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莫伊洛夫隻身回到了馬馬耶夫崗,向索科夫他們報告了集團軍司令部的情況。得知崔可夫他們安然無恙,包括索科夫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禁長鬆了一口氣。索科夫把報務員叫到面前,吩咐他說:“立即給方面軍司令部發報,說崔可夫將軍安然無恙,只是因爲遭到敵機的轟炸,城裡所有的通訊線路都遭到了破壞,因此暫時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請他們放心。”
雖說得知崔可夫他們沒有出事,但作爲崔可夫老部下的西多林,心裡卻始終不放心,他試探地問索科夫:“旅長同志,能讓我去一趟集團軍司令部嗎?”
“不行,堅決不行。”對於西多林的請求,索科夫毫不遲疑地予以了拒絕:“外面的敵機還在對城市進行轟炸,我不能讓你去冒險。”看到西多林臉上失望的表情之後,他又連忙補充道,“薩莫伊洛夫少尉是帶着兩名戰士一起去的城裡,然而只有他一個人活着回來,由此可見敵人的轟炸有多麼猛烈。”
葉廖緬科接到了索科夫發來的電話後,不禁長鬆了一口氣,對赫魯曉夫說:“索科夫中校來電報了,說崔可夫他們的通訊系統,在敵人的轟炸中遭到了破壞,所以暫時無法和外界進行聯絡。”
赫魯曉夫接過了葉廖緬科手裡的電報,仔細地看了一遍,確認上面的情報是真實的,便對葉廖緬科說:“司令員同志,我們應該立即把城裡的情況,向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報告,告訴他們說斯大林格勒沒有失陷,我們的部隊還在城裡堅持戰鬥。”
…………
兩天之後,斯大林格勒城內因爲轟炸,而燃起的大火開始漸漸熄滅。索科夫接到了克雷洛夫打來的電話,讓他立即趕到集團軍司令部,說崔可夫要見他。得知崔可夫要見自己,索科夫不敢怠慢,立即帶着薩莫伊洛夫和他的三排,匆匆趕往集團軍司令部的所在地。
一進入城內,索科夫就聞到了空氣中瀰漫着一種令人作嘔的刺鼻氣味,根據他的經驗,這是混合了燒焦的木炭、焦磚的氣味和屍體的焦臭味的氣味。地上積着厚厚的一層灰燼,車輛從上面駛過之後,立即高高地揚起,讓人感覺地面彷彿在冒煙似的。
街道兩側的行道樹,樹上沒有一根綠枝,都被大火燒焦了。木房子剩下的只是一堆灰燼和孤零零的煙囪嗎,就連許多堅固的石頭建築也被燒燬了,樓板塌了,門窗只剩下了一個空框架。偶爾見到一兩棟完好的房子,能看到住在這裡居民,正忙着把包袱和各種能用的物品搬出,準備帶着轉移到碼頭上去。
索科夫還看到一些戰士負責清理廢墟的戰士,面無表情地坐在路邊,吃着麪包乾和奶酪片。面對從他們面前駛過,揚起了一片灰燼的車隊,也彷彿沒有看見似的。
不過車隊又向前開了一段距離後,卻不得不停了下來,前面街上堆積的磚石瓦礫,已經把道路堵得嚴嚴實實,車輛根本無法通行。索科夫只能命令司機留下看守車輛,自己帶着警衛排的戰士,步行趕往普希金大街。
雖說得到了在路口執勤的交通管理員指引,但索科夫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纔來到已被炸成了一片廢墟的普希金大街。門口站崗的哨兵,大概接到了上級的通知,見索科夫帶領的小分隊朝指揮部所在的位置走來,便立即打電話通知了克里莫夫。
克里莫夫接到哨兵的電話之後,立即從坑道里走出來,站在路邊迎接索科夫他們。等索科夫走近,他連忙上前行禮:“您好,中校同志,歡迎您到集團軍司令部來吧。”
索科夫快速地瞥了一眼克里莫夫的領章,意外地發現對方已經變成了上尉軍銜,便笑着說:“上尉同志,恭喜你獲得更高的軍銜。”
克里莫夫咧嘴笑了笑,隨後對索科夫說:“中校同志,司令員在等您,請吧!”
索科夫讓薩莫伊洛夫和警衛排的戰士留在街上,而自己則跟着克里莫夫朝坑道里走。一進入坑道,索科夫就有一種頭暈的感覺,他在馬馬耶夫崗的坑道里待的時間不短,立即就判斷出,這是缺氧的跡象。
克里莫夫見索科夫的腳步有些踉蹌,連忙扶住了他,歉意地對他說:“中校同志,不好意思,我們這個坑道只有兩個出口,又不在一條直線上,空氣很難形成對流,因此感到氣悶是在所難免的,多待一會兒就能適應。”
在克里莫夫的攙扶下,索科夫來到了崔可夫的指揮部。崔可夫見到索科夫是在克里莫夫的攙扶下走進來的,連忙關切地問:“索科夫中校,你沒事吧?”
“我沒事,司令員同志。”索科夫在桌邊找了個位置坐下後,努力在臉上擠出一絲笑容說道:“我想我很快就能適應這裡的環境。”
崔可夫點了點頭,便言歸正題:“索科夫中校,你來看看斯大林格勒的地圖,這座城市是建立在伏爾加河岸邊,綿長六十五公里,但寬度最寬的地方只有五公里。如今我們能動用的部隊有限,卻要分佈在如此寬闊的正面進行防禦,德軍只要集中兵力攻擊任何一點,就能將我們在城內的守軍截爲兩段。別的地方丟了,對我們的整體防禦來說,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但假如德國人佔領了馬馬耶夫崗,那麼我軍將陷入滅頂之災……”
索科夫耐着性子,聽崔可夫向自己介紹斯大林格勒當前的形勢,心裡暗想:崔可夫對我說這麼多,無法就是讓自己守住馬馬耶夫崗嘛。其實這種事情,只要一個電話就可以了,何必還要專門把自己叫到城裡來呢?
不過沒等他提出自己的疑問,就聽到崔可夫說:“上級給我們提供了一批子彈雷,只要敵人踩上去,就能將敵人的腳底板擊穿。索科夫中校,你應該知道,有時在戰場上打傷一個敵人,比打死一個敵人更好。一名士兵受傷了,他的同伴不可能置他於不顧,爲了幫助他離開戰場,往往需要幾名士兵去協助他,這樣一來,就等於讓敵人減少了好幾人的兵力。
上級給我們撥了一千個子彈雷,我打算分一部分給你們,讓你們用在保衛馬馬耶夫崗的戰場上。這種子彈雷,其戰鬥部就是一顆子彈,外表類似一顆鐵釘,內部是空心的,裝有撞針、撞針簧和一個簡單的保險機構。使用前,需將雷殼壓進地面,然後再將子彈壓進雷殼內,聽到‘喀’一聲,表示撞針已經被壓到位,保險機構卡住撞針,當敵人踏到子彈雷時,保險機構釋放撞針打擊子彈的底火,將敵人的腳板擊穿。……”
索科夫在後世的時候,曾經在一本網絡小說裡看到過,說子彈雷的使用是相當方便的,只要撒在地上,用土蓋上就能使用。然而聽崔可夫介紹完子彈雷的安裝和使用步驟之後,他發現這種微型地雷屬於雞肋,就算佈置在自己的陣地前,也沒有多大的用途,敵人的一通炮火,就能將它們大部分掃清。說不定到最後,敵人沒炸到,反而把自己人炸了。
他爲了不惹崔可夫生氣,便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解釋說:“司令員同志,這種子彈雷可真是好東西啊,不過我覺得城裡的部隊比我更需要,還是先分配給他們吧。至於馬馬耶夫崗的防禦,您就不用擔心了,我有的是辦法對付敵人。”
“索科夫中校,”見索科夫拒絕了崔可夫的一番好意,站在旁邊沒說話的克雷洛夫有些不高興了:“你知不知道上級派人給我們送來了子彈雷之後,有多少的部隊搶着要,司令員同志都沒給,是特意留給你們的,誰知你居然不要。”
“行了,參謀長同志。”崔可夫從索科夫說話的語氣中,聽出他不願意要這批子彈雷,也沒有勉強,而是對克雷洛夫說:“既然索科夫中校不願意要這批子彈雷,那就留給集團軍的直屬部隊使用。”
接下來,崔可夫又向索科夫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後,便衝他揮了揮手,說道:“好了,中校同志,這裡沒你的事情了,你回馬馬耶夫崗吧。”索科夫答應一聲,擡手敬了一個禮,轉身地走出了指揮部。
見到索科夫從洞口出來,薩莫伊洛夫立即迎上去問:“旅長同志,我們回馬馬耶夫崗嗎?”
沿着街道朝前走的時候,薩莫伊洛夫忍不住好奇地問索科夫:“旅長,不知司令員同志又給您佈置了什麼任務?”
“還能有什麼任務,”索科夫聽到薩莫伊洛夫的問題後,苦笑着說:“還不是讓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守住馬馬耶夫崗,不讓敵人佔領那裡之類的話……”
索科夫和薩莫伊洛夫說着話,轉過了一個街角,無意中發起對面出現了一羣穿着灰色軍服,戴着德式鋼盔,端着毛瑟步槍或者mp40衝鋒槍的士兵,正成分散隊形,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緩緩地搜索前進。
“是德國人。”索科夫剛喊出這句話,就把挎在肩上的突擊步槍握在了手裡,搶先朝對面的德軍扣動了扳機。僅僅兩個點射,就撂倒了走在最前面的一名士兵,其餘的士兵連忙蹲下,或躲在了廢墟里,以躲避從前方飛來的子彈。
索科夫的槍聲響過之後,薩莫伊洛夫先是一愣,隨後也發現了前面的子彈,連忙大喊道:“前面有德國人,消滅他們。”喊完,他拔出腰間的手槍,朝着德軍隱蔽的位置開了兩槍。
跟在後面的警衛排,聽說前方出現了德國人,也呼啦啦地涌了上來。在這麼緊急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藉助地形隱蔽,而是下意識地用手裡的武器,朝敵人藏身的地方開火,指望依靠己方的火力來壓制和消滅對方。
德國人已經找好了隱蔽的地方,面對警衛排的槍林彈雨,他們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相反,擁擠在一起的警衛排戰士,卻成爲了他們射擊靶子,一陣排槍響過之後,索科夫身邊頓時倒下了七八名戰士。
索科夫見勢不妙,連忙大喊道:“快點往後撤,找地方隱蔽。”
聽到索科夫的喊聲,警衛排的戰士邊打邊慢慢地朝後面退。而索科夫留在了最後面,他一邊倒退一邊射擊,利用突擊步槍強大的火力,來掩護戰士們撤退。
退到了拐角之後,索科夫突擊步槍的子彈也打光了,他躲在一堵斷牆後面,從容不迫地換上了一個新的彈夾,然後吩咐薩莫伊洛夫:“少尉同志,立即派人去通知集團軍司令部,就說德國人進城了,我們正在進行阻擊,請他們儘快轉移或者做好戰鬥準備。”
薩莫伊洛夫派出的戰士剛剛離開,德軍就發起了進攻,他們深怕蘇軍躲在拐角後面打冷槍,因此在衝鋒之前,先從拐角的另外一側,扔過來幾顆手榴彈。索科夫見到冒着白煙的手榴彈,接二連三地落在地上,連忙高喊一聲:“手榴彈,快隱蔽。”喊完,他就快速地蹲下,躲在了矮牆之後。
連續的爆炸聲中,索科夫聽到了不遠處傳來的慘叫聲,應該是那些沒有隱蔽好的戰士,被手榴彈炸傷了。但在這種時候,他根本無暇去關注傷員的情況,等爆炸一結束,他就立即站直身體,將槍口對準了拐角處。見煙霧中有幾個影影綽綽的人影,他就毫不猶豫地扣動扳機,連着打了好幾個點射。
那幾個人影應聲倒下後,四周又響起了爆豆般的槍聲,是警衛排的戰士在朝着企圖衝過來的德軍進行射擊。五十多支衝鋒槍、步槍所組成的密集火力,封鎖住了拐角處,德軍只要從拐角處一衝出來,肯定就會被亂槍打成篩子。
“旅長同志,”薩莫伊洛夫衝到索科夫的身邊,對他大聲地說道:“這裡太危險了,您還是先到集團軍司令部去避一避,這裡的敵人交給我們來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