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講,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就是科學,科學讓人類社會變得更發達,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能夠尋找到更多的資源,能夠讓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能夠讓物資更爲充足,同時也能夠讓精神的世界更爲充實。但是,科學也是促使人類社會爆發戰爭的一個因素,因爲科技發展的不平衡而引發的戰爭,這並不少見。而在戰爭中產生的科技反過來又繼續推動着人類社會進步。可以說,科技是一張沒有顏色的紙,而到底會是紅色,黑色,還是綠色,就要由人類自己來上色了!
第五次中東戰爭雖然在很大的範圍內,是一場政治戰爭,是三大國勢力的一次碰撞,但是這場打了半年多的戰爭,再次讓所有國家都認識到,科技就是一切,科技纔是最高的戰爭力量。而且,戰爭期間爆發的,持續了近3年的全球性能源危機再次讓人類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而也正是這場能源危機促使世界各國加快了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速度,同時開始尋找新的石油來源了!
聚變核能技術早在21世紀頭20年內就已經發展成熟,但是直到2030年之前,只有歐洲在建設聚變核電站,而包括中國與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基本上都在觀望着歐洲的發展方向,做着技術方面的儲備工作,而並沒有真正動手建造自己的聚變核電站。這並不是技術上的原因,中國在2020年前後就已經掌握了聚變核能發電的技術,美國的速度也差不多。而限制中美開發與和平利用聚變核能的主要原因成本太高,根本就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而這正是相關的技術並不成熟所造成的,而等到聚變核電站的技術成熟,這已經是2035年之後的事情了!
其實中美在研究聚變核能發電方面的方向與歐洲不一樣。歐洲是從基本出發,因爲歐洲最缺乏石油,而歐洲的石油需求量並不比中國與美國少多少!到2030年的時候,歐洲的石油消費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是歐洲本身的石油非常少,主要依靠進口。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產地有4個。中東與海灣地區基本上控制在了中國的手中,新生的裡海石油產區也基本上由中國與俄羅斯控制了。俄羅斯生產的石油主要供應獨聯體國家與中國。拉美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應美國,而西部非洲地區雖然也有較大的石油產量,但是該地區非常不穩定,石油供應並不能讓歐洲感到安全!換句話說,歐洲現在進口石油的地區要麼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裡的,要麼就無法穩定的提供石油供應。所以,歐洲對新能源的需要最迫切,也是最積極研究與發展聚變核電站的了!
美國與中國不一樣,中美兩國基本上能夠獲得穩定的石油供應,而且能夠滿足國內的需要,而且石油的成本比建造聚變核電站更低,那麼中美兩國自然就沒有開發聚變核電站方面的壓力了。但是,中美兩國基本上就沒有停止過聚變核能和平利用方面的研究,而且還暗中加快了研究速度,因爲中美兩國都認識到,聚變反應堆在軍事上的應用價值遠比裂變反應堆要大得多!
聚變反應堆最主要的應用是在海軍上,比如核潛艇。因爲聚變反應堆的功率密度比裂變反應堆要高出十幾到上百倍,而且放射形污染小得多,幾乎可以忽略。如果能夠成功的解決相關的技術難度,那海軍艦艇的動力系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設計戰艦時,一直是以先確定動力系統的性能參數,然後依照動力系統的性能,再來確定戰艦的具體戰鬥指標。可以說,動力系統就是戰艦的心臟,決定了戰艦的基本性能。另外,如果聚變反應堆能夠縮小的話,甚至在航空與航天領域都有着廣泛的前途,美國就曾經在2025年制訂了一個發展以聚變核能爲動力的空天飛機計劃,但是到2030年時,搞了5年的概念研究,最後確定該計劃實在是太超前了一點,被迫放棄了!
導致聚變核反應堆還無法在軍事上得到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聚變反應堆的能量轉換器的體積直到2030年之前都無法縮小!因爲聚變時的溫度遠高於裂變的溫度,要想將聚變產生的內能轉換成電能或者是機械能,這中間的裝置就要複雜很多了!而歐洲人建造的聚變電站中,最主要的設備就是能量轉換器,而並不是聚變反應堆的核心部分!正是這一方面的技術還遠沒有成熟,所以在2030年之前,中美兩國在聚變核能方面的研究重點就放在了這上面,怎麼將能量轉換器做得更小,而且安全可靠,效率還要跟上去,這就是整個系統中最爲關鍵的部分了!
在這方面的研究中,中美歐三國的速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到了2030年的時候,三個國家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將能量轉換器縮小到能夠在航母上使用的規模了,但是要用到核潛艇上,卻還稍微嫌大了一點!
2031年,美國就開始設計新一代航母,而這種航母的核心就是利用一座聚變反應堆提供動力,代替了原先的兩座裂變反應堆。雖然反應堆的數量減少了,但是總功率至少增加了15倍,而且體積與兩座裂變反應堆相差並不大。按照美國在設計時的性能指標,如果這艘航母全速航行的時候,速度能夠達到55節,簡直就是載機的氣墊船了!當然,隨着航母速度的提高,其戰術性能也將得到巨大的提升。當然,在整個護航艦隊的速度都提上去之前,航母的這種“急速飛奔”的性能並不能完全體現出來,至少在實戰中的價值並不是很大。但是,隨着聚變反應堆的再一步小型化,如果讓所有的巡洋艦與驅逐艦,潛艇都裝備上聚變動力系統的話,那整個海軍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雖然中國也在2030年左右完成了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工作,但是中國並沒有立即開工建造新的航母,畢竟航母是伴隨艦隊行動的,在艦隊的速度都提升上去之前,提升航母的速度也僅僅只能讓載機能夠攜帶更多一點武器起飛而已,實際效果與作用都不大!中國首先建造的是具備有獨立作戰能力的新式戰列艦。本來,中國計劃在2035年之前建造4艘全新的“興凱湖”級戰列艦,到2030年的時候已經完成了2艘,另外2艘也已經在船臺上鋪好了龍骨,正在加緊建造。但是2031年,中國修改了後兩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並且暫時停止了建造工作。到2033年,中國對這兩艘戰列艦進行了改造,將動力系統換成了全新的聚變動力系統,於2034年重新動工建造。雖然,後來這兩艘戰列艦也被稱爲“興凱湖”級戰列艦,但是誰都知道,這應該完全算着全新的一級戰列艦了,準確的稱呼應該是“青海湖”級戰列艦了!而中國建造聚變動力航母是從2040年開始的,因爲在此時,聚變反應堆的體積已經再一步縮小,能夠滿足裝備中型艦艇的需要了。而在中國開工建造第一級聚變動力航母的同時,也開始建造聚變動力巡洋艦,驅逐艦以及潛艇。而最後,前面6艘沒有使用聚變動力的戰列艦也進入船廠進行全面改裝,換上了改進的聚變反應堆,並且對戰艦上的設備進行了改進,這也是“太湖”級戰列艦能夠服役50多年,直到2060年之後才因爲艦齡太老而退役的主要原因了!
歐洲方面的發展路線其實與中國差不多,只是歐洲人瞄準的第一個目標是聚變動力潛艇,或者說是第二代核潛艇!因爲歐洲在潛艇方面的實力確實比中美要差多了,而在數次戰爭之中,中國與美國的核潛艇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現,歐洲深知,如果與中美海軍交戰的話,他們將在潛艇方面吃大虧,甚至輸掉整場海戰!而發展一種新型的核潛艇是歐洲海軍建設重點中的重點!而且,歐洲在聚變反應堆小型化方面的進展是最快的,到2035年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能夠在潛艇上使用的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工作,並且開發出了磁流體推進技術,解決了潛艇高速航行時的噪音問題。而隨着這些技術難題的解決,歐洲於2036年開始建造第一種以聚變反應堆提供動力的核潛艇。但是建造工作在2038剛完成了潛艇主體建造工作時停止,因爲此時歐洲研製的聚變反應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一個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暴露了出來,嚴重影響到了反應堆的安全性!而等到歐洲解決了相應的技術難題時,已經到了2040年,中國與美國也開始建造自己的聚變動力核潛艇了!
在軍用聚變反應堆的能量轉換器方面,中美歐三個國家採用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道路。因爲聚變反應堆並不同於裂變反應堆,技術跨度太大,幾乎所有問題都是嶄新的,沒有什麼好借鑑的地方,都需要從頭研製。但是,在一些地方,比如2級迴路方面又需要使用到裂變反應堆的一些成熟技術。而正是三個國家在裂變反應堆方面技術水平以及研究專長方面的不同,最終造成了在聚變反應堆的開發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別!
美國在裂變反應堆的技術方面最爲成熟,而且技術也最先進,特別是在壓水堆方面的技術非常成熟,直到“弗羅裡達”級核潛艇,美國都是使用的壓水堆,並且有效的控制了潛艇的噪音,可見美國在這方面的技術有多成熟與先進。所以,在研究聚變反應堆的時候,美國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自己成熟技術的優勢,用水做能源轉換介質。所以,美國還是走的壓水堆當面的路線,而且因爲技術成熟,走得還比較順利,只是在一回路的能源轉換方面遇到了一點難度,但是很快也得到了解決!
中國在發展核潛艇的時候,從095級採用的是氣冷堆技術,即以二氧化碳或者氦氣作爲第一回路的能源轉換介質。因爲這一技術在2010年之前仍然沒有成熟,所以中國在這條研究道路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氣冷堆的安全性以及功率轉換效率要比壓水堆好很多,但是同樣存在體積過大,功率密度(這與轉換效率完全不是一回事)低的問題。到2015年的時候,中國使用在097級核潛艇上的氣冷堆的技術纔得到成熟,成功的縮小了反應堆的體積。所以,中國在研製聚變反應堆的時候,仍然採用了這一技術。因爲安全性更好,而且功率轉換效率高,所以中國在聚變反應堆方面的研究速度是後來居上,特別是在解決了反應堆體積的問題之後,中國發現自己走的這條路完全選對了!
歐洲最初發展的核潛艇基本上都採用了壓水堆技術。但是後來美國與歐洲關係破裂,禁止向歐洲提供任何核反應堆方面的技術。而法國本身在研製反應堆方面的技術就比不上美國。而在後來持續了20多年的研究中,歐洲通過在陸地上使用聚變反應堆發電的時候發現,其實液態金屬纔是聚變反應堆的最好能量轉換介質,並且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這上面。但是,這一反應堆技術最大的問題是一回路的抗腐蝕與高溫下的工作穩定性,以及在二回路中的預熱問題。雖然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容易解決,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所以歐洲在這一方面起步最早,但是卻最後取得發展成功!
從三種聚變核動力方案中可以看得出來,美國的技術最爲成熟,但是也是效率最低,發展前途最渺茫的一種,因爲水介質在聚變反映堆芯存在嚴重的安全問題,甚至會引起反應堆停機的惡性事故!中國的發展方案雖然並不是很成熟,但是在短時間內的發展潛力最大,能夠滿足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安全性最高!而歐洲的發展方案的發展潛力最大,只要解決了材料方面的問題,不但能夠達到安全方面的目的,甚至可以直接將內能轉換爲電能,讓潛艇變得更安靜,持續發展下去的優勢是中美方案所無法比擬的!當然,三種方案都是在2040年左右才成熟,而第一艘聚變動力核潛艇,即美國的“鸚鵡螺”號直到2043年才服役,而中國與歐洲的相應核潛艇也要到2045年左右才服役。可以說,這些技術上的進步,讓潛艇成爲了海戰中最主要的進攻武器!
第五次中東戰爭帶來的能源危機,是迫使中美開始研究民用聚變電站的主要動力。但是兩國此時都將重點放到了聚變核能的軍事用途上。直到2035年,聚變電站的成本控制技術得到了突破,中美才上馬民用聚變核電站,但是建造進度並不快,因爲成本收益率並不高。而直到2040年,中美才全面啓動建造聚變核電站的計劃,將民用聚變電站的發展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站的地位。到2040年的時候,全世界電能中,聚變電站的發電量只佔到了25%左右,主要是在歐洲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到了2050年,這一比例就達到了50%,成爲了人類社會的主要能源!
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爆發的全球性最廣泛,也是最嚴重的這場能源危機所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僅僅是促進了聚變核能的應用與推廣,而是在更大的層面上讓世界各國更瘋狂的尋找石油資源,同時提高了石油開採的技術,將目光瞄準了深海中的石油資源。而在這方面走得最快的自然是日本了!
2025年的時候,日本就已經發現在小蒞原羣島,鳥島以及南鳥島附近海域發現了深海石油儲備資源。因爲這一附近的海水深度都在2000米以上,而要在這麼深的海底開採石油,當時的技術根本就達不到需要,也就說不上真正的商業開採了!
到了2028年,日本在深海石油開採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主要是解決了材料方面的問題。雖然此時技術仍然不是很成熟,成本並沒有有效的控制下來。但是,日本此時已經很難從世界主要的產油地進口石油了,而進口的石油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已經成爲了日本經濟與軍事發展的主要瓶頸。在2027年,日本的戰鬥機飛行員每年只能勉強達到200小時的飛行訓練時間,這比中國空軍的550小時,美國空軍的500小時都低了很多,那麼素質自然就差了很多。而且海軍戰艦的出海值勤行動更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因爲日本被限制不能發展核武器,而且根本就無法從外界進口到鈾原料,自然也就無法發展核動力戰艦了。而聚變反應堆技術還遠沒有成熟,加上連歐洲都對日本進行了這方面的技術封鎖。所以,日本在艱難的發展自己的聚變反應堆技術的同時,將目光瞄準了那些深海中的石油資源!
2028年年底,日本就在鳥島附近開始建設第一座深海石油開採平臺了。到2029年年中建造結束的時候,雖然成本高達25億歐元,導致開採出來的石油甚至比國際市場上的石油還要貴很多,達到了每桶120歐元左右,但是日本人還是覺得自己勝利了,因爲這是日本徹底解決自己貧油的開始,只要能夠大規模的生產,就能夠降低成本,同時提高產量,滿足國內對石油的需求!
到2035年的時候,日本已經在鳥島,小蒞原羣島,南鳥島建造了至少20座深海石油開採平臺,日產油量達到了2100萬桶左右,滿足了日本國內石油需求的85%,基本上解決了日本油荒的問題。但是,日本將自己的石油安全戰略放到了大洋上,這就必須要擁有一直非常強大的海軍來保護海上的石油資源。而有了豐富的石油資源之後,日本就有能力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了!這種相互的作用,讓日本海軍的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到2035年的時候,日本海軍基本上已經能夠對抗中國的太平洋艦隊了!
當然,並不是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在開採深海石油資源。緊隨日本之後,歐洲也將目光落到了大西洋上的深海石油身上。雖然歐洲在聚變核能的和平利用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電能並不能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因爲蓄電池的技術進步非常緩慢,電能的應用存在着巨大的麻煩。比如在重型戰艦,坦克,重型裝甲車輛,飛機上,電能就無法發揮太大的作用,仍然需要由化石能源提供動力!而且在化工上,煤炭並沒有能夠取代石油的地位,因爲用煤炭做原料的化工技術還存在着成本上的問題。因此,石油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特別是在軍事應用上,石油的地位直到2050年之前,一直沒有受到動搖!
歐洲在開採深海石油方面與日本進行了廣泛的合作,2030年的時候,日本已經在開採深海石油方面有了成熟的技術,所以從這一年開始,歐洲也逐步開始在大西洋上開採深海石油。而在歐洲的帶動下,中國與美國也在2035年之前開始將石油開採重點轉移到了深海石油資源上。雖然,這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人類社會的能源危機,特別是在聚變核電還不成熟的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石油的多產區性在很大的程度上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以此引來的海洋危機卻非常全面的暴露出了人類本身的貪婪性!
早就有人說過,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但是,直到深海石油以及別的資源被開發出來之後,海洋的重要性才徹底的體現了出來。當然,關於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在下一章有重點介紹。而這裡,僅僅是因爲深海石油資源的發掘,就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引起了一場海軍軍備大賽。從2030年開始,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重點發展海軍,海軍幾乎成了這個時代最常見的詞彙!
從2030年起,一場規模浩大的海軍造艦計劃在中美歐日俄這些大國中全面展開了!按照中國在這一年制訂的海軍發展計劃,中國在2040年之前,將再建造3支航母艦隊,並且將航母的數量擴充到8艘,戰列艦的數量也相應擴充到8艘,核潛艇數量擴充到54艘,以滿足在太平洋方向對抗日本海軍,以及保護中國在印度洋與南大西洋的利益。而按照這一造艦計劃,中國必須每年投入1200億人民幣的經費,並且加快人員培訓速度,這就需要中國改進造船工藝,以及海軍人員培訓機制!這對中國海軍,甚至整個中國的壓力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威脅就在眼前,按照日本現在的發展計劃,在2040年之前,日本將擁有8艘航母,8艘戰列艦,以及32艘潛艇的龐大海軍。而中國也只是按照最低的限度在發展自己的海軍了!
因爲美國一直是海上強國,擁有非常廣泛的海上利益,所以美國在海軍發展方面的計劃,一點都不比中國差。按照美國在2029年制定的海軍發展計劃,2040年之前,美國將擁有18支航母艦隊,並且建造完第一批8艘“華盛頓”級戰列艦(美國的戰列艦仍然是以州來命名的,這裡的華盛頓是指華盛頓州,而不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同時將核潛艇的數量擴充到84艘,其中攻擊型核潛艇72艘,“弗吉利亞”級24艘,“弗羅裡達”級48艘。按照美國海軍的發展計劃,到2060年之前,美國都必須擁有在兩大洋上的海上優勢,保持在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制海權,所以也就有了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發展計劃!
歐洲在統一之後,海軍發展計劃也相應出臺了。到2040年,歐洲在維持現在的8支航母艦隊的同時,擴充8艘“英格蘭”級戰列艦,並且將核潛艇的數量擴充到48艘,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要達到40艘。雖然計劃至少建造8艘聚變動力型核潛艇,但是因爲技術上的問題,直到2040年之後,歐洲的攻擊型聚變動力核潛艇才問世,所以這一計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最後用8艘核潛艇取代了原先的計劃!
其實,在海軍的發展計劃中,最主要的還是動力技術的突破,而隨着聚變動力系統最早由中國應用到戰列艦上,海軍武器的發展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而最顯著的變化,自然是海軍戰艦的防空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
從第二次朝鮮戰爭中,中日海軍的大戰中可以看出來,空中打擊仍然是海軍艦隊生存的最大威脅!而且這個威脅非常明顯,海戰之中,出了潛艇偶爾的偷襲得手之外,最主要的損失就是由導彈造成的。雖然高能激光武器曾經在一段時間之內解決了艦隊反導方面的難題,但是隨着導彈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各種對付能量武器技術的進步之後,高能激光武器在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之前,已經無法擔負起沉重的反導負擔了!
其實,在反導方面,有一種非常理想的武器,即粒子束武器。這是一種依靠動能殺傷,但是卻具備有很多能量武器特徵,甚至連速度都接近光速的理想武器。但是在制約粒子束武器投入實戰方面,出了相關的技術難度之外,最主要就是能源方面的問題了!
粒子束武器對能源的要求遠遠的超過了激光武器,因爲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速度,這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中美歐三國早在2025年左右就在粒子加速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進步,將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發展提高了一個層次。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粒子束武器上艦都已經沒有多大的難度了。但是這並不表示粒子束武器能夠順利的裝備到戰艦上去,而這就是能源的問題!
粒子束武器需要巨大的電能來驅動粒子加速器運轉。同時還要求電流穩定,這對能源供應系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這相關的技術,直到2035年都無法得到解決,主要就是能源供應不穩定,儲能設備不過關。而最後解決這一問題的,還是聚變反應堆的成功應用,因爲只有聚變反應堆提供的電能,才能夠滿足粒子束武器的需要,特別是具備有實戰能力的高能粒子束武器高速射擊時的需要!
而正是粒子束武器的出現,並且在2040年左右開始大規模裝備到戰艦上去,才最終改變了海軍艦隊在面臨空中打擊時的尷尬局面。中國在“青海湖”號與“松花湖”號戰列艦上最先裝備粒子束反導武器。每艘戰艦裝備了4座高能粒子炮。這種粒子炮的射程達到了25公里,遠超過了高能激光武器。每分鐘能夠射擊15次。因爲這並不是能量武器,所以不需要對目標進行太久的持續照射,只需要2秒鐘左右就能夠摧毀一枚反艦導彈了。
在“青海湖”號還在海試的時候,中國就秘密進行過一次真實的導彈攔截實驗。一共20多枚導彈對“青海湖”號戰列艦進行了飽和攻擊,而四座高能粒子炮成功的對所有目標進行了攔截,而且將所有目標摧毀,沒有一發導彈能夠接近到距離戰艦5公里的範圍之內,根本就沒有對戰艦構成威脅。而最苛刻的實驗是對炮彈的攔截。當時由“太湖”號在5分鐘之內對“青海湖”號附近的目標進行了10輪炮擊,發射了90發重型穿甲彈。但是,最終只有4發炮彈落了下來,而且都偏離了目標,落在距離目標一公里之外的海面上!由此可見,中國開發出來的粒子炮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當然,其真實的戰鬥力,還需要經過實戰才能得到考驗,畢竟戰爭中的條件比實驗中的環境要惡劣得多了!
粒子束武器最早並不是在海軍中得到應用的,而是在空軍,或者是天軍中最先得到應用!因爲,在國家防禦系統中,粒子束武器的作用比高能激光武器更爲顯著!
在最初的國家防禦系統中,最主要的武器就是高能激光器,但是後來各國都在戰略導彈上裝備了對抗高能激光武器的系統,所以高能激光武器的攔截效果已經不很明顯了,雖然在輔助以電磁炮,天基導彈之後,國家防禦系統得到了加強,但是仍然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因爲僅僅能夠攔截200到300個目標的國家防禦系統,根本就無法對付大國之間的全力一擊!而正是粒子束武器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這一現狀!
因爲太空環境更爲理想,而且不需要對粒子束武器的安全性做太多的考慮,條件也更爲寬鬆,所以從2030年開始,中國,美國與歐洲都先後開始部署天基粒子束反導武器系統了!
中國第一代天基粒子束武器系統採用的是分離體技術,即粒子加速器,能源組件,變軌艙是分開發射的,然後在太空中組合到一起,構成一個完善的武器系統。這主要是當時各系統的小型化工作還不到位,而國家的安全又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有效對付戰略彈道導彈的武器系統,也就只有採用這個雖然笨,但是有效的辦法來克服這些問題了!當然,美國與歐洲幾乎也採用了一樣的辦法來改進自己的國家防禦系統!
到了2040年,中美歐的國家防禦系統基本上改造完畢,對戰略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中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爲例,能夠同時攔截800枚導彈,或者彈頭。這已經基本上滿足了國家安全的需要。而同時,三個國家也開始部署第二代的粒子束武器系統了!
第二代天基粒子束武器採用了一體化的設計,主要是聚變反應堆的重量與體積都大大縮小,而且在微型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整個系統基本上能夠控制在50噸以下,而這已經能夠通過大型運載火箭一次性發射到300到15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並且完成太空部署!
當然,直到2050年左右,三大國才建立起了能夠抵擋對方所有戰略核武器打擊的天基反導系統。同時,俄羅斯也在這方面取得了進步,發展起了自己的天基反導系統。同時,幾個大國都在天基反導系統本身的生存能力,以及打擊範圍上做文章了,誰都知道,如果自己的天基反導系統如果不能夠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話,那就沒有任何用處了!
可以說,21世紀的30年代到50年代,就是一個新能源取代舊能源的時代。在這20年中,人類所依賴的能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生能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代了老式能源,成爲了主導人類發展的主要動力。而說白了,人類的發展就是能源的發展,不同效率的能源,直接決定了人類發展的層次。當然,聚變核能是主要的新能源,而在這之外,天基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都得到了開發,只是這些都是輔助性能源,要取代聚變核能的地位根本就不可能,最多起到配合性的作用!
而隨着新能源的出現,現在人類能夠飛得更快更高更遠了,而且人類的生產力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生產模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當然,最顯著的變化,還在出現在軍事領域。新能源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顛覆了以往的軍事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面貌。而也正是新能源的出現,讓戰爭的危險再度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