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

對地點的改變,李鴻章自然沒有異議,而且既然是要協商山東的交割事宜,自然是在山東的地方舉行會談更好一些,而從中也看得出,海外華人還是十分看重這次會談的。於是李鴻章立刻發電給袁世凱,讓袁世凱到上海來與自已匯合,然後一起去青島。

三天以後,李鴻章收到袁世凱的回電,原來袁世凱表亦,自己不到上海,而是直接從濟南去青島,隨便把賠償給海外華人的十萬兩白銀親自押送過去,在青島等候李鴻章來匯合。

其實李鴻章也清楚,袁世凱直接從濟南去青島當然要方便得多了,因爲濟南到青島大約有700裡的路程,比從上海到青島到近了差不多一半,當然濟南到青島全是陸路,而上海到青島則是可以走海路,因此兩者實際基本差不多,但從濟南到上海卻是足有1600餘里的路程。

當然李鴻章要袁世凱來上海和自己匯合,到也不是有意要折騰袁世凱,而是考慮到現在袁世凱和海外華人還有矛盾,雖然李鴻章估計海外華人既然同意了讓袁世凱去青島,也就不會把袁世凱怎麼樣,但讓他獨立一人去青島,恐怕會讓袁世凱有所顧忌,但此李鴻章纔要讓袁世凱和自己同行。而現在袁世凱主動提出自己從濟南直接去青島,李鴻章自然不會有異議,不過對袁世凱的膽魄還是有幾分讚賞的。

其實袁世凱的這個決定也遭到了他的幕僚們的一致反對,畢竟現在雙方的矛盾還沒有消除,誰也不敢說海外華人會怎麼對付袁世凱。當然幕僚們到不反對袁世凱去青島,但一定是要和李鴻章一起去,這樣有李鴻章這面招牌在前面擋着,海外華人肯定也會有些顧忌,不敢明名張膽的加害袁世凱,但現在袁世凱要單獨出發,從濟南去青島,那就危險了,萬一海外華人派軍隊在半途設伏襲擊袁世凱呢?到時候推到強盜身上,誰也說不出什麼來。

不過袁世凱還是力排衆議,堅持要自己單獨出發,從濟南去青島,這也是有袁世凱自己的考慮。在這段時間裡,袁世凱通過各種途徑,由其是通過自己在上海的一些人脈關係,收集了大量有關海外華人的資料,對海外華人的實力有了一個基本全面的認識,才知道海外華人的實力之強,勢力範圍之廣,都遠遠超出了自已的想像,就是當年李鴻章傾半生之力打造的淮系和現在的海外華人相比,也不足一論,更不是自己現在所能夠相抗衡的。而且更爲重要的是,當年李鴻章的淮系雖然勢力龐大,但最終還是依附於朝廷的,而海外華人的勢力範圍或許沒有淮系那麼龐大,但卻是完全獨立於朝廷存在,可以根本無視朝廷而自行其事。因此他們纔可以毫無顧忌的在山東大搞沒收田產,土地改革,控制縣城,甚致不怕和袁世凱開戰等等。

瞭解了這些情況以後,袁世凱也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冒然去挑恤海外華人,實在是太自不量力了。而海外華人在日後的中國,必然會成爲一股重要的獨立勢力存在,因爲連朝廷都不能控制他們,將來絕對是類似*開朝時三藩的存在,而且由於他們是前朝後裔,炎黃同脈的特殊身份,對大清的影響力絕不可小視,雖然從道理上說,朝廷是決不能允許獨立的藩鎮存在,但袁世凱十分清楚,現在的朝廷根本就沒有削藩的能力,因此自己想要在仕途有所發展,不僅不能得罪海外華人,還必需要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行。

而想要修復和海外華人的關糸,甚致想和海外華人建立良好的交情,只靠李鴻章的周旋是不夠的,還需要袁世凱自己親自出面。那麼這次袁世凱堅持要自己單獨出發,從濟南去青島,就是向海外華人表示出自己希望和他們交好的成意。

另外,根據收集的資料,袁世凱對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也有所瞭解,知道他們做事極爲嚴謹務實,而且在目前來說,還希望和朝廷保持表面上良好的關係,而自己畢竟是朝廷的地方大員,因此海外華人要加害自己的可能性並不大。而且袁世凱畢竟是在戰場上的槍林彈雨中過來的人,這一點膽魄還是有的。何況袁世凱也準備好了幾份大禮,送給海外華人,相信能夠打動海外華人。

衆幕僚見袁世凱的心意己決,也就不好再勸了,只是紛紛要求隨袁世凱一起去青島,一方面衆人也都確實想去見識一下海外華人的氣像;而另一方面,這也是力爭在袁世凱面前爭取好印像的機會,這個時候袁世凱的幕僚還並不多,只有20餘人,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袁世凱最信任的是徐世昌、趙秉鈞、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這幾個人追隨袁世凱的時間較長,都是跟着袁世凱從小站練兵時就開始幹起,而且各有材幹,因此才最得袁世凱的重用。

而其他的幕僚自然也都想要擠身進入袁世凱的心腹圈子,現在就是一個大好機會,因爲這次袁世凱去山東畢竟是有些冒險,因此隨袁世凱去青島也就是和袁世凱一同冒險,將來必然會得到袁世凱的信任。

袁世凱最終決定,在自己離開濟南期間,巡撫衙門的事務由徐世昌接管;而北洋新軍則是由王士珍代理負責,這也是袁世凱的慣例,早在小站練兵的時候,徐世昌、王士珍兩人就代理過袁世凱的職責。而隨行人員中,在武將方面,由段祺瑞統領一個營,段芝貴統領兩個騎軍隊,曹錕統領一個親衛隊,共計約800餘人,雖然幕僚們勸過袁世凱,讓他多帶一些軍人,以防不測,至少也要帶兩個陸軍營一個騎軍營才行,但袁世凱用一句“多帶無益”就輕鬆帶過去了。因爲袁世凱十分淸楚,如果海外華人真要對自己下手,帶多少軍隊都沒有用,因此不如做得大方一點,只用帶去足夠防範沿途土匪盜賊的軍隊就夠了,也向海外華人顯似一下自己的膽略氣魄。雖然說自己確實是服輸了,但這是實力不濟,也不能教海外華人小看了自己。

而文官方面,袁世凱帶上了三個人,由唐紹儀擔任自己的首席文案,另外兩人分別是蔡紹基和樑如浩。

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廣東香山縣(今廣東中山市)人,並且是同治十二年(1874年)清廷第三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成員,其中唐紹儀在美國就讀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樑如浩就讀的是斯蒂芬工學院,蔡紹基就讀的是耶魯大學。儘管這一次留學因種種原因,三人和其他幼童均未完成學業,提前歸國,但三人因爲精通外語又懂西法且擅長交涉辦事,因此在初歸國時,均以翻譯的身份,從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在光緒九年(1883年),任中國德籍顧問穆麟德的隨員,赴朝鮮籌設海關工作。並在朝鮮與時任駐朝鮮通商事宜大臣的袁世凱相識。

那時袁世凱己有心培養自己的班底,而當時清廷國內正是洋務當道的時候,這三個人都是精通洋務的乾材,因此袁世凱也刻意與三人結交。而三人也希望依附袁世凱這樣的大員,實現自己的材幹。在朝鮮“甲申政變”時,唐、樑、蔡三人協助袁世凱平定朝鮮內亂,生出了一段生死之交。可以說在朝鮮的這段經歷,除了讓袁世凱獲得李鴻章的賞識之外,結識這了三人是其第二大收穫。在舊時空裡,這三個人以後都爲袁世凱的事業發展做出了極大的供獻。

在甲午戰爭之後,唐紹儀被清廷派遣爲駐朝鮮總領事,接任了袁世凱原來的位置。而袁世凱被清廷重新啓用以後,保薦樑如浩爲關內鐵路運輸處處長,後升北寧鐵路總辦;保薦蔡紹基先後出任牛莊海關道臺、天津海關道臺等職,不過由於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侵華,兩人在任上都幹不下去,於是逃到山東來投靠袁世凱,暫時在袁世凱的手下幹活;而唐紹儀則是在1898年因父喪丁優回國,現在孝期剛滿,便投到袁世凱的門下。均受到了袁世凱的重用。

只是這三人均未參加過小站練兵,而且樑如浩、蔡紹基本來各有官職,只是因爲局勢混亂,在任上幹不下去;而唐紹儀則是丁優期滿,甴於朝廷動盪,沒有辦法復職啓用,才暫時在袁世凱手下幹活,一但朝廷恢復正常,三人肯定會重新得到清廷的啓用,當然一但清廷恢復正常,袁世凱也準備再向朝廷推薦三人重要的職務,畢竟自己還要擴大勢力,不能只守着山東這一個地方,因此儘管三人仍然很受袁世凱的器重和信任,但袁世凱也不可能交給他們太重要的工任,在袁世凱的幕僚中的地任也要次於徐世昌、王士珍等人。

而這次去青島,袁世凱帶唐紹儀、蔡紹基、樑如浩三人同往,一來是因爲他們三人手上沒有要事,離開濟南不會耽誤公務;二來袁世凱素聞海外華人的行事作風、習俗生活與洋人相似,而這三個人對洋人的風俗習慣十分了解,因此帶他們三人,也有利於和海外華人進行交流溝通。

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作者發言第六零一章 西安之行(一)第二十九章 市長上任(一)第七十三章 義和團(下)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二八四章 會談(下第四七七章 山海關之戰(六)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五五七章 地主聯盟(一)第三一九章 海參崴(二)第四七二章 戰前(四)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賽(四)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四三七章 政客(二)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三零八章 再進膠州(一)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五一五章 試演(上)第八十六章 造艦競標(三)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六八九章 反制(三)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四零八章 北京攻略(四)第五十五章 艦隊匯合(三)第五五七章 接受談判(九)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一三八章 渤海海戰(七)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五十章 佔領大沽口第三十二章 年度總結(二)第四六一章 武昌之行(二)第一三四章 外調(八)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一五五章 訪徳使團(中)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二八一章 旅順口作戰(一)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準備(一)第三三一章 李鴻章來訪(八)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五)第六三七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九)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四十章 火炮陣地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八十一章 災民(一)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一一零章 抓捕(上)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一)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六十七章 睡不着的人(上)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五四零章 美國調停(下)第六七九章 大獲全勝(十)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一四六章 徳國之行(三)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七)第三三三章 海歸(四)第六四四章 日本本土作戰(四)第一六四章 外交之爭(下)第二一七章 爪哇之戰(七)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七十四章 進攻赤峰(中)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十三章 五年規劃(四)第五六三章 陰謀論(上)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三二四章 海參崴(七)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四九零章 登陸作戰(十一)第一六七章 新艦下水(三)第六章 無畏號戰列艦第五六五章 陰謀(三)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五八八章 農場巡視(三)第一零六章 造艦(一)第六三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一)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五四八章 土地改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