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

南京,下關碼頭。一艘火輪正緩緩在碼頭的棧橋前停靠,而在一邊的岸上,新任的兩江總督袁世凱正帶領着總督衙門的一干大小官員或是頂戴花翎、或是一身戎裝,均在碼頭恭候,還有軍儀仗隊組成的歡迎隊列。

時間不上,火輪停穩,舷梯從船舷邊放下,一羣人員在領航船員的帶領下,沿着舷梯從船上下來,爲首的一人頭帶高禮帽,衣裝着一套深灰色燕尾西服,左手還握着一跟文明棍,正是法國駐漢口領事弗南。

這時只見袁世凱快步上前,呵呵笑道:“弗南先生,歡迎您到南京來。” 說着便伸出手去,按照西式的禮儀,要和弗南握手。

弗南的笑上雖然也有笑容,但留心的人都看得出來,笑得有些免強,但還是伸手和袁世凱相握,道:“總督閣下,真是久仰大名了,想不到我們今天才能相見。”

袁世凱的笑意更濃,道:“領事先生,本來我打算過幾天就去漢口,拜訪領事先生,卻沒想到領事先生親自到南京來了,真是有勞有勞。”

弗南皮笑肉不笑,道:“總督閣下的公務繁忙,我是擔心總督閣下在南京抽不開身啊,所以還是親自來一趟南京,面前總督先生。”

袁世凱呵呵笑道:“既然是來了,那就在南京好好玩玩,南京好玩的地方多得很啊,也讓我盡一盡地主之宜。”

原來袁世凱到南京上任,有意繞過漢口,避開和弗南見面,當時弗南的心裡還很不以爲然,他當然知道袁世凱的打算,無非在漢口見面,根本就沒有談判的籌碼,因此希望自己能去南京會談,這樣是在袁世凱的地盤上,談判也有底氣一些,過弗南認爲袁世凱在南京撐不了幾天,就會再到漢口來找自己,畢竟袁世凱要在南方立足,沒有錢是不行的,而要錢就必須來向自己低頭,因此根本就沒打算去南京,而是在漢口等着袁世凱找上門來。

這時水災雖然漸漸退去了,但災民的生計依然十分困難,雖然華東**在各處設立了災民安置營,但也不可能將所有災民都收容安置,另外華東**設立的12個安置營,有9個都在江北,江南只有3個,這主要是因爲江南的災情比江北輕一些,其中湖南就有2個,然後是安徽的江南地區1個,江蘇的江南地區沒有。

而水災退去之後,江北由於有華東**的災民安置營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沒有鬧出什麼事來,而江南則是危機四伏,因爲水退了,道路通了,有利於人員的流動和聚集,於是各州府縣城前都聚集着大量在水災中掙扎生還的災民,等着官府施粥求生,有些地方己發生了災民搶劫大戶、莊院的事件,南京周邊就有好幾股。加上華東**佔領安徽,更是讓江蘇省人心惶惶,而止由於前任兩江總督端方己被革職,江蘇巡撫陳啓泰也收到調任,整個江蘇地區出現了無人執掌大局的局面,因此整個江蘇的官員、地方士族、鄉紳、商人都盼着袁世凱早日上任,好有個主心骨。

於是袁世凱一到南京,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本來袁世凱就是公認清廷第一能幹的大臣,而他又是從華東**的境內通行,還是乘座華東**的船到達南京,這又讓人對他多了幾分信心,因爲看起來袁世凱和華東**的關係不錯,或許解夠穩住華東**,這樣至少可以減少一個威脅。

而袁世凱一到南京,就立刻招集南京的商人、士族、富豪等,陳明現在的情況緊急,自己可以穩住華東**,也能穩定南京的局勢,但需要衆人出錢出力,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渡過難關。

當然袁世凱也知道,要讓地方士族、鄉紳出錢,只說空口白話是不行的,必須拿出一些真本事來,於是袁世凱立刻下領,命王士珍、段祺瑞各領一支軍隊出擊,平定南京附近的災民暴動。

儘管現在袁世凱只有2500餘軍隊,但畢竟都是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軍隊,而且彈藥充足,鎮壓一般的災民暴動當然不費力,因此在5、6天的時間裡,王士珍、段祺瑞帶領軍隊在南京城方圍50公里的範圍內連續作戰,鎮壓了5股暴動的災民,同時又派出幾支隊伍,在南京周邊安置災民,幫他們建房修路、劃分田地,重建家園,不到10天時間,就使南京周邊的局勢穩定下來。

而南京的地方士族、鄉紳見況,也都紛紛的慷慨解囊,數日之內,袁世凱就籌集到了白銀30餘萬兩,糧食7000餘噸,袁世凱估計,自己手裡的錢糧至少可以維持1年的時間,於是心中大定,而這時北洋新軍的大部隊也到達南京,袁世凱的底氣大足,於是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開始幹起來。

一方面袁世凱在附近大量收購糧食、物資,以確保自己的糧草充足,另一方面又分派北洋軍,駐守江蘇的江南各地,嚴格鎮壓各地的災民暴動,同時也組織災民生產自救,結果袁世凱上任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迅速的穩定了江蘇的江南地局勢。

本來弗南在漢口穩座,等着袁世凱來救自己,那知等了一個多月,等來的卻是袁世凱在南京幹得風聲水響,而且還頗有成效的結果,看來對各國的支持並沒有太強烈的需求,頓時也有些坐不住了。如果袁世凱並不需要各國的支持,就能在南方站穩腳跟,當然是對各國極爲不利的。而在北京的各國公使也頻頻來電,催促弗南儘快和袁世凱進行談判,達成協議。因爲時間拖得越長,對各國就越是不利。

由其是這次袁世凱不僅是從華東**的境內通過,還是乘座華東**的輪船到達南京,這也引起了各國公使們的警覺,袁世凱會不會和華東**達成了什麼協議呢?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畢竟對於袁世凱來說,並不是一定要選擇各國,只看那一邊的開價高一些,因此如果各國還不盡快採取行動,和袁世凱進行談判,瞭解袁世凱的要求和底線,纔好協商應對袁世凱的方案,否則袁世凱說不定真的會倒向華東**的。

於是法國駐清公使巴斯德發電給弗南,對他在這一事情上的消及行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要求弗南立刻採取行動,儘快和袁世凱見面、談判,這讓弗南也倍感壓力,北京的這幫公使們也太沉不住氣了。但本國公使己經下令了。於是弗蘭雖然明知這個時候自己去南京,是主動盡失,但在無奈之下,還是隻能硬着頭皮親自趕赴南京,面見袁世凱談判。

收到了弗南的要求之後,袁世凱也十分高興,老實說這時袁世凱的心裡也有些焦急,甚致還盼着弗南來南京和自己談判,因爲在這個時候和弗南談判,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而且下一步袁世凱還要和華東**協商談判雙方的合作事宜,袁世凱希望在此之前,自己能夠先和各國達成一個協議,然後再和華東**談判,這樣在談判時自己心裡也有一定的底氣。

但差不多一個月過去,弗南依然在漢口穩坐不動,由其是北洋新軍的大隊是從武昌過來的,弗南也沒有話帶來,這也袁世凱心裡有些患得患失起來,莫非各國己不打算支持自己了,如果沒有各國的支持,自己就算能夠在南方立足,但也難以成什麼大事,最多隻能夠守着兩江現有的地盤,這可和他南下的初衷有很大的差別。於是有幾次袁世凱甚致都忍不住想向漢口發電,詢問一下弗南的態度,但最終還是忍下來了。

畢竟袁世凱心裡也清楚,能夠營造出這樣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局面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自己一發電,那麼現在的局面就都毀了,而且袁世凱也對現在的局勢進行了多次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各國沒有足夠的理由放棄自己,因爲除了自己之外,各國不可能在清廷再找到一個比自己更合適的人選了,就算是要放棄自己,至少也要先談一談,確定自己提出的條件太高,那有這樣談都不談就放棄了自已,因此更大的可能性還是雙方都在拼耐性,就看這個時候誰更沉得住氣,自己千萬不可以心浮氣燥,亂了方寸。

不過雖然是這樣想的,但袁世凱心裡的焦慮卻是日一日,而就在這時,弗南來電錶示要來南京和袁世凱會琰,對袁世凱來說簡直就是福音書一樣,心裡的一塊大石頭也總算是落了地。

但袁世凱心裡也明白,雖然說這次是自已佔了上風,但從大局來看自己仍然是弱勢的一方,畢競自己想在南方幹出一番大事業來,還是離不開各國的支持,因此自已也不能太得意忘形了,由其是在弗南面前,更是不能趾高氣揚,一付勝利者的姿態,讓弗南覺得難堪,而是要給弗南足夠的禮遇,於是在弗南的輪船到達南京時,袁世凱親自帶領着南京的官員,到碼頭迎接弗南,而且還安排了軍樂儀仗隊歡迎。

果然,弗南下船之後,兩人寒喧了兩句,軍樂儀仗隊奏起了歡快的樂曲,袁世凱又請弗南檢閱儀仗隊,果然弗南臉上的表情也緩和多了,不在是一付明顯的假笑樣子。

第二九七章 革命者(二)第一五五章 新農村建設(六)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四十五章 錦州之戰(三)第四三九章 遼陽之戰(一)第十九章 自沉第三十二章 市長上任(四)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三九六章 全面開戰(五)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三零一章 革命者(六)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七二五章 臺灣來客(上)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五五三章 接受談判(五)第五一零章 穆棱河之戰(六)第一七八章 南下上海(八)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二五六章 圈套(四)第五三一章 調查報告(下)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一六六章 新艦下水(二)第十九章 接管濟南(十二)第六五四章 遠東遠征軍(一)第六零八章 滿洲里戰役(一)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九十七章 巡視(二)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一七零章 德國之行(二)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四二零章 停戰期(一)第七十五章 進攻赤峰(下)第四八七章 激烈博弈(一)第三三九章 李鴻章來訪(十六)第四六八章 迎擊俄軍(五)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五八零章 進攻瀋陽(四)第六八一章 結束戰爭(二)第一一零章 抓捕(上)第三五三章 徳國特使(一)第二八七章 年終會議(三)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一零二章 新根據地(五)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九十七章 天津租界(四)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二七五章 朝鮮半島危機(下)第一九九章 英國干涉(一)第六三五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七)第五七二章 北洋議事(二)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三六六章 軍營釆訪(上)第五七八章 進攻瀋陽(二)第三九二章 新聞發佈會(六)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二一二章 爪哇之戰(二)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五三八章 聯合軍演(三)第四五八章 山海關(四)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九十九章 天津租界(六)第三六一章 大戰之前(八)第九十五章 陸軍改制(上)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二十四章 接管濟南(十七)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三一一章 二進膠州(四)第九十三章 安置營(九)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四三六章 政客(一)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一六七章 回訪日本(中)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六八四章 結束戰爭(五)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二八六章 年終會議(二)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二一八章 青島戰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