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自己的建議,趙石給出解釋。
“不如派樞密院張亮初張大人等,陪太子殿下巡狩大同,諸公在朝堂上呆的久了,怕是早忘了外間之事的紛繁,從柳大人上書,到中書奏疏送達陛下案前,不過區區二十餘日。。。。。。。”
“微臣是個武人,但也知道,商賈雖乃賤役,但沒有了商人,卻也不成,天下大城之中,百姓吃穿用度,哪一樣能少了商賈?”
“二十幾天,還逢有年關,能就此等大事商議出什麼來?諸公看了柳大人奏摺,卻不問大同上下官吏一句,便弄出了奏疏,微臣不以爲然。”
“就像河南戰事,塵埃落定應在七八月間,但賞罰之事,卻還拖了足足數月之久,微臣領兵伐夏,滅夏而還的時候,賞功罰過,到了去年三四月間,纔算收尾,用了足足半載時光,中書諸公,厚此薄彼何其甚矣?”
趙石的話越說越不好聽,但皇帝陛下還是聽明白了,晉國公趙石這是在說,中書的臣僚們上書過於草率,至於拿這個與戰事的賞罰之事相比較,應是稍稍發泄一下怨氣。
本來,皇帝陛下沒想從趙石這裡聽到什麼有用的建議,因爲晉國公趙石從不輕易干涉政事,除了軍旅之事外,好像對其他朝廷大事都不怎麼關心。
但現在突然就商賈之事發作,埋怨起了文臣們的決議,雖然旁邊沒有其他人等,但如此明確的語調。已經差不多相當於彈劾了。
皇帝陛下不知道這是又發生了什麼。或者說是年前朝堂政爭的延續。不過他還是一下打起了精神,當即便問,“愛卿可是心有成議?不妨說出來聽聽,朕自當審慎對之。”
趙石只是搖頭,“微臣一個武人,怎知農商之事,只是此事事關邊塞,微臣便妄言兩句。。。。。。只是張亮初想要禁絕邊市。中書諸人想要對大同邊市課以重稅,阻斷商途,臣是不同意的。”
“微臣只是覺得,今時不同往日,草原,吐蕃,西域各族,將陸續入秦,這些族類,大多與我漢人不同。不事農桑,貨物往來。反而爲其命脈,今慕我大秦繁盛而來,多爲商旅。。。。。。。”
“而商道通暢,乃我大秦之功,我不圖之,難道盡歸於遠人?若還鎖閉邊關,禁絕商旅,久之,遠人無利可圖,定視我大秦爲畏途,如此一來,諸胡必叛,重演漢唐故事,以刀馬南下自取之。。。。。。。”
“到了那時,即便我大秦定鼎中原,又如何能現萬邦來朝之盛世?”
趙石說的雖然有些誇張,但這也是有着依據的,像大秦這樣正興起的帝國,卻要禁絕邊市,慢慢自然便會演變成閉關鎖國。
而大秦的鄰居們,卻又垂涎中原之財貨,久了難免就演變成刀兵之禍。
而且,閉關鎖國的國策,已經被無數次證明,是最愚蠢的事情,國家之間的交往,可不是小孩子打架,來個我不跟你玩兒了就完事了。
能夠自給自足的國家,往往會陷入這個怪圈,以爲閉門家中,便無憂慮,等到旁人打上門兒來才發現,原來以爲人家用的最多的木棒,開門才知道,人家已經換了鋼刀弓箭,吃虧都不知道怎麼吃的。
趙石對中書的決定不滿就在這裡,重農抑商爲主體的國策其實不錯,但總歸要有分寸吧?
大同那邊商人才冒了頭兒,你就乾脆的不分青紅皁白一棍子打下去,你當大秦的戰馬是怎麼來的?軍人穿的皮甲的材料是憑空冒出來的嗎?
再者說,外面那些部族的交通往來,靠的是誰?真個都靠軍人?還是說耕地的農夫?
實際上,在朝堂上呆的久了,趙石已經隱約感覺到,靠着景興鼎革崛起的這一批老臣,已然變成了一些頑固的保守傢伙。
尤其是同門下平章事李圃,十幾年過去,這位景興鼎革的倡議之人,已然變成了一個頑固的老頭兒,景興鼎革到現在,已經幾乎停滯了下來,再看不到什麼新鮮的東西了。
不過這個層面上的考量,還是皇帝陛下的事情,他沒那個心思去說什麼,那老頭兒也不好對付。
不過大同商事的處置之上,他卻可以說上兩句,至於成不成的,誰知道呢?反正大同那裡也亂不起來,大軍在側,商人再是紅了眼,也翻不起多大的風波。
反而是漢商跟草原部族間的糾紛,很可能影響將來對蒙古諸部的戰事,其實,這也纔是他站出來說話的真正原因所在。
他所說的話,在皇帝陛下心目中的分量自然不一樣,沉吟良久,皇帝陛下不由有些意動,道:“愛卿是說。。。。。。。。”
趙石頓時嘿嘿樂了起來,重拾方纔話題道:“太子殿下剛從吐蕃回來,應是受益匪淺,今年代天巡狩大同,那裡應該另有一番風物纔對,中書的大人們總在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如選幾位跟隨太子殿下一起出巡。”
“一來,河東無有戰事已經幾年了,河東精銳聚集,枕戈待旦,渴戰已久,這麼下去,不定鬧出什麼亂子來,太子殿下巡狩大同,可以激勵邊關將士士氣,安撫河東軍心。”
“二來嘛,朝廷邸報微臣也看了,河東宣撫使張佩官想要助木華黎平滅乃蠻餘孽,太子前去,上陣就不必了。。。。。。。。到是也能見一下兵戈之事,這對太子殿下而言,當是好事。。。。。。。”
“三來嘛,也讓中書的大人們出去透透氣,到邊關走一趟,不定回來之後,對邊關諸事便有了另外一番見地呢。”
聽到這裡,皇帝陛下立馬就笑了,接口道:“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爲是吧?”
趙石點着頭道:“微臣也該準備去河洛的事情了,正好跟他們同行,微臣這兩年可沒住了腳,不能總讓臣奔波來去吧?再者說了,宣撫河洛,本就是中書的事情。。。。。。。”
一聽這個,皇帝陛下開始連連擺手,“行了行了,朕知道愛卿辛苦,但能者多勞嘛,在此事上,就不要抱怨了。。。。。。。。唉,中書的老臣們年紀可都不小了。”
趙石撇了撇嘴,心道,要是他們年輕還不讓他們去呢,不過嘴上立馬道:“在其位謀其政,陪太子巡狩天下,可是榮耀之事。。。。。。。最多,選兩位年輕點的大人嘛,不過微臣覺得,張亮初張大人見識不凡,當在隨行之列。”
皇帝陛下不顧體統的咧了咧嘴,心想,張光晉已經五十有六了吧?這麼一圈下來,估計得去了他半條命。
看來這位張大人的條陳,讓趙柱國十分的不滿了。
想到這裡,皇帝陛下不得不警告道:“朕可說好了啊,這些老臣皆乃朕之肱骨,在路途上有所損傷,朕是不答應的。”
趙石心裡一笑,這事還真成了,看看,談論的已經不是會不會成行了,而是轉到了路途之上,“陛下放心。。。。。。。若是幾位大人病倒在了路途之上,就在河東養病便是,正好,這些老大人們皆乃遠見卓識之輩,定能對地方政事有所助益。。。。。。。”
皇帝陛下這裡則已經開始盤算着,老臣們離開朝堂,完全可以將一些副職提起來,暫理政務,這是好事,如今中書暮氣已深,能這般不動聲色的完成新老交替,正合爲政之道。。。。。。。。。
趙石這裡只是想讓中書的文臣們吃點苦頭,而人家皇帝,卻已經開始在琢磨着藉此完成朝堂上的新陳代謝了,就勢而爲,本就是皇帝陛下最擅長的。
這個話題告一段落,君臣之間,相視片刻,就都笑了起來,笑的有點無良,卻又有點得意。
等到出了宮,趙石回味了一下,心裡頓時有點不舒坦了,怎麼就覺着,自己方纔所言所行,都有點佞臣的風範了呢?
這麼着將中書的老大人們攆出京師,實在有失光明正大,不定這消息傳出去,會讓中書的文臣們怎麼光火呢。
於是,他決定了,這消息要是傳的滿城風雨,過後一定找機會收拾皇帝陛下一頓,皇帝陛下有了警覺,應該不會再來晉國公府轉悠,就算上門,也不會去校場。
但皇宮的大門就在這裡開着,你不來就我,我還不能來找你?哼哼哼哼。。。。。。。。
當然,這事皇帝陛下雖然心意已定,但要成行,還需很多的準備,最少,也要拖到二月末尾了。
首先,就是皇帝陛下將中書的奏疏留中不發,意思很明確,中書之議,有欠妥當,接下來,皇帝陛下下旨給中書,皇帝陛下想要御駕親臨大同,巡狩北疆。
中書衆臣的注意力立馬被轉移了,開始紛紛勸諫起了皇帝陛下,御史們也開始上書,朝堂上的大人們一下變得憂慮重重了起來。
(爲過年努力碼字攢稿,爭取不斷更,但不得不說,真的很難啊,阿草算了,要想保持穩定的更新,至少要攢五十章,一天寫兩萬字,一下阿草就頭大了,咱們過年一天一更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