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章 軍事交流(二)

華東**對陸軍的總結主要有五條:

一、遠東戰爭雖然是分海陸兩個戰場進攻,而且兩個戰場也同樣重要,但決定戰爭走向和最終勝負的,還是陸地戰爭,這是因爲參戰的三方,俄國、華東**、日本,有兩方都是大陸國家,只有日本是海洋國家,而三方爭奪的焦點是中國的東三省地區,只有佔領了這些地方,才能算勝利。

雖然遠東戰爭的結束是華東**的海軍在臺灣海峽之戰中全殲了遠征軍艦隊,這是由於有英國這個海洋國家的介入,另外在陸地戰場上那時己是大局己定,遠征軍艦隊即使獲勝,日俄二國也僅是能夠保證不賠款的體面結束戰爭,但想要翻盤是不可能做到的,而遠征軍艦隊失利,也就意味着日俄二國失去最後一跟救命稻草,自然只能認輸了。因此陸軍作爲戰爭的主導,而海軍的作用是輔助陸軍,這一點對華東**有重大的啓示意義。

華東**是由海上登陸中國本土的,加上在陸上的第一塊領地山東省是一個標準的半島地形,因此一直比較重視海軍的建設,在遠東戰爭之前,陸軍的地位都是底於海軍的,但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海陸複合型國家,擁有廣闊的領土和漫長的海岸線,海陸軍必須並重發展,絕不能偏重於一方,而且在現階段,華東**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推翻清廷,佔領全國,陸軍就顯得更爲重要一些。

二、戰時體制。在交戰的三方中,華東**是整體國力最弱的一方,即使是在日俄兩國己打得精疲力竭時才下場參戰,但畢竟是以一敵二,論國力還是不能與日俄兩國相匹敵,但華東**在參戰之初就宣佈施行戰時體制,對主要的戰爭資源實行配濟制度,國內生產活動也是以支援戰爭優先,這樣在極大程度節約了社會資源,減少了消耗,支援戰爭,並確保了戰爭物資的供應。

三、戰壕防守。在這一次戰爭中,由其是在前期的日俄戰爭中,表現出明顯的攻弱守強的戰爭模式,雖然處於進攻方的日本取得了大部份局部戰爭的勝利,但軍隊的傷亡並不比戰敗俄軍少,甚致出現獲勝一方的傷亡比戰敗的一方更多的戰例來。

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戰鬥就是旅順戰役,是役俄軍以4.4萬的兵力,依靠由堡壘、戰壕、鐵絲網,機槍和炮兵組成防守陣地,抵擋住日軍共計13萬軍隊長達5個多月的進攻,並給日軍造成了共計5.6萬人的傷亡。而俄軍的傷亡僅1.5萬人。這一戰也表明,想要攻破己佈置好了完善的防禦陣地和工事,將會是十分艱苦的戰鬥,不僅要投入比敵方多數倍的兵力,而且即使是最終獲勝,也必將付出重大的傷亡。

華東**參戰以後雖然是以進攻爲主,但在不少局部戰爭,也打過防守戰,代表就是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人民軍以3個師2個團的兵力,利用以塹壕爲主的防禦工事,成功的守住了鴨綠江北岸陣地,擋住了日軍10餘個師的進攻,造成了日本重大的傷亡,最終挫敗了日軍企圖反攻回中國戰場的勢頭。另外人民軍在登陸日本之後,也進行過防禦作戰。

四、重炮火力是打破塹壕防守的關建,進攻火力是突破塹壕防守的重要因素。雖然在日俄戰爭中,雙方的攻防大戰打得異常的激烈,但華東**參戰之後,似乎並沒有遇到多少阻力,由人民軍進攻的戰鬥,並沒有出現日軍那種大量傷亡的局面。這除了是人民軍的戰術正確,並沒有像日軍那樣不顧傷亡的盲目進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軍有重炮火力,這也是打破戰壕防守的關建所在。

日本能夠取得旅順會戰的勝利,關建點是攻佔了旅順城外的203高地,並將國內運來的280毫米口徑巨炮架在203高地上轟擊旅順城,這才轟開了旅順的防禦工事。不過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口徑雖大,但徑倍距只有12,因此射程還不到10公里,而且精度也不高,只有架在高地上轟擊,不僅佔有據高臨下的優勢,而且還校準射擊精度,這才一舉攻下旅順。不過280毫米攻城炮過於沉重,搬運極爲困難,日軍很難將此炮極時運送到各個戰場上。

而在參戰之前,華東**就成功的研製出裝甲列車,利用火車爲載體,利用鐵路機動,成功將海軍的大口徑艦炮搬到陸地上使用,雖然不是所有戰場都在鐵路線附近,但修建臨時鐵路的速度,也要比人拉馬運快得多。裝甲列車不僅機會性強,而且射程更遠,其中280毫米口徑列車炮採用40度仰角開火,射程可以達到30公里以上,威力要遠遠大於日本的280毫米攻城炮。而且裝甲列車不僅僅只能裝載海軍的大口徑艦炮,中大口徑艦炮也一樣可以搬上岸來使用,因此一列裝甲列車,就相當於是一座移動炮臺。華東**正是依靠裝甲列車的強大火力,攻破敵軍的陣地。

其實在遠東戰爭中,人民軍的200毫米車載自行火炮,甚致是155毫米牽引火炮發揮的作用出裝甲列車更大,因爲自行火炮、牽引火炮的移動能力、移動速度都比裝甲列車更強,因此更能及時到達戰場快速佈置,展開打擊。但要論擊開敵軍佈置好的防禦陣地,還是280毫米口徑列車炮更有效,畢毫280毫米炮彈的威力,比200毫米炮彈要強數倍。而且自行火炮、牽引火炮都是要靠現代車輛爲載體,屬於不能公佈的秘密,只能夠全算在裝甲列車身上。

當然,要突破塹壕防守,只靠重炮火力還不夠,畢竟重炮火力雖然強大,但也不可能摧毀所有的防禦,更可能佔領陣,因此最終還是需要陸軍發動進攻,才能徹底解決戰鬥。這就需要給進攻部隊配備強大的火力。

雖然火炮出現己有上百年的歷史,但由於火炮過於沉重,移動極爲不便,在戰爭中一般只能做爲固定火力使用,無法隨進攻部隊一起行動,因此在這個時代的陸地進攻,能夠配備的火力只有步槍。法國費盡心機搞出的m1897型75mm火炮,就是爲了解決隨同進攻部隊的問題,不過儘管法國工程師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將這型火炮的全重降低到了1.5噸,但仍需耍2、30人侍候,而且戰場的地面凹凸不平,也給這型火炮的移動帶來不小的困難;裝甲列車的移動能力到是很強,但又必須依託於鐵路線才行。

只有華東**研發的迫擊炮,由其是大口徑迫擊炮,纔算完美解決了進攻的火力不足問題,一門100毫米迫擊炮的全重不超過100公斤,可以拆分成4個部份,其中最重的炮管只有60公斤左右,而且在戰場拼裝時間不超過30分鐘,完全可以隨進行部隊一起行動,並提供火力支援。另外迫擊炮的大麴線彈道,對塹壕也有相當大的殺傷力,因此要想突破敵軍的塹壕防守,必須要堅持重炮火力和加強進攻中的火力,也是以後陸軍的重點訓練科目。

其實真正想突破塹壕防守,最好的武器是裝甲車輛,而且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也完全可以製造出舊時空裡一戰時期水平的裝甲車輛。但裝甲車輛是徹底改變陸軍戰術的一種革命性武器,其顛覆作用比無畏號戰列艦之於海軍更甚,因此華東**也將裝甲車輛列爲最高機密,不能外傳。

五、固定翼飛機的空中偵察及指引炮兵射擊的作用。280毫米口徑列車炮的最大射程超過30公里,這遠遠超過了人的目視距離,即使可以依靠光學儀器看見,但也很難測算精準的距離。這個時候固定翼飛機的作用就顯示出來,由於是在空中,可以抵近炮擊的地點觀察,並精準定位,爲炮兵射擊提供修正參數。

另外固定翼飛機還可以在偵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空中偵察不受地理、地形的限制,也不用擔心遭敵方的偵察兵或衛兵,甚致可以直接抵近到敵軍的陣地上空偵察,遠比地面偵察的效率高。當然空中偵察並不能完全取代地面偵察,畢竟空中的距離太遠,很難看清細節,而且空中偵察也不可能長時間的定點偵察,因此空中偵察和地面偵察應是互補關係,但在今後的戰爭中,有空中偵察能力的一方,無疑將會有更爲強大的偵察能力。

應該說華東**對遠東戰爭陸上戰場的總結還是相當到位的,由其是前面2條,用在海上戰場也同樣合適,當然,如果說這個總結還有什麼不足之處,就是主要着眼在戰術層面,而對戰略層面涉及不多,僅僅只有第1條算是擦了一點邊,由其是對遠東戰爭的結果對亞洲地區的局勢有什麼影響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一方面是由於這次總結交流主要是分析戰術,並不涉及戰略;另一方面也是遠東戰爭的結果對亞洲地區,仍至世界局勢的影響,需要時間才能清晰的展現出來,事實上遠東戰爭對世界局勢的影響極爲深遠,一直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二三三章 訪日艦隊(四)第三三七章 工業成就(三)第三七九章 上海(七)第七一七章 上海談判(四)第七一三章 日本屈服(下)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一三七章 合肥見聞(一)第四三五章 進京(二)第一九二章 登陸爪哇(四)第二二一章 青島戰役(五)第六十章 遠東戰爭結束(下)第四七零章 迎擊俄軍(七)第四十二章 艦隊出發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一六九章 備戰計劃第三二九章 李鴻章來訪(六)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一零四章 佈局海外(上)第五一零章 清廷招撫(七)第六零六章 東北戰事再起(四)第五五七章 地主聯盟(一)第一零一章 巡視(六)第四四二章 遼陽之戰(四)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穿越艦隊簡介一054A型護衛艦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一二九章 外調(三)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四)第二三九章 作戰計劃(七)第五十二章 佔領大沽口(三)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三一九章 騎軍(三)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二一四章 奇襲庫倫(八)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六十章 大沽口會議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二四三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六)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六一三章 朝見風波(五)第二八二章 旅順口作戰(二)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三六九章 軍隊整編(下)第四一六章 北京攻略(十二)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第二零二章 作戰計劃(下)第四二八章 空中偵察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四二四章 進攻北京(三)第三七三章 上海(一)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六十八章 工業(五)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一九六章 巴達維亞(四)第三三五章 工業成就(一)第三二二章 海參崴(五)第四五零章 外交斡旋(七)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一七二章 投資考察(三)第四四八章 遼陽之戰(十)第二五四章 圈套(二)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五八三章 張作霖歸附(下)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二章 制度(一)第三四四章 歐洲危機(上)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五六四章 美國(七)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三十七章 圈孑(下)第九十二章 天津戰役(五)第三九六章 談判(四)第四二五章 進攻北京(四)第五十四章 艦隊匯合(二)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制第一一二章 抓捕(下)第十六章 接管濟南(九)第一一四章 接管天津(六)第四六三章 武昌之行(四)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一六八章 新艦下水(四)第三零六章 南線,北線(四)第三一四章 軍隊擴編計劃(二)第五九三章 濟南衆態(三)第三零七章 備戰(一)第三九零章 新聞發佈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