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風土人情
唐玄宗時代的唐帝國,全民沉浸於龜茲樂的旋律中。
此時的龜茲,人口有八萬之多,全民皆商,國力強盛。7世紀中葉,唐王朝爲了便於對西域的統治,將原設在西州(今吐魯番)的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下轄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鎮”是軍事重鎮的意思),龜茲成爲西域的政治中心。
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龜茲樂的輝煌。龜茲樂節奏明快,以羯鼓、腰鼓、銅鈸、琵琶、橫笛做伴奏,配起舞蹈來搖曳生姿。
只有強大的胃口才能消化這麼多外來的東西.只有非常自信的文化才能允許這麼大的異化,唐文化不愧爲中華民族最輝煌的文化。背景----胡人佔唐代長安人口五分之一
當時長安20萬胡人(從東北方、北方和西北方來的外來人皆稱“胡人”)。有大鼻子小眼睛的‘波’斯人,兜售劣質的綠玻璃珠子,卻一口咬定是綠‘玉’做的;有戴斗笠穿‘肥’‘腿’‘褲’子的高麗人,在路邊生起冒黃煙的爐子烤鹹魚幹賣;還有面‘色’黝黑的印度人,按照相似療法的原理出售各種‘藥’材,比方說,象牙是固齒的‘藥’材,斑馬尾巴是通大便的‘藥’材等。胡人在長安很受尊重的,他們多從事商業活動,富可敵國。
唐朝最時尚的美食----胡餅、搭納一類的胡食;
唐朝最時尚的穿戴-----穿的是翻領、對襟、窄袖的胡服;
戴的是虛頂、搭耳、渾脫等各式胡帽;
唐朝最時尚的音樂-----演奏的是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高昌等西域樂,尤其以龜茲樂爲重
唐朝最時尚的舞蹈------龜茲舞(快節奏的胡旋、胡騰舞);
唐朝最時尚的娛樂活動------玩的是“潑寒胡戲”(冬天**赤腳,相互投泥潑水,以示不怕寒冷)以及馬球、雙陸等外來娛樂活動;
唐朝最時尚地主流妝容-----從吐蕃傳來地“時世妝”,宮廷楊貴妃地“血暈妝”。
唐朝最時尚地“洋酒”-------‘波’斯釀法地三勒漿、龍膏酒。高昌釀法地葡萄酒。
唐朝最風靡地場所--------胡姬‘侍’酒地酒肆
唐朝最龐大地遷移部落-------西安城地西北角聚居着30萬回族同胞。當地人習慣稱那裡爲“回坊”。多是***時‘波’斯人地後代。男子多連腮胡、頭髮捲曲、英勇剽悍。‘女’子則天生麗質、明眸皓齒、身材高桃。
唐朝最流行地吉祥話-------恭喜你,雁塔題名
夢迴時尚唐朝行業薈萃
飲食男‘女’無須遮遮掩掩,大至朝廷官員小至平民百姓,不可一日無美食。
唐朝繁華得像泛金光的錦緞上的畫,人們絞盡腦汁吃喝,敞開肚子吃喝,吃的挖空心思,吃出新玩意,最後還要吃到排行榜上有名!
大唐帝國美食養生獎------宰相李林甫的“甘‘露’羹”李林甫天天把何首烏、鹿血、鹿筋熬成“甘‘露’羹”,據說可使頭髮由白轉黑,包治脫髮、腎虛、夜‘尿’…
大唐帝國美食野蠻獎------武則人的男小蜜張易之,他發明的“鵝鴨炙”,將鵝鴨放入燒着炭火的入鐵籠,鵝鴨受火烤而繞籠升跑,渴了就喝放在籠邊的調料五味汁-最後鵝鴨會跑到筋疲力盡,烤到羽‘毛’盡脫,這時‘肉’‘色’變赤.調味品入味三分(那些鴨被折磨的時候會淚眼直面張易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啊,雖說此鴨非彼鴨,同是鴨一族,何必對同宗鴨下此毒手?!悲乎?慘乎?)
大唐帝國美食創意獎-----唐玄宗的小姨子虢國夫人,發明“鹿腸酒”
她爲了解次酒水運送的問題,懸鹿腸於半空,宴客時使人從屋頂注酒經鹿腸於杯中;(想象一下澡堂裡的水管都變成鹿腸,美酒嘩啦啦地流,你可以用杯盛着或者張大口,多爽。)
大唐帝國美食最具震撼效果獎-------少數民族將領哥舒翰的“熱洛河”一鍋鮮鹿血煮鹿腸,又紅又腥,視覺與味覺的雙重震撼。
大唐帝國美食奢華獎-------中唐宰相李德裕的“李公羹”用珍‘玉’、寶珠、雄黃、硃砂、海貝煎汁,每杯羹費錢3萬。
大唐帝國美食‘浪’費獎--------太平公主的大明宮“渾羊歿”鵝填五味‘肉’末放進羊腹中,縫合後烤羊,烤熟後將羊棄掉,僅食鵝‘肉’。
大唐帝國美食海量獎-------《朝野僉載》記錄的兩位豪俠第一天“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闊丈餘”,裹鹿‘肉’如柱子般粗。第二天用大錐子斬‘肉’,馬車飛奔着倒酒,快馬拖‘肉’。
大唐帝國美食驚世駭俗獎-------《朝野僉載》記錄的兩位豪俠“烹一奴子十餘歲,呈其頭顱手足,座客皆攫喉而吐之”。(多戲劇‘性’,等你吃完後才把人頭亮出來,哈哈,原來剛纔你吃的是人‘肉’!氣死你,嚇死你,噁心死你,難過死你,就是要驚世駭俗!有詩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古今之悠悠,獨我驚世駭俗!)
大唐帝國美食第一人--------中書舍人(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秘書長)張衡
武則天執政時,張衡退朝後忍不住在路邊買新蒸熟的蒸餅,騎着馬邊走邊吃,使公務員形象大打折扣,危及國家威嚴,妨礙了國際外‘交’,終被武則天革職。(爲了一街邊小吃丟了官,真可謂古今第一傻帽,話說這蒸餅很受歡迎,秘方爲以一升面對三合豬油蒸出,必須趁熱吃,特別美味,如果你要以此致富,可別忘了付信息費啦!)
生存現狀回放
原由:擅長龜茲樂舞的西域美‘女’的大量涌入,使歌伎行業競爭進入白熱化
現狀回放:
唐代長安酒肆林立,酒帘和各‘色’彩旗‘門’前掛,妙齡‘女’子彈吹絲竹,吸引過往食客。歌伎業如此發達,以至於出現一種叫“妓圍”的特別服務。長安冬天很冷,酒徒醉後感到全身發冷,爲防止嘔吐,便需加溫,辦法是讓***們圍坐一團,用體溫刺‘激’酒徒抵抗酒‘精’中毒的能量。按照1:20的比例,當時的歌伎數目可能在十萬以上,競爭尤其‘激’烈。
如果我是青年才俊,我願意生活於唐代的長安。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是年輕人的城市。
十項成名素質:
十三歲就能名列教坊系統的cLASS1
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拍案擊節吹拉彈唱借酒歌舞袒‘胸’‘露’背
猜拳行令拔劍‘弄’刀走騎打球
可以說,酒肆中的***代表着當時‘女’‘性’最高的藝術水平。唐人視‘女’‘性’的靈與‘肉’爲一體,所以纔有那麼多詩歌讚美***的美貌與藝術才能。《琵琶行》中有一段對歌伎的琵琶演奏技巧的經典描寫:“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末成曲調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胡姬三道殺手鐗
一憑異國情調的美貌,李白曰:“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二靠高超的舞蹈技巧。獨特的龜茲樂舞,造就胡姬不一樣的歌伎地位。
三是***舞。在強烈節奏的鼓聲中擺動腰身,眼神如鉤,“俟終歌而薄袒”。
名妓:
(1)與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蓖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1、軟舞---龜茲樂舞
‘春’鶯囀
張祜
興慶池南柳未開,
太真先把一枝梅
內人已唱‘春’鶯囀,
‘花’下軟舞來。
所謂的“軟舞”類似今天的肚皮舞,一般少而透,比之長袖善舞的中原舞蹈(稱“鍵舞”),更加煽情更讓人血脈噴張。腰肢酥軟的西城‘女’(胡姬)於是風靡了當時的唐帝國。李白有詩記載“胡姬貌似‘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前有全搏酒行》)
2、胡旋‘女’----龜茲樂舞傳播者
胡旋‘女’
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
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
迴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
千匝萬周無巳時。
要想這麼快地迴旋,且“千匝萬周無巳時”,只有把腳尖踮起來當作迴旋的軸,這恐怕是龜茲樂舞獨特的舞步,而現在的維吾爾舞蹈也保留龜茲樂舞這一舞步。
在源遠流長的龜茲文化的影響下,“以歌言聲、以舞言情”成爲龜茲各民族的典型特徵。
龜茲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公元前就與中原‘交’往頻繁。漢宣帝時,龜茲王絳賓,娶烏孫公主爲妻,後絳賓攜公主去長安朝賀,漢宣帝賜給“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以後絳賓“數來朝賀”,回龜茲後“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這一重大改革,對龜茲樂舞藝術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在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龜茲文化進一步發展,音樂藝術日趨繁盛,成爲西域一個樂舞勝地。前秦國主符堅,派呂光平龜茲,將一大批龜茲樂舞伎人帶至中原,從此揭開了龜茲樂舞大規模東傳的序幕。
至隋代已有三種不同形式的龜茲樂流行在中國內地,《隋書·音樂志》載: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茲”、“土龜茲”等三部。唐代是龜茲樂舞的黃金時期,唐代詩人元稹《連昌宮詞》曰:“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發續”。
隋唐時期,龜茲本地的音樂舞蹈也進入發展高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回國撰寫出的《大唐西域記》,對當時龜茲音樂藝術作了高度的評價,稱:“屈支龜茲國……管絃伎樂,特善諸國”。迄今龜茲地區尚存500餘佛教石窟和1萬多平方米壁畫。其中,音樂舞蹈形象十分客觀,舞蹈約18種,舞蹈姿態數十種。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樂舞造型可以說濫觴於龜茲樂舞。
龜茲樂在南北朝隋唐時期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和水平,音樂種類有“歌曲”“解曲”和“舞曲”。
龜茲樂使用七聲音階和多種調式,蘇祗婆推動了龜茲調式在中原的發展,龜茲“五旦七聲”樂律,衝擊了宮廷僵化的樂制,爲中國傳統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龜茲樂中的“般遮調”在中原長期流行,至今在民間還有影響。
龜茲善於吸收各方樂器,組成了配置齊全的樂隊,樂器有:
弦鳴樂器:弓形箜篌、豎箜篌、五絃琵琶、曲項琵琶等。
氣鳴樂器:排簫、篳篥、橫笛等。
打擊樂器:大鼓、腰鼓、細腰鼓、羯鼓、鈴、銅鈸等。
龜茲樂以熱烈‘激’昂著稱,所謂“鏗鏘鏜鏜,洪心駭耳”。龜茲樂中打擊樂器佔主要地位,《唐書》記載:“鼓舞曲,多用龜茲樂”。生髮於龜茲本地的樂器一篳篥是龜茲樂中的主奏樂器。源於西亞的曲項琵琶和豎箜篌,經龜茲藝人的改良和傳播,在中原風行一時,目前仍爲中國的傳統樂器。
龜茲樂的傳入,促進了中原樂器的改革。今內地民間使用的許多樂器,如管子、古稱篳篥、琵琶、腰鼓、橫笛等都和龜茲樂的傳播有密切的關係。
南北朝時,龜茲舞蹈已經逐步脫離了勞動模似‘性’和自娛‘性’,發展到具有表演手段以及情節內容的藝術。最突出的成就,是“歌舞戲”形式,包括“蘇幕遮”、“大面”、“拔頭”等。其舞蹈一個共同特點是舞者頭戴面具,模似各種人物和動物形象,表達一定的故事情節,這是戲劇的初級階段。“歌舞戲”在西域普遍流行,傳入內地後頗受朝野喜愛。
“獅子舞”是唐代宮廷“龜茲樂”中有特‘色’的節目。唐《樂府雜錄》中“龜茲部”有“五方獅子”。我國南北方流行的獅子舞當與龜茲樂舞的流傳有關。
旋轉和騰躍是龜茲舞蹈藝術的表演特‘色’,著名的“胡旋舞”、“胡騰舞”都是龜茲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通典》記載龜茲舞蹈開始緩慢舒展,後開始轉急,“情發於中,不能自止”。
龜茲舞蹈還多用道具,如‘花’繩、頂碗、布帛等。
隋唐時期,由於國力的強盛,龜茲樂舞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很大影響。龜茲樂舞成爲對外‘交’往、顯示國威、開展文化‘交’流的工具。日本在隋唐時不斷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來中國,這些使者歸國時帶回的中國樂舞,其中不少就是龜茲樂。日本的“雅樂”裡,有許多是與龜茲有關的樂曲,龜茲樂中的篳篥、五絃琵琶等成爲日本傳統樂器。至今日本還保存着唐代製作的五絃琵琶等。
龜茲樂舞對朝鮮也有重大的影響,朝鮮半島流傳的“長鼓”就是隨龜茲樂舞傳入的,古代朝鮮使用一種“桃皮篳篥”乃是龜茲篳篥的變種。
古代越南、緬甸等國,亦有龜茲樂舞的影響。《新唐書·驃國今緬甸傳》記載該國宮廷樂部中有四部,第一部即“龜茲部”,其樂器配置,與唐宮廷“龜茲部”完全一致。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