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亂世如狗

武清在腹誹的時候,徐大娘母女和王修提着食盒走了進來。

武清笑道:“徐大娘,今日那些難民沒有爲難你們吧?”

徐大娘沉吟片刻,武清一看這表情,心中咯噔一下,看來有壞事了。

徐大娘放下食盒,愁眉不展,說道:“就是家裡的那三頭牛被難民搶了宰殺了,他們只給了一點點。”

聽到這話,武清差點沒暈過去,半晌不知道說啥好,而後揭開食盒的蓋子,只見三碗燉好的牛肉熱氣騰騰,香氣撲面而來,武清深吸一口氣,大笑道:“真香,狄公,今日有牛肉吃了。”武清也不管王修和徐小櫻吞口水的樣子,便吩咐道:“把這碗遞給狄公,這碗給我娘。這碗先留着。”

狄仁傑心中對武清又有了看法,剛纔那一幕卻是看在了眼裡的,沒想到這小孩竟然是一個心志堅韌之輩,轉瞬之間,就把那種憤怒和不甘壓在了心底,以這樣的年紀有這樣的心志,不簡單啊,真的是可造之材啊,於是笑道:“呵呵,那就多謝賢侄了。”

狄仁傑絲毫不客氣,可武清的心裡氣炸了,三頭牛啊,自己捨不得宰殺,就便宜了這幫亂民,更可惜的是那頭母牛,將近一個月的上好的飼料啊,眼看着要產奶了,沒想到就被殺了,千殺的亂民。他忽然想起了後世文學家魯迅的一句名言,“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武清臉上沒有什麼憤怒,依舊微笑着說道:“狄公是趕上了好時間了,就不要那麼客氣了。”

武清端起了一碗白飯,而後夾了幾塊牛肉和幾根青菜,便讓徐大娘他們給老孃武大娘送去。

太原府城,以前是幷州治所,如今是河東道治所。欽差大臣東臺侍郎張文瓘和侍御史裴炎到了太原城後,受到了長史藺仁基和司馬李孝廉等一衆官員的熱烈歡迎。

這一次查辦文水亂民造反一事由張文瓘爲主,侍御史裴炎只是起一個監督作用,所以,張文瓘進了太原城,就把還在百官中的張元給拿下了。也不再理會太原府一衆官員在春花院擺的接風宴,就在都督府開堂問審。因爲太原府都督由太子李弘遙領,長史藺仁基就是最高的官,所以也必須陪審。只是法曹狄仁傑卻不在,讓長史藺仁基大爲光火,雖然狄仁傑在幷州很有名氣,而且也對同僚不錯,可這個節骨眼上,竟然找不到本人。

於是,張文瓘等人便先對張元審問一番,瞭解了一下大致事情,得知其中有一個叫武清的孩童,竟然有造反的傾向後,便陷入了深思。

在文水那地方姓武的,不就是如今皇后娘娘武氏一族嗎,可這些年武氏大部分族人都被流放各處,如今在朝的也就武敏之幾人而已。張文瓘是清河張氏名門望族,是西漢留侯張良後代,明經科進士。英國公李績爲幷州長史時,張文瓘便協助李績處理軍政事務,所以對於幷州的風土還是相當熟悉的。

所以張文瓘以欽差的身份便下了命令,等候行軍大總管李績平定造反亂民再一併審訊,趁此機會,便視察太原府各縣在長史府備案的刑獄,看有無冤案和滯留案件。

再說英國公李績領河東道行軍大總管率一萬精銳折衝府軍開向太原文水,李績知道,這些亂民都是關內等各地難民,沒有什麼對抗力量,大軍到達文水縣城外後,便直接下令攻城,並派遣小隊封堵東西兩座城門。

城頭亂民看到黑壓壓的唐軍,嚇得尿了褲子,趕緊稟告首領。首領們還在爲分金銀珠寶而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聽到唐軍到了,有一個首領名叫張三,他本來是關中一帶的混混,也只是趁亂搶了一個小媳婦,現在藏在一家農戶裡,只等着分了金銀珠寶就跑路的,如今財寶還沒分完,朝廷大軍壓來,現在不走,還等着要被砍頭嗎?所以很快,立刻馬上,他最先撤離,而後去那個農戶裡找他搶來的小媳婦,準備趁亂逃跑。

城中百姓聽到朝廷大軍攻城,都非常高興,這些日子以來,可被這些亂民給害苦了,他們是巴不得把這些關內的強盜給殺光光的。起義造反的三大頭領臉上露出了憂慮,也不管那些小頭領,說真的,這個時候也只有靠他們了。

第一位頭領是一箇中年漢子,相貌粗獷,舉起橫刀就把一張方桌給劈成了兩瓣,狠聲說道:“朝廷大軍來了,今日我等便是要拼個你死我活,也不枉來世這一遭。”

“好了,好了,知道你有些武藝,這樣吧,大頭領先去在城頭抵擋一陣,我和三頭領商量個對策,隨後我們便支援你。”

於是,那中年漢子二話不說提着橫刀便出去抵擋朝廷軍隊去了。房間裡剩下了兩個人。

“老三,現在拿了這些金銀財寶,撤吧,我們分頭行動,如果能逃出去,就隱姓埋名好生過日子吧,有這些財寶也不愁你後半輩子餓着了。”

“恩,知道了,二哥。”

於是,當大頭領這個中年漢子在城頭指揮一幫拿着木棍的起義軍拼命抵擋攻城的官軍的時候,另外兩個首領帶着親眷載着金銀財寶先藏身在了農家,而巧合的是那個叫“二哥”的藏在了武清家裡的地窖裡。

僅僅半個時辰,一萬大軍便殺上了城頭。一時間,人頭滾滾,流血漂櫓,起義軍成一邊倒地被屠殺。

李績長嘆一聲,說道:“這些亂民本是關內逃難的百姓啊,傳令下去,投降者一律不殺。”

城內亂民潰敗逃竄,官兵兇狠屠殺,搶入民宅被誤殺的不在少數,更有甚者,強入民宅搜刮財物,**擄虐,能想到的壞事都幹了。大街小巷充滿了血和淚,橫七豎八的百姓屍體和亂民屍體混雜在一起,彷彿人間地獄。亂民爲了趁機逃跑四處縱火,更增添無數燒焦的屍體和無數孩童啼哭的聲音。等李績進城後下令斬首了一百多個兵痞後,纔算是制止了混亂。

而經此一戰,文水縣城民生更加凋敝,富戶幾乎被洗劫,平民百姓也是死傷無數,房屋被毀至少一半有餘。

武清和狄仁傑正在聊時政的時候,被進來的兵丁給打斷了,來人也不說明,直接押着武清和武大娘就往外走。

狄仁傑大怒,道:“你們怎如此押解囚徒?”

那兵丁說道:“這是行軍大總管李國公下的命令。”

狄仁傑說道:“本官是狄仁傑,是幷州法曹,我被亂民囚禁在此,你們放我出去,本官有要事要向總管大人稟報。”

那兵丁一愣,想了想,而後便取出鑰匙,打開牢房,讓狄仁傑出來。

第三九十五章 來俊臣七第463章 一代帝王(一)第355章 此萬古新氣象第130章 滕王閣之宴第298章 出征在外第431章 帝王之路(二)第217章 吏部 銓選(續)第427章 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地一百四十三章 去而復返第19章 李績收徒第439章 帝王之路(十)第35章 一羣蘿莉也第240章 銅活字第136章 茶之道第188章 出征(十三)第1章 狗血式穿越第436章 帝王之路(七)第296章 報紙的威力第370章 後突厥末路(上)第297章 再次出征第47章 忽聞敏之犯錯第199章 網羅人才第16章 官逼民反第284章 娶妻素娥第337章 守孝第232章 少林寺(五)第207章 玉樹不見了第159章 御賜牌匾第71章 左手太平右手婉兒第225章 宣泄精力第238章 置清心書院於洛陽第329章 徵西域(二)第307章 內相上官婉兒第220章 天后臨幸(續)第280章 改革從科舉開始第96章 闖水寨第252章 到任第113章 盧照鄰出任縣令第一七十五章 玉漱第3章 這是大唐第390章 來俊臣之死(二)第278章 開學典禮的意義第22章 一見長安使人愁第三一十七章 賜名延安大長公主地二百四十九章 輸了第121章 藏寶之第288章 揚州平叛(三)第105章 主薄想下海第100章 我沒看錯你第483章 一代帝王(二十一)第37章 生意火爆第91章 江寧倉中主薄的秘密第442章 帝王之路(十三)第485章 一代帝王(二十三)第376章 魏王的草原情結(四)第77章 危機與榮耀第457章 帝王之路(二十八)第426章 魏王殿下的夢想第一七十五章 玉漱第39章 武氏家族第481章 一代帝王(十九)第331章 再置安西四鎮第277章 新皇立第15章 一語驚人第333章 西域政略第161章 又是一個五年第414章 廬陵王風波(十五)第442章 帝王之路(十三)第274章 到宮中第340章 夜探河內第401章 廬陵王風波(三)第24章 逛長安第297章 再次出征第340章 夜探河內第244章 房中術第29章 槍術如神第120章 醉酒地二百四十九章 輸了第387章 再入政事堂第298章 出征在外第386章 做男人當如魏王第278章 開學典禮的意義第252章 到任第318章 劫囚車第205章 羽林衛(三)第310章 宗室造反第51章 弘文館風波第173章 立家法(續)第211章 肉夾饃第204章 羽林衛(二)第106章 來自洛陽的驚喜第356章 女皇的心思第23章 得衣鉢第219章 天后臨幸第三百五十七章第87章 流放第128章 他鄉遇故知第487章 一代帝王(二十五)第53章 霓裳羽衣初將成第116章 公輸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