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大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的兒子,阿濟格的出身比太祖文皇帝皇太極還要高貴,因爲他的母親是大妃阿巴亥,按照中原王朝的說法,這叫嫡子。
就憑這一點,他就自認比皇太極要尊貴的多,只是因爲各種原因,纔沒有能夠繼承皇位。
阿濟格於多爾袞、多鐸二人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但要是說戰功,阿濟格遠超現如今的攝政王多爾袞,至於已經死掉的豫王多鐸,更難望其項背。
阿濟格比多爾袞大七歲,比多鐸大九歲。
他十四歲開始,就追隨父親努爾哈赤,多次參與征服蒙古的戰爭,當初能夠降服察哈爾部,擊敗蒙古大汗林丹,就是他的功勞。
那個時候的多爾袞還在玩泥巴呢,而多鐸乾脆還在奶孃的懷裡撒嬌。
雖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其實阿濟格相當的看不起多爾袞和多鐸,但這僅僅只是個人的想法,卻不會因此產生某種具體的作爲。
事實上,阿濟格深知兄弟團結的重要性,一直都在維護大清國整體利益,並且始終作爲攝政王多爾袞的左膀右臂。
攝政王多爾袞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成爲大清國事實上的主宰者,阿濟格的支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爲多爾袞的兄長,多爾袞成爲皇叔父攝政王之後,阿濟格曾經試圖討一個“叔王”的封號,藉以凌駕於其他宗室親王之上,卻被多爾袞嚴詞拒絕,這讓阿濟格非常非常的鬱悶。
你多爾袞已經是“皇叔父攝政王”了,憑什麼我就不能成爲“叔王”?
雖然因此心中有些芥蒂,但卻無可奈何,而是繼續爲大清國統一天下的大業賣力氣,並沒有因此就有絲毫懈怠。
事實上,阿濟格的表現確實非常好,從山西到山西,再到河南而至湖廣,一直都在不折不扣的執行皇叔父攝政王的戰略,並且執行的非常好。
但是,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太久,在多鐸敗亡之後,就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
多鐸平定江南失敗,不僅自己身死命喪,還斷送了偌大的徵南大軍。
多鐸的敗亡,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不僅讓偏安江南的殘明朝廷有了寶貴的喘息之機,還讓清廷的實力大幅削弱。
大清國擊敗了李闖定鼎天下,看似兵威強盛世無敵手,其實真正的八旗戰兵數量極少,滿打滿算也就是十來萬的樣子。
除了分散在各地的駐守軍之外,主要的機動兵力只有三支。
一支就是多鐸的徵南大軍,另外一支則是阿濟格的隊伍,最後一支則是豪格的部曲。
現如今多鐸已經死了,徵南大軍損失慘重幾不復存在,大清國等於是少了三分之一的實力,也等於是斷了多爾袞的一條臂膀。
在四川剿滅賊逆的肅親王豪格就不必說了,他本就和多爾袞有着非常尖銳的利益衝突,又得到了代善等老牌勳貴明裡暗裡的支持,更被太后視爲制衡多爾袞的主要力量,肯定和多爾袞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而淮揚的洪承疇從來就不是清廷的嫡系,也不被多爾袞視爲“自己人”,讓他主導平定江南事宜,本就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產物。
用阿濟格的話說,洪承疇子不過是朝廷內部個派系爭端的一個緩衝而已,註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多鐸死後,鑲黃旗和正白旗損失慘重,多爾袞真正可以倚仗的也就只有阿濟格的這一部分實力了。
在這種情形之下,阿濟格對自己的弟弟還有多少忠誠,就值得商榷了。
人從來都是自私的,最先考慮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利益。
多鐸死後,阿濟格很敏銳的意識到了局面的細微變化,自然也就有了些這樣那樣的心思。
既然自己已經有了獨一無二的實力,何必還要在頭上擺一尊大菩薩?
給多爾袞伏低做小,哪裡有自己掌權來的實惠?
多爾袞能做皇叔父攝政王,憑什麼自己就不能?
雖然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但阿濟格畢竟是在外統兵的將領,不如多爾袞那樣直接在京城控制朝局更加方便。
所以,他就開始爲自己打算了。
不再那麼積極的剿滅闖軍殘部,而是開始做起了隔岸觀火的打算。
以阿濟格的精明,當然不會做的那麼明顯,而是下意識的控制戰爭的節奏,既保持着繼續追殺闖軍殘部的勢頭,又不會一下子就把對手消滅乾淨。
這麼做,其實就是在拖延時間。
他在等,等着局面的改變。
在阿濟格的潛意識裡,以太后爲代表的“帝黨”和以多爾袞爲代表的“攝政王黨”一定會撕破臉的時候,到時候就自己就可以待價而沽,甚至有機會成爲第二個多爾袞。
所以,他才放緩了戰爭的節奏,變得不那麼積極主動了。
現如今,阿濟格最要緊的任務就是整合左夢庚部。
左夢庚是左良玉的兒子,當初左良玉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準備殺回江南去,卻病死在進軍的途中,他的兒子順勢接管了左部人馬。
當阿濟格殺過來的時候,左夢庚毫不猶豫的投降了。
作爲大明朝實力最強人數最多的軍隊,左部人馬號稱百萬,雖然這個數字水分很大而且多是些烏合之衆,但畢竟有相當規模。
把左部人馬整合到自己的體系當中,就可以擁有羣天下最雄厚的實力,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蘇克薩哈帶着聖旨來了。
所謂的聖旨,當然不是順治小皇帝的旨意,而是攝政王多爾袞的意志:多爾袞要求阿濟格順江而下攻擊江南,在戰略上牽制殘明,爲洪承疇大軍南下做出有力的策應。
如果是在以前,如果平定江南的主導者還是多鐸的話,阿濟格自然沒話說,就算是有些不情願也一定會按照多爾袞的意志去執行。
但是現在,局面已經不一樣了。
“要王爺策應洪承疇那奴才。”作爲阿濟格的心腹,勒克德坤心腹忿忿不平的說道:“真不知攝政王是怎麼想的!那洪承疇不過是王爺的手下敗將,有甚麼資格要王爺去給他打下手?”
洪承疇原本是明朝大將,在崇禎十五年的松山大戰中被阿濟格俘虜,這才投靠了清廷。
給昔日的俘虜打下手,從心理上來說,確實有點彆扭。
大家在湖廣打的好好兒的,隱然已經是湖廣王了,憑什麼要離開辛苦經營已久的地盤去給洪承疇打下手?
若是一舉而勝,這平定江南剿滅殘明的功勞肯定是洪承疇的,若是不幸戰敗,少不得還要背起黑鍋扛起一部分責任。
這種爲他人做嫁衣裳的事兒,不僅阿濟格不願意做,他的手下也不想做。
但攝政王的命令卻不得不遵,至少不能公然違抗。
欽差大臣蘇克薩哈已經帶着聖旨來了,總要給他一個說法纔好。
幾日之後,蘇克薩哈拜見阿濟格:“奴才還得回去復旨,這聖旨上說的事情,王爺考慮的如何了?”
阿濟格走出一副爲難的樣子:“我說蘇克薩哈呀,你也不是外人,我就和你直說了吧。現如今這湖廣的局面,朝廷也是知道的。雖說李闖已死,然闖賊殘部依舊肆虐各處,追剿已到緊要關頭,若是半途而廢必定死灰復燃,到時候再想剿滅少不得還要費一番手腳。”
“還有,連年征戰,各部人馬多已甲破刀殘糧餉不濟。”阿濟格不停的說困難,其實就是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不是我不想支援洪承疇,而是現實當中的困難太多。除非朝廷能給出足夠的糧餉,要不然的話恐怕沒有餘力去策應洪承疇。
掏出一份早就準備好的清單塞給了蘇克薩哈:“這是我部急需之資材,只要朝廷能夠儘快將清單所列之物送過來,我部隨時可以順江而下,平定江南指日可待。”
看到清單上羅列的那些物資,蘇克薩哈驚的目瞪口呆:粳米二十四萬石,銀一百二十萬兩,布帛十萬匹,箭三十萬支,其中穿甲錐至少四萬支。
甲一萬四千套,戰馬六千匹,挽馬不少於一萬匹,車具不少於四千輛……除此種類繁多的軍用物資之外,還需要絲麻、油漆、皮革、藥材、營帳被服等物。
這麼許多的糧餉物資,簡直就是獅子大開口!
現如今的大清國剛剛建立不久,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家底非常之薄。
就算是咬着牙給了阿濟格這些物資,國庫一定會被直接掏空!
“這……王爺要的東西是不是太多了?”
“多嗎?一點兒都不多吧?”阿濟格笑道:“我想攝政王應該知道我的難處,他一定會給我的。”
蘇克薩哈僅僅只是一個傳聲筒,朝廷會不會給阿濟格這麼大的支持,他無權置喙,索性也就不再說了。
臨行之際,做事豪爽的阿濟格又專門送給蘇克薩哈一箱沉甸甸的“土特產”,並且親自禮送欽差大臣蘇克薩哈出城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