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

bookmark

聽完了這段話之後,衆人頓時又是一陣沉默,而袁世凱等人也都若有所思,其實在中國曆代也不乏有識之士指出,一但土地兼併現像嚴重,也就意味着王朝進入了危險期,只是敢說出這樣話的往往是少數人,而且也只有海外華人才敢說出“大清國藥丸”這樣的話來。

而這個道理在坐的衆人都能明白,太平天國或許遠了一些,但義和團運動卻就是發生在眼前,失去土地的農民一但瘋狂起來,發出的能量是極爲恐怖的,只是明白歸明白,但要損害自己的利益才能避免這些危險再發生,誰都不願意,每個人心裡想的都是大家都是這麼幹的,但憑什麼就要徵我的地。

這時也有人反應過來,道:“草民們雖然沒有地,但也可以租地耕種啊,我們的土地不是都租給他們了嗎?我家裡就有60多個租戶,怎麼能說他們無地可種,無法生存呢?”

王勝看了這人一眼,冷笑了一聲,道:“各位家裡的田地確實是租給農戶耕種,不過各位說他們可以靠租地生存下去,未免太有些太欺人了吧。據我們調查,農戶的租金一般至少佔到收成的五成以上,多的甚致達到了七成,而且既使是大災之年,也不得減免,而且官府的田稅錢糧,也都一應由租戶交納,如此一來租戶每年所剩無幾,如果在正常年份,或可免強渡日,而一但遇到災年、荒年,便是入不敷出,各位家大業大,庫有餘糧,自然可以無懼,但普通農戶怎麼生存下去,只能挺而走險。去年的義和團從山東發起,不就是因爲山東大旱引發的嗎?各位難到也沒有吸取其中的教訓。”

說着,王勝環視衆人,而目光所到,衆人無不低頭垂眼,不敢和王勝的目光對視。畢竟各人對自己家裡收多少田租還是知道的,王勝說的確實是事實,他們當然不會再乎農戶能不能生存下去,反正有的是人來租地,餓死了大不了再換一個租戶。只是這話在這個場合裡是沒法說出口的。

酒樓上沉默了好一會兒,纔有人忿忿道:“我們的土地可也不是大浪打來,是我們祖祖輩輩一點一滴的積攢起來的,憑什麼就分給那些刁民,而且刁民要造反,關我們什麼事情,應由官府出兵鎮壓纔是,爲什麼要徵收我們的土地,造反的人反到有理了,而我們這些安善良民吃虧,那有這樣的道理。”

一時間羣情激憤起來,不少鄉紳都表示徵收自己的土地是不合理的,有人甚致強硬的表態,絕不會交出自己的土地。

而王勝也提高了聲音,道:“各位的土地是怎麼來的,我想大家心裡都清楚,我只想舉幾個我們在膠州、高密、即墨三縣土地調查的例子。”

其實地主收購農民的土地,絕大多數都是不公平交易,因爲相對於地主來說,農民基本屬於絕對劣勢的位置,地主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壓低收購土地的價格,因此能佔的便易,地主那會不佔呢?

一般來說地主使用的手段有四種,一是趁農民急於出售土地變現的心態,來壓低收購土地的價格,一般來說農民不是迫不得己,是不會出售土地的,因此一但出售土地,都是急於出手換錢使用,而地主則可以從容不迫,不慌不忙的壓低價格;二是利用荒年兼併土地,荒年對農民來說當然是災難,但對地主,由其是大地主來說,卻是極好的兼併土地機會,由於大地主一般都有豐厚的家底,有充足的餘糧,抗災能力很強,可以以極爲低廉的價格收購土地,甚致還可以兼併一些小地主的土地;三是借給農民高利貸,當農民還不起時,則用土地來抵充。如果說前三段多少還要耍一些手段,那麼第四種就是直接強搶。

這些方式,在穿越者做土地調查時,都有事例,因此王勝也找了幾個念出來,頓時也讓衆人再度無語,畢竟這些手段確實都是他們慣用的,看來海外華人是真做足了功夫,什麼都瞞不過他們。不過有些人心裡卻有些納悶,怎麼明明是海外華人要強收自己的地,但現在卻搞得自己反到是理虧了一樣。

見沒有人接話了,王勝也不禁精神大振,其實在青島的時候,穿越者就己經考慮到要爲土地改革制度的合理性設計一套理由來,因爲儘管土地改革、消滅地主階層是符合歷史、社會、經濟發展,但這些道理只能做爲學術觀點,而普勞大衆不懂這些高深的理由,只會是從現實來看,穿越集團確實是強行徵收了地主的土地,這對於中國的地主階層、工商業者,民族資產階級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行爲,因此穿越集團以後也肯定會遇到很多對土地改革的責難,要說服這些人,至少要能夠和他們進行公開的辯論,就必須弄出一套簡單通俗易懂的理論來。

不過辯論並不是誰有理誰就能嬴的,而是看誰會講故事,就是把有利於自己的條件無限放大,不利於自己的條件就避而不談,簡單來說,就是網絡撕逼中慣用的套路:你和他講道理,他卻和你講道德;你和他講道德,他卻和你講情懷;你和他講情懷,他卻和你講公平;你和他講公平,他卻和你講人情;總之就是東址西拉,胡攪蠻纏,避重就輕。抓住對方的弱點拼命攻擊。

王勝首先提出,穿越集團徵收土地是分給農民,不是自己佔用,這就讓穿越集團佔據了道義上的致高點,顯示穿越者的大公無私,而徵收地主土地的事情合不合理,則被輕輕帶過去;然後又以史爲鑑,說明土地兼併的危害性,擺出一付我收你的地還是爲你好,免得農民起義要你的命;接着又列舉地主對農民的剝削壓迫,把地主直接捆綁在道德的十字架上,讓地主們自己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做得不好,自然也就沒有反對土地改革的理由了。

可憐這些地主們那經得起這樣的忽悠,結果沒三下兩下就被弄得頭昏眼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雖然有些人心裡覺得不對勁,但又說不出到底是那裡不對勁來。

沉靜了好一會兒,纔有個年齡較大的老者站起身來,道:“即然貴衆如此決議,我等也無話可說,我們願意獻出一部份的土地,也給我們每家留下一半的土地,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活啊,你們把我們的地都收走了,可讓我們怎麼活呢?一家給出一半的土地,總該也是夠了吧。”

王勝依稀記得,這個老頭叫曾福祥,今年已有66歲了,在濟南城裡有三個買賣,一間當鋪,一間綢緞莊和一家珠寶店,他年輕時還考中過舉人,當了兩任教諭,三個兒孑都考上了秀才,有一個已經中舉,由於他的年齡較大,又有錢,而且還有功名,因此在濟南城裡說話還頗有些份量。

正是因爲曾福祥有這些經歷,眼界也要比其他人高一些,海外華人顯然是把土地改革做爲收買民心的手段,那麼收地也是勢在必行,而且還能扯出一大篇大道理來。只是說也說不過人家,擰也擰不過人家,不如主動一點把地交出來,這樣還能和海外華人討價還價,既然海外華人要用土地來收買民心,那就交出一些來,但好歹也給鄉紳們留一些,這樣雙方也都留有餘地,做人留一線,日後好見面。他這一開口,到是引起了一些人的響應,但也有人卻露出了不屑之色,覺得交出一半的土地也不甘心,還想着要不要再討一點,最好是隻交三成土地。

那知王勝卻搖了搖頭,道:“關於徵收土地的標準,在【土地改革制度大綱】裡都有,一切都按這個規定來辦,這一點是沒有通融的餘地,我們的土地改革只收土地,不動其他員產,各位都濟南城裡都有自己的產業,就算是沒有土地,也能夠過着富足的生活,分地之後,農民都有了自己的土地,自然就不會再去租種,各位就算是留下一半的土地,到時候也恐怕無人耕種,而且還要承擔田稅,因此不如將土地都交出來,而且我們一向重視發展工商業,因此各位如果以後能夠將精力都投入到產業的經營中,一定會大有發展前途,又何必爲了這些土地斤斤計較。”

不少人聽了都差一點吐血,海外華人要把自己的土地都收了去,反到還說自己是斤斤計較,那有這樣的道理,不過王勝的態度己經十分明確了,就是海外華人收地是一點拆扣都不打的,想保留一半的土地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少人都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纔好。而曾福祥也嘆了一口氣,又坐了下來。

王勝見衆人都沒有什麼話說,道:“我們的土地改革是須需要進行的,這一點絕無更改的道理,只要我們正式接管山東之後,就會馬上實施,各位如果沒有別的話說了,哪麼我看今天的宴會就到這裡吧,感謝各位山東鄉紳的盛情接待,至於各位何去何從,還希望各位能夠好自爲之。”

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八十章 戰前(上)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三八三章 對馬海戰(九)第一五六章 訪徳使團(下)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二八五章 協商(下)第一一八章 秋收行動(七)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二五七章 訪問(上)第十六章 日艦逃跑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四十一章 敘舊(下)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五六七章 預備會議(二)第一二一章 晚餐(下)第五零七章 穆棱河之戰(三)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六六二章 臺灣海峽之戰(三)第四零八章 旅順攻略(五)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一四七章 北倉之戰(六)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二八零章 中立(四)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五百章 各方態度(三)第六十五章 艦上見聞第一二二章 秋收行動(十一)第六零一章 應對計劃(上)第三四五章 歐洲危機(二)第六十六章 工業(三)第五六一章 美國(四)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五九零章 上海租界(二)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三)第四三一章 進攻北京(十)第一二八章 外調(二)第六一四章 朝見風波(六)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區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一七四章 德國之行(六)第四十一章 勝利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二七九章 中立(三)第二零四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十)第四零三章 全面開戰(十二)第三六九章 軍隊整編(下)第七一八章 上海談判(五)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四一三章 旅順攻略(十)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四七一章 戰前(三)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七三一章 決策(五)第四六五章 武昌之行(六)第五八八章 隔空交手(四)第三三五章 李鴻章來訪(十二)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下)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二八四章 協商(上)第四十章 造艦計劃(四)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一三二章 外調(六)第六零四章 西安之行(四)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二二六章 清廷求和(九)第一九五章 訪問英法(六)第三八零章 足球比賽(一)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一八四章 德國海軍戰略(二)第五三一章 調查報告(下)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三六八章 軍隊整編(上)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