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脣亡齒寒,老兄弟也會害怕啊
【在看到韓王戰敗之後,匈奴人單于冒頓於是派了兩萬多騎兵,和韓王麾下的殘部聯合,屯兵于山西代縣陽明堡地區,企圖阻止漢軍北上。
但是,此時的漢軍,正是士氣最鼎盛的時候,兵力又佔了絕對的優勢,哪是區區兩萬匈奴騎兵能擋得住的?
所以接下來,漢軍一路追着匈奴和韓王的軍隊打,三戰三捷!】
【連番的勝利,讓劉邦產生了一個致命的戰略誤判!
劉邦以爲:“或許所謂的匈奴,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強大!”
但實際上,漢軍之前所遭遇的並非匈奴的全部主力,所以才能打得那麼順利。
正是因爲這個戰略誤判,接下來,當劉邦得知,匈奴的主力可能駐紮在山西省繁峙縣的時候,便果斷指揮漢軍全軍出擊。
而匈奴這邊,則是使了一個計謀,他們在漢朝使臣和間諜前來探查的時候,故意把精銳軍隊隱藏起來,示敵以弱,給漢軍設了一個圈套。
劉邦這邊,在多次得到匈奴主力並不強大的諜報之後,自然誤判更深。
劉邦甚至還率領麾下輕騎,脫離主力部隊,搶先抵達山西大同,生怕匈奴人逃走。
但結果,劉邦這次貿然突進,卻一頭直接撞入了匈奴人早已佈置好的口袋之中。慌亂之中,劉邦只能率領軍隊,逃往大同城東的白登山,依託山地固守。】
劉邦摸了摸鼻子,道:“尷尬了”
【要知道,此時的劉邦,已經是整個大漢朝的皇帝了。
如果皇帝在這裡戰敗被殺,那麻煩可就大了,就連剛剛建立的漢朝都可能瞬間分崩離析!
不過好在,劉邦麾下的這支輕騎戰力也不弱,匈奴人的幾次進攻,都被打退了回來。
最後沒辦法,冒頓單于只能選擇圍而不攻,想要困死劉邦。】
【之前劉邦是率輕騎突進,根本沒帶什麼補給。
所以當匈奴人開始圍而不攻的時候,劉邦本人也開始慌了。
接下來的七天時間裡,劉邦和麾下的軍隊,幾乎被困死在白登山上,沒有任何補給,也沒有任何援軍。因爲之前劉邦突進得太快,導致漢朝主力軍隊,就算是連夜行軍,也不可能在七天之內趕到。
到了這個時候,劉邦似乎已經是必敗無疑,被匈奴人活捉,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在這場攻守戰當中,雙方真正比拼的,其實是耐心。
白登山上的漢軍,已經堅持到了極致,馬上就要不行了。
但同時,漢朝的主力軍隊,再有一日時間就會抵達,這個時候的匈奴,其實也是騎虎難下,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匈奴是遊牧民族,自身帶的補給肯定也不會多。
在山下圍困劉邦七天,其實自身的消耗也已經很大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漢朝大軍全面來援的話,匈奴主力大概率會戰敗,而且會損失慘重。所以在這場攻守戰當中,比的其實就是看劉邦先扛不住,還是漢朝援軍先趕到。】
【就在這種微妙的時刻,白登山上,一直待在劉邦身邊的謀士陳平,給劉邦出了個計策。
他讓劉邦花重金去賄賂冒頓單于的夫人,借這位夫人之口,給冒頓單于吹枕頭風,替他轉達匈奴眼前的形式。】
【一開始,劉邦雖然採納了陳平的計策,但冒頓單于的夫人在收到禮物後,卻並不打算替漢軍說話。
但是接下來,漢朝使臣聲稱,如果劉邦被擒,漢朝會給匈奴獻上很多美女,這位單于夫人因爲擔心自己會失寵,所以才答應了下來。
枕頭風吹過,
冒頓單于在一番權衡利弊之後發現,繼續圍攻好像也確實沒什麼好處了,反倒是就此撤退,和漢朝簽訂一些協議,好處更大一些。
於是,匈奴人開始漫天要價,劉邦開始坐地還錢。
最後,雙方決定以和親的形式,建立一種友好的關係。如此一來,雙方都不用再打仗,劉邦可以安然撤退,匈奴也能得到巨大的利益。
在被圍七天之後,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匈奴人將包圍圈放開了一個口子,劉邦藉着大霧,終於安然撤退了。】
【雖然這兩次陳平的計策都顯得有些不入流,但效果卻出奇的好。滎陽和白登之圍,如果沒有陳平的急智,或許就將成爲劉邦邁不過去的坎兒。】
劉徹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語道:“這話倒是不假如果沒有陳平的計策,高祖或許都建立不了大漢了吧?”
秦始皇嬴政則回憶到:“前些天好像有消息傳來,說是已經找到了陳平.這樣的人不拿去陰敵人,實在是太過浪費了。”
【陳平的功勞其實還遠不止這些,因爲他對劉邦,對大漢是真的愛的深沉。】
看到這兒,一直沉默不語的陳平,終於開口說道:“是啊,怎麼可能不愛呢?那可是我陳平與陛下聯手打下的江山啊!”
【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謀反。】
“盧綰謀反????”劉邦驚得差點下巴脫臼。
要知道,盧綰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不僅是同鄉、同窗和發小,盧綰的親戚和劉邦的父親關係也很好。
後來劉邦因爲吃官司四處躲躲藏藏,盧綰不僅不避嫌,還跟隨着劉邦。
在這些跟隨劉邦沛縣起兵的人中,盧綰可以說是劉邦哥們兒中的鐵哥們兒。
若論關係親疏,恐怕就連蕭何、曹參都比不上盧綰。
在劉邦分封的這些異姓諸侯王中,除了韓信功勞太大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自帶兵馬入股大漢王朝的,所以他們不僅是大漢王朝的工作者,還是大漢王朝的股東之一。
唯有盧綰能成爲燕王是個例外,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關係實在是太親密了,劉邦十分的信任他。
就以他們這種比親兄弟還親兄弟的關係,盧綰竟然還會謀反,劉邦怎麼可能不驚詫?
事實上,世殊事異,當兩個人的某種新關係形成之後,就會對舊有的關係造成衝擊和影響。
【盧綰被劉邦封爲燕王后,他和劉邦的關係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驗,最終距離和身份的轉變讓他們的關係沒有經受住人心和人性的考驗。
身爲燕王的盧綰,眼看着劉邦和呂后誅殺起其他諸侯王,他自己也不免開始擔心起來,害怕自己和韓信、彭越等人一樣的下場。
脣亡齒寒的危機感,讓盧綰最終走上了造反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