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對於馬達加斯加戰役的期許從一開始就比較現實,不求比美軍搶先登上這座島嶼,但求在這座島嶼上將美軍的每一滴血都放乾淨。戰略訴求上中國和美國有着根本的不同,美國是要佔據馬達加斯加,從而對突破西南印度洋這一隅之地起到重要輔助作用,而中國是需求將美軍繼續困在這裡,至於馬達加斯加的歸屬,則沒有像美軍那麼強烈。
所以,pla登陸馬達加斯加後,立即着手部署v4短程彈道導彈以及衛士-3型遠程火箭炮,海軍的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也都遊弋在外海,準備向美軍的登陸目標發動長劍巡航導彈的攻擊。
迭戈蘇亞雷斯之南的近海平原地帶,登陸的二炮導彈營將導彈發射車一字排開,發射指令下達後,這些驕傲衝着天的導彈拖着白色的尾煙飛入了天空。16枚v4導彈高速衝出大氣層之後,飛行了很短的距離大氣層再入,對手美國人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的預警衛星也已經提前的發現了中國人使用了彈道導彈,這也是戰爭開始之後,第一次有人使用彈道導彈。
按照射程推斷,這些都是沒有裝備核戰斗部的短程彈道導彈,美國人稍稍鬆了一口氣,但是顯然這些導彈的攻擊目標正是美軍登陸馬達加斯加島南端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登陸基地,還有圖利亞拉的港口,中國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破壞美軍的登陸能力,使得美軍佔領馬達加斯加島的企圖難以實施。
美軍艦隊司令康奈爾立即做出了反應,命令策應登陸行動的美軍艦隊執行防空反導作戰,裝備有標準-3的神盾艦本身就是美軍海基反導的重要平臺,雖然v4導彈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短程彈道導彈,比起飛毛腿b、早期的東風導彈,性能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美軍的標準-3在本位面也尤爲出色,對於彈道導彈的攔截和打擊能力相當搶眼。
四艘美軍宙斯盾艦發射了超過五十枚標準導彈,這些標準導彈的攔截率也相當不錯在69%左右,只有5枚導彈成功突防,命中了既定目標。不過即便如此,命中率向來讓人驚歎的v4導彈還是全數擊中了美軍的重要設施,一處剛剛建立起來的軍營被兩枚導彈襲擊,造成了超過200人的傷亡,絕大多數是陸戰隊員;圖利亞拉港遭受到了一枚導彈的襲擊,幾艘船舶受損,數十人傷亡,好在港口的運行能力受影響並不是特別大;一處機場被毀,不過美軍尚未在此進駐飛機,所以沒有造成什麼太大損失,只是讓美軍一段時間內難以利用。
這次攻擊,從數據上來看還是中國人失敗了,16枚彈道導彈的價值不菲,不過並未造成敵人超乎想象的損失,美國人也自覺這次反導作戰相當成功,美國國防部和白宮甚至都做好了準備,對這次的“勝利”大書特書。只是,v4導彈的造價絕對不是美國人想象的那樣高昂的。
v4導彈從十年前起就已經取代了東風家族的短程彈道導彈,成爲了二炮部隊主力的短程戰術武器,其型號也從最初型號發展出了v4b、v4c、v4d等多個型號,基礎型號v4a射程在300公里,v4b射程提高到500公里,v4c爲800公里,v4d則爲1000公里。因爲製造工藝並不複雜,而且技術成熟,v4系列導彈得以大規模地製造並且服役。這種導彈也是二炮裝備量最大的導彈,有超過5000枚v4系列導彈正在二炮服役。
如果算一筆經濟賬,單枚的v4導彈造價爲新人民幣160萬,摺合40萬美元,而服役時間不長的標準-3導彈,即便大量生產攤薄了成本,造價也高達800萬美元一枚,也就是說一枚攔截v4的標準導彈價格是v4的20倍,爲了攔截16枚v4,美國人一口氣就打出了4億多美元,雖然攔截成功率非常高,但是後面算起來,美國人是不可能不肉疼的。
其實中國用來攔截彈道導彈的紅旗-19和紅旗-26也不便宜,造價都有400萬新人民幣以上,不過再怎麼說都比美國造價便宜得多。這個問題其實在戰爭開始時就被一些美國後勤軍事學家所洞見,有觀點認爲,雖然美國擁有比中國更強的工業製造能力(確定這不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但是中國不管生產什麼,造價都比美國便宜很多,最終造成的現象就是也許中國消耗的更多,但是實際上更吃虧的是美國自己。
本着給別人添麻煩就是給自己減少麻煩的心理,美軍艦隊也向中國登陸地點發射了一批戰斧巡航導彈,美軍的巡洋艦、驅逐艦都具備發射戰斧的能力,這一次性就向中國人發射了60枚戰斧,比之前中國使用v4豪氣得多。
不過戰斧畢竟跟v4不是一個性質的東西,巡航導彈的攔截難度比彈道導彈還是簡單一些,而且中國pla訓練打巡航導彈就跟喝水一樣,面對美軍大批戰斧來襲,提前部署的中國防空部隊不緊不慢,包括水面上的戰艦,都對戰斧進行了攔截作戰。
攔截巡航導彈的主要武器包括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紅旗-17戰場防空導彈、mifv火神炮防空戰車等,沒有超過音速飛行的戰斧,也並不能在陸地上太低空的飛行,所以自然成爲了中國各種防空武器的打擊目標,陸基和海基的紅旗-16接連發射導彈,對空中的巡航導彈進行攔截,紅旗-17也連續開火。在防空雷達的集中指引下,30mm加特林機炮也抓着飛來的巡航導彈不放。
在多層防空體系的幫助下,中國pla實現了83%的攔截成功率,雖然也有一部分巡航導彈成功突防,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損失並非不可接受。
在登陸作戰伊始,中國和美國竟然同時默契地沒有出動戰術飛機進行對敵人的攻擊,而是全部出動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這樣的武器,這也說明雙方其實對對手都是足夠重視的,擔心如果發動空戰很可能使得規模不斷上升最終造成更大損失。不久之前的海戰中,一口氣丟掉六十多架戰機果然還是有些難以接受的,此時畢竟已經不是二戰時期,美國能夠製造20萬架軍用飛機。戰鬥機的生產複雜性與當年的螺旋槳機已經不能同日而語。
根據美軍的估算,現在產能全面開啓的情況下,美國一年能夠製造出4000到5000架軍機,這自然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不過投入的資源也將是相當可怕而巨大的,要維持這樣的產能,就必須維持足夠的資源進口。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產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才能爆發出來,現在美軍能夠使用的,還是戰前的那些飛機,打掉一些就少一些。
中國的情況也大體類似,中國一年能製造出來的軍機數量在5000-6000架之間,而且生產的戰鬥機已經基本是五代化了,除少量四代半戰機仍舊需求生產,黑鷹、威龍、鶻鷹已經基本上成爲了生產的主力機型。戰時生產狀態雖然已經開啓,不過至2002年中期最大的生產能量纔會迸發出來,更何況戰力的形成也不僅僅只有裝備,人員和訓練都十分重要。
不論怎樣,在馬達加斯加戰役的開始,雙方都有意不投入戰鬥機而使用導彈,這就造成了“導彈互毆”的局?...
面的發生。爲了阻礙對方的部隊登陸,雙方主要投入了v4導彈、長劍導彈、戰斧導彈、衛士火箭炮、m270火箭炮等遠程武器,向對方不斷髮起火力襲擊,而同時各自又經營起厚實而綿密的防空網,防禦這些來自敵人的導彈和火箭彈。
這個過程中雙方使用了多種導彈的攻擊戰術,在時間上進行交錯攻擊,以分散對手的攔截火力;或者使用電磁干擾破壞對方導彈的正常發射和尋的;或者同一目標進行一前一後的二次替補接力攻擊。以至於這場導彈互毆在之後可以稱爲標準的導彈攻擊教科書式的案例,告訴人們應該如何用導彈襲擊對方地面目標。
也是在這種並不安定的情況中,兩國的地面部隊都基本上完成了在陸地上的集結,而顯然地面部隊是不樂意繼續看到這種隨時可能天上掉下來個大爆竹將自己炸死的局面的,又是幾乎有默契的,中國pla海軍陸戰隊第57集團軍第5陸戰師和美國陸軍第4步兵師開始了機動作戰,一個自北向南,一個由南向北,開始尋求對敵方進行擊破,以徹底控制馬達加斯加島。
至於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馬達加斯加人,卻在這個時候顯得異常沉沒,馬達加斯加政府譴責了雙方之後,然後勸誡國民不要出門湊熱鬧,然後居然在沒有了聲響。大概他們也是知道,這個時候根本沒有可能讓兩國從馬達加斯加撤出去,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中美兩國在別國的土地上交戰。這也是弱國和小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