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盧德雙被堵機場,不得不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吳克波也開始行動了,召開‘屠盧大會’,受邀者除了反盧聯盟的成員,還有這段時間,藉着齊歡提供的情報,吳克波成功挖來的幾家跟德雙傳媒合作親密的影視公司跟工作室!
目的嘛,自然不用多說,吳克波是想趁這個機會,向這些內心還處在忐忑的人展示下他們的實力,給這羣人吃一副鎮定劑。
‘屠盧大會’舉辦地,也不簡單,一般人都沒資格進去,是位於西城區西單西絨線衚衕51號的華夏會俱樂部。
華夏會俱樂部,是北平乃至內地頂級的俱樂部之一,以前是清朝親王的宅第,典型的中國特色洋溢着濃厚的傳統風味。青磚灰瓦、椎樑畫棟、宮燈古槐,歷史的厚重氣息縈繞四同。雖然距繁華的西單隻有咫尺之遙,卻保留了康熙二十四子府邸靜默而斑駁的原貌,讓人恍如回到當年皇家金盞玉碗的古意中。
華夏會還保留了華夏傳統建築的精髓,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宮燈、老式的桌椅、牀鋪,院內的風荷、柳樹、桃樹和銀杏,傳統結合自然的風味,在一片民居中造就了神秘而尊貴的氣質。
而且這座院落本身是華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四.川飯店的舊址。在1995年,有關人士修繕了這座400年前的王府,並且把當年流失的王府物品儘量尋回,原汁原味保留了其古樸的風貌。
如果你身邊有華夏會的會員,那麼你應該經常能夠從你的朋友說過:“華夏會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這句話了。
大概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華夏特色,華夏會接待過無數外國元首和各界名流。據說當年法國總統希拉剋在北平簽署《中法聯合聲明》後,神秘消失了數小時,其實這位對華夏文化研究頗深的總統,正是抵擋不住四合院的誘惑,跑到了華夏會感受華夏帝王生活去了。
不得不說,吳克波的計劃成功了,原本那些原本對背叛盧德雙,還處在忐忑不安的人們,看到居然有這麼多人要對付盧德雙,心中也不由的安穩了許多,哪怕就算失敗了,最起碼有這麼一個聯盟存在,也不怕盧德雙找他們麻煩了。
“各位,請安靜一下,聽我說幾句!”
所有受邀者到達之後,甚至‘屠盧大會’的發起者,吳克波站了起來,看着自己瞬間成爲了中心,心中滿是得意,看看,這都是他的成果,如果能夠把這股力量收爲己用的話,那麼內地娛樂圈的蛋糕,要重新規劃了。
但是,吳克波還是很冷靜的,知道這種想法只能想想,他很清楚,這羣人是因爲利益走在一起,自然也會因爲利益不均而破裂,現在有着盧德雙這個大敵存在還好,最起碼還能齊心,一旦盧德雙被打趴下,這羣人絕對會因爲利益,昨天能是盟友,今天就能成爲對手。
吳克波的影響力還是挺不錯的,他一開口,大家都很給面子的停下了交流,目光全部集聚在吳克波身上,畢竟他們都沒忘記這次聚會是爲了什麼,可不是來交友玩樂的。
“賴於大家的齊心合力,這半月以來,咱們給盧德雙造成了不少的麻煩,甚至今天,各位已經看到,我們反盧聯盟又多增加了幾名成員,他們分別是章紀中導演、賈章可導演、汪全安導演……”
這裡面,除了章紀中的工作室是掛靠在盧德雙旗下,其他人幾乎都是跟德雙傳媒有着親密合作的導演,甚至他們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全是被譽爲第六代導演的人。
什麼是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平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這一羣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華夏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華夏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爲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
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爲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着1905年華夏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爲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華夏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着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章一謀、程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爲華夏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社會走上導演創作舞臺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
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章可的《三峽好人》、寧皓導演的《綠草地》、汪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章元的《過年回家》、張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讚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
如今,國際觀衆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瞭解華夏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衆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着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當初,盧德雙敢成立影視公司的時候,礙於人手不夠,自然只能從外面找,而他本身就是北電出身,找人的話,自然是傾向於北電畢業的人,自然而然,這幾年,在盧德雙的幫助下,第六代導演可比前世過的要舒坦許多。
但是,華夏有句老話說的好,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
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爲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爲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爲,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像被吳克波輕鬆鼓動挖走的人裡面,除了少部分人,比如章紀中,是受不了德雙傳媒的捆綁制度,感覺不到自主性,才選擇離開之外,大部分人,都有升米恩,鬥米仇的情節,他們只看到了盧德雙讓管唬跟寧皓去好萊塢,跟隨國際大導演身邊學習,因此埋怨盧德雙偏心,卻沒有看到,在當初他們窮困潦倒的時候,是誰伸出了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