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整軍建言(三)

貞觀殿內。

天皇李治躺在龍牀上,不遠處,便是天后,正在批閱奏疏,上官婉兒則是在一旁整理奏章,挑選重要的奏疏讓天后批閱。

“咦!”上官婉兒驚呼一聲。

天后耳聰目明,便問道:“怎麼呢。”

上官婉兒說道:“是左羽林衛大將軍的奏疏,還有吏部侍郎武侍郎的奏疏。”

天后一笑,便讓人覺得覺如春風拂面,她說道:“好了,不就是武清嗎,讓本宮來看看。”

上官婉兒面色絲毫不改,雙手遞上奏疏,天后心中暗贊,便接過了兩本奏疏,天后先打開了吏部侍郎的奏疏,只見裡面寫道:“臣聞天下安定,則百姓安樂。朝廷安穩,則倉廩充盈,如今倉廩不滿,府庫空虛,是朝廷之過嗎,非也,臣以爲實則朝臣之士大夫思想耳,凡談經商,便以爲下賤營生,凡開礦貿易,便言與民爭利。臣以爲此言謬矣......”

總之此疏就是上表建言,第一條便是開鹽鐵專賣,一者規範民間貿易,二者還可以控制生鐵流入草原、吐蕃等敵人手中,三者可以增加朝廷賦稅,可以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

第二條就是設立市舶司,原因是海貿逐漸發達,在泉州、廣州等地已經出現百舸爭流的場面,設立市舶司不僅可以規範管理港口秩序,還可以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用以擴建港口碼頭等。

第三條就是廢除吏部低級官員的銓選制度,理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能因爲相貌等而拒絕有才幹之輩。銓選制度可以用於高級官員升遷。

第四條就是重科舉,考卷實行糊名以防徇私舞弊,並增加殿試。由天子命題,入殿奏對,天子欽點狀元,並設榜眼、探花,此爲前三甲。

第五條就是延長外放官員的任期至五年,通過每年考績決定下一年是否再連任,但五年之後。不論好壞,必須調遷。

第六條是三品以上官員,不論文武。沒有外放爲官五年經驗者,一律不得進入中樞,如此便可讓在朝宰相可以瞭解百姓疾苦,輔佐天子作出合理的決策。

天后看完這本奏疏。內心不禁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這幾乎是一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科舉,這一條深深地碰觸到了她的心靈,若如此一改,凡是經過殿試者,那可是天子門生啊,這一條甚合她心意。至於其他的,天后還是覺得暫時不能施行。於是她在第五條上用硃筆重重地畫了個圈。說道:“此一條可行!”

上官婉兒會意,便用硃筆在一旁寫下小字。叫政事堂商討後由中書省制詔,頒行天下。

天后頓了頓,她打開了左羽林衛大將軍武清的奏疏,看着看着,她的臉上不禁動容。

奏疏中寫了整軍建言。

第一條就是禁軍十六衛缺員嚴重,將官坐吃空餉,應重新審查勘驗實際在籍兵員。

第二條就是百姓生活貧窮,折衝府日漸敗壞,可就此撤銷折衝府,實行募兵制,補充十二衛,使十二衛滿員,並實行士兵復原制度。

第三條就是重新編練新軍,並獨立於北衙禁軍和南衙禁軍之外。

第四條就是增設武舉,招天下勇士,仿科舉而募大將之才。

第五條就是增加邊軍待遇,以增強邊軍戰鬥積極性。

天后深吸了一口氣,不得不說,武清之言,都切中瞭如今軍中存在的弊端,當然如果這些弊端都是真的話,要麼廢置折衝府,招募士卒編練新軍,可如此一來,那些勳貴們豈能答應,若處理不當,很容易發生兵變,至於提高邊軍待遇,如今倉廩不盈,府庫枯竭,如何養得起。至於武舉,天后想了想,還是算了。

“此疏留中不發。”

上官婉兒一愣,便輕聲點頭答應一聲,便放入了一隻檀木匣中。

天皇此時醒來,聽到天后之言,便問道:“天后啊,是誰的奏疏,竟留中不發?”

天后笑道:“是駙馬的奏疏。”

天皇一愣,說道:“拿來讓朕看看。”

天后轉頭說道:“把奏疏拿來。”

上官婉兒取出奏疏,遞給天后,天后便起身走到天皇李治跟前,坐在牀頭,說道:“阿郎看了可別生氣。”

天皇笑道:“一定是武清說了些什麼,朕真有些期待啊。”於是便打開了奏疏,看罷之後,臉上露出了一抹憤怒之色。

天后馬上說道:“哎,就知道你要生氣,還要看,這下好了,就怕你再氣出病來。”

天皇嘆了口氣,說道:“朕不是氣武清,而是在朕的治下,軍中真的成這樣了嗎?”

天后說道:“此武清一家之言,可不能全信,如今天下成平,百姓思安,雖偶有反叛,也被迅速剿滅。阿郎且莫憂慮,要保重龍體啊。”

天皇心中嘆息一陣,他又不是糊塗人,既然武清都能提出來,那麼很顯然,軍中已經至少開始糜爛了。腐肉不去,又如何長出新肉呢。但他也明白,他的身體不足以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天后也鎮壓不住,只能等太子真正執掌朝政之後再改變吧。

“好了,媚娘,朕有些累了。辛苦你了,還要你批閱奏疏。”

天后眼中忽然淚眼一閃,說道:“只要阿郎能夠體諒媚娘,媚娘辛苦些又如何!”

政事堂中。

中書令薛元超主持政事堂議事,他取出一份奏疏,說道:“武侍郎建言舉行科舉殿試這一條,得到了天皇應允,我等就先商議一下。就請武侍郎先講講這一條。”

武清心中嘆息,看來兩本奏疏,只通過了這一條,於是便起身說道:“我朝施行科舉選士以來,雖重視,但也不重視。首先就是採取不糊名和投卷制度。這一點顯然不是創立科舉選士的初衷,徇私舞弊在所難免,比如上元元年的舞弊之案。不糊名制度更是讓那些投機取巧者鑽了空子。如若靠官員的自覺性和良知來進行科舉選士,那麼毫無疑問,這有失公平。對於朝廷和聖上的顏面都有影響。所以科舉採取糊名制將勢在必行。採取殿試,主要是爲了增加進士們的榮譽感,經過殿試,讓聖上直接瞭解進士才幹,可當面授官。”

衆宰相們倒吸了一口氣,如果這樣,那毫無疑問,科舉選士將會迎來一個高峰。

薛元超點了點頭,說道:“諸位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若沒異議,那就可以制詔了。”

“下官沒有異議!”

“沒異議!”

第429章 帝王之路第410章 廬陵王風波(一十)第222章 整軍建言(一)第351章 部 署第49章 朝堂奏對解危難第471章 一代帝王(九)第73章 收僕第198章 弟子齊聚第189章 出征(十四)第302章 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第73章 收僕第306章 不一樣的縣城第298章 出征在外第450章 帝王之路(二十一)第310章 宗室造反第183章 出征(八)第6章 一晃三年第410章 廬陵王風波(一十)第49章 朝堂奏對解危難第4章 艱難生活第48章 一不小心罵死了太監第323章 武周革命第371章 後突厥末路(中)第35章 一羣蘿莉也第16章 官逼民反第258章 先拿夏侯家開刀第314章 麗景殿中怒斥武承嗣第125章 鴉九第135章 長史來訪第476章 一代帝王(十四)第496章 一代帝王(三十四)第225章 宣泄精力第455章 帝王之路(二十六)第488章 一代帝王(二十六)第114章 清湖之上第147章 女想男隔衣衫第358章 宰相議軍情第456章 帝王之路(二十七)第26章 溫國寺中巧解困第134章 且讓奴家寬衣吧第332章 西域策略第335章 玲瓏的婚事第296章 報紙的威力第250章 吾得一虎將矣第一七十五章 玉漱第417章 廬陵王風波(十八)第399章 廬陵王風波(一)第384章 二張的野心第4章 艱難生活第351章 部 署第四百四十九章 二十第442章 帝王之路(十三)第328章 徵西域(一)第272章 與師姐談第320章 殺王弘義第232章 少林寺(五)第106章 來自洛陽的驚喜第92章 長江幫董小宛第78章 一晃五年第309章 天下祥瑞第426章 魏王殿下的夢想第327章 統兵大都督第84章 情何以堪第177章 出征(二)第96章 闖水寨第393章 來俊臣之死(五)第25章 有個女孩兒叫婉兒第264章 夏侯夢婷第一六十五章 啓程第222章 整軍建言(一)第三百五十七章第244章 房中術第493章 一代帝王(三十一)第322章 閱兵第388章 魏王的愛情觀第168章 一場武清的個人秀第137章 桃李之天下第89章 昔日金陵第260章 事情沒那麼簡單第202章 武清的野望第382章 回師第250章 吾得一虎將矣第73章 收僕第27章 跟和尚論道地一百四十三章 去而復返第99章 驚變(三)第223章 整軍建言(二)第221章 再相逢第104章 傳授第157章 理學之爭第273章 回家第213章 醉香樓第174章 齊家第203章 羽林衛(一)地二百四十九章 輸了第377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五)第217章 吏部 銓選(續)第438章 帝王之路(九)第307章 內相上官婉兒第287章 揚州平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