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下的陰影搖曳、上浮、密集、令人絕望。
荷花緊緊的盯着水面,他向來不會託大,此時全身肌肉都在蓄力,準備迎接下一瞬的疾風驟雨。
李佳妮上岸之後就摘了頭罩,解開了礙事的繩索。她同樣也被這緊張的氣氛所感染,小拳頭緊緊握住,隨時都準備怒懟一切生物。
“嘩啦..”
“嘩啦嘩啦..”
一顆顆漆黑的頭顱浮出了水面,接着是強而有力的前肢,龐大臃腫的軀體在水中若隱若現。裸露出來的皮膚黑而厚實,一圈一圈的好似橡膠樹的皮脂。
迷之沉默..
岸上的倆人與水面上的一羣怪獸大眼瞪小眼的互瞅了幾秒..
荷花與李佳妮的眼神由疑惑慢慢變爲驚喜,然後..二人爭先恐後的跳進了水潭。
“哇哇!!”
李佳妮撲騰撲騰的直衝最大的怪獸,抱住就不撒手了,漂亮的小臉蛋上滿是激動。
長達十米的怪獸任由她翻滾玩鬧,偶爾竟然還會露出好似微笑享受的表情。它這一笑,李佳妮鬧的更歡了。
荷花也微笑着伏在一頭怪獸身上,輕輕撫摸着它有些粗糙的皮膚。
其他怪獸圍繞着二人不停的打着轉兒,時不時就露出個笑容。
它們的微笑很有特點,如此巨大的怪獸竟然沒有牙齒!上下頜僅有倆片又平又白的骨頭,咧嘴的時候顯得特別滑稽。
荷花環顧了一圈,怪獸的數量約有五十,這怕是地球上僅存的數量了吧。他的心中暗歎。
斯特拉海牛,又名大海牛、巨儒艮。無防備牲畜。
斯特拉海牛於1741年被現,現者爲博物學者喬治·斯特拉,當時他正與探險家維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過大海牛**的生物學家。
海牛的新陳代謝極低,不吃不喝甚至可以存活2oo天左右!它們的壽命也很長,幾十年不要太簡單。這種大海牛的各方面素質甚至更加誇張。
官方根據化石推算,斯特拉海牛體長7-8米,重達4ooo-58oo公斤。
但很明顯這個數據有誤差,二人眼前的這些成年大海牛體長均達到了1o米左右,體重估計達到了7ooo公斤。
斯特拉海牛天生不畏懼人類,對人類異常友善。
斯特拉形容它不會怒,不會吼叫,即使被人傷害也是如此。當有同伴受傷時,其它的大海牛會試圖加以援救。
由於它們的活動範圍接近海岸,行動又慢,因此相當容易捕捉。俄羅斯皮毛商人利用其友善的性格大量捕殺,於1768年使其物種滅絕。
斯特拉海牛1741年被白令探險隊現時就僅存大約2ooo只,由於之後獵人的瘋狂屠殺,僅僅27年這個最大的海牛目家族就宣告滅絕。被學者稱爲生物史上的一大悲劇。
不過,荷花充滿善意的拍了拍身下玩鬧個不停的大傢伙,這就是奇蹟。
“大海牛!哇哇!”
李佳妮開心極了,她拽着斯特拉海牛的倆個小胳膊就準備給拉上岸。
“唉唉,別鬧。”荷花連忙大聲勸道:“人家想上去的時候自然會上去的啊。”
“好嘛!”李佳妮扭頭瞅了一眼有些強顏歡笑的大海牛,猶豫了一下,終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荷花鬆了一口氣,這纔想起來擡頭觀察這處地下溶洞。
他現在身處的水潭大概有一百米長,水位目測有倆百米深。
溶洞很大,他順着岸邊甚至一眼望不到邊際。岩層上幽藍色的螢石將整片空間映射的如夢如幻,堪稱絕美!沒有任何人能想象到南非地下六百米的深處竟然會存在着這樣一處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地下溶洞。
荷花一邊輕輕撫摸大海牛的皮膚一邊計算着方位,如果他猜的沒錯,他身處的這片水域中還存在着其他類似的通道,這些大海牛便是通過這些通道尋覓海藻等食物的。而這裡便是它們的棲息之地。
但這特麼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荷花羨慕的看了一眼嘰嘰喳喳盡興玩耍的李佳妮,他現在腦子都要炸了。
種種跡象都在告訴他這裡的通道是人工形成的,但他真的不願意相信,他更希望這裡是地球開的一個玩笑。
如果說可以用龐大無比的人工來解釋金字塔,那這條長達上萬米的規則通道該拿什麼解釋?他目前真的想不出任何合理的答案。
荷花深深的看了一眼空曠寂靜的溶洞深處,他想了想,對李佳妮喊道:“過來,把繩子也拿過來,讓它們帶我們四處看看。”
“好哇!”李佳妮雀躍的歡呼,與大海牛一起冒險,她覺得自己回去以後可以寫一本冒險遊記了!
荷花將撲騰過來的李佳妮與自己繫好,重心一沉,大海牛似有所感的潛了下去。
“噗通,噗通..”
所有海牛都跟了上來,聲勢浩大堪稱罕見。
水中存活着不少肉食性魚類,包括鯊魚這種頂級掠食者。但沒有任何生物敢對大海牛出手。
普通海牛能在水下維持15分鐘,而大海牛卻能達到半個小時以上。
荷花揪着大海牛的脖頸肉穩住重心..呃,他也沒辦法,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抓啊。
下潛了大概五十米,一條巨大的通道出現在二人眼前,同樣是圓形通道,但它的直徑卻有十五米左右。
大海牛可能是有些摸不準背上人類的閉氣時間,亦或者是給它揪疼了..它大力的遊動着,但這種生物的度本身就異常緩慢,磨磨蹭蹭了五六分鐘才游完不到千米的通道。
“嘩啦.”
荷花抱着李佳妮付出水面,一樣的幽光,一樣的溶洞。只不過這處溶洞很小,基本上就是一個水潭,沒有可供站立的空間。
“還繼續走嘛!”李佳妮興奮的詢問,雖然這裡沒有好東西,但萬一下一個溶洞就有了呢。
荷花搖了搖頭,剛纔他注意到水下同樣有倆個直徑十五米的入口,這樣無休止的探索並不是個好主意。
“我們回去吧,先上岸看看。”