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固有一死,有死重於泰山,有死輕於鴻毛。本刺史的死,就比泰山還要重於泰山,死就死矣!想殺就殺,但凡本刺史眨一眨眼睛,皺一皺眉頭,就不是血統純正的漢室宗親,不是諍諍鐵骨的天子皇叔。來吧,有種就動手吧,本刺史定讓爾等成爲千古的罪人。”
啪!
程遠志的馬鞭不打招呼,異常兇狠地朝劉虞身上鞭去,剛纔那一鞭,連同省去劉備的一鞭,一齊給還上了。
鞭打得太狠,皮開肉綻是情理之中,還抽得劉虞的思路都斷了,一下子愣在了原地,不知該怎麼往下接,疼得噝噝的直吸冷氣,冒着大汗強行抵擋傳來的痛楚。
得,本來還想好好說話的,敬老孝道地給劉虞鬆綁,這回省了,劉虞有受虐症,愛綁着,那就綁着吧。
一鞭過後,劉虞居然還沒有求饒,只顧着疼痛了。
程遠志可不慣着劉虞,反手又是一鞭,嘴角嘲諷地冷笑着,暴躁地喝道:
“不降?誰說本刺史要招降你了?哈哈,可笑,你一個糟老頭,招降了你,只會浪費本刺史的糧食。來人,拉下去斬了。”
聽到程遠志一言不合,就要斬殺劉虞。
劉虞的臉色數變,連身上的痛覺都瞬間消失了,腦海裡一片空白,只有一個念頭:
“這反賊玩真的?真敢斬我?”
程遠志可不開玩笑,劉虞在漢帝劉宏面前,還能賣老倚老,在程遠志眼裡,那就是一個糟老頭,殺了就殺了。
倒是劉備面有不忍,看在劉虞替自己擋了一鞭的份上,主動上前抱拳,如履薄冰地說道:
“刺史,劉虞好歹是宗正,漢室宗親,就這般殺了可惜...”
啪!
劉備話還沒說完,程遠志的鞭子狠狠地抽在劉備的手上,陰狠地盯着劉備,想看看劉備有沒這個膽子爲劉虞求情。
劉備臉上一苦,只好接着將話給圓了過去,急道:
“殺了可惜,不如斬首,將首級提至洛陽,說不定還能找天子邀功換幾個賞錢,就說劉虞被路上的山賊截殺,得刺史相救,但劉虞性烈,不幸戰死。相信憑着劉虞的身份,些許賞賜總會有的,天子還不至於那麼吝嗇。”
夠賤!
劉備竟然還想劉虞身上發一筆錢財,聞言至此,劉虞的臉瞬間就黑了下來,心頭有的只是對劉備的痛心疾首,遠比鞭抽還要難受。
這就是斬白蛇得天下的漢高祖劉邦子弟呀!子子孫孫,一代不如一代,非大漢不濟,而天自滅亡也。
程遠志笑了,回頭望向劉虞,就像看到一袋袋金子,兩眼變成了葛朗臺,提着馬鞭近前一步,揚手就是一鞭,笑道:
“哈哈,玄德不愧是讀過書的人,這就是廢物利用啊,能將劉虞換錢,那比囤積在幽州好多了。不管劉虞能賣多少,先殺了吧。只要劉虞一死,城外的兵馬羣龍無首,自然就會退散。”
涿郡的兵馬,還有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全都進了城內。現在的劉虞死不死,已經不重要了。
劉虞不死,那成了俘虜,劉虞軍投鼠顧器,不敢攻城;劉虞死了,那劉虞軍羣龍無首,軍心渙散,自然也會退走,成爲一支潰兵。
劉虞的心思就和坐山車一樣,一開始堅貞不屈,以求清白,到後面發現自己死了,沒人會傷心、可憐,只會令劉備大發橫財,劉虞就不太想死了。
等到程遠志說要殺了劉虞,用來驅散劉虞軍,劉虞就慌了。
劉虞不敢再拖延下去,放眼掃去,全是敵人,就沒一個熟人,想活命都沒人幫忙求情的,不得不主動開口,服軟道:
“刺史,別殺某,某認慫了。只要刺史不殺某,某願意出城招降城下兵馬,投入刺史麾下。只是某有一個要求,還請刺史能夠答應。”
好死不如賴活!
要是想死,劉虞就不會大老遠跑來幽州了,死在洛陽不是更好嗎?至少漢帝劉宏還得大操大辦劉虞的後事。
啪!
鞭子如期而至地襲來,抽在了劉虞的身上,二道先後形成的鞭痕明顯可見,組成了一個大大的叉字。
程遠志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這劉虞怕是還不瞭解程遠志,居然敢當面提要求,這不是認慫,這是不想活了。
狠狠地怒瞪着劉虞,程遠志一臉地蠻橫,暴躁地喝道:
“別說啦,你現在就給本刺史站在城牆上,喊話招降舊部,要是招降不了,難逃一死,立馬就得死。”
劉虞沒想到程遠志這麼暴烈,動不動就要殺人,要弄死人,不敢與程遠志硬扛,趕緊挪了幾步,跑到城牆上,拼命高聲呼叫,讓麾下各將領兵進城相投。
這時,公孫瓚總算是清醒了,搖了搖頭,揮散掉渾渾噩噩,一睜大眼,看到五花大綁的劉虞,猛地就要衝上去,將劉虞撲倒,嘴裡怒罵道:
“劉虞,你這老奸賊,如今落在本郡守的手裡,哈哈,上天有眼,看你這回想怎麼死?”
啪!
程遠志的馬鞭瞅準了公孫瓚的腦門,用力一揮,就是狠辣的一鞭。
鞭子凌厲,抽得公孫瓚的腦門上,有一處連毛髮都給抽掉了,成了一處癩皮。
這一鞭,也令公孫瓚更加清醒,發現了程遠志就站在身邊,劉備、關羽和張飛都圍着,甚至連自己的獨子公孫續,也站在一邊旁觀。
公孫瓚知道不能莽撞,現在的涿郡,變天了,不再是公孫瓚的一言堂,可以任意妄爲了,有刺史程遠志在上頭壓着,凡事先得過了程遠志那一關才行。
於是,公孫瓚停下腳步,開始控訴劉虞,用手指着劉虞,望向程遠志,恨恨地說道:
“刺史,你就讓末將殺了這老賊劉虞吧。當初劉虞幾次壞我好事,若不是瓚福大命大,哪有今日。如今瓚有數萬大軍,坐擁城池,劉虞老賊又落在我等手下,何不讓瓚手刃仇人。”
原來,公孫瓚年少時,和劉備一起外出求學,想拜師大儒盧植,可惜盧植嫌棄公孫瓚和劉備的出身和地位,並不看好,只讓兩人站在門外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