輔佐未來的朱慈燃,但有了這官職,加上以往的虛銜,二人致仕後的生活卻有了充足保障。

面對這份聖旨,畢自嚴和朱燮元分別在回鄉的路上下車接過,他們表情平淡,似乎早就知道了皇帝會這麼做。

他們敢這麼做,還能藏這麼多年,首要就是因爲他們的地位和手段。

且不提朱由檢銷燬了大量證據,單單二人守舊派砥柱的身份,就註定了朱由校不敢殺他們。

不過,朱由校殺不了是一回事,想不想殺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他想殺,完全可以去質問朱由檢。

只是到了最後,他還是假裝沒事人一般,給予了畢自嚴二人作爲文臣的最高榮譽。

沒有過多的言語,送完聖旨的錦衣衛與太監在之後便離去了。

同樣踏上歸途的,還有畢自嚴和朱燮元。

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陸文昭將這件事情彙報給了朱由檢,但朱由檢只是頷首表示知道了,並未開口對這件事說什麼。

他只是轉身看向了曹化淳,嘆了一口氣說道:

“你乾爹這次正面衝撞皇兄,在司禮監裡,怕是不太好辦事了。”

他的話讓曹化淳作揖回禮:“乾爹給奴婢回過信,萬歲並沒有遷怒於他,也不准他遞辭疏。”

“奴婢想來,應該是不會有事的。”

曹化淳解釋着,而承運殿裡的朱由檢聽聞也轉頭看向了陸文昭:

“你家那孩子,眼下陪着太子,日後也能有好路子走,你不必擔心。”

“太子仁厚,卑職並不擔心。”陸文昭尷尬笑着回禮,顯然他對自家長子的作爲很無奈,對朱由檢改正他的性格也很慶幸。

他常年不在京城,不知道家中孩子的心性,如果不是朱由檢,恐怕陸元高會變成一個唯利是圖的人。

想到這裡,陸文昭就不免羞愧。

“齊國的移民得持續,黃龍的來信基本能表達大部分將領和官員的態度。”

朱由檢走回位置上坐下,對着站在殿內的三人說道:

“不說他們,便是伱們三人也是一樣。”

“齊國的人口越多,你們過去便越是享福。”

“今年各大船廠又下水了四十艘蒸汽輪船,雖然不能都用來移民,但拿出二十艘還是可以的。”

“眼下參與齊國移民的船隻有六十艘,每艘每年能來回跑六趟,每年能移民的人數不下二十五萬。”

“江南的百姓如果熱情消退了,那開放各省百姓移民齊國也是可以的。”

“不管是漢人還是西南少民,移民到了齊國就是齊國的國民。”

朱由檢要加快齊國的移民,因爲齊國眼下的拖拉機開墾田地數量,足夠養活百萬齊國人。

除此之外,每年齊國還在增加上百萬畝耕地,這點也是齊國領先諸國的最大優勢。

另外,遷移西南少民,降低大明的少民比例,也是朱由檢需要做的事情。

他可以保證自己鎮得住少民,卻無法保證自己走後,地方官員不會盤剝他們,讓他們發生暴亂。

“奴婢(卑職)領命!”

陸文昭三人作揖應下,朱由檢見狀也擺手示意他們可以退下了。

三人退下先去辦朱由檢交代的事情,隨後朱由檢自己則是查閱了一下西域的事情。

從收復西域開始算起,目前已經過去了五個月的時間。

糧草輜重轉運的也差不多了,各省百姓對西域的態度也可見一斑。

五個月的時間過去,即便是距離安西、北庭兩省最近的河西省,也不過陸續只遷移了一萬四千多人。

其它的北方、南方各省加在一起,遷移人口甚至不到一萬五千。

也就是在過去五個月的時間裡,大明只做到了每個月遷移不到六千人,平均每省每個月只有兩千多移民。

這樣的情況比東北四省、南部四省的遷移情況還要慢,除了南崑崙、嶺北、小西洋外,便數單于、北庭、安西三省遷移最慢。

便是南州這樣的地方,遷移司每個月也能遷移五千人前往。

只能說內陸省份、邊塞省份的名聲有些不好,耽擱了西域移民實邊的計劃。

安西、北庭兩省現在的問題不是耕地夠不夠,而是人口嚴重不足。

按照每人二十畝,每戶一臺拖拉機的遷移政策都吸引不到多少百姓前往,朱由檢也是沒有太多辦法了。

他分配給兩省的三萬六千臺拖拉機,眼下卻連使喚它們的人都不夠,只能讓北軍的兵馬與民夫暫時用着。

士卒每日俸祿四十文,民夫二十文,每日的開銷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讓他們在那裡種一年的地,朝廷單俸祿工錢就得發出去八十幾萬兩。

朱由檢心裡也是十分着急,恰好今年的囚犯早早流放嶺北,根本無可用之人。

爲此他只能皺着眉頭放下手中的文牘,稍微揉了揉有些僵硬的眉心。

恰好這時,王承恩率先辦完事情回來,同時也搬來了許多文冊。

“殿下,南州的文牘送來了。”

王承恩將南州的文牘抱到了他的桌上,隨後將彙總拿起,走到朱由檢面前,雙手遞出。

“今歲南州人口已經突破七十八萬,耕地也有二百零六萬畝了。”

“南州布政司上疏,說是明年秋收便能繳納南州的第一筆田賦糧。”

王承恩說着,朱由檢看着,內容大致差不多,不過彙總的奏疏裡還提到了拖拉機。

南州衙門希望朝廷能多發些拖拉機過去,眼下的拖拉機數量確實不夠用。

“向西域運送拖拉機的事情可以打住了,先消化那三萬六千臺再討論以後吧。”

“眼下國朝的拖拉機年產是五萬臺對吧?”朱由檢詢問王承恩,王承恩也微微頜首表示沒錯。

“既然如此,齊國的兩萬臺繼續運輸,剩下三萬臺,平分給麓川、交趾、東海、單于、南州、漠東六省吧。”

大明的拖拉機科技含量並不算高,說白了就和一個拉拽機器一樣,開墾的速度也一直提升不起來。

拖拉機還是得必須使用內燃機,才能在農業上充分發揮其能力。

只是眼下軍備院對內燃機的研究遲遲無法推進,朱由檢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也無可奈何。

“明年就是第三批工業區全部投產的一年了,第四批工業區也要做好準備了,可以開始選擇廠址了。”

朱由檢交代着王承恩,按照三年一批工業區的速度,他希望能在自己走前,完成大明第四批工業區,同時開啓第五批。

“殿下,現在工業區的規模是越來越大,這用度也越來越多,成本越來越高了。”

王承恩向朱由檢反應了工業區規模的問題:“蒸汽機暫且不提,眼下自行車年產數量已經達到三十萬輛,東西賣出的速度已經不行了。”

“因此奴婢想問殿下,要不要停一停自行車廠的建設?”

“停就不用停了。”朱由檢搖頭回道:“設備照常生產,按照價格售賣給齊國。”

“大明的自行車充裕了,但齊國還不行。”

“奴婢領命……”聽朱由檢這麼說,王承恩作揖應下,隨後主僕二人又繼續處理起了其它事宜。

過了些日子,畢自嚴和朱燮元的事情也並未發酵,甚至沒有太多人察覺。

便是身處東宮的朱慈燃都不知道這件事,每日只是帶着自己的東宮班子處理大明各地大小事宜。

時間在一點點的過去,洪承疇並沒有在天啓十九年返回京城,而是上疏表示自己多年沒有回家後,乘船前往了福建南安。

朱由檢倒沒有催促他,他知道洪承疇還在觀望。

既然他想觀望,那就讓他觀望便是,等他安下心來,也就能更好的擔任首輔之位了。

不過同時,西域的事情也隨着林丹汗西遷與布哈拉、哈薩克兩大汗國爭搶牧場而宣佈告終。

看樣子林丹汗是鐵了心要逃跑,不準備與明軍交手,這倒與他在歷史上面對黃臺吉的性格很符合。

“既然西域的事情已經定下了,那麼也可以論功行賞了。”

東宮之中,朱慈燃坐在椅子上揉了揉自己的手腕和發僵的肌肉,面對孫承宗帶來的內閣隊伍侃侃而談。

作爲內閣首輔的孫承宗聞言也在椅子上作揖道:

“此戰我軍並未與北虜交手,不過既然收復丟失近八百年的西域也是大功一件。”

“依老臣之見,主帥滿桂可封爵,其餘各路兵馬主帥可授柱國,大小將領也可授五品以上散階,士卒可加發俸祿一年。”

孫承宗的話令人挑不出毛病,雖說這一戰沒有太多斬首,只是清剿了許多馬匪土寇,擊斃了一些蒙古遊騎,但收復西域好歹也是功勞。

將領封爵,其餘人授散階,而沒有太多賞銀的士卒則是加發俸祿一年,從上到下各有賞賜。

不過,朱慈燃卻在他說完後補充道:

“滿桂授爵是應該的,我準備授其爲宣化侯,另外上直的孫守法、曹猛,中路的曹變蛟,這三人都是可以授爵的,散階他們已經有了。”

“授孫守法昌平伯,曹猛河間伯,曹變蛟朔方伯如何?”

“另外,此戰之中,我看朱輔炬、李定國皆有功,並且他們一人駐守輪臺,一人駐守碎葉,都是中轉邊塞重城,僅授散階略有不妥。”

“擢升李定國爲碎葉府總兵,朱輔炬爲庭州府總兵如何?”

朱慈燃說着自己的想法,其中他與李定國的關係早已人盡皆知。

太子用自己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妥,更何況李定國還等同於齊王的養子,這一戰表現中規中矩,擔任總兵還是有能力了。

就是……年輕了些。

“老臣認爲妥當……”孫承宗考慮了片刻後便應下了朱慈燃的想法。

如此以來,西征第一戰邊冊封了四個爵位,一個侯爵,三個伯爵,並且擢升兩個總兵。

另外,參與西征的近四萬兩千人都得到了加俸一年的賞銀。

八十多萬兩的餉銀撥發聖旨很快被下發,但做完這些後,朱慈燃又說道:

“各省的《黃冊》、《魚鱗圖冊》我都已經看過,眼下江南之地人口稠密,急需遷移。”

“江北之地去歲以來遭受旱情,如今已經兩年有餘,而百姓不願遠離故土,內閣有沒有辦法?”

朱慈燃把話題引到了江南的人口問題上,這讓內閣一幫閣臣有些語塞,便是孫傳庭都忍不住皺眉。

江南的問題可以說是從上到下。

上面的官員不願百姓遷移,中層的士紳豪強更不想讓他們走,至於底層的百姓寧願在江南做力夫,也不願意去別的地方做自耕農。

對於習慣力夫活計的百姓來說,讓他們去種地可真是難爲他們了。

至於真正種地的佃戶,要麼就是怕遭受欺騙,要麼就是有把柄在地主手上。

“三省耕地不過一億七千萬畝,卻擁民七千餘萬,每每一省遭遇旱情,三省糧價盡數飛漲。”

“洪武、永樂五十七年時間,移江南人口填充西南各省。”

“我南巡西南的時候,見過不少祖上是南京柳樹灣高石坎遷移而來的百姓。”

“既然當初都可以遷移,眼下爲何不行?”

朱慈燃明知問題在哪卻還要執拗詢問,顯然他是對江南三省官員的移民能力十分不滿。

在他看來,這些官員根本就沒有宣傳,不然就算江南再怎麼富碩繁華,但旱災一來,自耕農都應該哀嚎遍地,積極遷移纔對。

眼下旱情爆發兩年,在有火車、輪船的情況下,江南三省過去三年才遷移了不到一百萬人口。

按照這速度,恐怕到朱慈燃死的那年,江南都還會佔據大明諸省人口前三的寶座。

“傳旨,南直隸江北受災各府,須各府遷移每戶地不滿五畝的農戶兩萬前往四川、雲南,不得有誤。”

朱慈燃見衆人不說話,只得自作主張的要求各府官員“強制”移民農戶前往四川、雲南。

眼下四川和雲南兩省人口不過五百八十餘萬,而南直隸江北有五府兩州,即便每地遷移兩萬戶,也不過十四萬戶,七八十萬人罷了。

相比這五府兩州在《黃冊》上的七百多萬口人來說,十分之一的人遷移離開,能讓當地的百姓過的更好。

朱慈燃知道百姓有多少土地能生活,多少土地能吃肉。

四川和雲南的人口太過稀疏,朱慈燃看過當地的情況,知道到底還有大片未能開發的生地。

如果全部開發出來,那兩省耕地恐怕不下八千萬。

眼下四川和雲南兩省僅開發不到五千萬畝耕地,還有三千多萬畝沒有開發,便能已經過上每日吃肉的生活。

只要能開發出那些田地,那遷移七十萬人口過去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不過這件事情,還需要和朱由檢商量才行,因爲朱慈燃需要足夠的拖拉機來幫助這七十萬百姓開墾耕地。

因此,朱慈燃在交代過後,便對旁邊的孫可望說道:

“你去一趟齊王府,把我的見解告訴齊王叔,詢問眼下齊王叔可以撥發多少拖拉機給災民們。”

“臣領命……”孫可望聞言,當即作揖退出了東宮,留下朱慈燃和孫承宗等一幫老臣們聊着其它國事。

花了半個時辰的時間,孫可望才從東宮趕到了百王坊的齊王府門口。

在讓人通傳過後,孫可望得到了朱由檢的召見。

這是孫可望第一次來齊王府,也是他第一次面見齊王。

走在齊王府內,他感嘆着齊王府的規模,同時不免對親手建造這宮殿的皇帝也好奇了起來。

在走過一級級臺階後,孫可望出現在了承運殿的養心殿內。

他在入殿見到“天日之表、龍鳳之姿”的朱由檢後,他先是一愣,沒想到齊王那麼年輕且好看,隨後立馬低下頭作揖:

“下官詹事府主薄孫可望,受太子殿下叮囑前來偈拜齊王殿下,殿下千歲……”

“起來吧。”

朱由檢放下了手裡的《徐霞客遊記》,看了一眼孫可望本人。

他長相併不出衆,只能說比較乾淨老成,身材也算不上高大,五尺二三寸左右,是大明萬曆年間出生正常男子的身高。

漢人的身高本來就很高,加上天啓年間的物質逐漸增多,肉蛋奶補充及時,因此天啓年間出生的孩子是普遍比萬曆年間要高一些的。

朱由檢估計這種現象還會一直持續,過個二三十年,恐怕男子平均都是五尺五六寸的漢子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詢問起了孫可望的來意。

在孫可望訴說過後,朱由檢這才說道:

“今歲拖拉機的數額早已分配完,今歲明發的數額也已經定下。”

“眼下第三批工業區的最後幾個工廠在逐步完工。”

“監國若是不着急,可以着各地官員於明歲春後再遷移人口。”

“屆時應該能有一萬臺拖拉機的數額,可以平均分給這十四萬農戶。”

朱由檢解釋了一番,孫可望聽完也老實作揖道:“如此,那下官便回東宮回稟了。”

“嗯……去吧。”朱由檢重新拿起了《徐霞客遊記》,孫可望也緩慢退出了養心殿。

走出養心殿和承運殿後,他回想起了朱由檢,沒曾想過百官畏懼如虎的齊王居然這麼好說話。

舒緩了一下緊張的心情,孫可望深吸一口氣,緊接着開始返回東宮。

這過程又花費了半個時辰,因此當他返回東宮的時候,許多閣臣已經坐的不耐煩了。

好不容易等他說完齊王的回覆,刑部侍郎周延儒也作揖道:

“監國,以眼下軍備院的情況,一下子遷移十四萬戶百姓似乎不太現實,不如先遷移一萬戶,正好和拖拉機的數量對上。”

周延儒想拖拖時間,畢竟他是江北官員,只可惜朱慈燃不給他機會。

“怎麼?有了拖拉機,就不知道耕牛怎麼使喚了?”

朱慈燃反問周延儒,繼而又掃視諸臣說道:

“拖拉機是不足,但四川、雲南兩地的官場還有三萬多耕牛和一萬多大挽馬。”

“按照每戶發放一頭,也足夠四萬人使用,何須一味追求拖拉機?”

朱慈燃深知這羣人就是得寸進尺,因此不留半點退讓的餘地。

他轉頭看向了東宮太監李永貞:“官場在湖廣、貴州、廣西三省的耕牛挽馬有多少?你日前可曾詢問過王大伴?”

“回殿下……”李永貞一個太監,不怕得罪江南人,因此大膽回答道:“約八萬餘頭,算上和雲南、四川的,接近十三萬。”

朱慈燃和李永貞一問一答,周延儒和溫體仁立馬就明白了,合着朱慈燃是有備而來。

除了拖拉機以外,其它的官場牛馬數量他早就派人去問了,所以才定下的江北五府二州各兩萬農戶的標準。

“戶部和兵部、吏部……”朱慈燃聽後開口,李長庚和陳奇瑜、孫承宗三人只得作揖:“臣在……”

“既然畜力足夠,便早早安排移民吧,至於拖拉機便放在最後發放。”朱慈燃大馬金刀的坐在監國之位上:

“畢竟是十四萬戶百姓,遷移也需要不少時間。”

“此外,江南三省之地,若是再遇旱情,也一應按照當地農戶十分之一的數量進行遷移。”

朱慈燃一句話,讓周延儒和溫體仁瞬間感覺到了牙疼。

看樣子不只是齊王要針對他們江南三省,便是太子也要跟着針對。

他們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子不類父”,朱慈燃雖然有玩心,但他對朝政的責任感可比朱由校大多了。

朱慈燃不像朱由校,而像朱由檢,這就讓原本指望趕走朱由檢就迎來“太平”的江南官員難受了。

周延儒和溫體仁甚至已經想到了,這份聖旨下發後,江南的士紳豪強會給自己寄來多少信件。

想到最後,二人最後只能將希望放到了老天身上:

“只希望江南不再遭遇旱情吧……”

第576章 制衡歐洲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377章 爆破鬼才洪承疇第552章 浙江實況第461章 積怨滿山川第13章 恐怖的遼響數量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659章 番外篇(七)大明國際法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371章 風高亮節楊文嶽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50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613章 故人再見第392章 開幕在即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289章 北上東出第274章 錢糧不夠用啊第236章 南征北討(恢復兩更)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3章 好皇兄的登基大典第252章 投降輸一半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212章 合圍開始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475章 兩門三侯四伯爵第231章 西北的惡劣環境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323章 拿下鄭主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592章 徙陵制度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492章 直布羅陀第373章 兵臨江戶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578章 待價而沽第347章 《平倭事宜》第76章 浙黨勢大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546章 齊王擺爛第288章 炮轟建虜第149章 闖王來了第466章 終末第291章 重開西廠 黨爭不斷第415章 南征北討敢當先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81章 天賦異稟第16章 上直二十六衛第644章 恨弟不成齊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620章 國債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175章 兵權纔是道理第141章 種植番薯三寶第30章 兄弟和睦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608章 相互試探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61章 高標準養軍第54章 藩王興 宗室苦第354章 頂樑柱朱由檢第193章 以勢壓諸王第504章 罪在其身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263章 俺叫李定國第75章 回京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693章 後記(十三)工農罷工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662章 番外篇(十) 叔侄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