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爭(上)

海山能夠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拉出一支4、5000人的伍隊,和俄國改變立場,由不直接介入庫倫與華東**之間的戰鬥,改爲全力支援庫倫,是有直接的關係。因爲經過俄國4、50年的滲透,在蒙古地區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而且儘管俄國在遠東戰爭中慘敗,但蒙古地區對這場戰爭並無直接的感觀,因此雖然遠東戰爭對蒙古地區有一定的衝擊力,但在蒙古地區的人看來,俄國依然還是一個龐然大物,至少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於是俄國出來爲海山站臺,確實讓許多還搖擺不定的部落旗盟堅定了想法,認爲有俄國的支持,收復庫倫,趕走人民軍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當然俄國突然改變立場,擺出全面支持蒙古的姿態,並不是爲了蒙古而想要和華東**全面爲敵,也是有說不出的苦衷。

人民軍突襲庫倫的軍事行動,確實是大大出乎各國的意料,雖然從軍事學上說,這是一次成功的突擊行動,是各國軍事戰術理論機構都要重點研究的戰例,但在政治層面上,無疑是讓大多數國家,其甴是英法日俄等在遠東戰爭中與華東**敵對的國家十分失望。

在華東**發動蒙古戰爭時,英法日俄等國都等看想看華東**的笑話,他們當然都不認爲蒙古能夠抵敵得了華東**,但蒙古地區的幅員遼闊,而蒙古軍隊是以騎兵爲主,機動性很強,哲布尊丹巴八世又一個集政教合一的領袖人員,在蒙古地區有很強的號招力,因此只要戰術得當,是完全有能力給華東**製造相當的麻煩,甚致是讓華東**陷入一個戰爭泥潭之中。

雖然英法二國不希望俄國直接與華東**對抗,並明確禁止將兩國的援助資金投入蒙古地區,但在私下裡兩國也達成一個協議,如果庫倫方面的能夠將華東**拖入戰爭中達到半年以上的時間,兩國可以考慮給庫倫**一定的援助,以加強庫倫的戰爭能力。

但誰都沒有想到,華東**玩了一手遠途奔襲,直取庫倫,俘虜了哲布尊丹巴八世,又在達裡諾爾湖地區全殲了蒙古軍隊,就這一戰,連一個月都沒有,就將蒙古的局勢基本確定下來了。雖然現在還不能說華東**就能夠穩定的控制整個蒙古,但卻可以在蒙古地區佔據主導的優勢地位,而且失去了庫倫這個政治、經濟、文化意義都極爲重要的中心,又沒有能服衆的共主,因此在蒙古地區己不可能再出現足以威脅到華東**的反對勢力。而以華東**的整合治理能力,最多也就是2、3年的時間,就足以讓華東**在蒙古建立穩固的統治了。

而哲布尊丹巴八世發表了脫離清廷,歸順華東**,並宣佈驅逐俄國勢力的宣言之後,再次讓各國見識到了華東**的手段,這一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玩得確實漂亮。

雖然俄國、清廷隨後都向華東**表示了強烈的抗議,指責華東**入侵蒙古,挾持哲布尊丹巴八世的惡劣行爲。俄國甴其指責華東**進入俄國駐庫倫領事館的行爲,嚴重違背了國際公約的外交原則,呼籲整個國際社會一起對華東**進行制載;而清廷則堅決不承認哲布尊丹巴八世發表的脫離清廷的宣言,認爲這決不是哲布尊丹巴八世的本意,而是在華東**脅迫之下發出的違心之言,同時向各國發出請求,爲清廷主持公道。

不過俄國、清廷上竄下跳,鬧得頗歡,但英法德美日等諸國卻在這個時候保持着沉默,對俄國的呼籲不作迴應,對清廷的請求也是婉言謝絕。

德美二國本來就是中立,甚致略偏向華東**的態度,在這個時候當然不會胡亂說三道四,而英法日三國本來是在改善與華東**的關係,他們在蒙古都沒什麼利益,如果庫倫打得好,能給華東**製造一些麻煩,當然到不介意落井下石,給自己増加籌碼,但庫倫根本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現在大勢己去,英法日三國當然不會爲一個毫無扶植價值的勢力而再去得罪華東**,反正庫倫被滅,華東**佔領蒙古,自己也沒有損失。

而俄國就不同了,俄國則是在蒙古投下了無數的資源,苦心經營了4、50年,現在雖不能說是被團滅,但隨着華東**強勢進入蒙古,將來肯定會被徹底驅逐出蒙古。俄國自然是不會甘心,而且還有不少俄國權貴在蒙古有投資生意,一但華東**控制蒙古,這些投資生意也必然就打了水漂,因此他們也極力的向俄國**鼓吹要保護在蒙古的利益。

本來尼古拉二世就對自己連續向華東**退讓綏協就心懷怨氣,因此這次決定不再像華東**退讓,而這時俄囩駐烏蘇裡臺領事館的bobo夫上校,又連續向聖彼得堡發電,極力建議協助海山,收復庫倫,救出哲布尊丹巴八世,這樣蒙古的局勢尚有可爲,於是尼古拉二世也不顧衆多大臣的反對,下令bobo夫,任命他爲俄國駐蒙古軍隊的總指揮,幫助海山復奪庫倫。不過尼古拉二世總算不保持着一絲理智,沒有下令遠東的駐軍參戰,僅僅只是出動在蒙古地區的領事館駐軍,否則就是和華東**全面開戰了。

除了庫倫、烏蘇裡臺城之外,俄國還在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等地均設有領事館,每個領事館的駐軍少則百餘人,多則200多人,雖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將所有領事館的士兵都集中起來,但也招集了3、400人,免強可以編成一個營。

同時俄國又以華東**攻擊駐庫倫領事爲由,在國際上瘋狂向華東**施壓,並且還拉上清廷一起,大肆製造華東**不守規則、侵略的輿論。

而失去了蒙古,對於清廷來說,這不僅僅是國家領地、**顏面的重大損失,而且原來蒙古還是清廷許多權貴的退路,因爲滿蒙之間的聯姻十分頻密,滿族權貴之家,多少都有幾門蒙古的親戚,但這一來徹底斷絕了清廷權貴的後路,同時也再度感受到華東**咄咄逼人的氣勢。當然如果沒有俄國的支持,清廷也未必敢如此高調指責華東**,正是俄國表示了對清廷的全力支持,才讓清廷有了狐假虎威的底氣。

雖然俄國、淸廷這樣上竄下跳,改變不了蒙古的大局,但華東**在輿論方面也是絕不會認慫的,因此自然是奮力反擊,一方面搬出哲布尊丹巴八世,讓他頻繁發言,都是支持華東**,指責俄國、清廷的言論,雖然誰都知道,現在哲布尊丹巴八世就是一個傀儡,華東**讓他說什麼就說的,甚致這些話是不是他說都不能確定,但華東**就是打着哲布尊丹巴八世的名議,還是有相當大的說服力的,另一方面又指責俄國領事館從事支持****、****的行動,以此證明華東**攻擊俄國領事館的正當性。

當然,嘴炮怎麼打都可以,關建還是要看戰場上的表現,因此歐陽隆興的隊伍剛到庫倫,就收到了青島的命令,要求他儘快殲滅海山的隊伍。

而對陳金剛來說,歐陽隆興的隊伍來得確實十分極時,這到不是說海山的隊伍戰鬥力有多強,多難對付,而是陳金剛帶的裝甲摩機化部隊的油料快用光了。

裝甲摩機化部隊對後勤的依賴極大,而其中對油料的依賴,就佔去了後勤的一大半。陳金剛的部隊當然也帶來一些備用的油料,但遠途奔襲1300餘公里,到達庫倫時油料已用去了大半。而在佔領了庫倫之後,爲了保持對庫倫居民,由其是對哲布尊丹巴八世以及權貴的威攝力,同時也是爲了防止新的敵人來複奪庫倫,因此坦克、裝甲車必須不斷在庫倫城內外巡視、活動,而這些行動都需要消耗油料。

幸好是騎兵團極時的趕到了庫倫,接替了巡邏,探視的工作,坦克、裝甲車僅僅只用進行少量保持威攝力的活動就行了,這樣才大大節省了油料的消耗。

不過這時裝甲摩機化部隊所剩的油料已然不多了,因此陳金剛決定,只保持一個坦克營、一個摩機營的活動能力,其他坦克、裝甲車只保留少量油料,只確保基本的活動能力,並分佈在庫倫城區的內外要點駐守,但一般情況下不再開動,實際就是當固定的火力點使用,另外還留下十輛卡車做爲機動力量使用,其他的卡車均抽光所有油料,供應坦克、裝甲車使用。這樣才總算是堅持到了歐陽隆興的隊伍到達。

這次歐陽隆興帶來的物資中,油料佔去一半以上,除去來時途中使用,以及卡車回程所需要,還有30車,足足70多噸油料,平均每輛車可以分配到500公斤左右的油料,足夠讓所有裝甲摩機化部隊的動力重新充沛起來,而只要是坦克、裝甲車能夠重新動起來,當然也就不用再擔心海山的隊伍。

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二十一章 增援部隊第一八四章 護僑行動(六)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一九一 訪問天津(三)第三七六章 上海(四)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四六一章 圍殲日軍(五)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三四二章 李鴻章之死(三)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五五零章 土地改革(五)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二一四章 青島攻略(三)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五一三章 清廷招撫(十)第六四零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二)第三十一章 襲擊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三六三章 媒體(一)第八十三章 成師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二一零章 奇襲庫倫(四)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五一九章 穆棱河之戰(十五)第一八一章 開平煤礦(中)第三一一章 備戰(五)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六三八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第十七章 接管濟南(十)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一三零章 海軍假期(一)第四一七章 遼河之戰(三)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三六零章 大戰之前(七)第一一九章 秋收行動(八)第五五九章 地主聯盟(三)第三一八章 騎軍(二)第五四七章 鎮南浦登陸(七)第五七二章 預備會議(七)第一二五章 天津會議第六百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下)第一一三章 秋收行動(二)第四七九章 登陸作戰(一)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五三八章 袁世凱復出(下)第七十九章 陸軍編制(三)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五零三章 調查(下)第三八三章 足球比賽(四)第一七三章 德國之行(五)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一四五章 北倉之戰(四)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五一七章 穆棱河之戰(十三)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五六五章 陰謀(三)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二四二章 第一家族(一)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三七零章 餘波未平(七)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三四一章 李鴻章來訪(十八)第六八五章 結束戰爭(六)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二)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三五七章 徳國特使(五)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二八五章 協商(下)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四四零章 遼陽之戰(二)第一四四章 北倉之戰(三)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二三六章 作戰計劃(四)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二四八章 天誅(五)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九十八章 新根據地(一)第四十二章 造艦計劃(六)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