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扇門

印度,新德里,最高軍事指揮部。

送走了美國人之後,印度的那些將領們的臉色並沒有好看多少。本來,印度就是依靠美國在背後撐腰,才發動這場戰爭的。而現在印度開始走下坡路了,就更需要美國繼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才能夠穩住戰線。但是美國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拋棄了印度,那印度是無法再打下去了,也難怪,那些印度人的臉色會那麼難看了!

此時,誰都明白,印度是再也無法戰鬥下去了。雖然動員的部隊已經達到了800萬,但是現在印度的擁有的裝備最多隻能夠滿足250萬新軍隊的需要,而且這還算上了美國提供的最後一批武器裝備。再加上印度現在還在前線戰鬥的部隊,印度能夠投入到戰鬥中的兵力大概在500萬左右。但是,此時被牽制在印巴戰場上的部隊數量達到了300萬,而印度各地大概還需要80萬左右的軍隊鎮守。所以,能夠投入到東部戰場上的軍隊數量最多隻有120萬。雖然,從兵力對比上,印度仍然比中國解放軍投入的兵力要多得多,達到了5比1的比例。但是,真要說到實際的戰鬥力,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此時,印度能夠用來作戰的戰機不到800架,而其中真正具備有與中國戰機對抗能力的戰機只有500架不到。而且印度空軍的飛行員陣亡比例非常高,出動陣亡比到達了6左右。換句話說,平均每位飛行員作戰飛行6次,就已經到頭了,而且大部分新培養出來的飛行員永遠達不到這個情況,最多飛行一兩次就結束了他們的使命。這樣的傷亡對任何一支空軍來講,都是不可承擔的。而此時,橫行在印度上空的絕對不是印度的戰機,以印度空軍現在的實力,只能對重點地區提供有限的空中掩護,而且還需要地面防空系統的配合,來阻擋中國空軍的襲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空軍是不可能對前線部隊提供空中支持的。而光憑這一點,印度軍隊繼續戰鬥下去的能力就大受懷疑了。

即使出掉空中力量不談,在志願軍一舉殲滅中部戰場上印度上百萬的部隊之後,對印度軍隊,乃至整個印度國內的戰鬥士氣以及戰爭意志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志願軍僅僅用了20萬左右的地面部隊,就在一週不到的時間內殲滅了印度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以及衆多的二線部隊。雖然被消滅的印度部隊並不多,大部分都是以投降來結束了他們的使命。但是,正是因爲大部分部隊都選擇了投降,這才讓印度人認識到,這場戰爭對他們來講已經沒有能力再打下去了。他們面對的不是巴基斯坦軍隊,而是強大到無法抵抗的中國解放軍。即使是讓美國軍隊來對抗中國解放軍,恐怕也佔不到多少便宜,那還用說印度人去獨立戰鬥嗎?

再從裝備以及軍隊的素質上來看,此時的印度軍隊已經完全無法與開戰時比較了,那就更別說與解放軍對抗,即使是在巴基斯坦軍隊面前,他們恐怕都差了不少吧!現在,一支印度裝甲師裝備的坦克數量已經不到100輛,而在正規的裝甲師中,坦克數量在450輛到600輛之間,另外還有大量的步兵戰車,自行火炮以及短程防空系統等配套性裝備。但是,印度幾乎無法滿足裝甲部隊的需要,連坦克都保證不了,可想別的裝備也不會好到哪去!而從士兵的素質上來講,因爲大量有經驗的老兵在前面的戰鬥中被消耗掉,新訓練出的士兵在戰鬥中是不可能完全發揮出裝備的威力的,而且生存率非常低,甚至很多印度士兵都不知道怎麼躲避轟炸與炮擊。而讓這些部隊去與中國軍隊對抗,那結果會好嗎?

不管是誰,只要長了點腦子的都知道,現在印度是無法再戰鬥下去了。正如美國總統對他們的勸告一樣,在適當的時候結束戰爭,對印度纔有更大的好處。但是,就是這個“適當的時候”難住了印度人,什麼時候纔算適當?而且,怎麼才能夠爲印度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而在這點上,印度人的理解與美國並不一樣,所以,在戰略決策上,印度再次不可避免的犯下了錯誤。而這幾乎是每個國家在面臨戰敗的情況下會犯下的錯誤。當年納粹德國面臨戰敗的時候,還不是發動了少年黨衛軍,將那些不到14歲的孩子送上了殘酷的戰場,消耗着德國的未來。而日本人甚至叫囂着要8000萬玉碎。但是結果怎麼樣?德國在首都被攻佔之後,無條件投降了,而日本在捱了兩枚原子彈之後也老實了下來。可以說,只要想到要以最體面的方式來結束戰爭的話,那麼失敗已經完全無法避免了!

正是考慮到了要爲國家爭取最多的利益,所以印度決定現在還不能結束戰爭。因爲,在現在的情況下,向中國投降,就是主動向中國承認戰爭失敗,即使是在最後的談判中,印度也會被中國與巴基斯坦所壓制,將他們辛苦保存下來的果實拱手讓出去。其實,不管印度在什麼情況下投降,結果都會一樣,因爲他們在戰場上無法獲取的東西,也就永遠別想在談判桌是得到。而且,繼續戰鬥下去的話,中國與巴基斯坦都會付出不小的代價,那麼戰後的談判中,中國與巴基斯坦自然會加強對印度的剝削與壓榨,那印度照樣會付出更多的代價。當然,印度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還是抱着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因爲印度將領大概在讀了毛主席關於人民戰爭的論著之後,認爲只要“侵略者”進入了印度內部,他們就能夠用人民戰爭來戰勝對手,最後在體面的情況下結束這場戰爭。雖然,印度人讀毛主席的著者時很認真,把握住了用對手的方法去對付敵人的關鍵,但是,他們卻忽略了印度與中國的差異!

印度與中國同爲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兩國在文化以及民族上,卻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因爲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截然不同。中國因爲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所以在5000多年之內,從來沒有受到過西方世界的奴役,即使到了近代,中國淪爲了半殖民地,但是西方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統治過中國,而且西方文化從來沒有能夠對替代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沒有能夠造成多大的影響,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之後,得到了發展與壯大,最後趕走了侵略者,迎來了新中國的再次崛起。而且,中國的歷史,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驕傲的,一個持續不斷髮展了5000年的文明,而且有着漢唐盛世,有着宋明的輝煌,中國人沒有理由不爲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與驕傲。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新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爲必然的事情,一下下的砸碎霸權國家束縛在中國身上的枷鎖之後,中國人的愛國熱情被提到了頂點。而正是這種歷史文化的基礎,以及中國繁榮盛強的現狀激勵着解放軍戰士在前線努力戰鬥,用自己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書寫着中國從新登上世界頂端的輝煌歷史篇章。但是,比起中國的自豪來講,在印度人的骨子裡面,埋藏着的是一種深深的自卑!

印度的文明也是很悠久的,通過考古發現,印度文明甚至比中華文明還要悠久。但是,相對於中國完整與持續的文明來講,印度的文明卻是斷裂的,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西方文明就不斷的衝擊着印度文明,並且極大的影響着印度的發展。而在歷史上,印度本土文明能夠生存下來的並不多,外來文明不但侵佔了印度的領土,也侵佔了印度的文明。很明顯,印度一直在承受着劇烈的衝擊,一直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來發展自己的文化,也就無法用一種統一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人民,形成一股聯合起來的力量來對抗外部的壓力,並且在這種對抗之中逐漸發展壯大。而這從源自印度的佛教無法在印度立足,最後到了中國才發揚光大上就能夠看出來,印度人連吸收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文化都不足,還怎麼利用外面傳來的優秀文化呢?而這一情況,到了近代,達到了頂峰。當英國的殖民者最終完全控制印度,並且將印度變成了英國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的時候,印度人深重的災難也就降臨了。而且,正是這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印度人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陰影。雖然,最後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將印度從英國殖民者的手中解救了出來,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印度的獨立過程是軟弱的,委曲求全的,這從印度獨立之後仍然受到英國巨大的影響上就完全可以看出來。雖然,這避免了戰爭帶來的巨大傷亡。但是比起中國的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來,印度並沒有因爲獨立將內心中的那股陰影抹去,而是深深的埋了下來,不斷的影響着每一代印度人。並且最終造就了印度政府現在的狀況。換句話說,即使印度在人口上即將趕上中國,甚至已經成爲了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以及印度洋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從本質上,從國民的思想文化上,印度絕對沒有成爲世界超級大國的根底。那麼,他在與極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爲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中國的對抗中,也就自然佔不到一點便宜了。

在印度積極策劃着以人民戰爭來對付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時候,他所忽略的根本性的差別,註定他們的行動是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的。當年,毛主席依靠人民戰爭戰勝了日本侵略者,並且最終戰勝了強大的國民黨政府,完成了對中國大陸的解放,甚至差點就完成了對全國的解放。這是因爲中國有着人民戰爭的根基,那就是,中國人口中,作爲主體民族的漢族佔據着絕對的數量,同時,衆多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已經被漢族同化了,在文化上與漢族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所以,中國開展人民戰爭來對付侵略者,是有着民族文化基礎的,而正是這個先決條件,最終決定了中國必然能夠戰勝任何一個強大的侵略者。正如一位研究二戰的日本學者所說,其實不是因爲美國的參戰,才讓日本失敗了,而是美國的參戰拯救了日本。如果只是中國與日本作戰的話,中國遼闊的國土,以及強大的戰爭潛力將最終消耗掉日本的所有力量,而當中國反擊開始的時候,日本甚至要遭到滅族的危險。雖然這些分析有點偏頗,也不可能得到證實,但是,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來,中國因爲牢固的民族根基,以及中國人的向心力,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被任何一個侵略者征服。而歷史也證明了,任何想要征服中國的外來民族,不是倒在中華民族的腳下,就是被中華民族所同化。匈奴人這麼做了,最後失敗了,蒙古人這麼做了,最後也失敗了,滿族人也這麼做了,最後仍然失敗了。很顯然,中國的歷史文化根基,以及民族的成分,決定了中國是一個在爲難之中會強大起來的民族,而不是一個在爲難之中會弱下去的民族!

比較中國的這些情況,印度就要差多了。作爲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在印度人口中佔的比例只有46%,甚至不到一半。而印度斯坦人幾乎都分佈在印度的核心地帶。在印度最容易受到入侵的地區,最主要的人口是各種少數民族。前面已經說過了,印度人一直沒有能夠形成一種統一的文化基礎,雖然,現在大部分印度人信奉的是印度教,但是各民族對同一宗教的理解卻完全不一樣,而且還有很多民族是信奉別的宗教。即使除去宗教上的不一致,印度的民族分裂問題仍然是非常嚴重的,而這也是由印度所執行的民族政策所決定的。因爲印度斯坦族人在國內並沒有佔多數,而印度人爲了保持對政權的控制,必然要提高主體民族的地位,打壓別的少數民族,或者是分裂少數民族。很顯然,這麼做雖然能夠迅速的收到成效,但是這卻在印度內部埋下了內戰的陰影。泰米爾地區持續不斷的騷亂,以及各邊緣地區少數民族對中央政府的反抗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而印度政府一直對這些地區執行高壓政策,或者是收買一些少數民族內部的軟弱份子,來達到維持統治的目的,而且在沒有外來干預力量的情況下,印度政府這麼做的惡果還沒有顯露出來,但是,現在印度想依靠這些少數民族來對抗外來勢力的話,這是不是有點妄想呢?

從這就能夠看出,印度人要想通過人民戰爭來迫使中國與巴基斯坦軍隊離開印度領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印度的最高決策者們正是依託着這種思想,準備與中國,巴基斯坦做最後一博,希望在這最後一博之中,讓勝利回到印度的手中,而且印度人也積極的行動了起來。

大批的輕武器已經被運送到了東部戰區,甚至被送到了與巴基斯坦軍隊以及志願軍的戰場後芳的印度平民手中。另外,印度政府已經成立了人民戰爭委員會,讓該委員會承擔起所有敵後戰爭的指揮與協調工作,而印度總理甘德甚至親自擔任了該委員會的委員長。另外,爲了加強敵後戰爭的力量,以及發動敵後人民參加戰鬥,至少有100萬接受了游擊戰訓練的印度軍隊脫下了軍裝,準備潛伏到敵後地區,作爲敵後戰爭的骨幹。而更爲極端的是,印度甚至出重金向世界僱傭兵組織聘請了不少的僱傭兵,準備讓這些僱傭兵到戰線的後方去破壞中國與巴基斯坦軍隊,去向這兩個國家的軍隊施加壓力。可以看出來,印度人的準備工作做得還是很到位的,但是,他們的這些計劃能夠收到效果嗎?恐怕最後激怒了中國與巴基斯坦,最後印度還會受到更大的傷亡吧!

當印度積極準備敵後戰鬥的時候,羅開指揮的解放軍並沒有停止進攻的步伐。但是隨着戰線的推進,羅開已經適當的加強了後勤補給線上的保衛力量,因爲他很清楚,這場戰爭的關鍵是在持續作戰能力上。如果僅僅是用第一波強大的突擊來打擊印度軍隊,是永遠不可能完成任務的。

此時,36軍對因帕爾的進攻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比起第1山地集團軍在提斯浦爾的戰鬥,36軍的進攻就要順利得多了。而通過36軍在對因帕爾的進攻中,也發現,重型部隊只要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並且與步兵協同作戰的話,在城市戰中,能夠更有效的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坦克部隊因爲沒有得到步兵的配合,同時在空中支援並不強大的情況下,突入格羅茲尼,最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通過這場戰爭,似乎很多國家都認爲,笨重的坦克並不適合城市戰,因爲相對於步兵來講,坦克是非常容易受到攻擊的目標,而且隨着反裝甲技術的提高,現在單兵已經能夠使用破甲威力巨大的反坦克導彈或者反坦克火箭筒了。經常一發,最多幾發先進的反坦克導彈就能夠摧毀一輛先進的主戰坦克。而在城市的環境中,坦克是無法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特別是在對高層建築的戰鬥中,坦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不上步兵戰車與自行防空火炮,因爲坦克炮的仰角並不大,在很多時候無法對隱蔽在高樓上的反坦克手進行有效的打擊。而美國也正是在吸取了俄羅斯人在格羅茲尼的慘痛失敗的經驗之後,在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用輕型部隊承擔起了主要的進攻任務。

說實話,即使美國採取了不同的戰術,並且得到了強有力的空中支援,甚至很多時候採取了摧毀之後再進入的戰術,但是在伊拉克的城市中,美軍的遭遇並不比俄羅斯軍隊好多少。失去了重裝甲的掩護,美國的輕型戰車經常在伊拉克的RPG火箭筒面前擡不起頭來。而且,失去了坦克強大火力的支持,在對付伊拉克游擊隊的工事時,經常不得已讓美國士兵承擔起近距離打擊的任務,這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傷亡。而在這場戰爭中,最不受歡迎的是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悍馬”吉普車,以及美國準備大量列裝的“斯催克”輪式裝甲車。這兩種戰鬥車輛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有效的防護手段。“悍馬”不用說了,本來就是美國大兵的“的士”,根本就沒有一點裝甲防禦,而在戰鬥激烈的情況下,很多美軍士兵甚至在“悍馬”車上焊接了裝甲板,或者是用防彈衣在車內加強對輕武器的防禦力量。而這能夠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即使能夠抵擋住AK的步槍彈射擊,但是要對付重機槍,或者是RPG火箭筒,卻太勉強了。而“斯催克”是美國輕型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其正面裝甲只能夠抵擋住12.7毫米槍彈的射擊,而側面與後方的裝甲甚至只能夠應付7.62毫米槍彈的打擊。而在城市戰中,正面對敵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很多打擊都來自頭頂,而“斯催克”上方的防禦裝甲是非常糟糕的,甚至連7.62毫米穿甲彈都能夠輕易的擊穿。而爲了應付伊拉克游擊隊的打擊,很多美國士兵甚至在“斯催克”的上面架設沙包來加強防禦。而在美國軍隊中,最受歡迎大家是M1主戰坦克,以及M2步兵戰車,特別是當它們配合使用的時候,幾乎能夠對付伊拉克游擊隊的任何挑戰。從這些事情上就能夠看出來,在城市戰中,坦克並不是一無事處的。非常明顯,坦克就是城市戰中活動的堡壘與強大的支援火力。而士兵在坦克的掩護下,不但能夠減少傷亡,減輕戰鬥負擔,同時還能夠積極的配合坦克作戰,消滅近距離上的反坦克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後期,當美國認識到城市戰問題的嚴重性之後,已經將大批的M1坦克與M2步兵戰車送到了前線部隊的手中,這才讓部隊的傷亡率降了下來。

臺灣戰爭中,中國也曾經遭受到了城市戰的尷尬局面。光是攻佔臺北的戰鬥中,解放軍就至少付出了15000名士兵生命的代價,而傷員的數量還遠遠的超過了這一數字。所以,當美國人繼續在伊拉克忍受着折磨的時候,中國也在積極摸索着應付城市戰的方式方法。而36軍正是第一支接受了全面的,正式的城市戰訓練的部隊,而此時,也是該它發揮威力的時候了。

其實,在志願軍的戰場上,同樣遭受着城市戰的尷尬局面。而充當主力的三支重型部隊,都在正面戰場上與印度軍隊對抗着,而幾支輕型部隊因爲不適合城市戰的需要,而一直沒有被用到城市戰中去。許常青向巴基斯坦要求幾十萬軍隊配合志願軍作戰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由巴基斯坦軍隊去承受城市戰的巨大傷亡,避免了志願軍付出過高的代價。當然,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爲在志願軍中,確實沒有一支部隊有完整的城市戰經驗。當然,在東部戰場上,已經無法指望巴基斯坦軍隊幫上任何忙了,而周圍國家也絕對不可能派出軍隊來配合解放軍戰鬥。所以36軍被分到了這一戰區,也是總參謀部多方考慮的結果,因爲要控制印度東部突出地區,城市戰是絕對無法避免的!

比起在野外的作戰行動,36軍在城市戰中的發揮一點都不遜色。雖然推進速度遠比不上野外戰場上的進攻速度,但是36軍卻有效的控制了傷亡。當然,這也是讓羅開,以及在後方監視着的周國輝最爲滿意的地方。在強大的空中支援下,一般是由攻擊機對36軍要進攻的城區進行2個小時以上的輪番打擊,這不但能夠消耗印度人的戰鬥力,同時還在削弱印度軍隊的士氣,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掃除了所有能夠看到的障礙之後,坦克與達栽着步兵的裝甲戰車開始對目標城區進行掃蕩,一般是由坦克在近程反坦克火力的射程之外對可疑目標進行遠距離的炮擊,然後由步兵戰車進行火力壓制,隨即步兵下車伴隨坦克推進,逐步攻佔每一處建築物,並且掃清裡面殘餘的印度士兵。完成了對目標地區的控制之後,再確定下一個要進攻的地區,在獲取補給的時候,由空軍進行轟炸。而這種輪番推進,讓印度人幾乎找不到反擊的機會。因爲他們手裡的近程反坦克導彈的射程一般不超過1千米,而且在城市戰中,反應速度是非常關鍵的,不管怎麼說,導彈的飛行速度遠沒有炮彈快。而且加掛了模塊式裝甲的主戰坦克面前,輕型反坦克導彈幾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用那些需要架設發射的重型反坦克導彈,恐怕還沒等印度的反坦克手把導彈的發射工作做完,就被裝備有大口徑狙擊步槍的中國狙擊手,或者是步兵戰車上的機關炮給幹掉了。

這種推進速度確實不快,一般要攻佔與控制一塊縱深約2公里的城區,至少需要花費6個小時的時間,其中2個小時用來空中打擊,2個小時由坦克以及自行火炮進行重點炮擊,最後還要花2個小時讓步兵伴隨坦克控制成一片城區。但是,城市戰最關鍵的並不是速度,而是在怎麼有效的控制傷亡的情況下取得勝利,因爲城市戰的傷亡如果得不到控制的話,是任何一支現代化軍隊都無法承受的。畢竟,比起裝備精良的部隊來講,一支臨時武裝的部隊在城市戰中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小不了多少,但是成本卻低了很多!

攻佔因帕爾的戰鬥是非常慘烈的,36軍至少花了2天的時間,最後還得到了25軍一部的支持,才完成了對最後一塊城區的控制。而在這一戰中,36軍有54輛坦克在戰鬥中不摧毀,另外還有87輛坦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另外,至少有500輛左右的各種裝甲車輛受到破壞。在付出了1200多名士兵陣亡的代價之後,36軍才完成了這一戰役。這比起36軍在野戰中的傷亡與損失要大多了。但是比起印度人的損失,這恐怕還不值一提。

戰前,印度已經在因帕爾集中了至少25萬的兵力,其中有5萬在城區外的戰鬥中不消滅或者擊潰。而在城市戰之中,還至少有5萬守軍向解放軍投降。最後,投入到戰鬥中的印度部隊超過了15萬。而在戰鬥結束之後,活着,或者是帶傷從廢墟中走出來的印度士兵人數不超過2萬人,即使在戰後3天的救助行動中,也只有另外1萬多被從城市的廢墟中挖掘了出來。換句話說,能夠活到戰鬥之後的印度官兵不超過4萬人。而在這場戰鬥中,印度損失的官兵人數就超過了11萬。其中大部分是被中國的攻擊機以及坦克與炮兵的遠距離打擊消滅的。而印度損失的裝備已經無法統計。而在這一戰之後,因帕爾在3個月內成爲了無人居住的廢城。直到3個月之後,纔有原居民返回自己的住地,但是,要想將這座城市恢復過來,需要付出的代價還將更大。

而這一戰之後,印度也發現,城市並不是可以用來抵抗的堡壘。現在,中國解放軍的作戰方針已經完全改變了,並不會因爲可憐印度軍人的遭遇,而承受損失。在中國政府明確表示將以國家以及人民的利益爲最高宗旨的情況下,保護每一個解放軍戰士的生命成爲了戰鬥中的先決條件。而這直接導致了中國軍隊在戰鬥中不顧彈藥的消耗,經常爲了對付一個印度人設置的火力點,進行幾輪打擊,直到確認可以安全通過的時候,才讓地面部隊進攻。而在這樣的打法下,印度人幾乎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因爲印度軍隊手裡並沒有反擊遠程打擊以及空中打擊的有效方法!

雖然,中國在這一場城市戰中有效的控制了部隊的傷亡,完成了一件幾乎無法想象的任務,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用1200多人的傷亡,殲滅了11萬敵軍!而這比起美國在伊拉克的戰鬥來講,更爲輝煌,也更具有代表性,因爲印度軍隊並不是潰散的伊拉克軍隊,印度軍隊也並沒有不戰而逃,而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一位美國將軍分析後認爲,如果由美國軍隊來承擔中國解放軍的進攻行動,恐怕傷亡會在中國解放軍的十倍以上!但是,在這一場戰鬥中,也明顯的暴露出了一個問題,就是爲了控制人員的傷亡,軍隊的彈藥消耗速度遠遠的超過了所有人的估計。

戰鬥開始之前,36軍至少儲備了可以供一個月作戰(指剎野戰)的彈藥與物資。而按照羅開的計劃,這足夠支持到第一場戰役結束了。但是,當36軍完成了對因帕爾的進攻之後,彈藥已經消耗掉了80%,特別是坦克使用的榴彈,以及自行火炮使用的155毫米炮彈幾乎都見底了!而且,步兵使用的,用於城市戰中摧毀堅固工事的火箭筒,手榴彈,槍榴彈,以及步兵戰車使用的反坦克導彈(在城市戰中,步兵戰車攜帶的反坦克導彈經常用來摧毀遠距離上的,無法用坦克炮直接瞄準射擊的堅固工事)都消耗得太快。甚至連用來進行火力壓制的重機槍槍彈,以及坦克上使用的7.62毫米並列機槍,以及12.7毫米高射機槍的槍彈,步兵戰車的30毫米機關炮的炮彈都出現了緊缺。所以,當36軍拿下了因帕爾之後,不得不停下了進攻的步伐,等待後方的補給。

在這一情況下,羅開只得提前結束了在東部方向上的進攻。雖然此時第一階段戰役的目的已經基本完成,解放軍控制了印度東部突出地區東線上最重要的城市,取得了立足點,並且可以在這裡集結部隊,準備下一輪的進攻。但是看到如同退潮般向西逃跑的印度軍隊,36軍只能乾着急了,因爲他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進行追擊了!

比起36軍在因帕爾的戰鬥,第1山地集團軍對提斯浦爾的進攻只能用糟糕,甚至用失敗來形容!

第一次進攻提斯浦爾的戰鬥是以失敗結束的,因爲當時第1山地集團軍並沒有做好城市戰的準備,同時也缺乏重型裝甲部隊來進行城市戰,畢竟要翻過喜馬拉雅山,講重型主戰坦克送到戰場上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現在第1山地集團軍也沒有能夠控制一處大型機場,所以要想通過空中運輸來解決裝備上的問題,也是完全不可能的,空運只能夠保證提供彈藥以及輕型火炮,而這對城市戰的幫助並不大。

在得到了空中支援之後,第1山地集團軍在36軍進攻順利的刺激下,對提斯浦爾發動了三次進攻。而這三次進攻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只有8個小時,最短的僅僅4個小時。在吃了第一次進攻的虧之後,第1山地集團軍非常注意進攻部隊的掩護與接應工作。所以,當這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的時候,部隊還是撤了下來。只是在這2天之中,第1山地集團軍至少陣亡了5000名官兵,另外還有上萬名官兵重傷失去了戰鬥力,被送到了後方的大型醫院救治。而這樣的情況,對要求嚴格的羅開來講,並不比失敗好多少。而在羅開看來,這已經是徹底的失敗了!

此時36軍結束了對因帕爾的進攻,並且需要時間獲得補給,還正好給了羅開解決提斯浦爾的機會。因爲現在空中支援力量都可以集中到提斯浦爾來了。而在沒有重裝甲,以及有力的遠程炮火支援的情況下,第1山地集團軍要想攻下提斯浦爾,就只能依靠空中支援的幫助了。

當羅開親自接過對第1山地集團軍的指揮權之後,他並沒有急着開始地面進攻。因爲他知道,印度人完善的地下坑道體系,將能有效的對付空中打擊。而要在這個戰場上獲得勝利,僅僅依靠空中力量是絕對不夠的。但是,羅開到底想通過什麼辦法來拿下這座堅固的城市呢?在新的進攻開始之前,恐怕沒有多少人想得到!

第一章 和平到來第七章第二章 另外一面第四章 戰爭談判第六章 打擊行動第三章 血洗羣山第三章 峰尖谷底第八章 爾虞我詐第十四章 拼死突圍第三章 將軍決斷第十八章 啞然而止第十二章 海上決戰第三章 誰威脅誰第一章 英國報復第八章 單方談判第五章 危險邊緣第五章 血火地獄第十五章 炮擊九州第五章 戰爭之道第五章 潛艇事件第十五章 藍天霸主第十五章 獵殺之地第九章 外交煙霧第二十一章 戰爭之魂第五章 拒絕納降第七章 龍騰虎躍第十一章 超級遊戲第五章 大陸政策第二章 情報戰線第十四章 勇士戰場第十八章 利益集團第七章 民族戰線第三章 深海暗鬥第十八章 日本沉沒第十七章 擊敵軟肋第八章 碧海蒼生第三章 以戰促和第八章 另類競爭第五章 軍政矛盾第四章第十九章 亡命撤退第十八章 啞然而止第十九章 夏天的雪第八章 爾虞我詐第四章 全面戰爭第十三章第七章 力挽狂瀾第四章 鷹纏龍搏第一章 停火談判第八章 突擊突擊第一章 停火談判第五章 將軍決斷第三章 皇家之鷹第一章 大將封銜第二章 航母殺手第十二章 法不責衆第二章 軍事外交第一章 國際新勢第十六章 孤身犯險第十章 全面反擊第十章 越俎代庖第五章 血火地獄第五章 德意志鷹第十二章 經濟成就第八章 選找突破第二章 瘋狂舉措第四章 半島危機第十二章 擒賊擒王第九章 橫刀立馬第十四章 變相干預第八章 愚蠢之舉第十一章 美洲之行第四章 無可奈何第九章第八章 戰爭是非第一章 危急時刻第一章 惡魔復活第十三章第三章 下山猛虎第六章 連環出擊第十四章 軍團末日第九章 深海蛟龍第六章 強拉硬拽第七章 疑難雜症第五章第九章 深海蛟龍第五章 軍糧風波第二章 巴木戰役第二章 將軍出征第八章 體面代價第十章 兩棲登陸第一章 停火協議第五章 大戰前夕第六章 拉虎皮,做大旗第二十九章 趁火打劫第一章 國際新勢第十章 意外收穫第七章 借刀殺人第七章 大洋決戰第五章 戰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