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想先解決的就是固定的食物來源問題,當然這種固定也僅限於短期內。魚可以確定在短期內沒問題,只是竹矛扎魚太過於麻煩,收穫的量也不大。
一百多人要吃飽,採集隊和狩獵隊需要用很長時間捕魚,用時並不亞於過去捕獲羚羊。
其次需要解決的就是桑多次反映的器具的問題。以前大家都是用一些動物的頭骨盛水吃東西,這次在路上幾乎失去了所有骨器,需要找到替代品。
最後是這裡植被比大荒原的多樣,所以狩獵也得改變方法。方法的改變就意味着必須使用新的工具,石路需要製作新的東西,新工具必須必長矛更適合這裡的獵物。
在河邊,一個獵手找到了黑曜石,以及其他能作爲石料的石頭。爲此整個氏族花了整整一個上午採集了一堆能用的石料。
製作石器水平比較高的族人集中起來製作石刀,石斧,更新原來的工具。現在由於有了柵欄,單獨留老人和兒童在山洞裡幹活也不成問題,石路就把狩獵隊全都派出去捕獵和採集。
洞裡的柴火也按照石路的要求碼的整整齊齊,不再和過去一樣,隨便扔一邊。火堆和柴禾之間設了一個隔離帶,石路可不希望洞裡被點着,那樣的話濃煙都能悶死人。
由於族人是第一次見識如何在冰凍的河面上捕魚,參與的人就顯得十分興奮,不停的忙活。所有人都想試試從冰窟窿中扎魚,靠近山洞的河面都被燒出許多窟窿,河上濃煙滾滾。
這樣密集的勞動,收穫也是巨大的,一個下午就收穫了足夠羚族吃五天鮮魚。石路及時制止了族人們的瘋狂,要是把離得近的河面都給破壞了,今後捕魚就得跑遠,那不安全。
鑑於捕魚相對容易,石路安排了幾個人專門負責這事兒。還特地交待他們每天只需去河裡勞作一個上午,其餘時間做別的活兒。
狩獵隊和採集隊大部分人手騰出來製作石器、到處伐木和砍竹子,族裡忙忙碌碌的沒有停歇的時候。這種分工相對明確、勞作目的明瞭的模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大量的石器被磨製出來,材料也堆滿各處。
幾天後,又下了一場雪,不過不大。負責捕魚的獵手發現收穫變少,魚再也不像一開始的時候,見到冰窟窿就竄出來透氣。
附近的河面基本被光顧過,最先燒開的窟窿又封凍了,再次燒開時幾乎都沒有魚。石路查看了以後得出結論:窟窿太多,魚就不集中;新燒的窟窿太大,竹矛夠不着中間的魚。
要解決這個難題,只有把竹矛加長,或者找到別的方法替代扎魚。加長竹矛行不通,那會讓獵手不能掌握平衡,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甚至掉進窟窿。那就只有新方法,石路選擇了織網。
他吩咐狩獵組和採集組到處蒐羅各種藤條,選擇韌性較好而且結實的部分剖開,用火烤軟。軟的藤條被連在一起,做成幾米長的繩子。十幾條繩子做好後,石路就用它們編網。
編網的事兒比較簡單,這得益於石路曾經學過編竹籃,對網眼的尺寸能夠掌控好,不至於出現疏密不一。
網完成的很快,石路看着自己的作品石很滿意。這張網的網眼不大,至少一斤以上的魚逃不了。張開後網長四米,寬三米,四角繫着長藤,方便收拉。
唯一讓他擔心的就是藤條的質量。竹篾比藤條牢固,只是他沒法用竹篾,這兒的刀不夠鋒利,無法把竹子破成竹篾。
做好第一張網以後,石路帶着狩獵隊迎着寒風來到河邊,燒開洞以後放下網。看到魚竄起,吩咐隊員一拉,網起兩百斤左右的魚,藤條沒有什麼損壞。
第一次用網捕魚取得成功,石路得出結論。一是藤條結實可靠,二是河裡少有人光顧,魚類不大怕狩獵隊。
教給狩獵隊如何使用網以後,石路就回了山洞——外面太冷了,前幾天清理高地的積雪和雜草的時候有更多人凍傷,畢竟身上就一張硬硬的獸皮。
回到山洞,他開始教婦女以及孩子們編制網,一開始學的時候他們老出問題。網眼不一樣大,藤條沒有烤透,做成的網不是四邊而是奇形怪狀。由於不停的糾正,忙得石路嗓子都快冒火。
絮絮叨叨半天后檢查情況,只有薛——這個孩子王制作的網基本達到要求。石路就讓他指揮編魚網的事情。接着又挑出幾個學習快的婦女,讓她們編制更大更結實的網,石路準備用這種大網去捕獲陸地上的野獸。
安排好製作網的事情後,石路把新做成的石鋤和石刀分發給狩獵隊,帶着他們在洞門口挖坑。三分之二的狩獵隊用了一天,才把一個大坑挖好。
這坑有一米深,五米寬,橫在洞前。坑裡插滿了竹籤和短矛,上面蓋着用藤條紮起來的竹製吊橋。沒有人進出時,橋被收起,需要時才放下。
有了這坑,猛獸就進不來。即便是一跳就能跳老遠的猙獸,到了坑前也得停下來,守衛的人就有足夠的時間等它躍起然後射殺。
家門口的防禦設施完成以後,石路帶着狩獵隊,去前幾天探索隊伍找到的動物活動區挖了三四個陷阱。有的陷阱裡放着誘餌,上面蓋上一些積雪。有的直接挖在動物行進的路上,鋪上容易折斷的細枝條。
第二天查看的時候,收穫很多,三隻鹿、一頭狼、一頭豹子和一頭肥大的野豬掉進陷阱。等更大的網編製成以後,他帶着狩獵隊去了南面狹長的平地裡圍了一圈。
狩獵隊四處設網,然後派人去中間呼喊和奔跑,把動物都驚的四處亂竄,最終一頭扎進網裡。一個上午,石路帶着人捕獲了許多野雞野鴨,兔子也有十幾只。
巫對石路說,這幾天這些新的工具和方法的運用,加上弓箭的配合,狩獵比以前容易多了。石路知道這是暫時的,等冬天過後動物們更難捕獲。
按照氏族一百多人的需求,單靠捕獵的話,需要至少半徑一百多裡的地域。現在這麼容易是因爲它們很少被打擾,沒有學會避開人的手段。
爲了更方便的砍伐竹木,石路要求族人制作更鋒利的石刀和石斧。這個要求對於族人來說很簡單,一天就改造出新的石刀。
鋒利的石器磨製好以後,石路帶着人去西邊野馬出現過竹林裡,砍了不少碗口粗的竹子。那種不同於山洞附近的竹子中空很大,適合做工具。
竹子拖回洞裡後,他用石刀避開竹節慢慢的切斷竹子。切口處用燒紅的石塊慢慢的磨掉粗糙部分,就成了竹碗和盛水的竹筒。完成以後,又是一輪新的教學。
由於暫時獵物有網和陷阱,加上附近來來往往的動物多,食物穩定了。接下來石路想解決的就是食鹽問題。
他知道這有些異想天開,但是隻要解決這一問題的話,提出來在此定居就不成問題。經過了解,現在吃的那些有些土黃色的鹽塊,其實是荒原西北的一些佔據鹽湖的部落和氏族交換出來的,並沒有經過加工。
只是現在離着大荒原估計上千裡了,還有高山阻隔。但是附近會不會有鹽呢?怎麼找?好多的難題!石路也不是地質學家,幾乎沒轍。
晚上想來想去,只能取巧了。回憶了一下以前的見識,再拿出以前記錄了隨時想起的內容的獸皮看了一遍,他決定用一個巧妙的方法。
石路記得小時放羊,只要拿着點鹽的話,一喊散開的羊,它們就都過來了,有時候羊羣會發現某處有少量的鹽礦,就喜歡呆在那啃泥土。那麼附近的野生動物,比如說鹿,馬,野豬等等如何補充鹽分呢?只有跟蹤他們看看。
準備了一晚上,帶了些烤好的魚和肉乾,披上獸皮,石路帶着十個獵手出發了。
首先跟蹤的是一羣野豬,他們悄悄的跟在後面,並沒有驚嚇到豬羣,跟了三天以後發現野豬在一個山崖下的雪地裡啃來啃去。
等野豬走了以後,石路向前一看原來是岩鹽——這玩意兒沒法吃,亞硝酸鹽估計得毒死人。三天的功夫又凍又冷,有個隊員傷風了,石路只好返回。
在山洞休息一天後,他又帶着幾個人往西邊去尋找馬羣。走了一天就找到了馬羣所待的地方,那是盆地西邊的一個小的山谷中,裡面竹子不太高,竹葉就成馬羣過冬的食物。
跟蹤馬羣在山谷中轉了四天後,終於發現在山谷南側有個小小的沼澤,沒有什麼草生長,也沒積雪。沼澤的源頭是一個不到兩百泥潭,冬天都沒凍住,不時的有動物來這裡啃泥吃。
石路在離着泥潭上方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一個很淺的洞。趕出洞裡呆着的一羣蝙蝠和一隻臭鼬以後,除掉裡面的雜草贓物,暫時住了下來。
第二天到了泥潭裡一看,原來這泥裡幾乎不長草,把泥土泡在水裡澄清後,倒是有淡淡的鹹味。有鹽倒是真的了,只是泥土裡的量太少,沒法收集。
不過爲何這裡就有這麼個沼澤呢?想了半天以後,他回憶起關於中國鹽井的一些說法,決定試一試打井。
簡單的材料容易找到。派人在山谷中砍了些粗的竹子,一頭削尖了,在泥潭上方敲進去又拔出來,就打出碗口大的洞。由於已經確認這裡有鹽分,只許掏出裡面的泥土和碎石往水裡一泡就知道鹹淡。
試了好多地方,避開了地下的石頭以後,石路找到合適的地方繼續往下釘入竹子。一直到地下七八米左右,再也釘不進去了就把竹子拔出來。
山谷中粗壯的竹子還是很多的,他砍了一些比較直的,保留幾個竹節。用長矛把竹節打通以後,選擇還沒有裂開的竹筒連到一起,頭細腳粗的竹管就做成了。
插入打了的洞以後,用泥土緊緊的壓住竹筒周邊固定好。整個微型的簡陋井就做好。石路也只是試試運氣而已。看到泥土是溼的而且形成沼澤,根據小時候自己在沼澤地裡玩耍的經驗,水能夠能壓上來。
井做好後第三天,裡面的水已經漫上來了一截了,只是還沒能到水平面,石路用細一些的竹管吸出來看看,這是一些渾濁的不能確定是否爲滷水的液體。
這些水簡單過濾以後被放進竹筒裡,然後把竹筒放火上烤,又拿出一些水放在山洞外面的石板上曬,不一會兒竹筒裡就出現了結晶:勉強能用的粗鹽。
“雜質太多~先不管了,中毒與否放一邊,以後有條件再煮鹽。”這麼想着,石路帶着尋找鹽的隊員繼續用竹筒和曬的方法,半天也就弄了三四斤鹽不像鹽的玩意。
當收集了一些鹽以後,探索隊就返回高地的山洞。返回的時候才發現其實很近的,出了鹽井的山谷往東北方一走就到了河的南岸,沿着河一個下午就能夠到山洞。
這鹽吃起來有些怪味,不管怎麼說,鹽暫時解決了,石路也不得不感嘆自己的運氣,只是這麼瞎捉摸,不得不賭一把,還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