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錚又道:“我們政府要大力發展經濟,需要更多像張先生這樣的商人來山東投資興業,而南洋華人中的富商衆多,因此我們希望張先生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帶動更多的華僑商人到山東來投資置業。”
張振勳聽了,也點了點頭,這個要求是最好辦的,他在南洋一帶地區,由其是華僑商人中,確實有很強的影響力,而且知道大部份華僑商人發家以後,都想回國投資,一來是在海外賺了錢,都想着錦衣還鄉,好在人前顯盛;二來是落葉歸根,這也是中華文明的傳統習慣,不過大部份歸國的南洋華僑都選擇在廣東、福建等地區投資,因爲南洋華僑多是廣東、福建人,自然是首選在家鄉投資。
不過商人投資首看的還是投資環境,以前是因爲那裡的情況都差不多,當然就選擇在自己的家鄉投資,而現在華東政府的治理之下,山東的投資環境確實要遠強於其他的地方,因此張振勳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拉動一批華僑商人到山東來投資。於是張振勳道:“好,我把這邊的事情處理一下,最遲下月初就回爪哇去,一定會把事情都處理好。”
秦錚也點了點頭,道:“好,那就有勞張先生了。”
第二天,張振勳立刻和商業委員會進行了協商,首先確定了投資建設葡萄酒廠的項目,不過俱體的安排,還要等張振勳到煙臺考查當地的葡萄種植情況才能決定,因此商業委員會也只能承諾,會在土地、稅收等方面都給張振勳提供優惠的條件,但並沒有俱體的措施。
而在其他投資方面,雙方也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不過張振勳在爪哇從事經營的,還是比較傳統的產業,主要是墾殖、航運、採礦、銀行、藥業、酒業等,而對於新興的鋼鐵、機械、重工、紡織、化學等產業基本都沒有涉及,但張振勳擅長經營的這些產業有很大一部份在華東政府的治下都很難經營,如墾殖、採礦、銀行,在華東政府都有十分嚴格的條件和限制,因爲華東政府是施行的土地國有制,採礦也都屬於國有,就算允許私人投資,但也不可能大規模的開放,而且華東政府是執行嚴格控制的金融制度,因此對銀行業也有極爲嚴格的限制條件,原來接手時遺留下來的外籍銀行有不少都受不了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準備撤離華東政府的地區。
藥業到是一個可以投資的項業,但藥業和酒業一樣,投資有限,因此商業委員會建議張振勳,可以投資基礎建設,比如投資修建碼頭、鐵路、公路的建設,雖然在原則上碼頭、鐵路、公路都屬於國有資產,是不允許私人完全控制的,但卻可以國私共同經營。
不過這些投資項目的前期投資量較大,而且建設期較長,資金回收期較長,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風險,當然由於現在山東的基礎設施極爲落後,再加上有政府的支持,一但項目建成,收益還是可以保障的。而由於張振勳在南洋有經營航運業的經驗,商業委建議張振勳可以考慮在煙臺投資建設碼頭,經營航運,這樣不僅多了一個投資項目,而且還可以做爲葡萄酒的配套產業,畢竟如果葡萄酒廠建成以後,還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外運。但基礎建設屬於建交郵委負責,因此俱體的條件還需要和建交郵委協商。
於是張振勳又和建交郵委進行協商,建交郵委承諾,一但張振勳在煙臺投資修建碼頭,政府會在土地使用上會提供便利,可以將碼頭交給張振勳經營20年,第一個10年的前3年盈利全歸張振勳所有,後7年盈利按2:8分帳,張振勳可以獲得8成的利潤,第二個10年的盈利按4:6分帳,20年的經營期滿以後,還有10年的優先續約權。
煙臺是山東僅次於青島的天然優良海港城市,在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水師的兩大母港:旅順被俄國強租,威海被英國強租,因此北洋水師以天津、煙臺爲母港。由此也可以確定煙臺的海港條件,同時還有相當不錯的基礎。
現在華東政府對港口建設的主要資源投入在青島和天津,沒有餘力再建設煙臺,如果張振勳願意投資煙臺的海港建設,對華東政府當然是有利的,而且在華東政府規劃中的環山東鐵路就有一條到達煙臺,港口可以和鐵路配套,大大提高山東東北部的交通條件,而且港口建成之後,還有稅收,另外帶動煙臺地區的經濟的發展,這些附加值利益極大。因此雖然華東政府在港口的盈利上做出了大量的讓利,但還是十分划算的。
而且現在日俄戰爭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煙臺距離旅順只有150公里左右的直線距離,因此一但煙臺港口建成,或是部份建成運行,都可以大大提高在戰爭中的運輸能力。
當然由於張振勳還沒有正式確定在煙臺投資,因此商業委和建交郵委也都只能說個大概,細節問題只能等張振勳正式確定之後再談,不過張振勳已經十分滿意了,立刻向上海發電,將籌集的500萬白銀都運到青島,存入銀行裡,只等項目開始之後,正式開戶交易。
然後張振勳立刻離開青島,轉回爪哇。而去煙臺的考查,要等到張振勳從爪哇帶一批專業人員回來才能進行,畢竟張振勳也不懂怎麼種葡萄。而到了這一年的下半年,果然軒起了一場南洋華僑對山東投資的*。
不過爪哇護僑行動的後續影響極大,並不只是影響到了南洋華僑,既使是在國內,也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並且給華東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聲望,竟絲毫不亞於穿越者初到這個時代,擊敗八國聯軍。
這當然有宣傳方面的功勞,護僑艦隊出發以後,華東政府的宣傳機器就全力開動,報紙、小冊子、海報、演講、表演等等手段全部用上,一方面介紹南洋華僑的悲慘歷史,一方面又極力的宣揚護僑行動的重大意義,同時也不忘了黑清廷一把,這樣華東政府全力維護南洋華人利益,保護南洋華人的光輝高大形像,和清廷無能、軟弱,對南洋華人漠不關心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不過歸根到底還是近代以後,中國基本一直都是捱打受欺負的對像,而這一次居然主動出去保護自己海外民衆,欺負別人,既使只是荷蘭這樣的小國,但也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提氣事情,加上華東政府成立以來的一慣良好正面形像,自然贏得了大量的盛讚。
當然反對、指責華東政府目無朝廷、擅自妄爲、挑起事端、引起外事糾紛等的聲音也不是沒有,由其是英國干涉之後,一度達到了一個小高峰,不少報紙都紛紛發言指責華東政府,唱衰的聲音也大起,還有人預言英國干涉爪哇,華東政府必會弒羽而歸,一度和讚揚華東政府的言論形成了平分秋色的局面。
不過人民軍取得爪哇之戰的勝利,而英國去一直袖手旁觀,讓讚揚華東政府的言論再次壓倒了指責,而【巴達維亞條約】簽定之後,指責的言論也徹底失去了市場,雖然大部份人都不懂條約中允許爪哇華人蔘政的條款有什麼積極意義,但荷蘭賠款650萬英磅卻是人人都懂,因爲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有國家向中國賠款,儘管荷蘭賠款的對像是華東政府而不是清廷。於是這頓時將華東政府、海外華人的聲望推上了高峰。
而這時華東政府又十分巧妙的將指責的矛頭引向清廷,大黑特黑,而且言辭十分激烈,甚致連“清廷不配代表中國” 這樣的言論都出來了。而這時全國的輿論並沒有在意海外華人這基本等於是反叛的言辭,畢竟這兩個政府的行爲對比太過分明,華東政府爲了保護爪哇華人而派遣艦隊,遠赴重洋、浴血奮戰,而清廷卻是不聞不問,莫不關心,完全是一副麻木不仁的樣子。因此那怕是清廷的死忠幻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件事情上,朝廷確實沒有做好,起碼應該在護僑期間,以朝廷的名議對海外華人的行爲進行肯定,而在護僑行動取得成功以後,也應立刻對海外華人進行嘉獎纔對。
於是清廷各地的督撫大臣,地方官員,士子文人,還有京城裡的中下層官員們都紛紛向朝廷上拆子,要求清廷嘉獎海外華人,有些言辭激烈的人甚致建議清廷立刻重組軍機,重用海外華人讓他們執掌朝廷,主持新政,變法革新、富國強兵云云。
全國的輿論,也讓清廷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中,而慈禧太后也後悔不己,因爲當初李鴻章曾建議以朝廷的名議肯定海外華人的護僑行爲,最好是明確授權,這樣在名議上就成了朝廷命令海外華人赴爪哇護航,那麼朝廷在表面上也說得過去,但當時榮祿離世,讓慈禧太后的心緒繁亂,加上心裡又一直厭煩海外華人,因此並沒有採納李鴻章的建議,結果李鴻章從此告病不出,不再理事,而現在局勢居然發展到這一步,也是慈禧太后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