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陸軍編制(五)

三天以後,參觀了兵工廠的各級軍官在諸亞平、*的招集下,又聚集在一起,正式討論陸軍的編制,而經過了衆人一天的討論之後,終於拿出了一個陸軍的新編制方案。

人民軍的陸軍最高的編制定爲“師”,下設團營連排班,並且仍然是釆用三三制,不過各級作戰單位的支援武器,輔助單乏都各有不同。

首先是單兵的基本裝備武器爲一支標準步槍,一把刺刀,子彈120發,4顆木柄*;騎兵配*,定不配刺刀,子彈和*相同,另配一支96式手槍,子彈60發;而炮兵、機槍副手、通信兵等均配*,子彈60發,刺刀、*均不配。

班的編制仍然還是保持12人不變,但班長和副班長各加配1支96式手槍,子彈60發,以加強近戰的火力;另外增設兩個擲彈筒組,每組兩人,分擲彈筒手,擲彈筒副手各一人,均不配*,擲彈筒手配一俱擲彈筒,攜帶*4發,而擲彈筒副手則攜帶8發*,一但擲彈筒手犧牲,由副手頂上。雖然一個擲彈筒組只有12發*的基數,要少了一點,但擲彈筒也能發射*,而全班的其餘8人共計攜帶有32顆*,這樣加起來就不算少了。另外如果可以根據戰場情況,其餘8人每人還可以再增加攜帶2發*。

排級編制不變,仍然是三個班,另加排長、副排長和2名通迅員組成。

但在連級的編制上,引發了一些爭議,一部份軍官認爲應在每個連加設一個迫擊炮排,配6門60迫擊炮,平時由連部統一管理,戰時下放到各排,這樣確保每個排有兩門60迫擊炮,和擲彈筒形成遠近的兩級火力支援。

也有一部份軍官認爲60迫擊炮的威力不夠,比擲彈筒強得有限,而和82迫擊炮相比,又大爲不足,由其是對固定的有頂掩體的殺傷力十分有限,而一個排己有6俱擲彈筒,再加2門60迫擊炮的作用實在不大,而且在穿越之前的軍隊裡,60迫擊炮只裝備山地部隊、空降部隊,或少數特殊環境中使用,而正式陸軍、海軍陸戰隊中都己取消了60迫擊炮的編制,因此在人民軍中也沒有必要單設60迫擊炮的編制,直接在營級設一個82迫擊炮連,作戰時根據戰場需要,下放到連排部隊裡協同作戰就夠了。另外也可以根據戰場情況,如果需要60迫擊炮,則可將每個班的2個擲彈筒組合,再配一門60迫擊炮就夠了。如果覺得班排作戰的火力不足,再以在每個班再加1到2個擲彈筒組。這樣也能夠簡化部隊的編制,降低後勤的困難。

不過這個觀點遭到了羅嶽的反對,首先是單從殺傷力來說,60迫擊炮確實比擲彈筒強不了多少,但60迫擊炮的優勢在射程,理論射程1800米,實戰也在1200-1500米之間,己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型步槍、機槍的射程範圍,因此在一般的排連級戰鬥中,一門60迫擊炮就可以壓倒對方的機槍火力,這一點在戰場上是十分有用的;其次是82迫擊炮的威力雖然大,但全重達到36.6公斤,僅炮身重15.2公斤,考慮到這個時代的軍隊機動主要靠兩條腿,是無法跟上步兵進行長距離運動的,因此60迫擊炮的機動性要遠遠強於82迫擊炮。

而且既使將機動性排除,82迫擊炮的炮彈3.62公斤,1名士兵最多隻能攜帶3發,以一個組8人計,迫擊炮將分拆三人攜帶,剩下5名士兵最多隻能帶15發炮彈;而60迫擊炮的全重輕了一半還不止,只用兩人分拆攜帶,而且炮彈重只有1.45公斤,在同樣的負荷下,1名士兵可攜帶6-8發,以一個組只有6人計,4名士兵最多可以帶32發炮彈,即使是攜帶迫擊炮的戰士,由於負荷小,還可以再帶2發炮彈,因此一個6人60迫擊炮組最多共可帶36發炮彈,火力的威力雖然不足,但火力的持續性卻要比82迫擊炮強得多。

最後羅嶽認爲一個班設2個擲彈筒組己是極限,因爲除了兩個擲彈筒組以外,一個班實際的作戰人員只剩下8人,因此如果再加設擲彈筒組,就會影響正常的作戰了,總不能一個班的人員全部都打擲彈筒,而沒有人守衛陣地,更沒有人衝鋒拼刺刀。

羅嶽的這些觀點得到了一部份軍官的認同,因此堅決要求增加60迫擊炮時編制。經過討論之後,陸軍部決定在甲種師的連級作戰部中,設迫擊炮排,而乙種師暫時不設,然後視實戰效果再做調整,這才平息了這場爭論。

營級的編制到是沒有什麼爭議,除了三個戰鬥連之外,設機槍連和迫擊炮連各一個,機槍是選用正在研製中的通用機槍,以8人爲一個機槍組,全連共配備12挺機槍;迫擊炮當然就是82迫擊炮,也是以8人爲一個迫擊炮組,共配12門82迫擊炮。

而團級的編制,和以利相比就有較大的改變,支援武器爲機槍營、迫擊炮營和野戰炮營。機槍營配備18挺馬克沁機槍和6門50毫米速射炮,其實50毫米速射炮做爲陸軍武器並不適合,因爲當炮用口徑太小,射程又近,威力很有限,而當機槍用又顯得過於笨重,一門50毫米速射炮的全重超過300公斤,移動不便,而且現在軍隊裡又沒有防空的要求,因此50毫米速射炮最適合的還是做爲艦載的近防武器。

但陸軍中仍然需要一種1000-1500米距離的壓制性速射武器,在這個距離上,馬克沁機槍的射程不夠,而60迫擊炮雖然可以壓制敵人的機槍,但射速又有限。其實最理想的武器是大口徑重機槍,如穿越軍隊的89式12.7毫重機槍,或14.5毫米口徑重機槍,不僅能在1000-1500米的距離內進有效的火力壓制,而且還可以對一定的抗輕裝甲目標、掩體、以及低高度防空,畢竟離飛機走上戰場的時間也不過只有6、7年而己。

不過現在工兵廠還沒有製造出大口徑的重機槍,因此只能先用50毫米速射炮頂一陣,另外航空時代也快要來臨了,陸軍對30、50毫米這類小口徑的速射炮很快就有大需求了,也算是提前做技術儲備吧。

團屬的迫擊炮營分爲兩種,甲種師裝備16門100毫米迫擊炮和8門120毫米迫擊炮;乙種師只裝備24門100毫米迫擊炮,但這兩種迫擊炮組的成員都是12人,並且都配備專門的車輛運需。

團屬的野戰炮營則是裝備18門75毫米口徑野戰炮,每個野戰炮配備士兵18人,另配5匹馬用於運輸。

另外由於團是可以獨立作戰的單位,因此還專門配有偵察排、通迅排和醫務隊,但後勤、工兵、輜重、運輸等機構全部取消,畢竟現在團的上面,還有更高的師級作戰單位。

這樣甲種師所屬的團級部隊總人數約爲3500人左右,而乙種師的團級部隊約爲3000人。

而在師級單戰單位,將配備一個*炮團,甲種師爲16門105毫輕型*炮,8門125毫米重型*炮;乙種師則爲24門105毫輕型*炮。一門105亳輕型*炮配備士兵36人,10匹馬用於運輸;而一門125毫米重型*炮配備士兵50人,12匹馬用於運輸。

師部除了警衛連之外,還各配一個騎兵連、一個工兵營。並下設指揮部、後勤部、裝備部、政治部、文書處、醫務處、保衛處、紀律委員會等七個專業部門,可以說一個師就是一支小型的獨立軍隊。

而師部的主要成員爲副師長1名,協助師長管理全師事務,正副參謀長各1名;正副政委各1名,正職均爲正師級,副職爲副師級;指揮部、後勤部、裝備部、政治部各設主任一名,正職的行政級別等同於正團級,副職的行政級別等同於正營級;文書處設文書長、醫務處、保衛處、紀律委員會各設處長一名,正職的行政級別等同於副團級,副職的行政級別等同於副營級。

按照這樣的編制,一個甲種師的總兵力大約在1.5萬人左右,擁有各種火炮80餘門,迫擊炮300餘門,機槍300餘挺,馬匹約600餘匹;而乙種師的人數約爲1.2萬餘人,擁有的火炮、機槍數量和甲種師大體一致,只是在口徑上要小一些。而迫擊炮150餘門,主要是沒有60迫擊炮的編制。但儘管如此,無論是甲種師還是乙種師,在這個時代都算是火力超衆的,既使是到了一戰時期,也毫不遜色,因此只要是後勤供應跟得上,應付日俄戰爭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陸軍編制的計劃送到軍委以後,很快就獲得了軍委的批審通過,決定先按這樣的標準編制,首先編制兩個甲種師。三天以後,接受整編的幾個團均回到青島,軍委正式下令,由張正傑、邱亞輝出任第一、第二師師長,兩人的軍銜均升到少將,正式跨入將軍的行列,師部成員,及各部門的負責人均在原屬各團中選拔,也有少量由軍委直接任命。

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五三九章 聯合軍演(四)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四十四章 天津分治(二)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二零九章 戰爭規則(四)第六一六章 滿洲里戰役(九)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第一六零章 對日談判(五)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六五二章 撤僑(四)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三六六章 軍營釆訪(上)第五九四章 上海租界(六)第六三七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九)第一三九章 合肥見聞(三)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二一六章 爪哇之戰(六)第四五二章 新聞發佈(一)第五十五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六)第一三零章 德國艦隊(二)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一八三章 護僑行動(五)第五二一章 反圍剿(一)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五三零章 調查報告(上)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五十九章 殲滅(四)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三章 尖刀排長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三零五章 南線,北線(三)第五二九章 攻佔哈爾濱(四)第六二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一)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二七二章 陰島(三)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九十二章 青州之亂(五)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五六四章 陰謀(二)第二六二章 根據地(四)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二十二章 增援部隊(下)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一九八章 巴達維亞(六)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四三六章 進京(三)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一八零章 開平煤礦第三九四章 全面開戰(三)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五零二章 調查(上)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八十四章 造艦競標(一)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三六九章 軍隊整編(下)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三八八章 對馬海戰(十四)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一四零章 震動第四八一章 登陸作戰(三)第一一七章 秋收行動(六)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三六九章 餘波未平(六)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二八七章 全面展開(二)第六二五章 登陸日本(七)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三五九章 徳國特使(七)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