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聯防的事,就這樣被雷曉飛在半夜半天的時間裡敲定並推行。使用若看小說閱讀器看千萬本小說,完全無廣告!
雷曉飛制定的第一套法律,後來真如他的初衷,爲巴蜀以後的立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後的巴蜀幾任領導人,按雷曉飛這套法規的思路,不斷地完善巴蜀的各項律例,以至到後來,大華帝國安定下來後,還在巴蜀的律例中借鑑了不少條例來修改大華律例。
完成了立法、聯防的事後,已經瞭解了整場戰事的聯盟衆人,都義憤填膺地要去找“矮冬瓜”算賬。雷曉飛卻制止了衆人,對衆人說道:“如果我們現在動了‘矮冬瓜’,就會讓不明真相的人,以爲我們聯盟在報私仇,所以,爲了聯盟的聲譽,我們還是先不動他。慢慢地從商場上擠垮他,讓他的日子過得更難過。並且,相信經過了這次,他再也不敢出什麼花招。”
在雷曉飛的勸說下,衆人才止住了找“矮冬瓜”算賬的念頭。
立法、聯防的事,雷曉飛起了個頭後,就交由了他在公審大會上公佈的人去負責,他自己與譚代巡撫,則投入了推廣新生產模式中。
雷曉飛原先的設想,是在青城至山城這段三百多里路兩旁的村子裡。先試點推廣新生產模式。但現在,他有了一批可利用的資源,就是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他就嫌這樣做的進度太慢了。於是,他就索性準備做大,把這個新生產模式,推得更廣、更遠。
雷曉飛對這個新生產模式的推廣形式,經過了一番考慮和全盤策劃後,決定以他和譚代巡撫,帶着原來官府協同管理機構的人牽頭,要求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派出兩個以上的負責人跟他們同行,讓這些門派的負責人先學習,學會了以後,再回到自己門派的居地,對附近的農村進行推廣,然後,雙方都以已推廣的地區爲中心,再逐步向外擴大範圍。雷曉飛給這個策略的定義是“多點開花,以片帶全”
武林聯盟屬下的各門派,也熱衷於做此事。現在,門派在盟主帶領的入股商業中,已有了穩定的收入,而且,隨着盟主近期定下的向小墟鎮發展的商業路線,原先入股的收益還會逐步增長。解決了溫飽問題,各門派優先考慮的就是名聲。誰不想自己的門派能在當地博得好名聲,最好是能傳頌千古,所以,各門派對盟主這個扶持門派居地附近農村的計劃,不但不牴觸,反而認爲是一個讓門派立德的好機會,況且,門派居地附近的農村生活提高了,對門派來說也是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比如,居民的日子好過了,就會給道觀多添個香油錢;居民的日子好過了,就有能力請門派中的人到村子裡教授武技等等。
雷曉飛與譚代巡撫,帶着原來官府協同管理機構的人,從青城最近的村子開始,逐村逐村地根據這些村子附近的荒地情況,與村子協商開荒、包種包銷、保證收入和上繳管理費的協議。
雷曉飛定出的協議方案是,與村子共同開發荒地,開發出來的荒地歸村子所有,然後,由“治理委員會”的名義,對村子進行指導種植,收成後再由“治理委員會”包銷,而村子的收入達到某個商定的額後,就要上繳“治理委員會”管理費,如果達不到額,則不用交納管理費。
同時,雷曉飛考慮到這裡的村子窮,就以賒借的方式,先把種子發放到與“治理委員會”簽訂合作協議的村子,讓他們在有收成後,再還清種子的款項。這個政策,無疑又是一種刺激,讓村民更容易接受雙方的協議。
當時巴蜀的農村都很窮,村民的生活現狀幾乎可以用食不裹腹、衣不蔽體來形容,現在“治理委員會”牽頭來組織大家向土裡尋食了,並且還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條件,讓村民只是在付出力氣後,就有收穫,而且還不用擔當一絲風險,這不就等於有人送食上門來了,村民還何樂而不爲?
至於收入到了某個額後,要上繳管理費的問題,村民倒沒有什麼意見。賺到了錢,出點小錢的又有什麼所謂,總比無錢賺、吃不飽好,況且,人家“治理委員會”確是既出了大力,又出了成本,付管理費也在情理之中,總不能讓人家虧本嘛。
既然雙方都有了合作的意向,合作的成功率和進度都頗高。
“治理委員會”成功地與幾條村子簽約後,雷曉飛就放手讓譚代巡撫帶着原來官府協同管理機構的人,繼續對餘下村子進行說服工作。自己則立即就組織人手,與簽約的村子投入了開荒中,而且,他還把成了勞改犯的衆匪徒,也投入了開荒中。
同時,雷曉飛把武林聯盟屬下每個門派派出的兩個負責人,分成了兩撥,一撥回到自己門派的居地,照葫蘆畫瓢,與附近的農村商定合作,一撥跟着自己學新生產模式的運作。
對於開荒,雷曉飛當然不會捨棄他在番山墟發明的、在當代來說是先進的牛耕技術啦,所以,開荒之前,雷曉飛已經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他抽出建“望江樓”時,那班會做木工的人,並且還從社會上招來了不少工匠和鐵匠,着手開始做犁、耙的架子。到了商定好合作後,他馬上着手組織鐵匠,打造犁頭和耙齒。
此時,周學士也履行了他與雷曉飛分手前的約定,送來了做好的土車牀和土鑽牀各一臺,並隨機派來了兩個會作的“文華閣”的能工巧匠。周學士及時的支援,無疑是雪中送炭,大大加強了雷曉飛的農具製造能力,讓雷曉飛的農具能及時供應。
雷曉飛也像在番山墟一樣,成立了“農具社”,讓兩個“文華閣”的能工巧匠牽頭,帶領一班工匠、鐵匠,專門從事農具的製造和維修,爲開荒提供強有力的農具支持。
其時,還有一個多月就是春耕時節,所以雷曉飛要搶時間,儘量在春耕前多開荒地,讓這些新地趕得及春耕,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收益。
這段時間裡,從事這一攤的各路人馬,都廢寢忘食地投入的緊張的工作中,大家都在爭分奪秒地搶時間。這個時刻,正應驗了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老話。
緊張的工作中,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好像才眨眼,已到了春耕的日子。
在開荒大戰這段日子裡,因爲有了雷曉飛發現的牛耕的先進技術,加上“治理委員會”這班領頭人的忘我工作,再加上調動起來的當地村民的積極性,開荒的戰績,足可以用輝煌來形容。
青城至山城這段三百多里路兩旁的村子,基本已經把能利用的平原,都開荒成了水田,整個開荒的面積,達到了兩萬多畝;而武林聯盟屬下的門派這一攤,雖然,他們的起步遲了一拍,但這班人卻勝在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門徒、信徒,人力資源充足,而且這些門派無論大小,在當地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他們的開荒進度合計起來,比這邊要快上一倍,一共開荒了五萬多畝。
說來,這次開荒取得的戰績輝煌中,以當地的一個飲食習慣分不開,就是當時的巴蜀人的肉類食品,是豬肉與牛肉參半,這樣一來,當地養牛的人就多了,幾乎每條村子都養有牛,給雷曉飛牛耕提供了最大的支撐。
反正,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中,雷曉飛帶領的“治理委員會”與各地的農村合作,一共開荒了八萬畝。
這八萬畝的地,如果算每備收成五百斤的話,那就是幾千萬斤的糧食啦。如果再按每人每月消耗三十斤糧食來算,這些地的收成,足夠十萬人吃上一年。雷曉飛了解過,當時的巴蜀,總人數也不過是百多萬,也就說,單是這開荒出來的地,兩造的收成,已足夠解決五分之一的人口的糧食,再加上原有的舊地,雷曉飛相信,巴蜀今年的糧食收成,起碼能解決一半以上的人口全年不會餓肚子。
開荒完後,雷曉飛預早向皇太子求援的各類作物種子,也及時送到。
雷曉飛向皇太子求援的各類作物種子,是他根據前世對四川這個地方的資料,讓皇太子在全國範圍蒐羅這些適合當地種植的作物種子,種子以小麥、水稻、番薯、甘蔗、桑和各種水果等作物爲主。
這及時送來的種子到位後,雷曉飛又馬上組織人手,投入了緊張的播種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