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說禪道,兩段公案論悟性
兩人進來,喊了一聲爸,說:“這兩位肯定是你老所說的貴客,今天早晨,你就要我們上集市去買肉和菜,還叫我們打酒,想必是招待二位,兩位貴客,你們先聊着,我們去做飯。”
“不要忙。”莫閒急忙說。
“讓他們忙去,只是便飯,再說,農家之中,也不能弄出山珍海味。”一凡居士笑道。
“不好意思,讓你們忙了。”莫閒說。
“居士,你能前知,怎麼學的?”謝草兒好奇的問道。
“那不算什麼,我也沒有學,就是一心念經,平時就如我剛纔所說而已。”一凡居士笑道。
“師妹,你不知道,我看過一本書,是儒家的,書上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大概一心念誦佛經,心思歸一,這符合至誠之道。”莫閒開口了,他發現謝草兒太過於注重神通法術。
謝草兒肩頭上的白色松鼠吱吱的叫了兩聲,好像贊同莫閒所言。
“那麼,居士是在什麼地方得法的?”謝草兒顯然還沒有死心,莫閒在心中搖搖頭,自己已將神通講起她聽,她還是沒有理解,到底書讀少了。
“我從小在普濟寺做了一個小和尚,並未受具足戒,不過小時候一件事對我影響較大,大概就是這件事,才使我開悟了。”
“什麼事?”
一凡居士開始講他的故事:
那是一個關於饅頭的故事,這天早上,一凡小和尚發現師父得到了6個饅頭,大師兄也得到了6個饅頭,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個饅頭。
一凡覺得太不公平了。師父得6個饅頭,他沒意見,可大師兄也得6個饅頭,不是跟師父平起平坐了嗎?不行,不行!
於是一凡找到師父,也要6個饅頭。師父說:“你能吃下6個饅頭嗎?”
一凡大聲說:“能!我要6個饅頭!”
師父看了看小一凡,把自己的饅頭拿了兩個給小一凡。
不久,小一凡就將6個饅頭吃完了,他吃得太飽了。
小一凡拍着肚子高興地對師父說:“師父,你看,6個饅頭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個饅頭,以後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師兄一樣要6個饅頭!”
師父微笑着看小一凡,說:“你是吃下去了6個饅頭,但明天你要不要6個饅頭,還是等會兒再說吧!”
過了一會,小一凡覺得肚子脹,也口渴,然後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一凡的肚子比剛纔更脹了,而且有點兒發痛。
小一凡開始難受起來,根本沒法像平時那樣挑水掃地念經。
這時,師父對小一凡說:“平時你吃4個饅頭,今天你卻吃了6個饅頭,你多得到了兩個,可是你卻並沒有享受到這兩個饅頭的好處,相反,它們給你帶來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別人,不要與人比,不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樂。”
小一凡點點頭,捂着肚子,說:“師父,以後,我還是吃4個饅頭!”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啓發,後來我還俗了,在家修行,我覺得自己在什麼地方都一樣,知足常樂,不知不覺中,我就有了前知的能力,但我視之如平常。”一凡居士說。
莫閒心中一動,想起一事,說:“居士,你是禪宗?”
“呵呵,普濟寺是一座禪宗寺院。”一凡笑笑。
“難怪。”莫閒恍然大悟。
而謝草兒卻糊塗了,她不解地問道:“師兄,居士說他是禪宗居士,你好像明白了什麼,是怎麼一回事?”
“禪宗是一個特別的佛教宗派,其和尚形成千差萬別的修行方法,注重心性,有見性成佛之說,悟通了,衆生是佛,如果不悟,佛是衆生,講究在生活中悟道,並不要求一定靜坐,此宗不注重神通,更講究智慧,神通不敵業力,而智慧卻能破除愚昧。”莫閒說道,其實他只懂個皮毛,還得益於他在藏經樓中的半年多。
“師兄,你懂得真多。”
莫閒搖搖頭說:“懂得多隻是知識,並不一定會代表智慧,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我懂得多,恐怕會有所知障。”
“什麼是所知障?”謝草兒又問道。
一凡居士笑了:“所知障就是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矇蔽,產生先入爲主的觀念,從而失去一顆公正的心,人生在世,各種知見難免,很難避免所知障,執着於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修行之人,往往因執着外相而走入岐途,就如打坐,本是一種手段,但僧人們往往忘卻這一點,爲打坐而打坐,失去了它的本意,修行就變成一場空。”
“居士高見。”莫閒讚道。
“修行爲了什麼,是爲了自身的超脫,這是修行的根本,力量並不會帶來超脫,只有智慧,執迷於打坐,如似‘磨磚作鏡’”
“磨磚作鏡?這裡面有什麼故事?”莫閒問道,他讀《道德經》,上面說,“智慧出,有大僞”,而佛家居然以智慧爲重,是不是有誤解,也許這兩家的智慧不是一個意思,莫閒猜對了,佛家說大智慧,不是人的小聰明,而《道德經》上所言智慧,不過是人的小聰明。
人信書,是因爲書籍傳承了人類的知識,但不能迷信書,如果迷信書,就是佛家所說的“所知障”。
“磨磚作鏡是禪宗的公案,故事是這樣的。”一凡說出了一件公案:
道一禪師十二歲時拜懷讓禪師爲師,落髮出家。
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麼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麼你呆呆地坐在那裡又怎麼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做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是學做佛,可是諸佛無形無相卻能現一切相,並不只是禪定之相。諸法性空本無可住,於無住法不應該有取捨之心。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上是在殺佛。如果你執着於禪定之相,你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
道一禪師聽完懷讓禪師這段開示,猶如醍醐灌頂,於是從禪座上下來,頂禮懷讓禪師,並問禪師:“怎樣用心才能符合無相三昧?”(注:三昧是定的意思。)
懷讓禪師答道:“你發心要學習心地法門,如同播下種子;我今爲你宣說修行法要,如同天降甘霖。你因爲有內外因緣和合,所以應當見道!”
道一禪師又問:“道既然非色又無相,如何才能看見?”
懷讓禪師答道:“心地法眼才能見道,而不適用肉眼。無相三昧也是如此,應該用法眼去修習!”
道一禪師又道:“道有成有壞嗎?”
懷讓禪師答道:“如果用成住壞空等生滅心去見道,認爲道也存在成住壞空,所見之道並非真正之道,因爲道不生不滅且超越生滅二邊。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何成!”
道一禪師聽完懷讓禪師這番開示,當下心開意解,見到自己本來面目。
一凡居士說了這個公案,微笑看着兩人,莫閒似有所悟,謝草兒也隱隱似悟着什麼:“師兄,難到禪宗修行就是這樣嗎?”
“大概就是這樣,言語道斷,道是心靈一瞬間的昇華。”莫閒說道,他覺得似有所得,但卻抓不住。
“我們修道,靜坐練氣,不是沒有用了?”一瞬間,她信心動搖了。
“不是這樣,這裡講的是道體,像道一禪師這樣悟性,千萬人中難得一人,我們是愚人,但不是不能悟道,我們下的功夫,道的種子會慢慢萌牙,正如一凡居士所說,我們不能沉迷於力量,而要不斷尋其根本,終有一天,我們會恍然大悟。”莫閒見她情況有些不妙,開導道。
謝草兒長出了一口氣:“縱他有千般好,我只管修我的道,正如師兄所說,我是一個愚人,不必理會什麼大道,只管做去。”
“姑娘好悟性!”一凡居士猛然讚道,謝草兒剛纔聽了這個公案,頭都大了,見莫閒這麼一說,她乾脆不予理會,管他什麼禪與道,就按師傅傳授去修行。
道不遠人,她這樣想,誰說她不符合道,道無所不在,謝草兒的心態調整過來,恰恰符合了道,一凡才說她好悟性,不過,她是無意間符合道,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而莫閒不要看他口中千言,他只能算口頭禪。
“開飯囉!”兒媳將菜往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