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歲生日以後,劉念的老爹劉瑜就積極的給女兒尋找讀書的地方,現如今已經是正德元年。
王仁豪在最近幾年的政績考評中,拿的都是中上。可是卻沒有升遷的消息傳來,他自己也走過門路,也拜託過叔父打探。
最後在信中才知道,自己沒有升遷的原因竟然是因爲叔父王瓊。叔父在弘治八年時,編著了《漕河圖志》八卷。後來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是毫釐不差,由此叔父以勤勉、幹練而出名。不久改任戶部郎中,又轉官河南右布政使。而王仁豪,因爲叔父升遷的緣故,反而是被耽誤了,畢竟朝內聰明人多了,不能就你王家人升遷,別的關係也是要照顧的。
叔父來信,也是讓他多多磨練自身,欲成大事,不必急於一時。
王仁豪,放下手中的信,畢竟自己不是叔父的親兒子,就算升遷也是先自己的孩子。上次看了邸報,新帝初登大寶,叔父被提升爲右副都御史,負責督辦漕運。
去年,弘治十八年,皇帝駕崩,廟號“孝宗。”今年爲新的年號,正德元年。
王仁豪看着外面即將融化的春雪,不經有些唏噓,哎!
“義父,義父。”一個女孩子的聲音遠遠的傳了過來。
一個穿着大紅色衣衫,豆蔻年華的女孩子推開門,小姑娘明眸動人,瓊鼻,薄嘴脣。,肌膚勝雪。她抱着一個食盒,就闖進了書房。
王仁豪看着眼前這個已經長大了的姑娘,不經有些頭疼。這女孩子不是別人,正是已經長大了的劉念。
九歲生日以後,劉瑜就找了王仁豪,處州畢竟不是大地方,沒有那麼多大儒。即使有,也不是劉瑜這種武將可以請的動的,最後找了半天,王仁豪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好在陳茂名,陳爺爺閒着無事,竟然願意給劉念啓蒙。
從此以後劉念就住進了知府衙門,等到十歲那年,劉瑜讓劉念認了王仁豪爲義父。王仁豪只有一妻,到現在已經年近四十,還沒有一兒半女,對於劉念這姑娘也是愛護有加。
“義父,你快來嚐嚐,我做的獅子頭,還有東坡肉,尤其是這個菜,叫宮保雞丁。這個雞丁是用上好的雞胸脯肉做出來的,主要我不知道怎麼做出魚香味,不然還可以做做魚香肉絲。”劉念一邊從食盒裡面拿菜還有溫的酒,一邊介紹。
這個義女,琴棋書畫都不錯,女紅就差了點。不過官宦人家姑娘,以後女紅用上的很少,尤其在江南地區,繡娘已經興起,劉念的孃親,處州衛所弄的繅絲,刺繡作坊,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
劉念跟着陳茂名真正學習的時間,只有三年。三年時間,他就把陳爺爺給掏空了,而且關於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一針見血,甚至偶爾的幾句話,能夠起到讓人撥開雲霧見明月之感。
陳爺爺在幾次和他的交談中,讓王仁豪善待這個義女,如果可能儘量讓他嫁給王家之人。只嘆劉念是個女兒身,不然絕對能夠入朝爲官。
王仁豪之後也多有留意,關於這個義女的傳說他也有所耳聞,一開始只當是人云亦云。直到發現劉念每日都會在天亮之前一個人登上附近的山頂,美其名曰吸收鴻蒙紫氣。有時候順手,還會帶回一些野味,從一開始的野兔山雞,到後來的獐子鹿等,最離譜的是有一次扛着一隻幾百斤的野豬回來了。
處州知府最近的山,也有接近10裡地。就算半夜就出發,來回20裡地,正常人也得兩三個時辰,再加上登山下山,再扛着那幾百斤的野豬。他是相信了,劉念真的是有天人之資,他後期也特地觀察過劉念的學習,雖說沒有特地的學習,但是看她跟着衙役偶爾學了幾下,耍的是有模有樣,不過她志不在此。
劉念的志向,和一般女孩子真的不一樣。她的志向就是吃,還有財。開口閉口,就是凡事不可苟且,而與飲食尤甚。關於各種食譜食材的收集,那是不留餘力,至於財,那是爲了以後能夠開個什麼隨園酒家準備的。劉念的說法是,沒有錢怎麼能夠買到那些罕見的食材。
王仁豪拿起筷子,嘗着義女燒的菜,味道着實不錯。
看着義父吃的那陶醉樣,劉念不禁露出了微笑。那獅子頭,三分瘦,七分肥。其實獅子頭這東西最考驗刀工,現代都是用絞肉機,將肉的纖維都打斷了。這樣的肉吃起來,是沒有靈魂的,所以真正的獅子頭,還是就要用到,一刀刀的剁肉,然後翻肉,再剁再翻。用手將肉團成團,下開水煮8成熟,撈起後再下到高湯裡面。這高湯還有講究,是葷高湯,還是素高湯,反正知府衙門不差錢,妥妥的用葷高湯。
王仁豪所有的菜都吃了一遍,將筷子放下。“說吧,你這每次只要做好吃的,必有所求。”
劉念訕訕的笑道:“義父,我前段時間讓您幫我打探的幾樣食材,可有什麼消息?”
王仁豪又好氣又好笑,吃吃吃,都是吃的。“我已經讓本縣的商家幫我留意了,他們在外經商,但凡有和你描述差不多的,都會給你帶回來的。”
“義父,這個事情可得放在心上啊!那些番茄蔬菜都好說,但是玉米,山芋,土豆這些東西可都是好東西,要是以後鬧災荒的話,可是能救活不少人的。”劉念說到吃的,可是異常認真。
“念兒,你不通農事。即使有種子也不代表就能成活,如果這些東西真的能成活是我大明之福,只是哪有這麼容易。”說到糧食,王任豪搖了搖頭。
弘治五年,南畿,南京、浙江、山東饑荒。
弘治六年,黃河決堤,順天,陝西受災。
弘治七年。兩畿蝗災,黃河決堤,蘇,鬆水災。北京、河南、湖廣、陝西、山西受災。
弘治八年,直隸受災。
弘治十一年,山西、陝西、兩畿、廣西、廣東受災。
弘治十七年,京都應天饑荒。
基本上龐大的明帝國,每年都在遭受各種各樣的天災,還有北方不斷的兵事,最近連沿海都不太平了,不斷有倭寇上岸劫掠。
“天災人禍,多事之秋啊!”王仁豪想到這些,突然就覺得這些美食不好吃了。王仁豪和劉瑜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但是又是眼光長遠之輩,要是國都亡了,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義父不用憂心,一切都會過去的,現在大部分的禍事都是因爲生產力的低下,大家吃不飽穿不暖。等到什麼時候,每個人都有飯吃的時候,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劉念說道。
“我華夏曆朝歷代,哪朝要是能夠做到人人有食吃,人人有衣穿。那絕對是蓋世明君。”王仁豪想到那盛世景象,不禁陷入遐想。
“會的,一切都會的。義父,不過在那之前,你必須幫我找到那些食材。”劉念扯着王仁豪的袖子撒嬌。
“好好好,義父再讓人去給你找。這麼大姑娘了,還撒嬌,最近的課業如何?”王仁豪掙脫了袖子問道。
“義父放心,都完成了。陳爺爺那邊早就沒有什麼可教我的了,現在主要的課業就是義母每日給我安排的女紅。義父,你勸勸母親,那刺繡我眼睛都快瞎了。”劉念說道。
王仁豪沒理她,坐在書桌後。看着窗外融化的積雪,正德元年開始了,一個新的皇帝,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