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閣,血殺帖......”,
陸鴻知道劉家的事時已經身在鹿鳴城了。
而劉家的事發生在五日之前,那時他剛剛帶着琦菲離開臨潼。
劉三爺的死是臨潼近半年來發生的最大的事,不是因爲劉三爺的身份,也不是因爲劉家在臨潼舉足輕重的地位;臨潼的人對這件事議論紛紛是因爲這件事牽扯到了財神閣。
財神閣,如果說以前這個勢力是在黑暗中不斷膨脹的怪胎,那在財神閣主擋住肢鬼以後這個勢力就成了凌駕於中州各世家之上的龐然大物。
聽說大業酒樓的鄭子業得知劉三爺的死訊,見到財神閣的血殺貼後立刻就驅車去馮家請罪,他在離馮家還有幾裡遠的街道上就下了車,趨步而行以表誠心。
而馮家因爲馮妖妖不在,見他的人是綠兒。
聽說這個女子見他的時候冷冷淡淡的,既沒有爲難他也沒有嘲諷他,只是讓他轉告劉家人好自爲之,而劉家也在當天就將之前霸佔的馮家產業全部歸還。
於是一夜之間整個臨潼的人就都知道馮家有財神閣爲後臺,其地位再次變得舉足輕重起來,而財神閣的威望也得以彰顯。
但事情很快反轉,得知此事的崑崙派大弟子斷痕再入臨潼,把馮家又毀了一遍,雖然沒有找到馮妖妖,但卻把馮家變成了一片廢墟;聽說現在的馮家連一塊完整的瓦片也找不到了。
斷痕放出話來,就算是財神閣也護不了馮家,馮妖妖非死不可,這個崑崙派大弟子爲人強勢,殺伐果斷,意志堅定,他的一言一行更能代表世外仙蹤崑崙派對馮家的態度。
許多人都隱隱有些期待財神閣會對上崑崙派,看一看現今神州上最大的世俗勢力和已隱世多年的世外仙蹤究竟誰會更勝一籌。
但令人失望的事財神閣對這件事始終都沒有迴應,而斷痕也不曾收到過財神閣的血殺貼。
“龍焱和龍語真擋住肢鬼之後財神閣就不再隱藏它的野心,但他們的手段也和以前不同了;在中州各誠財神閣都一概他以往陰暗的形象,在商業上積極參與,買下了許多酒樓、茶肆、飯莊和錢莊,有的地方甚至整條街整條街的買,多寶樓不再限制凡人的出入;因爲他們經常給民衆實惠,所以在各地都很有聲望”,
“後來財神閣的人先讓僧侶四處宣傳什麼‘衆生平等,無分高下,嫡庶同源,唯纔是用’,許多世家庶出的子弟和因爲出身貧寒而進不得仙門的人對此自然附和,後來財神閣的人又說什麼‘江山一統,天下大同’它的野心就暴露無遺了”,
“龍焱、龍語真是想做伏羲,軒轅和大秦帝國祖龍那樣的人物,所以才一面施恩,一面施威;血殺貼也因此應運而生”,
閣間裡說話的是一個風流俊逸的少年,坐在他身旁的青年比他少了幾分風流,卻多了一些陽剛之氣。
陸鴻自己也想不到,再次來到鹿鳴城第一個遇見的熟人竟是秦陽秦雨兩兄弟。
秦陽與他在萬靈大陣中時曾交過手,他與周顛,馮妖妖,易麟三人聯手也沒能在陸鴻手上佔到什麼便宜,對他的修爲自然是佩服的。
現在陸鴻盛名在外,儼然已經是年輕一輩中的第一人,昔日與他齊名的李夢蓮和薛沉鴉都差了他一截,更不用說他這個已經湮滅於衆人的中州十傑了。
再次見到陸鴻他心中只有無限的感慨。
秦雨倒是沒有任何負擔,他自小就生活在大哥的羽翼之下,心思也沒有放在修煉上;於他而言修爲蓋世,大道長生,得道成仙云云遠不如飲酒作樂,挾妓遊玩來的有趣。
上一次陸鴻來鹿鳴城的時候恰逢慈心劍塔的林冼慧和紀顏也來到此地,秦雨對林冼慧心生好感,對她獻了幾天殷勤;但林冼慧乃是慈心劍塔三傳人之一,表面和善,實際上卻十分心高氣傲,對秦雨這樣的無名之輩自然瞧不上眼。
秦雨倒也看得開,世上花朵千千萬,既然林冼慧瞧不上自己,再另尋她人就是了;倒是後來聽說紅塵劍閣的小陸閣主自臨潼帶走花魁之後又收了一個叫阿唯的夫人,着實是讓人羨慕的緊。
秦雨本是想邀陸鴻去鹿鳴城最有名的青河舫,一同探究一下獵豔的技巧;不巧的是秦陽也在身側,只好一同來着沒什麼滋味的茶館了,彼此間的話題也從術法武技聊到了財神閣。
“血殺貼...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秦雨給他添了一壺茶,道:“財神閣剛發佈血殺貼並不久,名義上是說爲財神閣既負有大任,就要替天行道,誅殺那些爲非作歹,欺善怕惡,罪大惡極的兇徒;凡是收到血殺貼的都是該死之人,收到血殺貼的人必定會有人上門索命,兩個時辰內必死無疑”,
“聽說目前爲止血殺貼已經發出了五十幾人收到血殺貼了,他們無一例外,全部都在收到帖子的兩個時辰之內死了”,
“財神閣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了嗎?”,
“替天行道,真是諷刺,聽起來像是已經取代了中州世家成了什麼名門正派了”,
說起這個,秦陽不免嘆息道:“在世人眼中恐怕真的是這樣,財神閣爲非作歹的時候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勢力;屍禍時中州幾大世家聯合起來本可以及早壓下這場禍患,他們卻只想自保,最後只有丁甲兵前輩一人出山;待龍焱,龍語真擋住屍鬼後神州各地頓時沸騰,認爲財神閣主,古聖和你是神州真正有擔當的頂樑支柱,在屍禍中沒有什麼作爲的中州各世家的名聲一落千丈”,
“現在得人心的是財神閣,沒有人記得他們以前做過什麼,只記得他們在屍禍中力挽狂瀾和近期一系列的動作,中州各世家有苦說不出,要聯合又有這麼多阻礙,唉...連我們天罡武道也受到財神閣分部的打壓,今年拜入宗派的門人弟子比往年少了一半還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