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五,小朝。
這是一次例行的小朝會,君臣人等商議的事項大多和本次恩科有關。
按照朝廷內部事先的安排,這次恩科會取士六百人上下,雖然總人數比崇禎朝有所減少,但卻因爲應考人數也有減少,錄取率反而是比往年提高了很多。
放榜之後,會挑選其中幾十個成績最好的進行一場“複試”,由復隆皇帝親自監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殿試”。
到時候就可以由當今天子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了。
新朝已經成了多半年了,最缺少的東西除了錢糧之外就是人才了。
開科取士爲國選才,一來是爲了彰顯絕不“遺賢於野”的愛才之意,更主要還是爲了搭建新朝的基本班底,實現官僚系統的新舊更替。
現如今的朝廷,除了蔡楓華、王宣同等少數一些“太子舊黨”之外,更多的則是前朝遺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東林浙黨人物,除此之外就是“毅勇軍派系”的官員了。
真正的朝廷肱股之臣少的可憐。
大範圍的錄取,也是爲了儘快的選用朝廷的自己人。
畢竟通過恩科上來的這批人羣都是正兒八經的“天子門生”,一旦出任官職就是皇帝的心腹嫡系,剛好可以用來進行一輪官僚系統的更替。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亙古不變的傳統,若是沒有一大批嫡系的官員,所謂的皇帝其實真的和光桿司令差不了多少。
商定了一些具體細節之後,這次例行的小朝會就到了“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朝退”的尾聲。
這個時候,禮部右侍郎葉黥遞上了一份手本。
高居於御座之上的復隆皇帝接過葉黥的手本,只看了一眼,騰的一下就從御座上站立起來,臉色早已大變。
手本上的內容非常簡單,是五句很多人耳熟能詳的經典之言:第一句出自《大學》: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義。
第二句出自《中庸》: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第三句出自《周易》:使天下子民,聚天下之貨,通有無易進退,各得其義。
第四句出自《孟子》: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
第五句出自《春秋》: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爲土芥,是其禍也。
這五句話,全都出自《四書》《五經》,而且已流傳千年,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爛熟於胸,實在沒有什麼稀奇之處。
但是,對於高居於御座之上的復隆小皇帝而言,簡直就有驚天動地的效果,當即就蒙了:因爲這是恩科第三場的考試題目。
這五道題目全都是皇帝本人親筆勾選,每一道題都蘊含深意,作爲本朝第一次科舉的題目最合適不過了。
科舉的題目異常重要,本身就有一套非常嚴格的保密流程,除了皇帝本身和僅有的幾個重臣之外,知道這些個題目的人絕對不超過五個。
在這五個人當中,絕對不包括禮部右侍郎葉黥。
還有一個多時辰,第三場考試纔會正式開始。
從時辰上估算,現在這個時間點上,考生們肯定已經入棚待考了,而試卷則在嚴密保護之下正在運往考場的途中。
考試還沒有開始呢,葉黥就把題目直接呈給了皇上。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考試題目早已泄露出去。
皇帝最本能的反應就是想問一問葉黥:你這考題是從哪來的?
但是,這句話已經到了口邊兒,卻又被硬生生的嚥了回去:這些個題目是皇帝親自出的,又是你派人監管運送,出了事竟然一點都不知道,還要問檢舉揭發的葉黥,面子上過不去呀。
所以,年輕的皇帝問都沒有問葉黥一句,而是直接下旨:取消本次考試,前兩場的試卷統統作廢。
這道旨意一下,朝堂之上立刻就炸開了鍋。
恩科大考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怎能直接取消?這不是失信於天下讀書人嗎?
一時間,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議論紛紛,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素來性情溫和的皇帝是真的惱了,劈手將那葉黥的手本擲了下來,怒火沖天的大叫着:“考題已經泄露,此爲我朝第一大丑聞,科舉弊案,以至於此,朝廷體制何存?大明的臉面何在?”
聽了這話,所有的文武大臣全都張口結舌目瞪口呆。
原本寄予厚望的恩科大考,竟然早就泄露了題目,這真的是一樁天大丑聞。
到了這個時候,皇帝已顧不上體面和尊嚴了,厲聲喝問道:“葉黥。”
“臣在。”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科舉弊案,這麼大的事情,不問刑部,不問當事人,而是直接詢問禮部的葉黥,看起來雖然滑稽可笑,但卻是無奈之舉。
因爲別人根本就毫不知情,只有葉黥知道內情,要不然他根本就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檢舉揭發此事。
“臣偶然得知,恩科大考的考題正如貨物資材一般,在鬧市之中販賣,每一題售價三五百兩不等。無數考生趨之若鶩紛紛購買,臣知此事幹系重大,遂派遣得力親信追查,終於得到實證,這才上奏天聽。”
別人都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葉黥就已經察覺到了科考弊案,並且已經掌握了過硬的證據,這份本事當真不小呢。
按說,這麼大的事兒,肯定要由刑部、大理寺、臬司衙門匯通辦理,而且這也是大明朝的傳統,但是此時此刻,連皇帝本人都不知道考題到底是怎麼泄露出去的,三法司的人有沒有參與其中都還說不準呢,真的不敢把這事交給有司衙門去辦理。
既然葉黥最先揭露出這驚天大案,他本人一定就清白的。
所以,幾乎沒有做過多的考慮,皇帝就直接下了命令:“朕着你徹查此事,只要是有所牽連,無論官職大小,一律緝拿審訊,不得有誤。”
“臣遵旨。”
“即刻調巡防營封鎖考棚,在查明真相之前,所有考生不得進出。”
“即刻緝拿主考、副主考及一應相干人等。”
“首先從朕的書房查起,一切有可能接觸到考題之人,不論內宦外官,全部先行扣押再做審訊。”
“此科舉弊案爲我朝第一大案,無論牽扯到誰,都要追查到底,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