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四章:尋到由頭

危機暫時解除了,陸承啓鬆了一口氣。他還算熟知宋朝歷史,要說北宋是被宋江、方臘等起義拖垮的,那不現實;要說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也不現實。要不是宋徽宗自己作死,羣臣跟着作死,北宋再怎麼揮霍,也輪不到宋徽宗亡朝的。再加上汴梁的地勢太過一馬平川,也埋下了亡朝的禍根。要是當初趙匡胤堅定一點,遷都洛陽的話,或許北宋還有救。

大順現在也有了些類似北宋的苗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暗中搞事情。一個國家的事情,不可能全都擺在檯面上,總有一些老鼠,在暗中窺視着,冷不防就化成毒蛇,跳出來咬你一口。

“幸虧自己防了一手,留着虎翼軍在梁山……好吧,我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了……”陸承啓心情大起大落太快,忍不住自得起來。

諸位大臣心也落地了,然後“絕戶計”就出來了:“陛下,臣認爲摩尼教煽動百姓,應予與剷除,否則後患無窮!”

其餘的大臣紛紛附議,陸承啓也有這個心思,但他突然聯想到宗教人士,是不是有點多了。前朝滅摩尼教,也是因爲信教的人愈來愈多,漸漸不事生產,靠着田產過活。要是天下百姓都這般,社會怎麼發展?

就拿佛教來說,初入中土,寺院由佈施而得到的財產在當時爲寺院集體所有,主要用於維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動,後來隨着寺院財產的不斷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現,寺院地主經濟才最終形成。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個組成部分,寺院地主經濟是添加了佛的風韻的封建地主經濟,但它的高速發展卻給世俗社會的地主階級增加了現實中的競爭機制,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封建國家又是由世俗地主們建立和把持的,經濟利益關乎根本,所以當佛教勢力嚴重威脅其根本利益時,作爲世俗地主的總代表--皇帝,爲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對佛教痛下殺手鐗。現在大順也差不多到了這個地步了,僧人有着廣袤的田產,這對於統治是極其不利的。

而佛教寺院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其次,寺院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嚴重影響了國家土地政策的實施。寺院經濟主要以田產爲主,而寺院一般靠施捨和兼併與掠奪兩種手段來獲得土地。無論國家還是王公貴族興造寺院,一般都隨之施捨一些土地。佔有土地還不是最大的危害,佛教寺院的危害在於其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稅役。寺院經濟的突出特點即寺院在佔有大量土地的同時,還擁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願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爲寺院有免役調租稅的特權。僧尼不但“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而且“家休大小之調,門停強弱之丁,入出隨心,往返自在”。

身爲皇帝,陸承啓早就看這些富得流油的和尚不爽了,能不能借着摩尼教的由頭,把信佛的人口控制下來?

他這一琢磨後,羣臣說得話都聽不進去了,直到理清了思路,才緩緩地說道:“摩尼教自是要禁止傳播的,但依朕看來,其餘諸教,亦非良善之輩。”

話語裡的機鋒,讓這些真正的朝廷重臣,有種心驚膽戰的感覺。內閣大臣衛須驚試探性地問道:“陛下何出此言?”

陸承啓嘆了口氣,說道:“別以爲朕不出皇宮,便不知天下事了。就拿佛教來說,寺院廟產,皆不用納稅,每年剃度之人,何止萬千?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實際上,佛寺中等級十分森嚴。原先,寺院可作爲救濟場所,然而,後來寺院的救濟事業漸漸變成了高利貸剝削。他們不僅放貸還放租,收取佃戶佃租,卻又不用交稅。莫說天下寺廟之多,田產有幾何,便是那嵩山少林寺,田產已然過五十頃。”

大臣中,也有信佛之人,但從來不會想這個問題,一聽陸承啓提起,他們就有點警覺性了。陸承啓繼續說道:“……前朝亦曾滅過佛,皆因僧侶實在太過分。朕開創皇家銀行,才堪堪止住他們貪婪之罪。若非如此,日後恐再生禍端。”

參知政事文彥博皺了皺眉,說道:“陛下,這信佛乃是百姓自願,非朝廷能強迫。就算廟產豐盛,亦是信徒所捐,如何能收?”

陸承啓擺了擺手,說道:“朕並非要沒收其廟產,而是要他們交稅。”

在場的都是官僚階級,家中誰沒個幾畝田?一聽到交稅,中書舍人劉庚就有點敏感了:“陛下,這開徵僧侶道士之稅,是否有點不近人情?畢竟僧侶苦修,並無產出……”

陸承啓冷笑道:“世上哪有這等好事,坐着唸經就有飯吃?朕嘗聞天竺有一種苦行僧,自己勞作養活自己。天竺僧侶能行,爲何大順僧侶不行?”

其實陸承啓這是盜用概念,就欺負這些大臣“沒見過世面”。其實印度的苦行僧只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着象徵溼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而已。至於三餐,還是要乞討,哦不,是“化緣”的。

知道了小皇帝的心意,有人就附和了:“前朝韓愈雲,‘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爲夷也’。如今看來,也有幾分道理。朝廷就算不抑佛教,亦要使其減少信徒。人人都做了和尚,這是斷絕人倫啊!陛下,臣認爲,應當使禮部嚴格控制度牒,清查天下寺廟僧侶人數,無度牒者,一律清還鄉里,勒令還俗……”

內閣大臣朱緒纔此言,也有人贊同。不同前朝滅佛,此舉算是比較仁義了。

陸承啓拍板決定道:“朝廷對於宗教,不提倡,也不鼓勵。但凡無度牒者,一律還俗。廟產歸入農稅,一律徵收。至於摩尼教,定性爲邪教,禁止傳播,刊登諸報,昭告天下。”

小皇帝都拍板定案了,這些大臣也只有執行小皇帝的旨意。其實信佛的官員還是少數的,畢竟在很多人心中,佛還是“夷蠻”傳過來的,他們更願意信道教。但更多的人,連道教都不信,只信儒家。所以後世有學者說古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不對的,就如同讀書人,他們可能過廟也拜,過觀也跪,但說到信,他們還是寧願相信儒家學說。儒家是不是信仰?在陸承啓看來,這就是信仰!不然,你怎麼解釋得通讀書人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信仰啊!(未完待續。)

第八百五十章:私榷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四百章:別以爲朕不知道!第二百四十四章:鬱悶第五百五十一章:癡情人第九百六十一章:最後的決戰 二第三百九十三章:高麗的小算盤第五十二章:傳臚唱名第五百二十一章:子母炮 下第七百二十三章:呂梁山上第五百三十二章:是巧合,還是故意爲之?第三百五十五章:惻隱之心第七百七十八章:偃旗息鼓第三百二十五章:水上訓練第三百五十章:船塢第九百一十五章:八百里邊關急報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七百章:真臘、占城來使第二百四十五章:內有乾坤第五百七十四章:用兵一時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四百七十章:流矢第629章:長安轟動第六百八十八章:討官第二百五十四章:固執己見第二十七章:老將出馬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五百九十六章:這下麻煩了第三百零六章:驚鴻一瞥第625章:租房難第六百一十一章:道路不通第八百零六章:兵者,詭道也第三百八十三章:反意漸露第十八章:稅制改革第五百零八章:無話不說第二百一十二章:清理間諜第三百六十九章:火炮初成 二第一百五十九章:精兵是這樣練成的 下第七百四十二章:一池三山,旺丁旺財第九十三章:萬馬奔騰踏連營第一百一十七章:試築馳道 上第九百四十六章:大勝?這只是第一步!第二百一十七章:笑裡藏刀第七百二十七章:多金缺木第八百二十章:喬裝打扮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二百二十一章:清點第七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六百八十六章:舉薦第六百九十二章:耳廝鬢磨第一百三十四章:懸掛的地圖第二百六十六章:關學入駐第二百九十四章:國子監辯道 一第三百八十章:整合廂軍第一百一十一章:諸市第九百二十四章:關門打狗第一百四十九章:烏臺奏表案第九百七十八章:高麗內亂和東瀛州第一百零一章:虛虛實實第九百七十五章:來了新客第一百五十四章:朕之竇後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話第九百零三章:不如歸去第六百零五章:新賜茶名第五百章:又例朝第六百七十一章:稍稍提醒第七百九十四章:炮彈如雨第五十八章:練兵新法第六百章:有備而來第十四章:酒樓見聞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高麗的哀求第九百四十八章:宮帳軍第七百二十四章:你來我往第612章:梯田第三百零七章:賜同進士第六百二十一章:秋闈將至第五百五十三章:闢謠第一百七十九章:慘烈爭奪第五章:不一樣的歷史第三百八十二章:遼國之痛第八百二十九章:擬國書第七百三十四章:尋到由頭第六百四十五章:一門四進士第三百一十七章:官廨第四百六十七章:百里奔襲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五百九十八章:好大膽!第三百五十八章:給窮人一個希望第五百七十五章:攻心爲上第八百三十二章:輕車從簡第七百三十七章:採石第一百四十章:射藝較技 上第一百七十八章:拍板定案第二百六十二章:大儒第一百八十四章:佈網第一百二十二章:金龍杯第八百九十章:增商稅第八百六十二章: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