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新的事物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這是一個創造的年代,而在軍事發展領域,創造也是層出不窮,最具有代表性的,無疑是天軍,這個嶄新軍種的出現!
早在前蘇聯第一次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的時候,就有人預測天軍的出現,將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人類戰爭的面貌。當然,在20世紀50年代說這些,多半還含有科幻的成分,因爲太多的技術難題都等待着人類去解決。但是,當人類的腳步走進21世紀的時候,這一切都不再是幻想了,離實現也就只差那麼幾步了!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美蘇在第一次冷戰時期發展太空偵察力量,其實就已經是在開始建設天軍了。只是,這個時候,天軍的主要作用還是在偵察與情報蒐集,導航定位頂方面,當然,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種,連火力投送能力都沒有,怎麼能夠算是獨立軍種呢?
冷戰期間,美國爲了搞垮蘇聯而拿出的“星球大戰”計劃雖然已經證明是一個騙局,但是現在幾乎所有大國都在走這條路,發展自己的“星球大戰”計劃,當年美國很多杜撰出來的新式武器,也開始一一露面了!
最早成立獨立天軍的是美國,隨後中國與歐洲,俄羅斯都成立了獨立的天軍,但是到2040年之前,所有國家的獨立天軍都被取消,併入到了空軍之中。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出了技術還未完全成熟之外,就是經費方面的原因了,畢竟一個獨立軍種所需要的各種開支都非常巨大!精明的美國人後來算過一筆賬,將天軍併入空軍之後,每年至少爲美國納稅人節約24億的行政開支,另外減少5500名服役軍人,同時節約了大筆的情報交流經費!
雖然天軍的出現只是曇花一現,而實際上,天軍卻一直在發展之中。三大國將天軍併入空軍之後,都加快了天軍的發展速度。換句話說,雖然取消了天軍的番號,但是爲天軍的發展留出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隨着天軍重要性的提高,成立獨立的軍種是必然的事情!當然,這已經是2050年之後的事情了!
在天軍的發展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技術,因爲在天軍的發展初期,技術是最大的限制!而另外的,比如天軍的使用方法,以及戰術,都因爲沒有實際的戰爭經驗,而無法借鑑,需要各個國家獨立摸索,而這又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所以,在天軍發展的初期,幾乎所有國家的重點都落到了技術突破上,只有一支技術先進的天軍,才能夠給國家帶來最大的利益以及安全保障!
天軍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亮相,無疑是在國家防禦系統中。國家防禦系統的全稱爲“國家戰略導彈防禦系統”,也就是美國提出的NMD爲首的這套防禦系統。而當我們將時間再向前推一點,就會發現,其實美國的NMD系統也是源自於“星球大戰”計劃的,或者說是縮小型的“星球大戰”計劃。最初只是設計部署在地面上的導彈防禦系統,而等到技術成熟之後,纔開始向空中與外外太空部署攔截系統。換句話說,美國人在繞了一個圈之後,最終又回到了“星球大戰”這條發展路線上來。只是,幾十年之後,20世紀80年代存在的很多技術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發展得也就更順利,更具有現實意義了!
其實,直到2050年之前,天軍的主要作用出了最初的戰略偵察,全球導航定位,中繼通信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執行戰略導彈攔截任務,或者說是爲國家提供最堅實的,也是最後的一道安全防線!而在天軍對彈道導彈的打擊手段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即動能武器,能量武器以及導彈武器!
技術難度最小的應該是導彈武器,用簡單一點的話來講,就是將攔截導彈裝到了攔截衛星上,或者直接讓攔截衛星去撞擊彈道導彈以及其他的太空目標,衛星就變成了導彈!這一技術,早在第一次冷戰時期就已經成熟,但是限制於當時的制導技術,所以並沒有取得多大的實際使用效果,特別是衛星導彈武器的自主作戰能力差,需要地面控制站進行控制,這極大的降低了該武器系統的使用效率以及作戰能力。而直到微型化的超級計算機出現之後,相關的技術難題纔得到瞭解決!
從2010年開始,美國第一個對在太空部署攔截導彈的防禦系統做了系統的評估工作,不久,中歐雙方也開始做相同的工作!因爲在這之前,所有國家都沒有部署天基導彈武器的經驗,所以技術論證工作是非常必要,而且煩瑣!經過了3年多的系統論證工作,美國最終認定了天基導彈武器系統有發展前途,這是在更有效的反導武器系統出現之前最有效的反導手段,雖然成本比較高,但是在大規模部署之後,成本應該能夠得到控制。到2015年左右,中國與歐洲也結束了相應的論證工作,得出的結論基本上一樣。從此,三個大國開始全力發展天基導彈攔截武器系統了!
到2020年左右,三大國都建立起了基本的天基導彈攔截系統。按照當時各自部署的導彈攔截衛星的數量,美國的攔截能力是最強的,能夠同時對抗200枚導彈的襲擊,而且能夠在敵國發射導彈的時候進行攔截,避免導彈在自己的上空爆炸!而中國與歐洲的也差不到哪裡去。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三個大國具備了初級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當然,這種防禦系統還不能夠有效的對抗全面核戰爭,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個心理安慰,並且爲未來更大規模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做好準備!
當然,天基導彈系統的用處並不是單一的。在重點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同時,美國最先開發其反衛星能力!隨之,中國,歐洲,俄羅斯以及當時的日本也加入了進來!
現代化的戰爭中,衛星的作用是越來越明顯,而且也越來越大!暫且不算衛星防禦系統(也就是國家防禦系統的另外一種稱呼)的作用有多大,僅僅是衛星偵察系統,以及導航衛星系統在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就已經對戰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了!
中國有句俗話叫着站得高看得遠,而這用在衛星系統上就最爲明顯了!從1991年的海灣戰爭之後,衛星系統在戰爭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後來有人曾經估算過,如果美國在當時沒有完善的衛星偵察系統的話,恐怕需要多派遣一倍的兵力,多付出一倍以上的代價,才能夠贏得海灣戰爭的勝利!而從這之後,美國一直在全力發展自己的軍事衛星系統,雖然前蘇聯也有着強大的軍事衛星系統,但是在其解體之後,這套衛星系統基本上已經癱瘓了。而到了21世紀初期,中國與歐洲也紛紛開始發展自己的軍事衛星系統了!
軍事衛星在戰爭中的價值其實是不用多介紹的,但是針對軍事衛星的打擊手段卻一直在發展之中!早在第一次冷戰時期,蘇聯與美國就各自開發了多種反衛星武器,包括反衛星衛星,由戰鬥機或者轟炸機攜帶到高空發射的反衛星導彈,地面的反衛星激光武器等等!但是,直到蘇聯解體,這些反衛星武器系統都還沒有成熟,自然也就談不上實戰部署了!
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一家獨大,自然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威脅到他的軍事衛星系統,而且別的國家也都沒有成熟的軍事衛星系統,所以反衛星武器的研製就被擱置了起來!而直到中國與歐洲的威脅出現,美國才認識到,如果爆發全面戰爭的話,那麼美國的軍事衛星系統將受到嚴重的打擊!同時,中國與歐洲的軍事衛星系統也將對美國造成巨大的威脅。而這一威脅,在第二次冷戰爆發之後就顯得非常的明顯了。那麼,搞一種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反衛星武器系統出來就顯得非常的迫切了!
因爲天基導彈系統是技術最成熟,而且跨越難度最小的天基武器系統,就很自然的被選中,成爲了反衛星系統的主力武器!而從本質上講,反衛星與反戰略彈道導彈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隨後兩種反戰略彈道導彈武器系統也很快的具備了反衛星的作戰能力!
雖然天基導彈武器系統的建造速度最快,但是卻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主要是一次性攔截的目標不夠多,而且攔截速度不快,很容易錯失戰機。在這一情況之下,就必須要求有新的武器來加強,甚至是取代天基導彈系統。而這個重任,很快就落到了高能激光武器身上!
從第二次馬島戰爭之後,高能激光武器逐漸成熟,特別是在激光器以及其儲能設備得以小型化之後,高能激光武器進行外太空部署也已經不是多大的難事了!2015年左右,中美歐的運載火箭都能夠將30噸左右的物體送入近地軌道,至此,發射天基高能激光攔截武器的最後一個問題也已經解決了!
比起天基導彈武器來講,高能激光武器雖然有着天生的優勢,比如攔截速度快,能夠持續使用,而且反應速度非常迅速,成本價格低。但是,激光武器也有着自己的天生缺陷。因爲本身就爲能量武器,就少不了能量武器的缺陷,加上外太空部署受到的限制,很多缺陷就表現得更明顯了!
首先,高能激光攔截衛星的服役壽命都比較短,一般只能夠服役10年左右,雖然衛星的成本要低一點,但是在和平時期,這卻是增加了軍費開支,每10年爲國家防禦系統換一次血,這可是連美國都無法承擔的重擔!
其次,因爲受到重量與體積的限制,高能激光攔截武器的持續作戰能力差,其儲備的能源提供的有效攔截次數並不多,然後就要依靠航天飛機,或者是大型航天飛船爲其提供新的能源,或者是等待攜帶的持久性能源將能源儲備器補充滿!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最後,就是激光本身的侷限性了。激光武器的作用原理是依靠強大的光壓,在目標物體表面產生高溫燒蝕,最終破壞目標內部的電子設備,引爆燃料,或者是使目標航向產生偏移!而對抗高能激光武器的方式有很多種,到2020年左右,基本上所有的反艦導彈都具備了對抗高能激光武器的能力,自然就不用說更重要的戰略彈道導彈了!
可以說,正是激光武器的這些侷限性,決定了其用途的狹窄性,也是最終激光武器在沒有發揮多少作用的情況下就暫時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當然,等到激光武器的得到長足的進步,並且再度發展起來的時候,那已經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可以說,激光武器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因此在國家防禦系統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光武器卻是非常理想的反衛星武器!
衛星不如同導彈,一顆先進的軍事衛星的價值都在10億美元以上。衛星是需要持續工作的,而不像導彈,只需要打出去,命中目標,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而整個作戰過程就10分鐘到半個小時!而正是這種限制,讓衛星無法具備太多的反激光武器的能力。當然,這就讓激光武器有了用武之地!
到2040年時,中美歐仍然在繼續使用的高能激光衛星的數量都不是很多了,而這些衛星幾乎都不再承擔反導彈的任務,它們的目的是響動的,瞄準所有敵對國家的軍事衛星,在全面戰爭爆發的時候,立即摧毀掉對方的軍事衛星系統!
而到2030年時,日本也開始部署高能激光衛星,而日本人的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拉近與對手在衛星能力方面的差距,減小戰爭中的壓力!
在激光武器無法滿足需要的時候,最具備潛力的粒子束武器還在概念研究的最後階段,而國家安全又急需一種有效的天基反導彈武器系統,而這個責任,暫時落到了動能武器身上!
這裡所說的動能武器並不是火炮或者動能導彈一類的武器系統,而是專指電磁炮,因爲只有電磁炮,才能夠滿足外太空反導作戰的要求!
早在21世紀初,美國就開始研製電磁炮,但是最嚴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電磁炮的能量儲備問題,二是電磁炮的材料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電磁炮就永遠無法進入實戰使用階段!到2010年左右,電磁炮的儲能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這一技術多半取自高能激光武器系統,雖然有所差別,但是差別並不大,都是以電能作爲中介能源!高能激光武器需要的是瞬間高電壓,以此產生高激勵,最終產生高能激光束,而電磁炮需要的是瞬間高電流電源,能夠瞬間承受與輸出10兆安左右的強大電流,以此推動彈丸前進,轉化爲動能!當然,這個技術難度並不是很大,只需要在電源方面做一定的改進就能夠滿足需要了!
但是,在電磁炮的材料方面,卻一直沒有找到能夠滿足需要的材料!研究的重點是在超導材料方面,因爲只有超導材料才能夠承受巨大電流的時候儘量的減少燒蝕,達到使用要求。但是,在2015年之前,人類掌握的所有超導材料都無法滿足要求。因爲所謂的超導材料並不是沒有電阻,而是電阻很小,而在10兆安左右的強大電流下,就算是很微小的電阻都將產生巨大的熱量,最終使材料被燒蝕,或者變形,失去使用價值!
這個問題直到2016年左右,中國才首先在這個關鍵性問題上取得了突破,研製出了一種具備了實際使用價值的新超導材料,並且通過磁懸浮技術,使炮彈不直接與電磁炮的導規接觸,最終初步解決了電磁炮的燒蝕問題。到2018年左右,歐洲與美國也解決了相應的問題,這時候,部署外太空動能反導武器纔看到了實現的希望!
中國是在2020年左右開始部署外太空動能反導系統的,但是進度一直很緩慢。因爲現在中國掌握的電磁炮技術仍然難以完全滿足需要。其實,美國與歐洲也在這方面遇到了難題。而最終,是美國在2022年左右找到了一條可靠的途徑,解決了電磁炮實戰部署前的難題,最終於2023年發射了第一枚動能反導衛星。在2025年前後,中國與歐洲也開始全面部署自己的動能反導衛星系統了!
而直到這時候,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纔開始成熟。到2030年左右,中美歐基本上都加強了自己的國家防禦系統,各部署了數十枚動能反導衛星。而到2030年,美國已經具備了同時攔截800枚戰略彈道導彈(彈頭)的能力,而中國與歐洲在2031年左右也達到了這一水平,具備了初步攔截敵對國戰略打擊的能力。當然,這種攔截能力其實還是無法滿足全面戰爭需要的!
在2030年左右,中美兩國都擁有大概1200枚戰略彈道導彈,歐洲也擁有1000枚左右的戰略彈道導彈!而在沒有有效的《反彈道導彈條約》的限制下,各國的戰略彈道導彈基本上配備了10個以上的彈頭。按照中國戰略彈道導彈的裝備情況,陸基戰略彈道導彈一般裝備有10個彈頭,其中真彈頭5枚,海基戰略彈道導彈一半攜帶12到14枚彈頭,其中60%的假彈頭。按照這一比例計算,中國裝備有戰略核彈頭6000枚左右,即使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防禦系統識別出了所有的真彈頭,仍然無法將所有彈頭都攔截下來,就算要攔截所有在上升階段的戰略導彈都不可能!所以,在2030年左右,幾個大國的國家防禦系統其實還是很不完善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改進電磁炮的項目一直在三個大國中進行中,因爲按照物理學理論,電磁炮的改進餘地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作爲動能武器,其毀傷效果更是其他的任何攔截武器都無法比擬的。但是,電磁炮的改進難度也是非常巨大的,問題還是一樣,更有效的能源系統,以及更耐用的材料。而這兩個難題一直是人類社會中最難以攻克的問題,要想得到長足發展,不僅僅需要投入,更需要各種相關的技術取得進步,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進步。當然,等到電磁炮技術完全成熟的時候,恐怕戰爭已經從人類內部消失了!
其實,從一開始,所有國家將最大的希望都落到了粒子束武器上!這是一種介於動能與能量武器之間的一種全新武器,具備有動能武器的殺傷效果,同時又有能量武器的優勢,可以說是完美的結合。當然,一般原則上,粒子束武器是劃歸到能量武器一類中的,因爲作爲介質的微粒子本身就非常微小,具備有波粒二相性,而且與一般的動能武器的作用方式並不完全一樣,也就被劃到了能量武器中了!
其實,粒子束武器的概念早就被提出來了。與電磁炮的原理差得並不是很大,同樣依靠電能加速物體。只是,電磁炮加速的是比較大的宏觀物體,所以能夠達到的速度有限,但是具備的動能卻很大,幾乎能夠對付一切有威脅的目標!而粒子束武器加速的只是微粒子,即使速度能夠達到光速左右,但是具備的動能卻並不是很大。這就是粒子束武器與電磁炮最大區別。當然,細微處的差別還是有很多的!
電磁炮一般是依靠導軌加速炮彈,而粒子炮(粒子束武器的簡稱)一般是依靠粒子加速器來工作,這也是粒子炮的炮管!當然,在能源方面,電磁炮需要的是很高的峰值電流,而粒子束武器卻需要穩定的強大電流,這些也是差別。
在粒子束武器的研製方面,早在第一次冷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受到當時的技術限制,粒子束武器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直到蘇聯解體,許多技術難關都沒有攻克,也就談不上發展了!
當第二次冷戰爆發之後,粒子束武器的發展速度再次被提高,而且受到了幾個大國的高度重視。而在選擇粒子束武器的發展方向上,中美歐毫無例外的選擇了中性粒子束武器,這個難度最大的方向進行發展!
按照粒子束武器發射粒子的帶電特徵,可以分爲陽性粒子束武器,陰性粒子束武器與中性粒子束武器,看這些名字就知道這些粒子束武器的差別了!
在研究難度上,帶電粒子束武器的難度是最小的,因爲這更容易被加速,技術難度並不大,但是在實際的使用中,性能卻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需要。有點物理學基礎知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球體!而任何帶電粒子在磁場內運動的時候都會受到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偏轉。而這就是帶電粒子束武器的最大問題。這不但影響到了在所有天體附近的使用效果,同時也非常容易受到干擾,自然無法滿足軍事方面的苛刻要求了!
中性粒子束武器雖然能夠克服這些問題,因爲發射的微型粒子並不帶電,也就不會受到干擾了。但是,這卻在技術方面有着非常巨大的困難。在粒子加速器內,是通過電磁場作用加速粒子的,而中性粒子本身不帶電,就無法加速。這點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中性粒子束武器的開發與性能!當然,解決的辦法不是沒有,其實也很簡單,但是要實現,卻存在着很大的技術障礙!
中國採用的是末端中和技術,即在粒子加速器外增加一個隔離膜,當粒子加速器發射的帶電粒子通過這裡的時候,由帶另外一種電荷的粒子進行中和,一般是對質子加速,然後由電子中和。雖然這種辦法很簡單,技術難度也不大,但是最終會因爲質子與電子的中和方式不一樣,而產生中子或者氫原子,最終導致粒子束武器的性能不是很穩定。
美國人走的技術線路要高一點,是在粒子加速器的末端對電子加速,然後於發射出來的質子進行快速碰撞,這雖然能夠基本上穩定產生中子。但是,這將嚴重的影響到粒子束武器的性能,特別是速度性能。按照美國的設計,其發射的粒子速度大概只有1/10C(光速)左右,比中國的粒子束武器要慢上很多了!
歐洲採用的一個比較笨,但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他們不是直接加速質子這類輕粒子,而是加速的帶電原子,也就是失去了部分電子的原子!然後依靠在粒子加速器外的電子進行中和。而這一來,粒子的速度將更慢,但是卻因爲加大了粒子的質量,動能反而沒有減少!當然,這條道路的發展前途並不會很大,因爲在未來的威脅中,對粒子的速度要求將會非常高!
到2030年左右,中國最先解決了粒子束武器的研究難題,因爲中國發展的這條道路難度最小!而到了2032年左右,美國與歐洲也先後完成了粒子束武器的基本設計工作,最後隨着聚變核反應堆技術的成熟,最終能源問題也獲得瞭解決,那麼部署天基粒子炮也就沒有多大的難度了!
這裡得着重提一點,到2030年左右,中美歐都已經研製出了超大型運載火箭,能夠將50噸以上的超大型貨物送上500公里以上的近地軌道了!而正是這種超大型的火箭出現,才讓當初單件重量就達到了45噸左右的粒子加速器能夠發射上太空,具備實際的部署能力!當然,這還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因爲粒子束武器需要龐大的能源系統,也需要相應的配合系統,如果將所有系統整合到一起,就遠遠的超過了現在人類手中掌握的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了!這也是爲什麼在2040年之前,也就是在更大型,更有效的運載工具出現之前,中美歐都採用分體式粒子束武器的主要原因了!
2033年,在中國第一個具備了初步的粒子炮攔截系統的能力之後,曾經進行過一次實驗,對一枚由戰略核潛艇發射的戰略彈道導彈拋射出來的14個模擬彈頭進行了攔截。關於這次攔截實驗的結果,中國一直作爲最高國家機密,從來就沒有公佈過。但是,當時在西太平洋上空監視這次實驗的美國人卻得出了自己的觀察經驗。結果讓美國人吃了一驚,在5分鐘之內,14個目標被完全摧毀在外太空。而這一攔截效果,遠遠好過任何另外一種導彈攔截系統,而且中國這次攔截顯然還留有餘力!
從此之後,粒子炮成爲了中美歐三國最主要的國家防禦武器,到2040年時,俄羅斯也加入了進來,開始有限的部署自己的天基粒子束武器系統,主要保護俄羅斯歐洲部分的重點地區!
粒子束武器的作用其實還很廣泛。在2035年的時候,中國用天基粒子束武器進行了對衛星的打擊實驗,作爲實驗衛星的是一枚已經廢棄的氣象衛星。實驗的結果非常理想,粒子炮只持續照射了不到2秒種,這枚衛星就被燒出了一個20釐米見方的大洞,而這樣的毀傷效果,已經足夠承擔起任何的反衛星作戰了!
其實,最值得期待的還是粒子束武器更廣泛,而且更有實戰價值的用途,即對大氣層內的目標進行打擊!而這纔是粒子束武器最廣闊的前景!
其實,天軍存在的價值,一直受到了置疑,如果僅僅是破壞對方的衛星系統,或者是免除遭到對方的戰略反擊,那麼也就最多是讓戰爭回到了核武器出現之前的時代,而另外,天軍能夠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當然,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退步,而並不是戰爭的進步。所以,在發展天軍的思路上,更多人是在考慮天軍的多用途性!而在21世紀,人類的戰爭還是侷限在了地球以及地球周圍這個狹小的空間範圍之內的,而且戰爭的主戰場仍然在地球的大氣層之內!所以,怎麼讓天軍能夠對大氣層內的戰爭提供幫助,這纔是天軍能夠生存下去的道路!
從天軍的四種主力武器上來看,最有前途的基本上就只有粒子束武器了。高能激光容易受到天氣的干擾,天基導彈並沒有質的變化,而且成本太高,電磁炮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而只有粒子束武器即不受天氣的干擾,也不會受到大氣層的干擾,而且有打擊迅速,作戰範圍廣等優點,這自然就成了最理想的武器系統了!當然,這些都已經是後話,等到天基粒子束武器能夠對大氣層內的目標進行打擊,已經是2060年之後的事情了!
不管怎麼樣,天軍的出現,在很的大的程度上改變了人類戰爭的面貌。因爲太空的威脅越來越大,那麼各個國家也更注意在太空方面的武器部署以及太空安全問題。而人類的戰爭腳步,也就是從這時候邁入太空的。
當然,中美歐心裡非常清楚,如果爆發全面戰爭,自己首先遭到打擊的就是太空武器系統,包括軍事衛星系統,太空反導系統等關係到國家與戰爭的關鍵系統!所以,在2040年時,中美歐三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太空軍備談判,這場談判足足持續了3年以上,直到2043年左右,才最終達成了《反太戰爭化條約》。
該條約其實只規定了一點,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對對方的太空軍事系統進行打擊,如果某國的太空軍事系統受到打擊的話,就將視爲全面戰爭!關於條約的詳細條款還有很多,這裡就無法一一記述了。反正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三大國聯合起來保護自己的太空軍事系統了!
到了2050年時,俄羅斯也加入了這一條約,證實形成了四國條約,而最終,該條約也擴展到了全球範圍之內,成爲了第二次冷戰期間保持時間最長,而且參加國家最多的軍事條約,這從很大的程度上保護了人類的共同財產,因爲任何一件太空武器都是非常昂貴的,如果這些系統遭到破壞的話,人類走向太空的步伐至少要被延遲20年以上!
但是,日本這個在當時對世界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卻並沒有在這份軍事限制條約上簽字!而這大概也是該條約的最大失誤之處吧!
天軍的成熟,可以說是人類開始走向太空時代的開始。自從人類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人類就已經開始向太空邁進了。但是,人類在通往這個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的道路上卻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也許,人類本身就是矛盾的,製造的武器帶來了毀滅,但是卻又拉動了科技的進步,矛盾總是一直伴隨在人類的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