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樓煩故郡

出太原府城(幷州)北上,三十里外便是天門關舊址。

這裡乃是幷州往河東路西北州縣的隘口,徐懷等人策馬擁車而行,在太原城北的土路盡頭,一座高逾百丈的駝形石峰橫峙眼前。

駝峰當中劈開,彷彿天門峙立於前。

天門關當世已失修廢棄,僅存數段殘垣橫於峽口處,衆人勒馬停在殘關前,看深峽穿過駝峰後,往羣峰深處延伸而去,杳然不知其所往。

呂梁山夏時常有暴雨傾盆而下,形成山洪往這邊的深峽傾泄,千百年來攜裹亂石衝撞,峽谷石壁被打磨得異常光滑,而兩側羣峰突兀而起,峭壁千仞。

唯有親眼目睹此種地形,才更能領略何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

“天門關峽道早年狹仄險陡,人畜難行,特別最東側的出口處峽深無路,飛猿難渡;在隋煬帝爲晉王時,爲方便每年能去嵐州管涔山祈蓮湖汾陽宮避署,於峽谷東壁的峭崖鑿山架木修建棧道,纔將這條峽道打通,後世又將這條峽道稱之楊廣故道,”

王稟閱歷極豐,人文地理無所不通,在當世簡直就是一部活着的本科全書,與他同行,徐懷他們能學到的東西也極多。

這兩年的顛沛流離,王稟鬚髮越加霜白,他從第一輛馬車挪步下來,指着眼前的天門關攻址,跟衆人說起楊廣故道的前世今生,

“管涔山祈蓮湖畔的汾陽宮早就毀於戰火,但楊廣故道作爲河東路西北諸州縣連接路治太原府的要隘,歷年都有維護修繕,卻是比南面沿汾水峽道曲折穿越呂梁山脈要容易得多,路程也要近得多,已是當今從太原前往嵐、府等地的主要幹道。”

隋煬帝作爲隋朝二世亡國之暴君,世人都耳熟能詳。

天門棧道及建於嵐州管涔山之中的祈蓮湖汾陽宮,也都歷來被士子視爲其窮奢極欲、橫徵暴斂的一個佐證。

不過徐懷對當朝士臣滿心不爽,暗暗思量隋煬帝封晉王治幷州時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將這條天門棧道放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去思考軍事政治方面的價值,隱然有其他發現。

“楊廣故道曲折六七十里,中間沒有可投宿的村寨,我們要趕在天黑之前抵達下一個驛站,還不能在這裡歇腳。”盧雄多次走天門棧道,瞭解沿途的情況,催促大家快行。

峽道不能馳馬,衆人策馬簇擁三輛馬車,從楊廣故道穿過呂梁山北麓的羣嶺,進入嵐州岢嵐縣境內時,暮色四合——趕去岢嵐城已是不及,便往最近的一處驛站投宿去。

岢嵐春秋時屬晉,晉三分後爲林胡樓煩王所據;趙武靈王起兵逾管涔山西北麓的黃花嶺,驅逐林胡樓煩王,置樓煩郡。

樓煩故郡其地西漢時屬太原郡。

東漢建武年間,匈奴內亂,呼朝邪單于率部歸附漢廷,置於幷州北部,是爲南匈奴;三國時曹操又分南匈奴爲五部,南遷到管涔山附近。

南匈奴諸部見管涔山上樹木青白相間,望之如駁馬,遂以匈奴語“岢嵐”稱之,岢嵐山、嵐水等地名逐漸固定下來。

北巍時又以岢嵐山東西之地置嵐州。

幾經更替,管涔山恢復舊名,地方則形成嵐州及苛嵐、樓煩、嵐谷、寧武一州四縣的格局,仍是大越抵禦契丹人的西段防線。

王稟擔心聯兵伐燕驅虎吞狼有遭反噬之禍,嵐、代等地最爲兇險,起初想將王萱託付在淮源,然而徐懷卻想借此機會走出桐柏山,親眼看到越燕邊境過來走走看看。

除了勢態發展會有一個過程外,就算遇到兵禍席捲而來,徐懷又不會像王稟有爲大越死節的志氣,刀弓良馬備齊,撒開四條腿逃跑總是快的。

王萱當然不願意自個兒留在淮源。

匪亂靖平,鄉營裁撤在即。

徐心庵、唐盤、唐青他們都是桐柏山年輕一代的佼佼者,靖平匪事也戰功卓著,但當世對武夫也實在不友好,巡檢司都沒有什麼位置能安置他們,更不要說州縣有大好前程可奔。

鄉營裁撤,好些人都禁不住發牽騷,還他媽不如學潘成虎、郭君判他們落草爲寇,熬到招安還能撈個一官半職。

唐盤、徐心庵他們還是大越五好青年,心裡沒有那麼多牢騷,但他們對耆戶長、節級等鄉役、衙疫差遣也實在提不起什麼興趣。

卻是剿匪期間,他們跟隨王稟學習律法、兵事等,又得盧雄提點武技,進步甚大之餘感到自身還有極大的不足,都樂意跟隨王稟、盧雄到嵐州來繼續學習。

因此徐懷便與殷鵬、韓奇、徐心庵、唐盤、唐青等人一道護送王稟北上;柳瓊兒當然也是無視王萱那快按捺不住的白眼,賴在徐懷身邊同行。

一行人八匹馬、三輛馬車,王稟、盧雄乘一輛馬車,唐青御車;王宣、田燕燕以及宋玉兒三女乘一輛馬車,唐盤御車;柳瓊兒獨乘一輛馬車,殷鵬或韓奇御車。

而但凡王萱使什麼小性子,或拉攏田燕燕、宋玉兒二女孤立她,柳瓊兒趕路時就叫徐懷坐她車裡歇息,說他正是長身體的年齡,不能太吃辛苦。

衆人二月底從淮源出來,徐懷想着領略一下中原的風光,特地從泌陽往北,經方城走伏牛山西麓驛道到許州,然後繞道洛陽,經潼關入關中,渡渭水、黃河,從河津沿汾水一路北上。

一路走走停停,衆人待借道晉州抵達太原時,已經是五月底了。

王稟此時假模假樣恢復官身,嵐州石場監當,受提舉常平司管轄,在河東路四監司所在的太原府住了三天,在交換文牒後纔再次從太原城出發前往嵐州。

一路走來,呂梁山東麓還算樹密林深,雖然已是炎炎夏日,但車馬行於峽道之中,卻甚是舒意。

不過,從楊廣故道(峽道)走出來,衆人出現在呂梁山西麓山嶺之間,滿眼望去,則在暮色之下,綿延起伏的黃土坡崗,主要覆蓋着初夏茂密的草叢、灌木;身高葉茂的高大喬木卻極爲稀疏了。

這裡可以說是天然的牧馬地,徐懷亦不難想象數百年前南部匈奴人在此遊牧的情形;也不難想象隋唐時官方在此牧養大批戰馬以備邊釁的情形。

衆人在西峽口驛站投宿,第二天一早趕往苛嵐城去。

嵐州雖說作爲邊地,但禁軍將卒都是終身爲兵,眷屬也都隨軍在駐地附近居住,苛嵐城裡要比徐懷過來之前想象中熱鬧得多,未必就比泌陽城稍差。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也,”

王稟坐車轅前,看着一張張鮮活的面孔,跟側旁乘馬而行的徐懷感慨道,但他很快注意到長街左手有兩道熟悉的身影,定睛看卻是徐武坤與鄭屠二人作道士打扮,差點走眼沒有認出來,詫異的看向徐懷,

“你還另外安排人手到嵐州來了?”

“蔡鋌是頭惡虎,斷不可能叫你在嵐州過得滋潤;而朝廷聯兵伐燕,契丹人即便不識通盤計劃,但畢竟不是瞎子,不可能看不見嵐代等地這麼大的動靜而全無反應,甚至都有可能先聲奪人——我不能真當此行是遊山玩水啊,不作一點準備啊?”徐懷笑道。

“聯兵伐燕已勢在必行,而倘若致禍,也非一人能力狂挽——你真不應該插手此間事;你不是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嗎?你們看過趙晉風情後,還是儘早攜萱兒返程吧。”

王稟被踢出中樞,無法再對官家施以影響,他不覺得在這樣的大潮之中,徐懷調三五十人過來能改變什麼。

倘若大禍不能避免,他更希望徐懷此時回桐柏山蟄伏,等到必要時再爲大越效力。到時候大越形勢糜爛,不得不在現有的士臣羣體之外招賢納士,徐懷他們出山爲國效力,對個人而言,也纔有更好的出路。

而不像現在,那麼大的靖匪功績,最終連徐武江都沒有撈得着一任巡檢使。王稟內心再極力想替官家辯護,卻也不得不說徐武江、徐懷、唐盤、唐青、徐心靖這些應該能成爲大越棟樑之才的,這次太不值了。

徐懷微微搖了搖頭,跟王稟低聲說道:

“有機會我還想前往陰山看一眼,從嵐州往北數千裡大漠草原,顯然也不是我假扮胡人就能矇混過關的,自然要武坤叔他們先將鑄鋒堂的堂口開到嵐州做些準備,看有沒有好的機會可以利用——我對自己做什麼事,心裡可不糊塗。”

要不是腦海閃現的記憶片段是那麼的明晰,徐懷心想他與柳瓊兒留在桐柏山裡廝混不香嗎?恰是聯兵伐燕之勢已成,徐懷更不敢留在桐柏山裡耽擱了。

“……”王稟苦澀一笑,知道徐懷打定主意的事,不是隨便誰能說動他的。

“對了,褪毛的鳳凰不如雞,現在也不是說老相公你以往在朝中是何等的威風凜凜的時候了,這郭仲熊還是得去拜謁啊!”徐懷哈哈笑道,彎下腰來,攔住一名路人,打聽州衙所在。

王稟作爲嵐州石場監當,正九品的差遣,雖說直接受提興常平司轄管,但朝廷在管涔山北麓開設石場,主要目的還是爲嵐谷、寧武等地修建邊牆、砦寨供應石料,他當然還要將受到嵐州主政官員的節制。

他們從淮源啓程時,就已經得知,年初以直秘閣侍製出知嵐州的,是樞密院都承旨郭仲熊,與董成一樣,不僅是主戰派士臣,還明明白白是蔡系的一員骨幹大將。

郭仲熊除了主掌嵐州賦稅、刑獄、轉輸等事,同時還兼任河東路兵馬副都監、嵐州兵馬都監。

大越禁軍以百人爲一都,以都將爲統兵官;五都爲一營,以指揮使、副指揮使爲統兵官;五營爲一將,以都指揮使、都虞候爲統兵官,常以某某軍第X將稱之。

一支完整的禁軍編有十將,兵額足有兩萬五千餘人,但爲防止將帥擅權、驕橫難制,軍一級的統兵官不常設;禁軍駐戍各地,常以將、營爲基本單位,受地方兵馬都監司節制。

有需要時,朝廷慣常會選知悉兵事的士臣擔任禁軍統制、都統制爲統兵官,統領數將甚至數軍禁軍,是爲帥臣。倘若來不及選派士臣,又必需同時調動數將兵馬協同作戰,則會臨時委任其中一名都指揮使爲統兵官,節制諸將,事後即解除。

郭仲熊身兼數職差遣,除了鎮熊軍駐守嵐州諸城的四將禁軍外,州衙所轄廂軍及地方鄉兵也都歸他調度,可謂是嵐州真正的土皇帝。特別是朝廷正銳志推動聯兵伐燕之事,郭仲熊掌握的權力,已遠非內地州的主政官能及。

不管怎麼說,王稟沒有跟徐懷他們落草爲寇的心思,還想着一把老骨能爲大越添把柴,還想着官家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他到嵐州之後就得先去州衙拜見郭仲熊——哪怕在大越士臣羣體裡,郭仲熊論資歷都不配給他提鞋……

當然,王稟要是不甘受辱,他到嵐州後也大可以住在岢嵐城裡吟詩作賦,石場也不可能少他就不運轉了——這麼一來,朝中士臣反而會欽佩他的風骨。



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錯鑄就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八十一章 中牟殘城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三十章 接戰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二十章 舊吏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一百三十五章 遇敵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四十二章 雲陽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一百八十章 大婚之日第四十四章 軍虞候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六章 危急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屠狗輩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定計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迎接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雪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第一百零一章 林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五十九章 斗轉星移婦人心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五章 駐與戍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陣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五十章 舊卒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憂煩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三十九章 誤入虎口疑花境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十六章 交接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二百五十章 西使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四十六章 紈絝少年勇第一百九十七章 新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九十四章 真或假第一章 途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一百零二章 小人得志臉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一百一十一章 帥旗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三章 難民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