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譚麗娘將早就準備好的香燭紙錢裝在籃子裡,鎖了家門帶着四個孩子上山去祭拜。四個孩子還小,腳程慢,到山上的時候已經接近午時了。因爲陳士梅是入贅的,因此墳塋也建在譚家祖墳中,譚麗娘帶着幾個孩子在陳士梅的墳前燒了紙燃了香燭,又到譚耀祖和李氏的墳前磕了頭唸叨了一番,譚麗娘才帶着四個孩子往回走。
回去時走的並不是來時的路,而是另外一條路,窄窄的一條土路從農田的兩邊延伸下去。
“娘,我們要去哪兒?”被譚麗娘牽着走的呦呦忍不住問了出來。不止呦呦有此疑問,除了被譚麗娘抱着的懷瑾還小不懂事,跟在她身邊分別提着一個籃子的陶陶和懷宇其實更納悶,因爲他們知道籃子裡還有些香燭紙錢沒有燒完。
“去給個鄰居上墳。”譚麗娘抱着懷瑾牽着呦呦一步一步往前走。
“鄰居?咱們家不久張嬸一個鄰居嗎?右邊的院子好像一直沒住過人吧?”譚家的房子在這條衚衕的中間,左右兩邊都有房子,左邊住的是張嬸一家,右邊的院子自呦呦穿越過來,就一直鎖着門好像從來沒人住過一樣。
“有過的,”譚麗娘牽着呦呦讓她避過一塊冒出來的石頭,“以前右邊院子住着一家姓花的,一家三口,老兩口和一個兒子,在我八歲還是九歲的時候兩老先後病逝,娘和你爹成親後,他們家唯一的兒子也參軍去了,兩老的墳墓沒人管了,頭些年是你外公逢清明端午中秋的時候來掃墓,後來你外公不在了,娘就接手了。”
呦呦點頭,原來姓花,跟自己一個姓呢,真是巧啊,“那,那個兒子多大啊?”呦呦突然想八卦一下。
“比娘年長兩歲。”譚麗娘說着停下腳步,“到了。”
呦呦也停下腳步,環視一圈四周後打量着眼前的這座墳塋,就是座普通的墳塋,墓碑上刻着“慈父(母)花盛(花莫氏)之墓”,左邊一行小字:子花易巖敬立。
原來這個鄰居叔叔叫花易巖。呦呦突然想到這個花易巖只比譚麗娘大兩歲,又在譚麗娘成親後離家從軍,這其中似乎有着些不爲人知的故事啊!呦呦忍不住腦補了一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卻被家長棒打鴛鴦後女主被包辦婚姻男主憤而從軍”的狗血劇情。
從花家墓前離開回家的時候,走的是官道。說是官道其實就是一條一丈寬的土路,將兩邊的農田隔開,方便行人車輛往來。在快到縣城城門的時候,身後突然來了幾匹快馬。譚麗娘一聽到馬蹄聲就帶着孩子們靠到路邊去,並讓他們捂住口鼻,等到快馬跑過很久,塵土散去才放下手繼續往回走。
回到城裡時間剛剛過午,一家人在城門口的一個麪攤坐下來,譚麗娘給陶陶和懷宇一人點了一碗素面,有聽呦呦說不想吃麪想吃包子,懷瑾一向是呦呦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就說他也要吃包子,譚麗娘讓陶陶和懷宇帶好弟弟妹妹,她去隔壁鋪子花了五文錢買了四個包子。
譚麗娘一邊照顧兩個小的吃包子,一邊催着兩個大的快吃,就聽到隔壁桌的人在談話。
“這麼說,這場仗是一定要打的了?”一箇中年漢子說。
另外一個漢子卻搖頭,“不是一定要打,而是已經打起來了,我鄰居家二胖子的小舅子的大表哥在府衙裡當捕頭,說上頭已經下了徵兵文書,不日就送到要送到各縣了。”
“那,有沒有聽說這次徵兵的政策是怎樣的?”另外一個男子好奇地問。
“聽說,十五歲以下的不徵,獨一個的不徵。”第二個說話的男人聲音突然低了下去,“要是家裡有錢,出三十兩也能代替。”然後聲音又恢復了正常,“這是臨縣傳出來的,不知道本縣如何。”
“娘……”幾個孩子也聽到了這些人的談話,懷宇作爲男孩子自然很關心這種事情,忍不住就開口想問。卻被譚麗娘一句“快吃吃完回家”給堵了回去。
呦呦卻看到譚麗孃的眉頭皺了起來。她是在擔心那位離家從軍的鄰居嗎?
回到家的時候日頭已經西斜,奔波了一天的母子四人都有些疲累,呦呦和懷瑾兩個小的更是直接躺在炕上就睡着了,還是陶陶打了水給他們擦的臉和手。
呦呦太累了,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她還沒有走過這麼多路,雖然有時候譚麗娘會把懷瑾交給陶陶抱自己抱着呦呦,但是在呦呦心裡她是個大人,怎麼能讓人抱着,因此更多時候她還是堅持自己走。可她忘了,她的身體還只是一個六歲的小孩子,在種花家的時代,纔剛剛上小學,根本走不動這麼路。
累到的呦呦從回到家開始睡,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連晚飯都沒有吃,如果不是譚麗娘叫她的時候她下意識地答應了,怕是要被譚麗娘請郎中了。
到底是小孩子,睡了一晚上又生龍活虎起來,倒是譚麗娘,爲了照顧她和懷瑾,一整晚沒有睡好。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到了清明。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那天從一早上天色就陰沉地很,卻沒有風,空氣中都是潮溼的味道。譚麗娘看了看天,怕一會兒真的下起雨來,掃墓的時候就沒有帶孩子們,自己提着籃子走了。
譚麗娘走後陶陶就回屋做繡活去了,懷宇也去自己的房間習字溫書——夫子又給他佈置了好些作業,只有呦呦和懷瑾兩個無事,蹲在院子裡玩螞蟻。玩着玩着,她就聽到右邊的院子有聲音,忍不住朝那裡走了一步,才走了一步,她就停住了,一個人突然出現在兩個院子中間的院牆上,那人鬍子拉碴看不清樣貌,但是眼睛卻是溫和的,他還對着呦呦笑了一下,呦呦也下意識地對他笑了一下。
“你娘呢?”那人問了一句。
這人上來就問我娘,卻不問我爹,難道是那位“青梅竹馬”叔叔?呦呦歪着腦袋想。
然而,不等呦呦回答,譚家的大門突然響起來,是譚麗娘回來了,呦呦就轉頭看了一下,再轉回頭來的時候,牆上的那個人已經消失不見了。
在屋裡繡花的陶陶聽到大門響,出來開門卻看到呦呦在院子裡發呆,“你在院子啊,那怎麼不給娘開門?”
呦呦“啊”了一聲沒有回答,依然站在那裡歪着頭看向右邊的院子。呦呦有些不明白,既然那人問譚麗娘,那說明應該是認識的,爲什麼聽到譚麗娘回來又躲起來了呢?還有,不是說最近北邊要打仗了嗎,那位“青梅竹馬”可是軍人,突然出現在這裡,難道是……當了逃兵?
總之這件事一直在呦呦的心裡困擾着她,導致她午飯吃的都心不在焉。同樣心不在焉的還有譚麗娘,表現在做菜是把鹽當成了糖,洗碗時差點把醬菜當成垃圾倒掉。
還是陶陶終於看不下去,從譚麗娘手裡把醬菜碗拿了下來放進碗架上,“娘,你怎麼了?從中午回來就魂不守舍的。”
譚麗娘被女兒叫回了神,猶豫了一下,問她,“陶陶,你們在家有沒有聽到什麼動靜?”
“什麼動靜?沒有啊,挺安靜的這一天。”陶陶不明白她的意思。
譚麗娘同陶陶解釋,她今天去掃墓的時候依然像上次那樣,去給隔壁的花家二老上香燒紙錢,卻發現花家二老的墓前已經有人來祭拜過了,不止燒了紙錢燃了香燭,甚至還酒和肉。
“我就想着是不是花大哥回來了,可是你又說沒有聽到動靜,難道是我想錯了?”
花呦呦沒想到真的是花易巖回來了,還去掃墓祭拜了,也是不巧兩個人居然沒有遇到?那,自己要不要把竹馬叔叔回來的消息告訴她?
呦呦不過一猶豫,就錯過了時機,張嬸過來串門了。
之前說過,張嬸是個妙人,妙人的最大特點就是左右逢源審時度勢。之前張嬸有意爲自己長子張志林求娶陶陶,被陶陶和譚麗娘隱晦地拒絕了之後,並沒有立即讓張志林不再來譚家看書,而是一如往常地走動,直到半年多以後才藉口課業繁多慢慢減少來的次數。而譚麗娘爲了補還之前豆腐飯的人情,後來張嬸那裡買了不少雞蛋,每次都多給了些錢。
張嬸已經有些時日不曾到譚家來了,突然登門不知道有什麼事情?想到張家又兩個兒子,而且大兒子已經年滿十五了,呦呦就猜會不會和他們之前聽到的徵兵的事有關
不用呦呦多猜,張嬸很快就說明了來意,果然和她想的一樣,同徵兵的事有關。
“孩子他爹在衙門已經得到準信了,年滿十五的家裡有兩子以上的,必須出一人從軍。”張嬸一邊哭一邊說,“縣太爺還說,孩子他爹大小也算個官吏,要起帶頭作用。什麼官吏?!不就是一個小捕快,算的什麼官什麼吏?”
譚麗娘一邊安慰張嬸一邊倒了茶水給她喝,又拿了帕子給她擦眼淚。
張嬸哭了一通,喝了一杯茶擦掉眼淚,繼續說,“麗娘妹子你也知道,我們家志林一個書生,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的,讓他讀個書寫個字還行,讓他去上陣殺人,他哪有那個膽子,殺雞都不敢!”
譚麗娘也是有兒子的人,對張嬸的心情格外理解,勸了她一通後,突然想起來,“不是說,可以以銀代人?”
張嬸抹眼淚的動作頓了下,放下手嘆氣,“是的,要三十兩!咱們一個普通人家,哪有三十兩?我把家裡的現銀都找了出來,也才十五兩不到,我把前幾年你大哥給我置辦的一支簪子當了,換了二兩多一點,這還差十多兩呢!”說完又哭了起來。
話說到這裡,譚麗娘再不明白就是傻子了。她起了身從櫃子裡拿出一個匣子出來,當着張嬸的面,開了鎖打開匣子,匣子裡放着一個五兩的銀錠子,和加起來差不多三兩的碎銀子,還有一些銅板。
譚麗娘從裡面拿出那個銀錠和碎銀子用一條帕子包起來交給張嫂,“嫂子也知道,我們這一家看着都是婦孺,花費不多,可是進項也少,這五兩銀子還是前些天繡坊給的定金,嫂子拿去先應應急,把這事應付過去再說。”
作者有話要說: 花小胖: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我也想要!
糖糖:咳咳,注意,你是有男票和愛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