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

段祺瑞當然不知道,自己現在實際己是處於風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結局,而是一門心思的計劃進攻歸德府,平定河南匪患,建功立業,不僅是報達朝廷的恩澤,也是把自己的河南巡撫給坐實了。

雖然在進攻大名府的時候,受到了義勇軍的強力阻擊,也引起了段祺瑞的重視,但也不能阻擋段祺瑞的進軍,畢竟段祺瑞出兵以來,大部份時間都是順風順水,只是在大名府受到一點挫折,而且義勇軍最終還是主動撤軍了,因爲段祺瑞認爲大名府的戰鬥大概就是勇匪的極限,雖然不會一戰而勝,但段祺瑞認爲如果對持長久,自己還是能夠獲勝的。

不過段祺瑞畢竟是懂兵法人,也不能排除勇匪是有意誘敵深入,而且由於其他三路清軍的進展基本都是舉步爲艱,因此現在自己這一路顯得有些孤軍深入了,這纔是自已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於是段祺瑞立刻給鐵良、良弼寫信,要求鐵良、良弼儘快向自己靠隴,並跟進過來,一則是保護自己的側翼;二則是增加進攻歸德府的兵力,畢竟只靠自己這一路軍隊,兵力確實有些單薄了,另外還請鐵良、良弼下令由洛陽出兵的北洋四鎮統領吳鳳嶺,立刻進軍,牽制義勇軍的兵力。

段祺瑞的想法也很簡單,鐵良、良弼部是離段祺瑞部最近的軍隊,而且兵力也是最強的,有兩個鎮的軍隊,總兵力接近6萬,因此如果鐵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隴,並跟進過來,確實可以大大增加進攻歸德府的兵力。當然鐵良、良弼是這次出戰的清軍總主將,而段祺瑞雖是一路軍隊的主將,但也是鐵良、良弼的屬下,因此段祺瑞向主將提出要求,甚致是指導主將的行動,確實是有些不妥當。

不過段祺瑞認爲在這個時候不必拘泥這些小節,而且作爲部將向主將建議獻策,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從戰場的大勢來看,自己作這樣的計劃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何況剿滅了匪患,作爲主將的鐵良、良弼也是有一份功勞的。另外段祺瑞在潛意識裡認爲自己己是一省巡撫,無論是官職還是地位,都可以和鐵良、良弼平起平坐,給他們寫封信去也沒有大不了的事情。

接到了段祺瑞的信後,鐵良當場拍案大罵道:“段祺瑞算什麼東西,這次不過是僥倖打了幾個勝仗,蒙朝廷天恩,封了他一個河南巡撫,竟然就得意忘形起來,還真當自已是一品大員了,連我們都不放在眼裡了,居然也敢對我指手劃腳,到底他是主將還是我是主將,他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收復歸德府,要我們向他靠隴做什麼。”

良弼也怒道:“是啊,段祺瑞不過是袁世凱門下的一條走狗,仗着袁世凱的提攜才當上了統領,己是祖墳上冒煙了,朝廷也是不明事理,纔打了幾個草芥的勝仗,就封他爲巡撫,加了三等子爵,還賞了黃馬褂,不如咱們上個摺子,就此辭了這差事,告老還鄉,讓他段祺瑞來辦這個差事好了。”

原來在出戰之前,鐵良、良弼都是對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打算在這一戰中嶄露頭角,從此之後掌握朝廷的兵權,也是爲滿人揚眉吐氣。

那知出兵之後才發現打仗可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容易,一連10餘日,雖然沒有損兵折將,但也寸功未立,而且舉步爲艱。當然如果是其他幾路軍隊也都差不多到也罷了,但偏偏段祺瑞部是一路高歌猛進,連續收復了河北5府,這個功勞也不算不大,相比之下,自己兩人作爲全軍的主將自然是面上無光。

當然如果就是這樣到也罷了,畢競段祺瑞立了功,兩人作爲全軍的主將,也是有一份功勞的,但清廷加封段祺瑞署理河南巡撫,賜號巴圖魯,還賞了黃馬褂;後來又封了三等子爵,這下兩人可就不幹了,巡撫可是封疆大吏,兩人早就眼紅這個位置,居然就這麼輕易的封給了段祺瑞, 而什麼巴圖魯、黃馬褂兩人也都沒能撈到一個,段祺瑞竟然這麼容易就都得到了,兩人心裡自然是不平衡的。

其實平心而論,雖然段祺瑞的封賞確實有些過了,但畢竟4路清軍當中,只有他這一路立功,而現在河南巡撫也是個虛職,其他巴圖魯、黃馬褂什麼的只是榮譽頭銜,從激勵軍隊的角度說,也是說得過去的,但心態失衡之後,鐵良、良弼看問題的出發點、角度自然也不同,他們兩人當然不承認段祺瑞的軍事能力比自己強,而是一至認爲段祺瑞能夠立功,只是他的運氣好,因爲義勇軍的主力都用來防範自己這一路,因此段祺瑞那一路面對的義勇軍實力較弱,這才讓段祺瑞撿了個便易,如果換了是自已,也一樣能打勝仗,而且要比段祺瑞打得還要漂亮。

現在段祺瑞要求鐵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隴過去,保護自己的側翼,並協助自己進攻歸德府,從軍事角度來說,這樣的安排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真要是將歸德府打下來了,雖然首功是段祺瑞的,但鐵良、良弼做爲全軍主將,又參與戰鬥,自然也是功不可沒,在朝中也是交待得過去,而且兩人都是滿人,日後的仕途也必然會一帆風順。

只可惜現在鐵良、良弼都被嫉妒心迷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這個時候只想拆段祺瑞的臺,而沒有想到其他的利害關係,因此兩人商議之後,下令北洋二鎮王英楷部移師駐守潞安府,自己則領軍撤回到沁州,不僅沒有向段祺瑞部靠隴過去,反而拉開了距離,製造了一個更大的空檔來,然後就等着看段祺瑞的笑話。

這時段祺瑞部駐紮在大名府南端的長垣縣,只等着鐵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隴過來,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歸德府。那知連等了三天,鐵良、良弼不僅沒有派兵過來掩護自己,反而還移駐到潞安府,還拉大了和自己的距離。

而就在這時,義勇軍的行動也迅速的展開,集中了3個師,2個團的兵力,共計約4萬人左右,將段祺瑞部包圍起來。

其實義勇軍的佈置是從三天以前就開始了,在義勇軍放棄大名府的時侯,就己經做好了在大名府與河南省交界位置包圍、並全殲段祺瑞部的計劃,義勇軍2師就從山東借道,繞到段祺瑞部的背後;義勇軍1師剛運動到段祺瑞部向西側,截斷鐵良、良弼部增援段祺瑞的路線,3師和兩團則負責對段祺瑞部的正面、東側的包圍,並且還將義勇軍唯一的一個炮兵團以及華東政府支援河湖根據地的6門125毫米野戰炮也都拉到戰場上。

本來圍殲段祺瑞部的戰鬥昨天就應開始,但鐵良、良弼部後撤,拉開了和段祺瑞部的距離,讓義勇軍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佈置準備得更爲充份,因此纔將進攻拖後了兩天,而且義勇軍的指揮官慄文飛接到了華東政府軍事工作組要求全殲段祺瑞部的命令之後,也將指揮部設在戰場附近,親自在第一線坐鎮指揮。

義勇軍的佈置被清軍的偵察兵報告給段祺瑞之後,段祺瑞也不僅大爲震驚,而且又有些茫然不解,因爲自己本來還是自信滿滿,只等着建功立業的,現在突然一下形式逆轉,面臨着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這樣極大的反差,又是發生在短短數日之內,也讓段祺瑞猶如是做了一個不真實的夢。

不過段祺瑞畢竟還是要面對現實,這一切都不是夢,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實。因此自己必須打起精神來,趕緊想出應對之策,否則自己真有可能在這裡喪命。

現在段祺瑞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刻突圍;二是固守待援。但這兩個選擇都有相當大的危險,除非是突圍時要有接應的軍隊,而固守更是需要解救的援軍,但現在自己上那兒去找援軍呢?找鐵良、良弼救援嗎?自己現在落到這步田地,不就是被鐵良、良弼害得嗎?如果他們揮軍向自己這邊靠隴過來,自己那會陷入義勇軍的包圍之中呢?這兩個人實在是太可恨了。

不過讓段祺瑞有些不理解的是,鐵良、良弼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呢?難到他們就不想剿河南的匪患嗎?自己這一路失敗,那麼這一次征剿也就基本失敗了,而鐵良、良弼作爲這次征剿的指揮者,自然是責無旁貸的,他們難到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就在這時,段祺瑞忽然想起袁世凱給自己的兩封信,在第一封信裡有:況三路受阻,唯兄一路告捷,亦非善果;第二封信裡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看來原來袁世凱早就算準了這個結局,只是當時自己一門心思的想着怎麼把河南巡撫落到實處,因此根本就沒有太在意。

想到了這裡,段祺瑞也不禁悔恨交加,袁世凱可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而自己被朝廷封了河南巡撫之後就把什麼都忘了,將袁世凱的嚀囑也拋到腦後,而袁世凱並沒有怪罪自己,不僅給自己送去賀儀,還寫信提醒自己要小心,這是何等的寬宏大度,自己落到這一步,全是貪心不足,見利忘義所置啊,實在是怪不了別人。

第四四三章 進京(十)第四四五章 遼陽之戰(七)第二四七章 第一家族(六)第三三四章 海歸(五)第一三六章 外調(十)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二)第二十二章 接管濟南(十五)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五四八章 鎮南浦登陸(八)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二六零章 土地制度(下)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二四八章 王家寨(十)第二九四章 漁人行動(六)第三十七章 造艦計劃(一)第二二八章 各方反應(二)第十五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二)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二十八章 出兵第三三二章 海歸(三)第五四九章 接受談判(一)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九十一章 天津戰役(四)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六二零章 登陸日本(二)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四零七章 北京攻略(三)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戰(七)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一章 收關行動(一)第四五零章 遼陽之戰(十二)第二百章 蒙古攻略(三)第三八一章 對馬海戰(七)第二二三章 清廷求和(六)第八十五章 戰前準備(二)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戰(六)第四二八章 進攻北京(七)第二九五章 制海權的歸屬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六十五章 工業(二)第三二七章 奉天會戰(上)第五八六章 農場巡視(上)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五十六章 上海新區(九)第二五六章 公審大會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戰(三)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三三二章 海歸(三)第五六三章 陰謀論(上)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下)第五七五章 談判(三)第五十章 上海新區(三)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五九九章 聯合遠東遠征軍(上)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二五零章 創業(三)第二零七章 奇襲庫倫(一)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二二八章 近鄉情怯第一九四 訪問天津(六)第四五三章 新聞發佈(二)第三零四章 南線,北線(二)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七章 誘敵戰術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三一六章 軍隊擴編計劃(四)第二七零章 陰島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三九三章 全面開戰(二)第四八二章 登陸作戰(四)第一三五章 海軍假期(六)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五三五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六)第二六三章 反撲(三)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第六六九章 臺灣海峽之戰(十)第四十四章 錦州之戰(二)第二二五章 舞會(下)第二五三章 圈套(一)第五章 上岸第六十七章 德國使團(七)第四九一章 歸附(上)第二三八章 遇襲(下)第六一八章 滿洲里戰役(十二)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五三六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七)第四二三章 停戰期(四)第四十六章 擊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