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這個名詞很新鮮,李隆基,姚崇和宋很
陳晚榮給他們解釋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這裡,讓他們安家,久而久之,這裡就屬於大唐的了。”
李隆基點評道:“這不是移民實邊麼?”
中國古代爲了解決邊疆的穩定,採取移民實邊之策,很好的維護了邊疆的穩定。殖民地和移民實邊有些近似,卻又不一樣。
陳晚榮微一搖頭道:“皇上,二者有些相近,卻又不同。移民實邊不過是在大唐的邊疆,而殖民地可以遠些,我們要是打下大食和羅馬帝國,要是沒有一定數量的子民在這裡居住,難以維持其穩定。”
李隆基對這話深表贊同:“那倒是,畢竟這裡離大唐太遠,要想有效治理的確是個問題。殖民地倒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凡願去者,朝廷鼓勵,立功者,朝廷重賞。”
陳晚榮還沒有說,他就提出來了,陳晚榮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聖明!自古以來,凡作戰者,必先準備糧草,大唐此次西征,軍隊衆多,所需的糧草更多。臣以爲,要是從內地徵調的話,由於路途過於遙遠,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決定這一仗就‘以戰養戰’,利用大食和羅馬帝國的資源、糧草爲我們所用。”
“以戰養戰?”這說法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對於唐人來說他們早就在使用這一策略,卻沒有明確提出來。李隆基乍聞之下有些驚訝,繼而就是擊掌讚歎道:“說得好!大食離大唐太遠了,要是從內地調運糧草兵器,光是這路上的消耗就夠讓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動。”
姚崇精通政務,眉頭一皺,提醒一句:“皇上,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個不好就會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戰養戰說到底就是掠奪,尺度沒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對他的提醒,陳晚榮很是贊同,不過,陳晚榮另有想法:“姚相,這事我考慮過了。有句老話叫‘竭澤而漁’,意思是說不顧一切,把老底子都給弄得沒了。我們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這種事情,儘可能不激起事端。
”
宋也發話了:“想法是好。可是這種戰爭。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難。不好辦。”
陳晚榮卻是信心十足:“宋相請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幾個有利地條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還沒有融合。這裡地抵抗還在進行。我們得利用好這條件。二是大唐在這裡地認知度比較高。在華夏曆史上。這一帶還從來沒有如此認同華夏文明。這是我們地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時期。中東對中華文明地認知度相當高。要不是高仙芝在羅斯戰敗。緊接着又發生“安史之亂”地話。中東未必能伊斯蘭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地戰略眼光。點頭贊同:“要讓一塊地方融爲一體。需要很長時間。區區數十年哪會成功。大唐到了這裡。可以把那些反對大食地人善加對待。可以要他們做這裡地王。但是。實力不能太強。要不然不好控制。這叫分而制之。”
這是很好地略策。陳晚榮擊掌贊成:“皇上聖明!大唐地第三個有利條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羅馬帝國更加先進。我們沒有奴隸。而他們還有。大食更是以掠奪奴隸爲樂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地做法。廢除奴隸。給他們自由。給他們財產。讓他們安定地過日子。”
唐朝的社會制度遠遠比大食和羅馬帝國地先進,廢除奴隸是唐朝最強有力的法寶,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一點,在征戰吐蕃時就發揮出了無窮的威力。儘管唐軍在吐蕃的殺戮很重,吐蕃百姓卻是全力擁護唐朝,說到底,就是奴隸們想過上好日子。
這事,李隆基沒有理由不同意,點頭道:“說得很對,這點至關重要!蠻人只會破壞,不會建設,他們是竭澤而漁。大唐不是,大唐是仁義之邦,不僅能破壞,更善於建設。朕決定,打下這些地方後,一定要治理好,要讓這裡的百姓過上安生日子,他們纔不會反抗大唐,纔會真心擁護大唐。”
老百姓地要求不高,只有那麼一點點,給他一個穩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顧一切地破壞,不可能得到這裡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這裡的民心,才能長久紮根。
姚崇大是贊成這話:“皇上所言極是有理!大唐不僅沒有奴隸,更善於建設,這也是大唐的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會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隸制度要先進得比。更在於,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積澱地文明極爲燦爛,建設家園是華夏的拿手好戲。再加上李隆基這個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類似於唐朝地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陳晚榮大是振奮道:“皇上,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得搞破壞,要儘可能多的建設。只有建設好了,百姓纔會擁戴大唐。我們還是要收稅,要不然,我們幾十萬大
過日子。不過,收稅儘可能輕。”
宋地聲音有些高:“自古以來,苛捐重稅最是亂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輕徭薄賦纔是根本。”
輕徭薄賦固然沒錯,不過,那也要有個限度,就是不能讓大唐倒帖。不僅不能倒帖,還要讓大唐更加強盛,擁有更多的財富。只有這樣,唐朝才能保證威懾力。
李隆基地興致更高,笑道:“陳晚榮說得沒錯,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過重的負擔,儘可能把負擔向這裡轉嫁。朕已經命哥舒翰囤積糧草,以備援軍之用,要是朕沒有料錯,我們現在過去的軍隊不必再帶上很多糧草,人過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人,陳晚榮他們大是佩服,齊聲道:“皇上聖明!”
李隆基擺擺手道:“說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個得力的人,要能把這裡治理好。你們說,派誰去好呢?”
陳晚榮把姚崇和宋一打量,心裡暗想:“說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屬。不過,朝中多事,二人一時也抽不開身。”陡的想起一個人道:“皇上,吐蕃局勢日趨穩定,張大人可以去西域。”
張說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一建議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張說不順眼的姚崇也是沒二話:“他去自然是好,不過,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應該別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舉薦一個!”李隆基饒有興致的看着他。
姚崇想了想道:“張說在吐蕃固然成功,卻不能去西域,應該調他入朝。此事,還是宋大人去更合適。”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萬分辛苦,會忙得沒有時間睡覺。不過,這也是人生地一個機會,展現才幹的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宋不由得眼裡閃着熱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着道:“幾十萬軍隊西進,需要的補給很多,非能人不能辦到。宋去,的確是合適。不過,朕還在想,軍隊需要的不僅僅是糧草,被服,還要有兵器。這些,也要在西域製造。要是不在西域製造,光是兵器的運輸就會讓天下囂囂,不得不如此。因而,這個人最好懂得兵器製造,有些巧思爲宜。”
姚崇和宋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陳晚榮身上,照李隆基地說法,這個人非陳晚榮莫屬了。要是誰對兵器製造最有辦法,肯定是陳晚榮了,他管着軍器監,軍器監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地事情。
陳晚榮忙道:“皇上,不管是誰去西域,臣願意盡心盡力的輔助。臣不會治理不是?”
李隆基搖頭道:“不會治理,難道就不能學?”
陳晚榮更加不敢領受了:“皇上,即使要學,也需要時間啊。這仗一打起來,哪有時間去學,得用現成的。”
李隆基斷然道:“這事就你擔起來。你打了兩仗,吐蕃和北地都有出色表現。不僅僅是在行軍打仗上有所建樹,在處理其他事務上也有獨到的眼光,這點朕甚是放心。至於不能治理一事,朕幫你想辦法。叫他們進來。”
高力士應一聲,快步出去,不一會兒就回轉,他身後跟着兩個人。這兩人相貌不錯,很是英俊,眼睛明亮,清澈有神,讓人一見之下就想到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韓休參見皇上。
”兩人向李隆基施禮。
張九齡和韓休是玄宗一朝的名相,名垂千古,陳晚榮大是驚訝,不住在二人身上打量。
“免禮!”李隆基對陳晚榮道:“他們二人是朕特地選出來,跟你一起去西域。他二人精通政務,正好補你不足,你就可以騰出手來打造軍器,做好軍隊的補給一事。”
張九齡和韓休是開元盛世地名相,他們的政務能力不用懷。以他二人的能耐,放到哪裡都放心,居然給自己打下手,陳晚榮很是驚疑,還以爲聽錯了,愣怔了一下,這才道:“皇上,臣領命!”
“你這次去西域還是以監軍的名義去,同時,治理的事務還是壓在你肩上。”李隆基剖析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瞭解軍隊地需要,不致於出現問題。當然啦,你主要是負責軍器製造,他二人聽由你的安排。你們能聽陳晚榮地麼?”
張九齡和韓休一心爲公的人物,哪會說個不字,齊聲道:“臣遵旨。”
李隆基接着道:“光是他們二人還不行。朕已經挑選出三千有政務之才地讀書人,他們中有些人已經爲朝廷奔走數載,有些是新選的。這次去西域,你也一併帶去。沒有他們,你們三個累死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李隆基有上皇之資,什麼事都想到頭裡去了,陳晚榮大是稱讚:“皇上深謀遠慮,臣一定做好!”
“還有一點,此次西征,大軍地武器、盔甲都要在當地製造,你從軍器監挑選一批年富力強,有衝勁的人帶去西域。有了他們,軍隊才能就地補給。”李隆基特的叮囑一句:“記住,看家本領不能泄露!”
這是必然之事,陳晚榮大聲道:“皇上請放心,臣明白!”
李隆基點點頭,微一沉吟道:“陳晚榮,你這次肩負重任,不得掉以輕心。你說說,你到了西域,打算怎麼做?你要知道一點,這次,朕沒打算從朝中撥錢撥糧,就地解決。”
陳晚榮略一沉吟道:“據臣所知,西域不比吐蕃。吐蕃山窮水惡,百姓日子過得清苦,要想養一支大軍不太要能。西域就不同,有富饒的平原,美麗的山川。平原可以種莊稼,山川可以放牧牛羊,因而西域非常富饒,要養一支大軍不會有問題。關鍵是要看我們能不利用好這些資源。
“臣是想推行新政,收拾民心。有了民心,我們就有了基石,其他的問題也就好辦了。另外,臣還想,西域太過廣闊,光靠大唐的幾十萬軍隊,不可能駐紮得了,應該把那些親近大唐的人武裝起來。給他們兵器,訓練他們,要他們幫助大唐。當然,一切要以我們能控制爲前提。”
對這一提議,李隆基深表贊成:“西域廣闊,遠超出我們地想象,真要大唐來駐守,不要說數十萬軍隊,就是百萬大軍也是不夠。利用他們來駐守,幫我們做事,這一構想很好,一定要做好。不過,你要記住一點,大唐歷來主張所有人平等,應該真誠對待他們。”
從唐太宗時起,就實行所有民族平等政策,收效很不錯。不等陳晚榮說話,李隆基話鋒一轉道:“那些一心與大唐爲敵者,也不必客氣,堅決剿滅。”
這種情況就要用兩手策略,恩威並濟,軟硬兼施,陳晚榮沒有理由不同意,道:“皇上聖訓,臣記住了。
”
“你還有什麼想法,可以說。”李隆基盯着陳晚榮。
陳晚榮想了想道:“皇上,此去西域,征戰很辛苦。臣是想,給將士們的賞賜應該豐厚些,與在內地征戰要有所區別。”
這事很有必要,姚崇附和一句道:“是呀,皇上!”
然而,李隆基的回答卻是讓人想不到,他右手一擺,雲淡風輕的道:“這事就不必問朕了,你陳晚榮自個斟酌就是了。朕已經說過了,這一戰,朝廷只出人,其他的諸如糧草、兵器、犒軍銀兩一文不出,着落在你身上了。”
這回答太出人意外了,衆人不由得一愕,盯着李隆基不知從何說起。
陳晚榮卻是振奮的道:“有皇上這話,臣就放心了!”
陳晚榮心裡想的是:“你讓我處理,那就得聽我的。中東地區可是富饒之,那裡地金銀少,羅馬帝國的藏品就更多了,用來賞賜兄弟們再好不過了。我要讓你們窮得叮去,富得流油回來!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冒險精神,一撥接一撥地人不住前去西域。這東西方的紐帶不就更緊了?”
俗話說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西域這一戰,關係重大。同時,困難也多,超乎想象。要想保持高昂的士氣,就他們的胃口填滿。
中東和羅馬帝國那麼富有,要填滿區區數十萬人地胃口,不會有任何問題。當然,這尺度得掌握好,不能激起事端,更不能擄掠,得動腦子。
至於如何做,陳晚榮已經有了想法。
李隆基微微點頭,陳晚榮接着道:“皇上,臣以爲大唐要想長久擁有西域,還需要很多人手。大唐現在的人口雖然衆多,恐怕也難以應付將來之局,這事應該早做打算。”
不把西域變成殖民地,是不可長久控制下去。李隆基明白陳晚榮地想法,問道:“把你的話說完。”
陳晚榮聲調提得有些高:“皇上,爲了增加人口,是不是把丁稅廢除?”
丁稅就是人頭稅,是古代王朝的稅收支柱之一,丁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口的增長。廢除丁稅,肯定會促進人口的增加。
李隆基想了想道:“你說的是個問題。不過,不徵丁稅地話,朝廷就沒有錢,無法應付需要。這事,還得等等再說。”
陳晚榮信心十足道:“皇上,這次西去,臣無論如何也要把丁稅的缺額補上來。”
大食和羅馬帝國那麼富有,補丁稅缺額,陳晚榮很有把握。
“既然如此,宋、姚崇,就着手準備廢除丁稅。”李隆基右手一揮道:“缺額一到,就廢除。”
他還是留了一手,不過,陳晚榮一點也沒有放在心上,很是興奮地想:“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以區區六千萬人口,控制了半個地球。唐朝如今人口遠遠不止這點,只要人頭稅一廢,人口就會更多,不說控制整個地球,控制半個地球不會有問題。”
六千萬人口,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是曾經是個難以超越的數字。不過,中國早在兩千年前地漢王朝就達到這個數目了。唐玄宗一朝,全盛時期的人口是七千多萬,加上隱形人口,離一億不遠了。
要是把人頭稅一廢,人口就會大量增加,再有陳晚榮的科技知識,李隆基的雄心,中華文明圈覆蓋全球未必,半個地球還是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