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弘的死並不能阻止大唐選拔人才的腳步,高宗頒下旨意,其實這個時候已經算是天后頒下旨意,立沛王李賢爲太子,並於七日後舉行春闈。
天下舉子爲太子李弘悲傷之後,也開始投卷找後門託關係,大唐的科舉不像幾百年後那麼嚴格,進士科的舉子們在科舉之前,爲了提高知名度,可以先把自己撰寫的文章詩賦等送到主考官那裡,若被主考官看中說不定已經算是登科了。
至於找後門和託關係的舉子,都是一些水平有限,但想着登科的廢柴,這些人一般都是世家子弟或者是皇親國戚。所以大唐的科舉從某種方面來說並不能反映出舉子們的真實水平,但這些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及第者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也有自恃才高的,雖然在這幾日裡不能飲宴作樂,但總能去秦樓楚館喝點傷情的酒,作作悲苦的詩以哀悼太子的去世。大唐的才子是很會變通的。雖無絲竹,但終究是懷中抱着美人兒,雖不能放聲大笑,但總能在紅羅帳裡婉轉低吟吧。
四日後太子靈柩放於景山恭陵,期間民夫罷工,高宗急忙賜食安撫。
很快洛陽迎來了春闈,大唐的科舉沒有像幾百年後那麼重視,主考官也不是朝中重臣,行卷也不會糊名,所以這裡面進士及第者的水分也是很大的。
這一日,洛陽的禮部和吏部迎來了最熱鬧的時候,一共約萬人的舉子應舉,達到了自大唐開國以來之最。
主考官爲吏部考功員外郎鄭益,是一個博學的老者,他曾經是貞觀年間的進士,資歷是足夠的。這一次應進士科的舉子有將近三千人,其餘則是應明經科的舉子。所以便分在了兩處,進士科在吏部別院,明經科在禮部別院,其實這相當於後世的貢院。
武清自然是知名人物,所以當武清走進吏部別院的時候,鄭益也是點頭微笑,考官有戶部官員,因爲要一一覈對報名信息,還有金吾衛兵卒進行全方位的搜身,還要像檢查牲口一樣讓你張開嘴,看看牙齒。
曾經有心高氣傲之輩,忍受不了這種屈辱,便拂袖而去。武清依然接受檢查,他此次來,只是爲了完成老孃武氏的願望。
秋菊給武清準備好了乾糧,裝在包袱裡面,因爲要考一天,所以時間漫長,這些是必須準備的。武清在甲字十號院(此爲杜撰),位置很好找。走進去一看,整個院子被分割成了無數個格子,中間被一條寬約十步的走道隔開,這也爲了防止抄襲。每一個格子裡僅容一人一案,案上已經準備好了紙筆,墨和硯臺需要自帶。
等所有舉子進場之後,隨着鼓聲一響,便告知考試開始,自有胥吏發下考題。
首先是貼經,進士科的貼經只貼大經《禮記》和《春秋左氏傳》。
武清翻開紙卷,只一看,便大皺眉頭,只見開頭寫了一句,“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中間空了一大片,最後一句是“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
武清有一種罵人的衝動,這什麼貼經,這純粹是在折磨人吧。心裡雖然有準備,但是對於貼整片經還是大感頭疼,這是《禮記》裡的《祭統第二十五》。
武清繼續看向了下一題,是《春秋左氏傳》,要貼十條,沒有大篇幅的貼經,不容易出錯。
最後是論策三道,武清暫時不去看,先貼經再說。
看了貼經內容,武清整理了下思路,這些對於自己來說不難,加之自己記憶力超羣,但將近五千字用毛筆寫下來,實在是太蛋疼了。不過即使蛋疼,他也得寫。於是拿起了毛筆,往硯臺中倒入墨,研磨一番,順了順筆,在紙上寫下了第一個字。
時間飛逝,武清用的是行楷字體,接近於楷書,但卻是行書的本質。不過三個小時,貼經算是完成了,看着厚厚的一摞,武清伸了伸懶腰,活動了下肩膀,甩了甩髮酸的手腕,而後嘎嘣嘣轉動了下腦袋。
“你在做什麼?”
武清擡頭一看,竟然是一位考官,武清拱手一禮,說道:“學生見過大人,學生手痠頸痛,活動一下,驚擾了大人,還請大人見諒?”
這倒是一個非常有禮的舉子,便笑道:“嗯,不錯,你叫什麼名兒?”
“學生武清!”武清一禮。
那考官一愣,而後瞬間一臉敬仰之色,說道:“原來是先生,學生有禮了!”
“啊,這是怎麼回事?”武清一愣,沒明白過來。
那考官有些尷尬,便解釋道:“學生曾拜讀先生之《三俠五義》和《封神記》,實爲曠世之作,學生心中十分喜歡,欲拜見先生而一直無緣,不想今日才見到先生。”
得,原來是一個粉絲,武清自然謙虛一番,而後勉勵一番,而後便送走了這位主考官粉絲。
這個時候有兩個士兵押着一名考生從武清眼前經過,推推嚷嚷中,武清才明白,那名舉子作弊被抓了現行,他不禁大爲感嘆,這跟後世的考試作弊何其相似啊。
吃了乾糧,武清還得繼續作答,打開考卷,往論策上看,共三道。
第一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道是“大國者下流。”第三道是依《周禮》闡述治國之思想。
武清對於論策雖然有自己的看法,但要符合這個時代的思想,對於他這個擁有一千多年以後的靈魂的人,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一不小心就會遭到天下文人和士大夫的批判,也會遭到皇帝和百官的貶斥。
對於第一道題出自《詩經》,武清的理解爲加大與西域諸國的交流,但此時安西四鎮被吐蕃佔領,西域和大唐的往來貿易時有中斷,比之以前大爲減少。所以武清認爲,應該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重新奪回安西四鎮,打通貿易通道。而且還可以加強海上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並收稅。如此便可以吸納他國之先進文明來增強大唐之實力。
第二道題出自《道德經》,對於這樣一道題,武清則是論述了大國氣象和大國胸懷,以及皇帝的胸襟,變相地批判了高宗心胸狹隘。
第三道題則是比較難,治國思想,《周禮》裡面規定了國家範疇,封建制度,軍隊制度等等。武清想了想,在泛黃的竹紙上寫下了“封建論”三個字。
而此時,武清沒有察覺到,有數名考官偷偷地望着武清,就包括主考官鄭益。
鄭益不禁點頭,說道:“看來今年的狀頭要落在武清頭上了。”
“也不一定,那宋之問,沈佺期,劉希夷都是文才之士。”有人就反對了。
鄭益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辯駁。
只見武清寫道:“天地之始,果有人乎?吾不知也,人之初有貴賤乎?吾亦不知也。蓋聞天下九州,始於禹帝。封建之制,始於周公......”
總之武清在這一篇策論裡闡述了封建制的危害,武清提出,帝王可以把爵位作爲一種榮譽封給那些有功之人,不能實封食邑,而且爵位不能世襲,即使能夠世襲也要有功勞才行。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大唐的人口數量,減緩土地兼併,增加朝廷稅收,增強大唐帝國實力。最終就會看到,少有所教,老有所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片繁榮景象,成爲真正的天朝上國。
當日頭灑下最後一抹光輝,隱入西山之後,武清終於寫完了。距離結束至少還有三根蠟燭的時間。
武清招來考官,表示自己已經答完,可以交卷了。自有胥吏把武清的考卷封裝寫上姓名送到主考官的簽押房中。
武清則是滿臉疲憊地出了吏部別院,便看到老孃武氏等人牽着馬車等候在外面,他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