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二章 統一商界(四)

從絕大多數的商人心裡,其實都是希望有這樣一個組織,這樣對內有公平的經商行爲準則,大家公平競爭,在商言商少了許多麻煩;而對外則團結一致,打壓外部勢力和惡意競拿,這樣以後經商也會輕鬆得多了。而且華東政府這幾年也積累出了足夠的名望,行事公正,言出必行,清政廉潔,效率卓著,因此甴他們來主持建立這樣一個組織,商人們到也能夠服氣。而且上海新區成立以來,和外商也發生過幾次小型的商業衝突,最終都以雙各退了一步而告終,也讓商人們看到,洋人確實是不敢去惹海外華人。

不過生意做到十幾萬以上身家的商人都是精明人,當然不是被隨便忽悠兩句就找不着北了,儘管華東政府的提議對他們確實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仍然也都有不少的顧慮,首先是中國商人對政府一貫有不信任,華東政府雖然是衆望所歸,但畢竟成立的時間尚短,名望雖高但根基卻還有些不足。前段時間某家報紙就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時士”來惡意評價華東政府,到也引起了一些共鳴的聲音。

商人們到未必會真相信現在的華東政府是禮賢下士1時的王莽,但有所顧慮也是再所難免的,畢竟商人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不是幾年時間能夠扭轉得過來的。一但軍供聯會成立,在遼東戰事期間或許可以保證公平,但戰爭結束之後他們還能不能保持這樣謙恭的態度,誰都說不準,難保華東政府不會把軍供聯會做爲自己的工具使用。更何況現在誰都知道華東政府是不甘久居於清廷之下的,實際現在他們就自稱爲獨立政府,和清廷分庭抗禮,因此早晚必有一戰,有人就己經預言,華東政府如果在遼東擊敗日、俄兩國,下一步就是起兵伐清了。儘管在華東政府和清廷的競爭中,絕大部份人都會將寶押在華東政府這一方,但在雙方還沒有徹底撕破臉的時候,大部份商人們也不會輕易的站隊。

還有部份商人則是深知“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別看加入軍供聯會有這麼多好處,但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是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的,比如軍供聯會真的和洋商發生衝突,雙方或會故意壓價擠兌對方,或是有意提價搶購對方所需的商品,這樣一來,自己也必然會承受不小的損失,而且商戰真正打到激烈處時,和戰爭也沒什麼兩樣了,雙方都會無所不用其極,甚致鬧出人命來,也不是不可能的。商人自然是希望享受入會的好處,而又不願承擔入會的代價。

當然如果好處大於代價,到也可行,只是現在誰都算不準,入會以後到是是好處多還是代價大,也有商人想過,自己不訪觀望一段時間,看看軍供聯會運作起來之後是什麼情況,再決定是否加入。不過這種想法又馬上被否定掉,因爲凡事都有先來後到,如果軍供聯會真的運作良好,先加入的自然會享有更多的利益,而後加入的,恐怕要多承擔些義務才行。

其實如果是別人提出這個建議,那怕是清廷官府出面,商人們也都不會這麼糾結,肯定的慎重起見,看看再說,不見兔子不撒鷹,畢竟清廷在商人們的眼裡,基本沒有什麼信用度,但華東政府就不同了,華東政府的公信力還是很強的,而且這幾年來和華東政府進行合作經營的商人基本都賺了錢,有人還是大賺,因此萬一這是一個好機會呢,那麼一但錯過就太可惜了,於是商人們互相議論,有心想贊同,但又都猶豫不決。

這種情況也在李鬆晨的意料之中,於是道:“今天只是給大家通個氣,我們對加不加入也決不做強求,另外如果現在拿不定把握,可以回去考慮幾天再作決定也不遲。”

這時張振勳站起來道:“老夫不用考慮,只要是成立軍供聯會,我是第一個加入。”

李鬆晨點了點頭,正要說話,只見盛宣懷也站了起來,道:“只要是爲遼東戰事有利,我責無信貸,因此我也願意加入軍供聯會。”

張振勳看了盛宣懷一眼,也十分驚訝,原來他認爲張謇、鄭應觀都有可能會繼自己的後塵,也宣佈加入,卻根本沒看好盛宣懷,卻沒有想到盛宣懷竟會緊隨着自己,主動宣佈加入軍供聯會。

其實連李鬆晨都十分意外,張振勳要加入軍供聯會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都沒想到盛宣懷會主動加入。在上海新區剛成立的時侯,盛宣懷對華東政府的敵意頗深,因爲華東政府在上海的經營害了不少盛宣懷的利益,儘管後來盛宣懷並沒有與華東政府爲敵,反而在青島,上海新區都有投資,加上李鴻章在華東政府的投資也是交給盛宣懷在打理,因此現在盛宣懷也算是華東政府的個大投資商,不過盛宣懷和華東政府的關糸卻始終是不鹹不淡,不像張振勳那麼密切。

盛宣懷對華東政府的態度變化,也是有一個過程,華東政府全面介入上海的商界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因此盛宣懷也只能接受,而且李鴻章在世時也勸告過盛宣懷,不要和海外華人作對,盛宣懷才一改對華東政府的敵視態度,轉而合作,華東政府也不在意盛宣懷的態度轉變,只要是來投資的人,都雙手歡迎,何況盛宣懷在中國商界有巨大的聲望和影響力,他在青島投資也能提高華東政府的聲望。

不過在青島設廠之後,盛宣懷才發現華東政府的管理水平確實是要遠勝過清廷,盛宣懷在本質上還是個商人,自然也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經商環境,因此對華東政府的態度也大爲改觀了,而且在華東政府爪哇護僑之後,盛宣懷也頗爲感觸,畢竟盛宣懷也是中國人,當然不希望看到中國人受欺負,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能夠保護中國人的,還真的只有海外華人,朝廷是真的靠不住的。

當然,促使盛宣懷決定徹底倒向華東政府的,竟然是袁世凱。原來李鴻章在世時,盛宣懷和袁世凱的關糸還不錯,兩人一度好得稱兄道弟,但在李鴻章死後,袁世凱就立刻翻臉,向清廷建議,將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回收朝廷所有。由北洋掌管。

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是盛宣懷旗下最賺錢的兩個企業,雖然現在受到了華東政府的衝擊,但仍然還能保持盈利。不過這兩個企業雖都是盛宣懷一手經營起來,但性質上卻是官督商辦,由官府和民間共同參股經營,而官府所佔的股份雖然不佔大頭,但民間參股都是散股,因此官府佔股是最多的,這樣就給官府收回這兩家企業留下了後手。李鴻章在世時,盛宣懷自然不擔心,但現在李鴻章不在了,袁世凱立刻抓住這個後手,向盛宣懷發難。

袁世凱這樣做也是有自已的苦衷。袁世凱一向把北洋新軍視爲自已的私軍,而要保持北洋新軍對自己的忠心,就必須確保軍餉發放到位,另外還要購買武器、軍需,儘管朝廷對北洋新軍有定額的拔款,但銀子從戶部出來,人人經手、雁過拔毛,最後落到袁世凱手裡,能有一半就不錯了,缺額的部份自然就只能由袁世凱私人掏腰包補了。

但以前袁世凱右小站練兵時,只有7000軍隊,而且那時甲午新敗,清廷急盼訓練一支新軍,因此對新軍的拔款也到位較足,袁世凱到也不用貼多少。而現在北洋新軍己擴大到了6鎮,除了第1鎮之外,其餘5鎮均是由袁世凱的親信統領,自然都是要袁世凱來管了。

只是5個鎮的軍隊足有5、6萬人,袁世凱雖有萬貫家財也填不了這個無底洞,何況在朝中還需要大把的銀子上下打點,於是袁世凱也考慮必須要掌握一個穩定財源,才能確保自己的大業成就,因此袁世凱纔將目光盯上了盛宣懷,想將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從盛宣懷的手裡奪過來。

從表面上看,袁世凱是在爲清廷爭取利益,將兩個最賺錢的企業完全收爲朝廷所有,不過一但收回成功,袁世凱就打算推舉自己的人去接管,這幾年來袁世凱不僅在練兵上頗有建樹,洋務也辦得有聲有色,現在衍然己成爲清廷的頭號洋務干將,而袁世凱推舉的人選,清廷基本都不會反對,這樣一來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也就實際落到袁世凱的手裡了。

儘管盛宣懷也使盡了混身解術,爲圖保住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不過現在沒有李鴻章的支持,盛宣懷的能量也大減,那能和袁世凱相抗衡。原來張之洞在湖北創辦湖北織布局時,盛宣懷曾幫過張之洞,有幾分香火情。於是盛宣懷寫信給張之洞,希望張之洞能夠出面進行說和。但張之洞也不願插手其中,反而勸盛宣懷放手,也令盛宣懷對清廷徹底失望了。雖然現在還沒有最終定局,但盛宣懷也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保住電報局和輪船招商局的。

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五六六章 預備會議(一)第十三章 怪異的軍艦第六一四章 朝見風波(六)第六五零章 撤僑(二)第二三五章 進駐膠州灣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二三二章 總結(下)第四八一章 統一商界(三)第三三二章 海歸(三)第四七二章 山海關之戰(一)第五二二章 反圍剿(二)第二八八章 年終會議(四)第二零七章 奇襲威海衛第六五九章 遠東遠征軍(六)第二五七章 公審大會(二)第四九一章 激烈博弈(五)第二十四章 挾持人質第一三二章 海軍假期(三)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四二一章 停戰期(二)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區(一)第四五八章 圍殲日軍(二)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二五三章 工作組第四九五章 輿論風向第三六二章 大戰之前(九)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七十八章 軍事發燒友(上)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五)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四十一章 造艦計劃(五)第三一五章 錦州(三)第九十章 天津戰役(三)第一六二章 農業部的運作(三)第二章 制度(一)第一二九章 分礦計劃(下)第九十二章 天津戰役(五)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六零二章 西安之行(二)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一六三章 外交之爭(上)第一四九章 徳國之行(六)第四九九章 輿論再變(二)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三十五章 換裝(中)第九十五章 青州之亂(八)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九十六章 青州之亂(九)第五六零章 夜襲(一)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一七一章 投資考察(二)第一五三章 新農村建設(四)第五七五章 力排衆議第六十三章 大沽口會議(四)第五六三章 美國(六)第三四六章 歐洲危機(三)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二七九章 五人會議(三)第三八七章 對馬海戰(十三)第六四一章 日本本土作戰(一)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區(四)第七十二章 金融(三)第八十一章 陸軍編制(五)第一八二 開平煤礦(下)第六三三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六)第四一二章 北京攻略(八)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一四五章 徳國之行(二)第六十一章 德國使團(一)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第三三三章 李鴻章來訪(十)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一九六章 訪問英法(七)第八十六章 造艦競標(三)第四章 制度(三)第一七六章 德國之行(八)第六六三章 臺灣海峽之戰(四)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一六三章 日本的訪問(六)第七十七章 水災(二)第六一三章 滿洲里戰役(六)第五六八章 進駐縣城(一)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九十四章 天津租界(一)第一三四章 渤海海戰(三)第二十四章 錦州告急(三)第三五四章 大戰之前(一)第三四零章 李鴻章之死(一)第六五二章 撤僑(四)第四六零章 武昌之行(一)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四二六章 進攻北京(五)第二二二章 談判(四)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