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

中國古代的橋樑,在橋樑分類上面,主要是樑橋和拱橋,至於吊橋,多存在於兩山之間,藉助着繩索或者是鐵索這樣的,構築的橋樑,多是臨時性的解決交通問題,無法通行車輛。

在中國古代,樑橋也被稱之爲平橋,多是在水深並不高的,流速不快,通航程度不高的地方修建,因爲比較簡單,再加上技術難度不高,成爲了絕大部分的橋樑的主題。

雖然說,修建平橋,對於定海軍而言,同樣不是問題,一個180多米的平橋,真的修建起來,那麼河道就斷絕了。

修建樑橋,橋墩就是一個重點,就算到了21世紀,也必須要隔絕水了之後,才能夠修建橋墩,同時,要保證足夠高度的話的,橋墩就要修建的非常的龐大。

哪怕現在北宋的水泥和鋼筋的技術,已經相當的不低,混凝土,也通過不同的配比之下的,變得非常不錯,可是大型的橋墩,還是有些困難。

如果橋墩沒辦法修建的非常高的話,那麼這個樑橋,就是斷絕水道的,一些稍稍大一點的船隊,就無法通行,只能夠通行一些小帆板,或者漁船之類的的。

水運在整個北宋的版圖上面,是佔據着重要的作用的,哪怕是一條小河,也不能夠隨便的斷絕。

定海軍雖然開始修建鐵路了,可是北宋的水運不能斷,一斷就要出大問題的,這是目前維繫整個北宋存在的關鍵,它出現個一丁點的問題的,就是大問題。

北宋本身擁有着水運的條件,本身的京杭大運河,只要稍稍運作,就可以增加通航能力,更別說長江。

這一個世界級的天然水道,南京可以通行3萬噸,到武漢可以通行萬噸,可惜,這個天然水道,被一座大橋給擋住了,後世不少提議,要求炸掉的南京大橋。

可惜,如果只是一座南京大橋,炸了就炸了,以這個爲標準,不知道修建了多少這樣的橋樑,一旦都炸掉,代價太大了,這也是的一條世界級的黃金水道,周圍也是整個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可是這麼一條水道白白浪費掉了。

北宋的水道,雖然沒有後世長江那麼的發達,應天到汴粱的航道上面,除了一條汴河比較關鍵之外,其他的河流也沒有那麼的重要,可是趙信不會打萬一的主意。

在鐵路沒有密集到,可以取代河運的時候的,拱橋恐怕是唯一的選擇。

當然了,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吊橋的,特別是斜拉式的吊橋,這種橋樑,技術難度更高,甚至一些力學和的材料學上面的要求,比起樑橋和拱橋來說,要高的多,基本上不可能選擇,除非力學和材料學進入到一個新高度,一些後世的更加深入的公式也推到出來。

中國古代,架橋的技術相當的發達,特別是拱橋,留存到21世紀,最著名趙州橋,他的孔徑高達37米,創造了歷史的奇蹟。

趙州橋的跨度就超過了幾十米,以水泥這樣的材料來說,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可是爲了保證效率,一旦超過了40米,就必須要用多孔的方式。

這一條最長的,180米長的橋,就是採用的多孔的形狀,兩側分別一個15米左右的小型拱橋,中間是一個大型拱橋,會產生一定的坡度,卻會用填充和其他的一些方式的,進行調整,會讓鐵路平穩度過。

中國古代,拱橋的建設工藝,已經相當的熟練和完善的,類似的拱橋,關鍵就是連接處,類似於橋墩的東西,卻要比一般的橋墩要高。

河水,特別是天然的河水,總是兩側淺,中間深,在之前定下了標準的時候,也刻意的進行了調整的,選擇的就是兩側相對比較平衡的那種。

這種河水,一般豐水季節,會擴展到了整個河牀的位置,到了秋冬季節,枯水季節,或者是封凍的季節,兩側實際上也是乾的。

這就極大的解決了問題,要知道,以現在定海軍的技術水準,在河流之中開挖密封槽,進行橋墩的建設的話,真的很困難。

或許,水泥和鋼筋的強度達到了,可是力量的平衡,就不好計算了的,必須要多大的深度,抵擋多少的水流,這樣才能夠讓橋樑穩定,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累計和計算才能夠得到。

現在,兩側的枯水乾涸的,除了沙子多一點之外,也就跟陸地上面的施工差不多,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問題,開挖施工就好了。

力學上面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的,那就增大的容納度,當這個力量的承受能力,超過很多的時候,即便其中有一些小問題,也不會影響全局。

甚至,在建設上面,在效率跟質量相對比的時候,更加相對於效率。

這種方式,效率比較的高的,也節約了工期,定海軍,沒有的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的,花上幾年時間,建立一個百年的工程。

以鐵路的繁忙和發展程度,最多幾十年,就必然會重新的翻蓋。

在鐵路的發展史上面,從蒸汽機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電力機車,幾乎每一個機車之間,相隔了幾十年,甚至接近百年的時間,在漫長的時間之中,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會很快。

可是這個傳統的,固定的攀升科技樹的方法,在定海軍,不存在,只要技術研發到了,火車的升級換代,就可以立刻進行。

現在還是最傳統的,馬拉的方法開行的火車,可是伴隨着技術的發展,只要密封材料找到了,蒸汽火車就可以立刻上馬,然後是內燃機車。

雖然現在的,蒸汽機車這玩意,還是沒有什麼頭緒的,可是隻要解決了密封的問題,要建設這個,就根本就不是問題了。

普通的蒸汽火車,還可以使用原來的鐵路,通過原來的橋樑,可是到了內燃機的程度的時候,就沒辦法使用原來的鐵路和橋樑了。

內燃機車出現之後,龐大的內燃機車,會帶來沉重的重量的,到時候,鐵軌的重量,會增加到35,甚至是45公斤的,到時候,這些橋樑,肯定無法承受如此強度火車帶來的壓力,這種情況下,這個橋樑根本支撐不了後面鐵路的重量。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實際上,走過的時間並不長,1794年,瓦特改良蒸汽機,讓原來只是理論和零散用途的蒸汽機,變成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可是5年之後,也就是1799年,法國人就提出了內燃機的藍圖。

不過理論到現實,走過的路非常的漫長,第一款可以使用的內燃機,是1860年出現的,有過了30年,這才逐步的完善,內燃機開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一百多年的歷史,這中間的更換,如同潤物細無聲,可是對於定海軍來說,這不存在。

從定海軍的成立,到現在,一個百萬規模的龐大城市,定海軍只走過了1年的時間,至於蒸汽機,也不是沒有辦法,只不過,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

實際上,在卡牌系統之中,已經找到了類似的密封材料,不過合成比較困難,成本較高,就算是用卡牌系統具現,也是價格高昂。

以現在,定海軍的發展來說,目前的人力,畜力還有水利,已經夠用了,暫時沒有必要攀升,都是火車,還是有用途的,只不過要研究出來,就需要時間。

趙信準備用5到10年的時間,逐步投入到蒸汽機的領域的,推動蒸汽機的進展,同時,也不會放過內燃機。

實際上,從內燃機的發明開始,也只是蒸汽機改良之後的幾年,只不過當時對於石油等可燃燒的氣體,瞭解的不多,最初的實驗,也是使用煤油來做的。

在裂解石油氣的時代,只有煤油這一項是掙錢的,其他的都是附帶的,可是在內燃機領域,汽油和柴油,卻最終後來居上,成爲了主導型的可燃氣體。

內燃機的發展緩慢,材料是一方面,少了大量的可燃氣體也是一個關鍵,可是在現在,定海軍都可以進行小型的裂解石油的嘗試了,這種情況下,內燃機的研發也不成問題,甚至毫不客氣的說,只要材料這個關鍵的問題解決掉,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只是一個理論的問題,這個理論,對於趙信來說,困難麼?

哪怕趙信是學文科的,研究的也是歷史,可是他怎麼也是一個博士,還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博士,日常生活之中,也開車,平時裡面,接觸的也有,四衝程,二衝程,火花塞,氣缸,檔位這些東西,還是瞭解的,雖然不全面,只要有了這些作爲基礎,按照這個來研究就可以了,而汽油和柴油,這兩個後世使用的最爲廣泛的可燃氣體,也會納入到內燃機的裡面,到時候發展的速度更快。

保守估計,從馬拉火車,過度到蒸汽火車,也不會需要10年的時間,至於從蒸汽火車,過度到內燃機車,可能連10年就要不了。

也就是說,目前建設的這些鐵路,最多也就是15到20年的壽命的,這跟歷史的發展,有着明顯的不同,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趙信的才做出了這個決定,在考慮到速度的前提下,適當的放開質量。

這個放開,並不是弄一些豆腐渣工程,可是類似一些百年,甚至是千年的工程,還是沒有必要了。

趙州橋之所以偉大,不單單是,他是後世現存的,世界上最長的單孔拱橋,也在於他屹立不倒了1400年。

可是這個1400年的屹立,是建立在長達11年的工期上面,一座跨度37米,總長度不過是五六十米的橋樑,後世一個簡單的施工隊,就可以進行施工,甚至建起來的效果會更好,可是使用了鋼筋水泥的這些橋樑,敢說一定可以屹立千年不倒麼。

根本就不可能,工藝上面就達不到,實際上使用上,也沒有必要。

任何的東西,只要是誕生的初期,一定是飛速發展的,更別說,有趙信這個穿越者和擁有卡牌系統這麼一個金手指,只是一個整體的運作,伴隨着定海軍各種的體系的,完成了之後的,就會如同井噴一樣的噴薄出來的。

明知道未來會有更好的,甚至短時間就有更好的,就不建設了,那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爲了等待蒸汽機,不修建鐵路,不可能因爲內燃機要出現,修建比較高檔的,或者是超前的鐵路,萬一一個規格的問題不達標,之前投入的,不都是浪費掉了。

以現有爲基礎,哪怕只是五年和十年的使用期限,也需要建設,而且需要大亮點建設。

鐵路對於整個北宋,甚至是定海軍的提升是巨大的,毫不客氣的說,對於市場的佔有,還有各種資源的利用,絕對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情況下

有了鐵路和沒有鐵路,對於定海軍的發展,是絕對不一樣的,有了鐵路,最少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丁海軍的發展,都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

現在來說,整個定海軍的,面積有限的,能夠在這麼小的範圍之中,能夠集中這麼多人,已經算是非常不容易的的,可是之後,只要稍稍有點準備,拿下一些近海島嶼還是沒有問題的的,這中間臺灣,絕對是其中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一個雖然歷史上面有記載,卻孤懸海外,哪怕是三國時期,東吳就曾經開啓的島嶼,可是從三國之後,幾乎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沒有多少記載。

在技術有限的古代,海洋永遠是變幻莫測的,一場大規模的風暴,別說是古代的海船,就算是現代的,也沒辦法避免,對於大海的敬畏,除了近海的那些島嶼,遠一點的,基本上都跟大陸是脫開關係的。

可是這個島嶼卻非常好,距離大陸不遠,整個臺灣海峽,最窄的地方135公里,最寬,也不過是150公里,這個不算很長,同樣的位置,他輻射整個南方,北宋的南方已經發展了,是富庶之地,一些手工業作坊也已經出現,容易輻射,最關鍵的是,他地盤夠大。

一個定海軍,幾百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於一個城市是夠用了,對於一個工業基地是不夠的,臺灣,雖然大部分是山區,可是平原也不少,最關鍵的是,總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這樣一個地方,簡直是最完美的工業基地。

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四十二章 知識的力量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一百三十章 賺錢工具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五百一十四章 鋼龍骨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術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第一百一十三章 提前準備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潔和積肥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六十章 歷史長河第三百七十九章 靈州困局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三百三十一章 秘密武器第四百九十一章 鐵路開啓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來訪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九十章 箭呢?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進第三百四十四章 修路的問題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五百三十七章 簡單的勝利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九章 希望破滅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二十章 北宋縣城第七百九十二章 飛行公式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八百五十九章 膳食結構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瑪雅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七百九十五章 水上樂園第三百零九章 騎兵對決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八百七十六章 計劃開啓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藥肆虐第二百六十章 追加訂單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藥之威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二百四十五章 菜刀和第五百七十九章 唯武器論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五百九十二章 私塾和有機物第六百二十六章 漁船和夜盲症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三百三十四章 無奈的堡壘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