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並不僅僅只有一個英國公。
看似隨口一說,卻讓徐思誠的眼前猛然一亮。驚聲說道。
“公子,你是說京中的勳臣!”
微微一笑,施奕文點說道。
“現在大明成氣候的商紳集團,無非就是兩股,一股是江南士紳,一股山陝鹽商,前者靠的是江南文教興盛,兩百年來朝臣大半出自於江南,而他們又於江南士紳有親族、同鄉等各種盤根錯節的關係,是江南士紳的天然保護傘,而山陝鹽商呢?他們崛起於九邊輸糧,早期是靠賄賂,後期是靠銀子爲自家子弟在官場上砸出一條通道,像張四維就是山西鹽商大家,他們自然會給家族以保護。可是我呢?”
看着徐思誠,施奕文反問道。
“什麼都沒有,除了技術之外,一無所有,我既沒有江南士紳的權,也沒有鹽商的勢。我能靠什麼?只有技術!”
搖了搖頭,施奕文微微一笑,
“靠技術幹什麼?就是用實打實的利益把一些人拉攏到自己的羣體之中,相比官員,勳臣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爲官場之中關係盤根錯節,他們能不能雪中送炭我不知道,但是落井下石、見風使舵,卻是人之常情,可是勳臣不同,他們不受地域鄉誼的限制,甚至與文官也是矛盾重重,從就是成祖開始從制度上限制勳臣參政,再到世宗優撫勳貴,大量任用勳貴參政,數十年來,勳臣與文官衝突不斷,英國公爲什麼被文彈劾?說到底不還是因爲兩個羣體之間的矛盾,雖說現在勳臣在世宗皇帝后倍受打壓,可是仍然能保持他們世襲的尊隆地位。現在我所需要的就是把勳臣這個羣體籠絡到自己這個陣營之中,借他們來保護盧溝……”
把勳臣變成工商資本家!
有了勳貴們的參與,不僅能想讓工業這個稚嫩的幼苗得到保護,在江南傳統工商羣體的打擊下得生存下來,而且還可以讓明代失控的文官羣體得到控制,甚至可以藉助勳貴的力量,瓦解掉那個羣體。
當然,在內心深處,施奕文還有一個計劃,就是藉助勳貴甚至宗室摧毀文官羣體的同時,同樣也會借文官手瓦解勳貴。
無論是勳貴也好,文官也罷,都是大明身上的毒瘤,文官爲禍,勳貴是爲害,受苦的還是百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如何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在他們鬥爭的時候,讓百姓得利、讓大明受益,這纔是施奕文真正的目的。
現在的問題是,先把他們哄上船,然後再借勢自保,自保之後,自然而然也就是……冷冷一笑,施奕文說道。
“到那時,盧溝也就安全了。”
“既然如此,那公子爲什麼不上門求他們?”
徐思誠不解的反問道。
“上門求人,和別人求你不一樣,送上門的肉……不香。”
施奕文笑呵呵的說道。
“利之所驅,最後他們還是會走上門來的,這些個勳貴,在官場被打壓,其實生意場上,也不自在啊,別忘記了咱們朝中的那些勳貴手頭也不見得寬裕,可掙錢的生意就那麼多,他們也就吃點江南、山陝的殘羹剩飯而已,你放心,他們比我急,畢竟,家大業大,攤子大了花錢的地方就多啊!”
所謂的勳臣,不過也就是表面上光彩罷了,就像英國公家,除了維持體面的生活之外,其一家上下內外親族數百人,靠着英國公的那些俸祿,恐怕連西北風都喝上不上,不想辦法弄些財路,他們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
“所以,公子是要等着他們來求咱們?”
點點頭,施奕文笑道。
“沒錯,不過啊,想讓他們來求咱們,非得先讓他們看到好處才成。要不然,他們是拉不下面子的,所以,咱們就等着,等到他們自己等不下去了,自己找上門來求咱們。”
面子永遠都不能拿來當飯吃!
這句話對於襄城伯李應臣來說,可謂是深有體會,身爲大明的伯爵,雖說自身有俸祿,可對於傳承八代的襄城伯來說,那點俸祿根本就不夠養家餬口的,一家老少家奴千餘人,要是隻指往那點俸祿,可就得全餓死。
可是再怎麼着,伯爵的體面要維持,出門要是八擡的大轎……其實心裡頭他倒是想換輛輕便雙輪馬車,不是因爲它快捷,而是因爲它便宜,可是伯爵的體面。
和往常一樣,眼瞧着天氣轉冷,快到年關了,身爲襄城伯的李應臣不得不想辦法把這個年給“熬”過去。
“大鹿二十隻,獐子三十隻,狍子三十隻,豬五十頭,羊一百隻,牛十隻……,榛、鬆、桃、杏穰各二口袋……小麥一百石,雜色粱谷各一百石,各色乾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之銀共折銀八百六十兩……”
聽着管家在那裡報告着莊子裡來送來的“年貨”,其實就是租佃,他的臉色顯得有些沉悶。
“哎,就這麼點東西啊。”
隨口的一句話,讓鞠着身的管家說道。
“回伯爺話,這纔是一個莊子,其它的還有呢,老奴還沒說完。”
“我知道,可還是不夠哇!”
李應臣悶悶不樂的說了句。
“三叔前陣子添了個孫子,按規矩,府裡頭一個月得支給三十兩銀子,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兩,再加上節慶的,這添一口人,一年怎麼着也得拿四百兩出去,每個月還得支給一石糧食,這家大業大的,總都是出項哇。”
瞧着在一旁陪着笑的管家,李應臣頗爲無奈的說道。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過去沒襲爵的時候,我只以爲這伯爵是風光,可當上了這伯爵,卻知道,這風光也就是表面上,這麼些年,擱家裡頭,我是恨不得一文錢掰成兩瓣的花,可就那麼點銀子,總還是不夠哇……”
若是李應臣的這番話要是傳出去,指不定會讓百姓罵死,堂堂伯爵家大業大,居然會說沒銀子,誰信呢。
旁人不信,可管家得隨着話說。
“伯爺操勞,小的們又豈不知道。”
“知道,知道又有什麼用,”
擺了擺手,李應臣對管家吩咐道。
“過完年你去打聽打聽,看看可有願意投獻過來的,這多口人,要是不多個莊子,怕是自熬不過去的……還有,把成功喊過來,他怎麼教的兒子,這個月居然花了將近三千兩銀子,這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他這麼禍害!這敗家子,早晚得把李家的家業給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