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

“四年多前燕部十數萬族衆經河湟南遷避敵,然而南下之途太過艱難,燕部遭蕃兵多番糾纏、攔截,雖於神玉山麓重創布曲寺僧兵,但最終因傷亡太大,不得不轉折東進,已於兩年前抵達與嘉州相隔邛崍山的打箭爐暫作落腳。適逢朝廷其時欲收番地以充實邊域,鴻臚寺卿朱公長子朱芝流任黎州,於邛崍山南歷兩年修司戶城、開邛崍山道,終使燕部再得與我大越溝通有無……”

朱沆得知京襄得契丹近萬援騎相助,成功摧毀赤扈人在淠水河口的浮渡,圍近四萬虜兵於南岸,就隱約猜測朱芝流放邛崍山南黎州,完完全全是京襄的安排。只是來到垂拱殿裡,聽董成慢悠悠的說起契丹援騎的來龍去脈,十數道交錯詫異、震驚、仇怨的目光往他身上交織而來,朱沆內心還是那樣的百味雜陳。

他能站起來謙虛的說犬子做了一些工作,或有些微成就,實不值一提?

紹隆帝遏制不住內心的怒氣,也不用汪伯潛、魏楚鈞他們出面,青筋暴露的手抓住案板,怒氣衝衝的盯住董成,質問:

“如此要事,京襄爲何全無奏稟,京襄衆人眼裡還有沒有朝廷?”

“陛下完全不知道這事嗎?”董成不急不慌的疑惑問道,“燕部南下之事,京襄曾十數次上表,奏請朝廷出面斡旋,使大理國接納燕部,都進奏院應該都有案可查,陛下要是全然不知,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岔子?”

臥牀不起長達四月,不斷上表乞骸還鄉的周鶴今日終於出現在垂拱殿之上,童顏鶴髮、面色紅潤,看上去比紹隆帝都要精神抖擻、龍精虎猛——他站起來,聲音洪亮的說道:

“老臣卻是記得這事,平涼公奏疏也都經政事堂遞於陛下御案呈覽。也許是陛下以爲茲事微小,不足一提,一直未提往大理國遣派使臣之事。也許平涼公考慮到陛下無意爲此等小事煩憂,也就未曾再敢驚擾;老臣都誤以爲陛下這是要京襄放手而爲……”

紹隆帝沒有抓起御案上的硯臺,朝老匹夫周鶴那張厚顏無恥的老臉上狠狠砸去,在歷朝歷代天子裡都要算好脾氣的。

周鶴也不顧紹隆帝強抑怒恨時眉頭都微微抽搐着,又對董成佯怨道:“黎州司戶朱芝赴任黎州兩年,就修成司戶城、開通邛崍山道,京襄竟然都沒有爲他上表請功,還是有些怠慢了啊!”

“周相教訓甚是,京襄諸事忙碌錯雜,確有很多思慮不妥、欠周全之處——待戰後一定會爲朱芝上表請功。”董成很是謙虛的附和道。

“燕部值大越危難之際,傾盡全力出兵來援,實乃忠勇之師也,陛下當封賞之!”周鶴又朝紹隆帝作揖道。

京襄欺瞞朝廷、暗納契丹殘部這事,經周鶴話鋒輕輕一撥,這時候卻正兒八經的討論起給朱

芝及契丹殘部議功來。

紹隆帝氣得胸口都隱隱絞痛。

殿中其他人卻爲燕部佔據打箭爐、朱芝修司戶城、開邛崍山道等事震驚不已。

這事連近在咫尺、對西蜀最是在意的高氏都全無察覺,建鄴相距三四千裡,完全被矇在鼓裡,也並不是多難以接受的事情。

除了暗地打量朱沆那些濃眉大眼的傢伙,暗暗地說一聲佩服,他們還能說什麼?這時候指責朱家似忠實奸,實際早他娘跟京襄拿同一條遮羞布,指責朱沆這幾年在京中斷絕自己妹夫王番的往來,這戲演得真好?

“卻不知燕部援騎,乃是哪位大將統領?”

高純年站起來,朝董成拱手說道,

“燕部忠心可嘉,朝廷此時卻還不知道燕騎統將是誰?京襄事務再忙,這些細節也不能遺漏了,要不然叫燕部誤以爲朝廷有意怠慢,寒了他們的忠義之心,可就不好看了……”

葛伯奕提出“不戰屈敵”之策後,高純年雖然沒有急吼吼的再倒過去,但也沒有像周鶴那麼堅定的在宅子裡臥病數月不朝。

他本意還想着形勢可能會有反覆,留在朝中觀望就好。

高純年沒想到自己終究還是差了周鶴一招,也難怪這些年過去了,會始終被周鶴這老匹夫穩穩的壓住一頭。

高純年這時候站出來說話,不管有沒有用,也是極力補救。

“高相所言甚是,”董成客氣說道,“此次燕部援騎,乃是先帝冊封燕菡郡主親領,副將乃是原秦州左校尉撒魯合……”

魏楚鈞、汪伯潛面面相覷的坐於殿中,心裡百味陳雜,又或者百味已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內心一二了。

對契丹援騎這事,倘若他們不得不面對這殘酷現實,他們則更希望是契丹人不辭萬里,以化整爲零的方式,通過大理國,花費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輾轉抵達中原。

開邛崍山道算什麼事情?

是不是這次戰事結束後,這支騎兵返回打箭爐,徐懷什麼時候有需要,隨時可以再將他們召進來?

是不是位於邛崍山南的黎州以及邛崍山西麓,已經變成京襄的又一處飛地了?

也許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向來將西蜀視作自家後花園、一直意圖吞併燕部、曾鬧得很難看的高氏,應該不會樂見自家的後花園,被京襄偷偷扒開這麼一個口子吧?

當然了,高氏遠在西秦路,信使往返走一趟都需要兩三個月,高氏對邛崍山道反應再大,也無法解他們眼下的燃眉之急——高峻堂雖說此時出任荊湖北路兵馬都部署,但他的任命是朝廷任命、地方認同的,並不是說荊湖北路兵馬真的就唯高峻堂馬首是瞻,關鍵還是要看孔昌裕這些人的態度。

然而從周鶴、高純年等人殿前的態度可以看出,魏楚鈞完全不覺得會有誰在這時候敢站出來公然指責徐懷撕毀和議,悍然出兵突襲南岸虜兵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正如“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論早就得兵家公認外,“兵不厭詐”之論也同樣深入人心。

再說當初爲爭取朝中更廣泛的支持,從頭到尾都未敢輕言促敵撤軍是什麼“和議”,甚至還一直申明促敵退兵乃是權宜之計。

魏楚鈞心裡也很清楚,就算舉行更大規模的朝議、集議,也不會改變這個結果。

最終決定要不要撕毀“和議”的,要看有無撕毀的資格,要看撕毀“和議”能帶來怎樣的結果,但從來都不是什麼狗屁道義、狗屁誠信。

只要有資格撕毀,只要撕毀“和議”能帶來好的結果,而不是使局勢惡化,滿朝文武將臣哪怕再看京襄不順眼,這時候都得捏着鼻子叫一聲好。

誰要是在這事上提什麼朝廷的道義,提什麼朝廷的誠信,劉衍恐怕會第一個站出來拔刀替京襄砍他孃的。

以驍勝軍爲主力的涇原路兵馬當年在北征伐燕時覆滅於雲州,包括劉衍的父兄在內,上百劉氏子弟葬身雲朔,全他娘有賴於赤扈人講“誠信”、講“道義”!

魏楚鈞此時已經知道,在靖勝軍從龍舒河北上的同時,劉衍、楊祁業除了留一部精銳駐守全椒等城,也率左右驍勝軍主力從駐營地開拔。

不過,劉衍、楊祁業沒有經合肥借道,繞將軍山,而是直接出張八嶺與浮槎山之間的清流關,往西北而行,在東淝河畔停了下來。

說白了,左右驍勝軍就是在東淝河緊急修造橋渡,前往壽春南部的芍陂北大營的。

這背後也許是劉衍與徐懷暗中勾結多年,但不可否認劉衍對“和議”這件事本事的憎恨、排斥。

也許人家輕易不會將內心的不滿表露出來,但真要等到人家將內心的不滿表露出來,也就難有挽回的機會。

“眼下已不是細究那些有的沒的細枝末節之時,當務之急,陛下當立即頒詔使平涼公提轄天下兵馬,務求全殲淮河南岸殘虜,封賜賞功待平涼公再獲大捷班師回朝時溫酒詳述不遲!”周鶴奏請道。

徐懷之前以樞密副使兼領諸路兵馬勤王招討使,節制權僅限於調度參與淮西會戰的兵馬,韓時良、葛鈺所部當時被圍壽春,節制權包不包括韓時良、葛鈺所部都是模糊的。

周鶴這時候提出授予徐懷提轄天下兵馬之權,不僅要將這層模糊剔除乾淨,還將包括淮東軍在內,諸路有沒有調派淮西的兵馬都算上,節制權都臨時授給徐懷。

“戰機稍縱即逝,請陛下速速決斷!”高純年、王番、董成等人也一併勸諫道。

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九十四章 濃霧第三十章 西進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二十三章 打草驚蛇第一百七十九章 婚事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七十五章 日月新天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軍將第一百零二章 綢繆第五十章 誘餌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章 有備而來第一百零七章 賊酋謀略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二百六十一章 潭州第二十二章 軍使請上座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百七十四章 優禮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十章 韓時良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十八章 奪城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零五章 奪軍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四十三章 錢糧人心事第八十章 議和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八十章 議和第八十二章 入京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六十九章 書齋密議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六十六章 黑鍋你來背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七十章 豐月樓第九十七章 黨同者聯兵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一百三十三章 衝冠一怒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伏殺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十四章 暗香疏影心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